古典詩詞名句集結
李清照:(1084-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她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 號之來歷:易安居士,李清照居青州時,因仰慕陶淵明,取其《歸去來兮辭》一文中的「審容膝之易安」而號,故人又稱李易安,自題易安室。 主要著作: 《漱玉詞》等 經典名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宋•李清照•聲聲慢)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陰)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宋•李清照•如夢令)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宋.李清照《一剪梅》 趣聞逸事: 清照被人戲稱為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第三瘦:「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鳳凰台上憶吹簫》)。
晏殊:(991-1055),字同叔。卒謚元獻,世稱晏元獻,北宋 撫州 臨川縣文港鄉(今南昌 進賢)人,北宋著名婉約派詞人。 主要作品: 著有《珠玉詞》。其代表作為《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破陣子》、《鵲踏枝》等。 經典名句: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浣溪沙》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五代• 晏殊•蝶戀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宋• 晏殊•寓意) 趣聞逸事: 有一次,晏殊路過楊州,在城裡走累了,就進大明寺里休息。晏殊進了廟裡,看見牆上寫了好些題詩。他挺感興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後,讓隨從給他念牆上的詩,可不許念出題詩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聽了會兒,覺得有一首詩寫得挺不錯,就問:「哪位寫的?」隨從回答說:「寫詩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這個王琪。王琪被找來了,拜見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談得來,就高興地請他吃飯。倆人吃完飯,一塊到後花園去散步。這會兒正是晚春時候,滿地都是落花。一陣小風吹過,花瓣一團團地隨風飄舞,好看極了。晏殊看了,猛地觸動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對王琪說:「王先生,我每想出個好句子,就寫在牆上,再琢磨個下句。可有個句子,我想了好幾年,也沒琢磨出個好下句。」 王琪連忙問:「請大人說說是個什麼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聽了,馬上就說:「您幹嗎不對個——『似曾相識燕歸來?』」 下句的意思是說,天氣轉暖,燕子又從南方飛回來了,這些燕子好像去年見過面。 晏殊一聽,拍手叫好,連聲說:「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對得確實好,跟上句一樣,說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歸來」對「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識」對「無可奈何」也恰到好處。這兩句的音調正好平仄相對,念起來非常和諧好聽。 晏殊對這兩句非常喜歡,他寫過一首詞《浣溪沙》,裡邊就用上了這副聯語: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作品在思想上、藝術上有卓越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名號來歷: 其義出於《列子•仲尼篇》,「務外游不如務內觀。外游者足取於物,內觀者足取於身」。 主要作品: 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詞》等。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經典名句: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運算元•詠梅》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冬夜讀書示子聿》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劍南詩稿•文章》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宋•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宋•陸遊•病起書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宋•陸遊•示兒) 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遊•書憤) 趣聞逸事: 在1144年陸遊娶了唐琬,第二年,因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陸遊與唐琬是相愛的,他們被迫分手以後,陸遊又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趙士程。十年後的一個春日,陸遊來到紹興城外的沈園中賞春,而唐琬和丈夫趙士程也來此游春,這場意外的重逢,激起了倆人心中的感情,但又無法當面相訴離情。隨後,唐琬派人送來一些酒菜,默默以示關懷,而就與丈夫離去。陸遊在傷心之餘,就在園子的圍牆白壁上題下了一首哀怨的《釵頭鳳》。後來,唐琬聞陸遊題下了這首詞,所以她也和了另一首《釵頭鳳》。 兩人重逢後沒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憂傷而死(史書上記載:未幾,怏怏而卒) 陸遊在死前一年(1208年,八十四歲),又來到沈園,寫下了:「沈家園裡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正是陸遊對唐琬最深的懷念,第二年,陸遊終於也追隨著唐琬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 東鄉縣 上池裡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號之來歷:王安石在金陵清溪路附近的半山亭(今南京海軍軍事學院內),造了一所住宅,將居室命名為半山園,自號半山。 主要作品: 經典名句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王安石•元日)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宋•王安石)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趣聞逸事: 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萬。」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初,盡以錢賜之。 王安石做了京官後,他的太太買來一個女子,準備讓他納妾,王安石下班回家看到後問:你是幹什麼的?這女子趕緊回答:我是夫人買來服侍你的。王安石又問:你是誰家的女子?女子愴然道:我的老公本來是軍隊中的將領,因為押送糧船失事,把家中所有財產賠上還不夠,所以只好無奈把我買了湊錢賠上。王安石聽了心中一陣心酸,大生憐憫之心說:太太用多少錢把你買來的?女子說是九十萬。王安石就派人把這女子的老公叫來,讓他們夫妻團圓,又送了他們不少的錢,去自謀生計。 傳說宋朝宰相王安石要建造一座高雅、別緻的花園,請來一位手藝高超的木匠師傅設計。師傅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及特點,對假山、魚塘、亭台、樓閣等處的選址進行了精心安排和巧妙設計,將圖紙送給王安石過目,王安石看後很滿意,只是認為有一處需修改,當即在圖紙空白處提筆寫了一首詩:「依闌桿離別東君,瞬息間紅日西沉。閃多嬌情人不見,悶淹淹笑語無聲。」這四句詩實際是個字謎,都說的是一個 「門」字,聰明的木匠師傅很快就猜出了王安石的詩謎,並將圖紙做了相應的修改。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人,羋(mi)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現湖北省秭歸縣境內),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 號之來歷: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主要作品: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經典名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趣聞逸事 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彬州(陝西彬縣),後遷居平江(江蘇吳縣)。 主要作品: 有《范文正公集》 經典名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 秋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趣聞逸事: 范仲淹讀書十分刻苦,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一塊塊,肚子餓了就取一塊吃。還為這一塊一塊的方粥取了個美名叫「白雲糕」。這種情況被他的一個家境較富的同學看到了,給范仲淹送來許多飯菜。可是,幾天過去了,食物都放壞了,仍不見范仲淹嘗一口。那同學問他為什麼不吃?范仲淹說:「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習慣於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後還能吃得下粥?」這同學看了又是驚嘆又是佩服。後來就叫人照這方粥的樣子用米粉做成方糕,送給范仲淹吃。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范仲淹終於成為一個精通儒家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而那「白雲糕」也在蘇州常熟一帶流傳開來了。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名號來歷: 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元豐四年(1081)蘇軾在黃州的東坡開墾荒地並自號「東坡居士」。還有一說是 認為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是出於敬慕白居易的緣故,取自白居易「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一詩中。 主要作品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名篇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 經典名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水調歌頭》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蝶戀花》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冬景》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宋•蘇軾•念奴嬌•赤壁之戰) 趣聞逸事: 蘇軾的第三任妻子王朝雲葬於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邊築六如亭以紀念,亭上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聯有個著名的典故:「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見識』。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 吟詩赴宴: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秦觀:(1049~1100),早年字太虛,後改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詩、詞、文皆工,而以詞著稱,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並稱「蘇門四學士」。 主要作品: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名篇有《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 名號來歷: 秦觀祖居高郵市,高郵市位於江蘇省中部,淮河下游,高郵湖畔,以其家鄉屬淮海地區。便號淮海居士。陳師道《次韻答少章》詩有「秦郎淮海士」可證(少章即少游弟)。「邗溝」者,以高郵境內有連接長江淮河二水的古運河舊稱邗溝。又號邗溝居士。 經典名句: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鵲橋仙》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鵲橋仙》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浣溪沙》 趣聞逸事: 傳說秦少游聽說蘇東坡之妹蘇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詩善詞,便去蘇家求婚。蘇洵讓每個求婚者寫一篇文章,交女兒批閱。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與三蘇同時,當是橫行一世。」蘇洵便將蘇小妹許給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想考一考他的才情,便有意相難。開始兩題都沒有難倒秦少游,小妹便又出一聯讓少游足對: 閉門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對得平淡不能顯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邊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蘇東坡出來打探妹夫消息,見少游在池塘邊不住喃喃念著「閉門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發難,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聽「砰」的一聲,見池中月影散亂,遂受啟發,連忙對出下聯: 投石沖開水底天。 這時,洞房門也「呀」的一聲開了。
元稹:(779一831)。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屬今河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元稹的創作,以詩的成就最大。他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名號來歷: 主要作品: 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有《元氏長慶集》。 經典名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離思》 趣聞逸事: 《鶯鶯傳》的主要情節來自他自己的經歷。傳說貞元十五年(799)冬,21歲的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後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然而貞元十九年在長安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後,與太子賓客韋夏卿之女韋叢(成之)結婚,蒲城女子遂被拋棄。他以自己的愛情和婚姻體驗,寫作了一些愛情詩。 傳說元稹和達州之美食燈影牛肉有一個小故事。一天,元稹到一家酒肆小酌,興緻盎然。下酒菜中的一種「牛肉片」,色澤油潤紅亮,十分悅目,味道麻辣鮮香。吃進口裡,酥脆化渣,回味無窮,使元稹讚嘆不已。更使他驚奇的是,這牛肉片特薄,呈半透明狀,用筷子挾起來,在燈光下,肉片上絲絲紋理會在牆壁上反映出清晰的影像來,他頓時想起當時在京城裡盛行的「燈影戲」(現稱皮影戲),當即稱之為「燈影牛肉」。於是達州這種牛肉就以「燈影牛肉」之名傳開,成為四川的一道名小吃。
張籍:(約767~約830),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蘇州),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唐代詩人。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 主要作品: 《張籍詩集》。 經典名句: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節婦吟》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秋思》 趣聞逸事: 由於此詩藝術上取得如此傑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給予極高的評價。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說:「文昌(張籍字)『洛陽城裡見秋風』一絕,七絕之絕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獨樂府古淡足與盛唐爭衡也。」一般論者以為詩到中唐,不足與盛唐爭衡。但就此詩來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處,以淡語寫至情,發纖濃於簡古,詩風質樸,意境渾成,稱之曰「七絕之絕境」,決不為過。 在眾多的士子向名人行卷的傳聞中,中唐詩人朱慶餘用詩請求張籍為其舉薦的軼事,千百年來一向被傳為詩壇佳話。傳說當時的文學青年朱慶餘,先後有兩次獻詩給張籍。請張籍指教。第一次是朱慶餘剛到長安不久,便把他所寫的幾十首詩稿獻給張籍,第二次是在臨近科舉考試之前,朱慶餘又寫了《閨意獻張水部》。結果,朱慶餘如願以償。朱慶餘及第後返鄉,張籍寫了寄贈詩《送朱慶餘歸越》,進一步鼓勵。 朱慶餘的《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張水部」,指詩人張籍,因為張籍時任水部員外郎。詩人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張籍,實際含意是向張水部請教,看他的詩水平是如何?張籍收到朱慶餘這首別開生面的求教詩後,立即明白了意思。於是也用此體回寫了一首七絕:「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張籍將朱慶餘比作剛妝扮好的越女 (朱慶餘是浙江紹興人),出現在鏡湖湖心(鏡湖即鑒湖,在紹興縣南)。明知自己明媚艷麗可還有點猶豫不定。於是張籍安慰道:即使是身穿齊地出產的名貴絲絹的濃妝美人也並不值得珍貴,最可貴的是越女的風韻天然,歌喉宛轉。她唱的一曲菱歌(指朱慶餘的詩歌)價值萬金。沈祖棻先生說:「朱的贈詩寫得好,張也答得妙。」妙在何處?妙在張籍的答詩既答覆了朱慶餘的請求,安慰朱慶餘不必過於心,又表現了老詩人樂於助人、獎掖後學的古道熱腸。
龔自珍:(1792-1841),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學家。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 名號來歷: 彭際清對龔自珍影響甚深,以致梁啟超在其《清代學術概論》中以為「自珍受佛學於紹升」。彭際清居士號「知歸子」,龔自珍便自號為「懷歸子」。 主要作品: 《龔自珍全集》。 經典名句: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 趣聞逸事: 那一年,閱讀龔自珍考卷的官員叫王植,那時的考試和現在一樣,都是隱去了考生姓名的。可能龔自珍文章的觀點太偏激了,王植就像看小品表演一樣,看得笑了起來。按王的意思,當然是不會錄取的。不料想他的笑驚動了另一個閱卷官員溫平叔,他把考卷拿過去看了後斷言說:這張考卷是浙江省的,考生一定是龔自珍。這個人最愛罵人,也最能罵人。如果我們不推薦上去,恐怕他會罵得很難聽。這樣,憤怒青年龔自珍就以這種莫名其妙的原因中了進士。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金代著名詩人、史學家。 名號來歷: 字裕之,人「好問」而學識「裕之」。 主要作品: 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 經典名句: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摸魚兒》 趣聞逸事: 據傳,元好問去并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但一隻脫網而逃。豈料脫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盤旋一陣,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隻雁,一時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隻雁,接著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號曰「雁邱」,並作《摸魚兒-雁邱詞》。
張先:(990~1078)中國北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張先的詞與柳永齊名。其詞含蓄雅正,意象繁富,內在凝練,於兩宋婉約詞史里影響巨大,在詞由小令向慢詞的過渡中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對詞的形式的發展有一定貢獻。 主要作品: 《張子野詞》2卷 經典名語: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天仙子》 趣聞逸事: 他的一首《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因此,時人給他取了個綽號,名「張三中」。張先得知後,不僅不惱,反而大樂,道:「為何不幹脆叫我張三影?」看眾人不解,張先自鳴得意起來,道:「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墜飛絮無影,這『三影』,才是我平生最得意的詩句呢。」於是,眾人頓悟,都追著稱呼「張三影」。後來,蘇軾但凡提到他這個高齡長輩,也戲稱:「能為樂府,號張三影者。」
辛棄疾: (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歷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名號來歷: 辛棄疾在江西任職時,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更從老農以學稼」,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自號「稼軒居士」。 主要作品: 《稼軒長短句》等。名篇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經典名句: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菩薩蠻》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摸魚兒》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宋•辛棄疾•南鄉子) 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雲影不留。 (宋•辛棄疾•鷓鴣天)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趣聞逸事: 和其他文人一樣,辛棄疾非常喜歡喝酒,經常喝得醉醺醺的。有一次,他醉倒在松樹旁邊,還問松樹:我醉得怎麼樣?松樹當然不能回答。在醉眼朦朧中,誤以為松樹要來扶他,他用手推著松樹說:去!酒醒以後,他就揮筆寫成《西江月•遣興》,把這件逗人發笑的事寫了進去。 辛棄疾常以酒會友,不少名作也出自與朋友喝酒後。 傳說中,由於主和派的不斷打擊,辛棄疾感到異常失望,在42歲時就閑居到江西上饒。他在城外買了一塊土地,興建一座莊園叫「帶湖新居」。又在鉛山縣東北,建築了一所別墅。把附近的一條清泉取名為「瓢泉」。 陳亮是辛棄疾的知交,也是一位愛國詞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陳亮從他的故鄉浙江永康來江西拜訪辛棄疾,這時,辛棄疾在小病中,見到陳亮,十分高興。他倆或在瓢泉共飲,或往鵝湖寺遊覽。他們一邊喝酒,一邊縱談國家大事,時而歡笑,時而憂憤。陳亮在鉛山住了十天,才告別回去。辛棄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第二天早晨,辛棄疾又趕馬追去,想挽留陳亮多住幾天。當他追到鷺鶿林地方,因深雪泥滑,不能前去,才停了下來。那天,他在方村悵然獨飲。夜半投宿于姓吳的泉湖四望樓,聽到鄰人吹笛聲,凄然感傷,就寫了一首《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詞。詞中寫自己與陳亮歡飲縱談的喜悅,對陳亮的敬愛,以及對當權者偷安誤國的痛心。後來把這首詞寄給了陳亮,陳亮也寫了一首和詞《賀新郎•老去憑誰說》寄給辛棄疾。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中國晚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 名號來歷: 「商隱」是「商山隱士」的意思,來自「商山四皓」的典故;而「義山」,是指隱居而能行義。 「玉溪」,是今河南濟源境內王屋山下的一條溪谷。據說李商隱青年時代曾在附近修習道術。 主要作品: 《李義山詩集》,文集已散軼,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經典名句: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無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無題》 此情可待萬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游原》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趣聞逸事: 《西溪叢語》中記載唐末流傳的一個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遊玩,有人提議以木蘭為題作詩。於是眾人一邊飲酒一邊輪流賦詩。這時,突然出現一位貧窮的書生,口佔一絕:「洞庭波冷曉侵雲,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罷隱身而去。大家都感到驚奇,後來得知,這人就是李商隱的鬼魂。在另一個版本(宋李頎《古今詩話》)中並沒有鬼魂出現,是一群詩人在長安聚會時,有人朗誦這首詩,大家才發現原來他就是李商隱。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聖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 名號來歷: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稱「香山居士」。 主要作品: 《白氏長慶集》。名篇有《琵琶行》、《長恨歌》等。 經典名句: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 唐•白居易•憶江南)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 唐•白居易•長恨歌)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 唐•白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唐•白居易•琵琶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自居易《草》) 趣聞逸事: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乾枯無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農田灌溉。又見西湖舊堤倒塌,往往造成農田乾旱,因此修建一道從西湖斷橋到孤山的長堤,在堤的兩岸栽種楊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後人稱這條長堤為白堤。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名號來歷: 《荀子•勸學》篇說:「夫是之謂德操」。這就是曹阿瞞名操字孟德的出處。 主要作品: 著有《孫子略解》。後人輯有《曹操集》。 經典名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龜雖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 趣聞逸事: 有一個傳說,曹操為了防止後人挖掘他的墳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殯的那一天,鄴城內所有的城門同時打開,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於是,後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墳,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這就是「七十二疑冢」的來歷.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名號來歷: 則,學習、效法。徐,指的是福建巡撫徐嗣曾。元撫,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的意思。其號七十二峰退叟出自林則徐的故居「雲左山房」, 又稱「七十二峰樓」。 主要作品: 《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等。 經典名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為越華書院所題對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趣聞逸事: 1839年3月,林則徐到了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他一面加緊整頓海防,嚴拿煙販;一面限令外國煙商交出鴉片。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於林則徐堅定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國煙商被迫交出鴉片2萬多箱。 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並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他令人將鴉片放入挖好的兩個大池子里,池中放入滷水,鴉片浸泡半日後,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將生水煮沸,就把鴉片銷毀了。經過22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據說,有一次外國朋友邀請林則徐在家中作客,外國人拿出冰激凌給林則徐品嘗,由於林則徐沒見過冰激凌,他第一次吃冰激凌見其冒氣,以為熱氣,啃了一口才知道是冰氣,身旁的外國人見之發笑。林則徐面子掛不住,覺得應乘機回敬他們。一次,道光帝讓他接待外國人,他便指示廚師做了一道紅菜檳榔芋泥,外國人見盤中芋泥沒冒熱氣,便撈起就吃,直把外國人燙得哇哇叫,林則徐見笑,挽回了面子。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才華和成就是多方面。不僅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成為當時一大詞家和詩人;且嫻通音律,善吹簫彈琴,有樂論著述,能配合詞作自創曲譜,成為南宋唯一詞調曲譜傳世的傑出音樂家。他的書法也為當時人所稱道,有論書法的《續書譜》傳世。 名號來歷: 白石因寓居吳興之武康,與白石洞天為鄰,自號白石道人。曾經作詩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用以自解其清苦。 主要作品: 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等。名篇《暗香》、《疏影》等。 經典名句: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揚州慢》 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踏莎行》 趣聞逸事: 相傳有一次合肥城被金兵所破,姜夔時正在江西家中。他急匆匆趕來合肥,到赤闌橋畔探望琵琶女倆姐妹。殊料卻遭到姐姐的白眼。琵琶女認為,山河破碎,大敵當前,你姜夔堂堂七尺男兒,自應投軍精忠報國,跑來看我們倆做啥?姜夔聽罷,羞愧難當,遂暫別赤闌橋,投奔抗金名將劉。劉在柘皋大敗金兵後又收複合肥。姜夔回到赤闌橋,眼見橋毀樓空,倆姐妹亦不知所終。姜夔大哭一場,以後寫下了許多充滿情愫的懷念詩詞。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又稱考亭先生。60歲以後自稱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被尊稱為朱子。是先秦以來儒家系統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宋明理學最突出的代表。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 名號來歷: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於家鄉福建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亦稱考亭先生 主要作品: 《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 經典名句: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訓學齋規》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中庸集注》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讀書之要》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 趣聞逸事: 相傳朱熹的父親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這恐是後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 朱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 名號來歷: 主要作品: 《昌黎先生集》。名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祭十二郎文》等。 經典名句: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調張籍》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治學對聯) 趣聞逸事: 有一天,韓愈抱著問難的心情去拜訪大顛禪師,此時,正當大顛禪師禪坐入定,不好上前問話,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韓愈的不耐煩,於是上前拿起引磬在禪師耳邊一敲,輕聲對禪師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韓愈在一旁聽了侍者的話後,立刻行禮告退,他說:「禪師門風高峻,我已由侍者得到佛法的入門。」這一次,韓愈不再請開示了。 傳說有一次韓愈途經衡山,想順便遊歷一下天下聞名的南嶽。時值秋天,南嶽古鎮一帶天空濃雲密布,陰雨連綿,不僅登不了山,連秀麗的山峰也叫雲遮住了。他便叫童僕拿來一把香,點燃插到岳神前,自己則默默地禱告起來,祈求岳神驅開雲霧,讓他登山遊覽,了卻多年心愿。說來也怪,韓愈燒香禱告後,頓時雨止雲開,露出了一輪朗朗秋月,將南嶽諸峰照得清晰可見。韓愈喜出望外,縱覽了南嶽雄偉秀麗的風姿,為南嶽的風光所陶醉,先後寫下了《謁衡岳遂宿岳寺題門樓》、《祝融峰》、《望日台》等詩作。韓愈走後,人們為紀念這位大文豪游岳的勝事,將岳廟外的一座門樓改名為「開雲樓」。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名號來歷: 主要作品: 名篇有《涼州詞》、《登鸛雀樓》等。 經典名句: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趣聞逸事: 唐朝開元年間,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個人名氣都很大,誰也不服誰。傳說有一日,天飄著小雪,三位詩人來到旗亭喝酒遊玩。遇到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第一位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王昌齡的詩句,王昌齡立刻在牆頭記上。接著第二位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也在牆壁記上。第三位接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在牆頭又記上。王之渙自以為得名很久了,不料接連落空,趕忙站起來說:「這幾位為普通伶人,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應看那位最漂亮的唱的是誰的詩。」他指著其中一位最年輕漂亮的伶人說:「那位梳著雙髻,雲鬢像秋水,她所唱的,一定是我的詩歌」。過了一陣,那美人輕展歌喉,聲如黃鶯,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拍手大樂,這正是的詩。
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史記》載為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河南鹿邑太清人。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教創始人。 名號來歷: 傳說老子降生時,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 主要作品: 《道德經》。 經典名句: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趣聞逸事: 傳說孔子曾拜師求教於老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為「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 名號來歷: 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因為他搭草堂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主要作品: 《杜工部集》。名篇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 經典名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本十二白二十 )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唐•杜甫•絕句) 《絕句四首(其三)》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偶題》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唐•杜甫•水檻遣心)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唐•杜甫•登高)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唐•杜甫•贈花卿)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唐•杜甫•蜀相)
趣聞逸事: 杜甫的名作「三吏」、「 三別」分別是:「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清初文學家金聖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南華經)、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晚年自號廬山人,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出生在嘉興。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名號來歷: 主要作品: 《劉夢得文集》。名作有:《陋室銘》、《烏衣巷》、《秋詞》、《竹枝》、《浪淘沙》等。 經典名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酬樂天楊州初逢席上見贈》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竹枝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室銘》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 劉禹錫、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唐•劉禹錫•浪淘沙) 趣聞逸事: 劉禹錫過了十年的貶謫生活,回到長安。朝廷官員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過去看不慣、合不來的人,心裡很不舒坦。 京城裡有一座有名的道觀叫玄都觀,裡面有個道士,在觀里種了一批桃樹。有一天,劉禹錫相約一些老友去玄都觀賞桃花。看著新栽的桃花,他很有感觸,回來以後就寫了一首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這詩一傳開,麻煩就來了。有對他不滿的大臣對皇上說,劉禹錫這首詩表面是寫桃花,實際是諷刺當時新提拔的權貴的。於是劉禹錫又被派到地處偏僻人煙稀少的播州(今貴州遵義市)去做刺史。以後,劉禹錫又被調動了好幾個地方。過了十四年,裴度當了宰相,才把他調回長安。劉禹錫重新回到京城,他想起那個玄都觀的桃花,舊地重遊。到了那裡,種桃的道士已經死去,觀里的桃樹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滿地長著燕麥野葵,一片荒涼。他聯想著自己的遭遇,感慨萬端,又寫了一詩。「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花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一些對他有陳見的大臣聽到劉禹錫寫的新詩,認為他又在發牢騷,又在皇帝面前說了他不少壞話。過了三年,又把他派到外地當刺史去了。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著名歷史學家。 主要作品: 《三國志》 經典名句: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三國志。潘浚陸凱傳》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趣聞逸事: 傳說陳壽小的時候,聘下了一個姑娘做妻。因為年齡尚小沒有成婚,不料後來陳壽卻得了個麻風病。於是陳父要媒人把這門婚事取消,未婚妻卻堅持不肯,還是嫁到陳家來。陳壽因為自己身患了會傳染的重病,不想害了妻子,成婚後便不讓她接近自己,他妻子卻不避穢惡,恭謹細心地服侍看護陳壽。這樣過了三年,陳壽怕拖累妻子,便悄悄去買毒藥,打算服毒自盡。他妻子知道後,偷偷把毒藥吃下去一半,要於丈夫同歸於盡。哪知道陳壽吃下砒霜,這病居然好了,而他的妻子吃下砒霜,大吐一場後也沒死。兩人歷此折磨後,感情更好,恩恩愛愛,白頭到老。
王籍:(生卒年不詳),字文海,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朝梁詩人,書法家。自幼能文,博學有才,作詩慕謝靈運,以寫山水景物見長。 主要作品: 原有集,已佚。名篇有《入若耶溪》 經典名句: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 趣聞逸事: 王安石喜歡改詩,相傳他很欣賞這二句佳詩,曾把此詩在《鐘山即事•北山》中改成:「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拿「一鳥不鳴山更幽」與原句「鳥鳴山更幽」一比較,便知其改動弄巧成拙,破壞了原詩以動襯靜的藝術手法。所以,黃庭堅諷刺王安石是在「點金成鐵」。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散文家。 名號來歷: 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 主要作品: 後人輯有《陶淵明集》。名篇有《桃花源記》、《歸去來辭》、《歸園田居》等。 經典名句: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其一》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五柳先生傳》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歸去來兮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 趣聞逸事: 陶淵明當上彭澤縣令沒多長時間,有一天,潯陽郡郡守派一個督郵到縣裡視察,縣吏告訴他:「您應該穿好衣服,束好衣帶前去拜見。」 陶淵明聽後,嘆了口氣說:「我豈能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鄉里小兒卑躬屈膝?」當天便辭了彭澤縣令這個職務,回歸故鄉。陶淵明只當了八十五天的彭澤縣令,從此就沒有再做官,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一生好喝酒。相傳他辭官回鄉後,常邀友人一起喝酒,時常喝醉。醉了不在家好好睡覺,偏喜歡搖搖晃晃地走到虎爪崖下的一塊巨石上酣卧。這就是有名的「醉石」。當地人說,醉石上至今還能看到陶淵明留下的卧痕。清朝大才子袁枚曾作詩:「先生容易醉,偶爾石上眠。誰知一拳石,艷傳千百年」。 醉石上題刻很多,不少已難以辨認。最醒目的是宋朝大儒朱熹題寫的「歸去來館」四個隸書大字。朱熹一到南康(今星子)任知府,便來栗里尋訪陶淵明遺蹤。他在醉石旁建了「五柳館」,後又建了「歸去來館」,親筆題寫了「歸去來館」館名,並將這4個大字刻在了醉石上。醉石上還有一首明朝嘉靖進士郭波澄題的詩保存得較好,詩云:「淵明醉此石,石亦醉淵明。」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隋代詩人。 名號來歷: 主要作品: 《薛司隸集》。 經典名句: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人日思歸》 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昔昔鹽》 趣聞逸事: 民間傳說隋煬帝妒忌薛道衡的詩才,便找了一個借口害死他。在大業五年( 609),薛道衡將要被處死時,隋煬帝問他:你還能寫「空梁落燕泥」這樣的詩句嗎?由於隋煬帝忌薛的詩才而特別提出這句詩,因而使之傳為名句。
張志和:(約730-約810),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煙波釣徒,浪跡先生,玄真子。浙江省蘭溪(今屬金華市)人。唐代詩人。 名號來歷: 因獻策肅宗,深蒙賞重,賜名「志和」。 《新唐書•張志和傳》:「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因以為號。 主要作品: 《玄真子》。名作有《漁父》等。 經典名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漁父》 趣聞逸事: 張志和的哥哥張鶴齡怕他遁世而去,便在越州東城外給他修了幾間茅草房,周圍花竹掩映,環境優美,讓他在那裡沿溪垂釣。當時的觀察使陳少游經常前往問候他。皇上還曾經賜給他一奴一婢,專門侍候他。而他卻把他們配為夫妻,取名「漁童」和「憔青」。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在湖州作刺史時,彼此來往密切。顏真卿看到他的船破舊了,想給他換一隻,他謝絕了,說是「願為浮家泛宅」。 傳說張志和曾經用一塊大布製作成長袍穿在身上。他的嫂嫂聽到後,親手為他做了一件。他一穿就是十年,大熱天的也穿著。陸羽、裴修有一次曾問他「你現在與哪些人往來呀」,張志和慨然回答:「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有何往來?」大有庄叟遺風。
王績:(585—644),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縣,後遷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唐朝著名詩人。 名號來歷: 棄官後隱居於故鄉東皋村,自號東皋子。 主要作品: 《東皋子集》。 經典名句: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野望》 趣聞逸事: 王績性情曠達,嗜酒如命。一生與酒為友,曾自撰墓志銘: 王績者,有父母,無朋友,自為之字曰無功焉。人或問之,箕踞不對。蓋以有道於已,無功於時也。不讀書,自達理,不知榮辱,不計利害,起家以祿位,曆數職而進一階,才高位下,免責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識,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於是退歸,以酒德游於鄉里,往往賣卜,時時著書,行若無所之,坐若無所據。鄉人未有達其意也。嘗耕東皋,號東皋子,身死之日,自為銘焉。
王勃(649~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 名號來歷: 主要作品: 《王子安集》。名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等。 經典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趣聞逸事: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滕王閣修成,都督閻伯嶼於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同時讓女婿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之作寫給大家看,以展示女婿孟學士的才學。宴會上,閻都督故意請諸位賓客為這次盛會作序。王勃剩著興緻,也不管自己是青年晚輩,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退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才子」。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石窗,晚年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紹興)。唐代詩人、書法家。常與李白、李適之、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飲酒賦詩,時謂「醉八仙」。 : 經典名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 趣聞逸事: 李白剛到京師時,住於旅舍中。賀知章早就聽說過李白的才名,第一個先去看望。見到李白,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就有幾分欣賞。他請李白展示平時所寫的文章,李白拿出《蜀道難》給他看,還沒讀完,就讚嘆不已。稱李白是下凡的神仙,從此李白被稱為「謫仙人」,人稱詩仙。兩人相見恨晚,遂成莫逆。賀知章即邀李白對酒共飲,但不巧,這一天賀知章沒帶酒錢,於是便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帶的金龜(當時官員的佩飾物)換酒,與李白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這就是著名的「金龜換酒」的故事。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 主要作品: 《陳伯玉集》。 經典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趣聞逸事: 一天,陳子昂在大街上看見許多人圍著一個賣琴的。那人手中有一隻古琴。儘管那是一隻古琴,也有許多人圍著看,卻沒人識得此琴,更沒人去買。 陳子昂走上前去,一問價錢,那人開口便是紋銀百兩。他當即買下,也不討價,眾人見了驚嘆不已。好事的人紛紛向他詢問原委,並要他當眾為大家彈琴一曲。陳子昂說:「今天天色已晚,如果有人真心想聽,請明天一早到宣陽城去聽。」 第二天,聞聲而來的人紛紛趕往宣陽里,看熱鬧的人也越擠越多。陳子昂彈了一曲,眾人紛紛叫好。並要求陳子昂再彈一曲。不料,陳子昂彈到緊要處,琴聲戛然而止。他站起身,對眾人說:「我陳子昂寫了許多詩文,不為人知,而彈琴只是我的雕蟲小技。」說完,將琴舉起,在地上摔碎了。眾人說:「可惜,可惜。」陳子昂說:「白軸詩文都無人賞識,這白銀一琴又何足惜!」 結果,人們紛紛向陳子昂索要詩文,他很快出了名。史書上說:陳子昂「一日之內,名滿天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外號「詩佛」。 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 有《王右丞集》, 佛經《維摩詰經》,是智者維摩詰居士與弟子講學之書。王維的名和字取於此。 唐代王維,字摩潔。他不但是著名詩人和畫家,還是個懂音律的行家。據說他看到一幅奏樂圖,就能識出畫上樂工正在奏《霓裳羽衣曲》第三段第一拍。王維,不僅是詩人,也是畫家。傳說,王維曾給歧王李范畫過一幅《巨石圖》,歧王一有時間就細細觀賞,常常恍恍惚惚地進入畫中的空古幽靜的境界。一天,突然電閃雷鳴,風雨大作,一塊巨石從屋裡騰空飛起,衝出屋外,歧王趕緊到屋中察看,原來是畫上的巨石飛走了。他還因會彈琵琶而中了狀元。王維經常和貴族交往。唐玄宗的弟弟歧王李范對他特別器重。王維把打算應舉考試的事情告訴了歧王,希望得到幫助。歧王說:「這好辦,請把你優秀的詩抄錄幾篇,再準備一支表達哀怨的琵琶曲,五天以後來找我。」 過了五天,王維帶了十幾首舊詩稿和琵琶來見歧王,歧王拿出一套錦繡華麗的衣服讓他穿上,並說:「咱倆一同到太平公主那裡去。」太平公主是唐高宗的女兒,武則天所生。她因清除張易之、張昌宗和韋氏家族有功,把持國家一些權力,十分跋扈。當時,有人向她推薦張九皋為應舉第一名。 歧王和王維到了太平公主那裡,歧王對公主說:「因為您由皇宮裡出來,所以我帶來美酒和音樂獻給您!」說完,便命擺宴。宴飲之間,演唱的伶人一齊進來了,王維也在裡面,只見王維,少年英俊,風姿文雅。公主見了之後問歧王:「這人是誰?」歧王說:「他姓王名維,擅長音樂。」公主說:「那就讓他奏一支新曲吧!」王維抱起琵琶獨奏了一曲。曲聲哀怨,滿座無不受到感動。公主不知這是什麼樂曲,便問王維,王維說:「這曲名叫《郁輪袍》。」公主聽了,大為驚奇,認為王維是人才。歧王接著對公主說:「此人不但熟悉音律,又擅長詩畫。」公主聽了,便對王維說:「你都作過什麼詩?」王維把懷中的詩卷拿出來,獻給了公主。公主看過幾首之後,驚訝地說:「這些詩都是我最欣賞背誦的呀,別人說是古人的詩,今天才知道原來就是你的佳作啊!」說完便讓王維換衣服,因為方才王維是穿著樂工服裝進來的。 王維換好了衣服,坐在貴賓席上,只見他風流倜儻,談笑風生,在座的貴族,無不佩服。歧王乘機對公主說:「假使今年京兆的考官讓王維為應舉第一名,那實在是國家的光榮啊!」公主問:「為什麼不讓他去應試呢?」歧王說:「這個人不被保舉為第一名是決不就試的,但是聽說你已經準備推薦張九皋為第一名了。」公主笑著對王維說:「你要求被推薦為第一名,我一定成全你。」王維急忙起身致謝。於是,王維就這樣考中了第一名狀元,琵琶成了王維登雲的階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泛)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山居秋暝)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唐•王維•山居秋暝)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唐•王維•終南別業)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王維•使至塞上)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縣)人。 有《孟東野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後) 一年冬天,有個欽差大臣來到武康縣了解民情。縣太爺大擺宴席,為欽差大人接風。正當縣太爺舉杯說「請」,欽差大人點頭應酬的辰光,身穿破爛綠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進來。縣太爺一見很不高興,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來了小叫花子,真掃雅興。」 小孟郊氣憤地頂了一句:「家貧人不平,離地三盡有神仙。」 「唷!小叫花子,你甭獅子開大口,我倒要考考你。我出個上聯,你若對得出,就在這裡吃飯。若是對不出,我就判你個私闖公堂,打斷你的狗腿。」欽差大臣陰陽怪氣地說。 「請吧。」小孟郊一點也不害怕。 這欽差大人自恃才高,又見對方是個小孩,便搖頭晃腦地說:「小小青蛙穿綠衣」 小孟郊見這位欽差大臣身穿大紅蟒袍,又見席桌上有一道燒螃蟹,略一沉思,對道:「大大螃蟹著紅袍」 欽差一聽,氣得渾身象篩糠,但有話說在先,又不好發作,便對縣官說:「給這小兒一個偏席,賞他口飯,看我再和他對。」 這老欽差三杯老酒落肚,又神氣活現開了,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陰陽怪氣地說:「小小貓兒尋食吃」 小孟郊看著象饞狗啃骨頭似的欽差大臣,又看著拍馬溜須的縣太爺,心想,你們這幫貪官污吏,便怒氣沖沖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糧」。 欽差大臣、縣太爺一聽嚇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來他們吃得正是救災的銀子呢,只好做賊心虛了。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五言詩作情深意切,一經面世,立刻廣為傳誦,引起古今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它以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比興,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和永恆,表達了詩人熾烈的赤子情意,抒盡了跨越時空、純樸美好的人間母子情。1990年代,香港舉辦「最受歡迎的唐詩」推選活動,此詩以最高票數名列榜首,被譽為「中華第一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推薦為學生的優秀讀物。 這首堪稱人類謳歌母親的紀念碑式作品的《遊子吟》誕生在溧陽,是苦吟詩人孟郊任溧陽縣尉期間所作,此詩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就是溧水之北的「溧陽」。 崔護(?-八三一),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縣)人。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關於這首詩的故事,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大概是這樣的:書生崔護,去長安應試,未中。一天,他喝了幾杯酒之後,到城南郊外散心,見到一戶花木叢萃而門戶緊閉的人家,便上前叩門。半晌,只聽一位少女從門縫裡問話,他對以姓名,並向她討茶解渴,那少女轉身取來茶水,便倚在門前桃樹下。崔護一邊飲茶,一邊就尋找話題,想和她攀談幾句,那少女雖沒有答話,然「目注者久之」。崔護飲茶之後,便起身告辭,那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時隔一年,崔護情不可抑,又於這一天去尋訪,只見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崔護便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怏怏而去。原來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親出門去了,當他們回到家門,那少女一見門上的題詩,便一病不起。而崔護也由於心中惦念不安又來尋訪,少女在昏厥之中聽到崔護的哭喊,又蘇醒了,終於成了美滿的夫妻。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樊川是杜牧家族在長安南下杜樊鄉的別墅旁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牧非常一生都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不僅自己的詩文集叫做《樊川文集》,他的號也是「樊川」。 有《樊川文集》《阿房宮賦》,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杜牧•江南春絕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絕句)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唐•杜牧•寄揚州韓判官)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娉娉裊裊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 (杜牧《贈別二首》)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唐•杜牧•赤壁) 傳說故事:杜牧游湖州,識一民間女子,年十餘歲。杜牧與其母相約過十年來娶,後十四年,杜牧始出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嘆其事,故作此詩。這個傳說不一定可靠,但此詩以嘆花來寄託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現的是詩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時的一種惆悵懊喪之情。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人。羅隱,字昭諫,原名羅橫,餘杭(今浙江餘杭)人,自號江東生。有詩集《甲乙集》傳世,散文名著《讒書》羅隱的諷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讒書》 卻六次沒有考中,於是改名為羅隱。 經典名句: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牡丹花》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自遣。》 趣事逸聞 《唐才子傳》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隱初貧來赴舉,過鍾陵,見營妓雲英有才思。後一紀,下第過之。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隱贈詩云:「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羅隱才高,雲英色藝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會沒有給他們機會吧?每次讀此詩都會感動,可能是遭遇與他們也相似吧。但羅隱的才氣還是非常出眾的,也被當時的人所推崇,當初認他為叔叔的羅紹威,就很喜歡羅隱的詩,他自己還寫詩,而且將自己的詩謙虛地命名為《偷江東集》。割據青州的王師範經常派人送信送財物給羅隱,求他贈詩,等得到後,大喜不已,愛不釋手。有個朋友中了進士,羅隱寫詩祝賀,朋友的父親卻說:「兒子及第我並不高興,高興的是得到羅公詩文一篇。」可見羅隱在當時的名氣之大,但這名氣也成了他及第的大障礙。 據說古羅隱少時聰穎出眾,常以奇才自負。平日讀書之餘,習慣騎著馬兒到野外遊玩。一天,他看見農夫勾著腰在田晨忙著插秧,一時興起,上前問道: 「栽禾客客背勾勾,一日可栽幾千幾萬蔸?」 農夫想了半天算不出,忙回家向老婆訴說。老婆是個聰明伶俐的婦人,她便如此之般地告訴了丈夫對付的辦法。 又一日,農夫路遇騎著馬兒的羅隱,他按老婆的囑咐主動上前答話: 「請問秀才,馬兒的的篤,一天走了幾千幾萬腳?」 羅隱啞然,無以對答。想想後問道: 「這是誰指教你的?」 「我老婆」。農夫老老實實地回答。 羅隱笑了:說:「好厲害的婦人,我倒想見見她。明日到你家去吃碗茶,可以嗎?」 農夫應道:「可以,就是沒什麼好招待的」。 「莫太客氣了。只要七碗八碗飯,九種十樣菜就行了。」羅隱說。 農夫心想,啊!還說不多。無奈已經應諾,只好回家與老婆商量,農婦聽了笑道:「這還不好說,明日請他來就是!」 第二天,羅隱洋洋自得地騎馬來到農夫家。農婦把他請到八仙桌上方坐下,用漆木碗添了一碗飯(「七(漆)碗八碗飯」),一碗韭菜蒸蛋(九[韭]種[蒸]十樣菜)。 「秀才,夠數么?」農婦不動聲色地問道。 羅隱尋思一番,明白了農婦利用諧聲,與實數相加,將了自己的軍。羅隱無奈,於是只好順了農婦的話說: 「唔,夠了,一樣不少」。 吃過飯,羅隱起身牽過馬來就要走。臨行前,他一腳踏著馬鐙,一腳立在地上,問農婦:「我是上馬還是下馬?」 農婦正出門送客,聽了這話,便止住步,一腳立在門檻內,一腳立在門檻外,答道:「你說我是想進還是想出?」 羅隱作聲不得,討了個沒趣,只好打馬走了。
俞文豹 南宋處州麗水(今浙江麗水西北)人,字文蔚。淳右間尚在世。著有《吹劍錄》、《清夜錄》、《唾玉集》等。[約公元一二四o年前後在世]字文蔚,括蒼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嘉熙末前後在世。生平事迹亦無考。著作甚多,有清夜錄一卷,古今藝苑談概上集六卷,下集六卷,吹劍錄一卷,吹劍錄外集一卷, 經典名句: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趣聞逸事: 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擔任要職,也曾鎮守過地方。有一段時間,他鎮守杭州。任職期間對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薦,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晉陞,大家對他都很滿意。 這時候,有一個叫蘇麟的官員,因擔任巡檢,常常在外,卻一直沒有得到提拔。當他見到自己周圍的同事,無論職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個個得到了升遷,而自己卻沒人理睬,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擔心自己一定是被這位范大人遺忘了。怎麼辦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爭官位,又不便說。不說吧,心裡又很不平衡。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一天,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委婉的辦法來,這就是寫首詩去向范大人請教,實際上去提醒他:千萬別忘了自己!想到這裡,蘇麟高興起來,他趕忙拿出紙認真地寫了首詩,並將詩句呈給了范仲淹,很虛心地請他賜教。 范仲淹讀著蘇麟的詩,很快就會意地笑了。他吟誦著詩中的「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的詩句,完全懂得了蘇麟的言外之意。是呀!怎麼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蘇麟得到了提拔。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的意思是,靠近水邊的樓台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這兩句詩寫得很含蓄,它借自然景色來比喻因靠近某種事物而獲得優先的機會。范仲淹很有學問,一看這詩句自然明白了蘇麟的心思。 這兩句詩後來就流傳開了,經過壓縮也形成了成語「近水樓台」,不過有了些貶義。它往往用來諷刺那種利用某種方便而獲得照顧,率先牟利的情況。在流傳中「易為春」也常常寫作「早逢春」。 俞文豹《吹劍續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這則故事,表明兩種不同詞風的對比,隱然把蘇詞看成可與柳詞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被後人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子厚集》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煙消日出不見人,效乃一聲山水綠。 ——柳宗元《漁翁》 傳說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水井,千戶人家,萬餘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負著小口大肚子的罌瓶,極其艱難地沿著狹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邊汲水。如果天旱水淺,到江邊的距離就更遠了;到了雨季,路險泥滑,汲水更加危險,稍有不慎,腳下一滑,汲水的人就會從陡坡上翻滾下去,輕者跌斷手足,重者還會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後,體察民情,決定鑿井供居民飲用。他命令部下蔣晏,率領數十名軍士,在城北隍上開鑿第一口水井。經過一段時間不分白天黑夜緊張的施工,一直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來。這時,柳州城裡的百姓,都扶老攜幼跑來觀看這一奇蹟。在這些百姓當中有的活到七、八十歲都還沒有見過井的,當他們喝到清冽的井水時,都不禁高興得歡呼雀躍起來。 柳宗元鑿井之前,也曾有人試挖,但都崩塌,說是傷了「龍脈」,破壞「風水」,因此,都不敢繼續開鑿。柳宗元不信「訛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終於鑿井獲得成功,做了一件流傳千古的利民好事。從此柳州才有了冰井。
王粲(177—217年),漢末文學家。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以博洽著稱。先依劉表,未被重用;後為曹操幕僚,官侍中。其詩語言剛健,詞氣慷慨。《七哀詩》「西京亂無象」一首,反映漢末離亂和人民痛苦,對當時軍閥割據的局面深表憎惡。《登樓賦》最有名。「建安七子」之一. 經典名句: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七哀詩》 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 《詠史詩》 趣聞逸事: 關於王粲,還有兩個故事值得一提。一個是「蔡邕倒履迎王粲」,蔡邕,字伯諧,是大名鼎鼎的女詩人蔡文姬的父親,當時是全國聞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受董卓所迫,在朝任左中郎將。王粲在長安時,曾去拜訪蔡邕。蔡邕名滿天下,又是朝廷重臣,家裡常常是門前車騎填巷、廳中高朋滿座,他聞知王粲的名氣,很看重這個年輕人,因此,一聽家人告知王粲來訪,便急忙出門迎接,慌亂中竟讓倒趿著鞋子就走了出去,及至蔡邕領著比自己小四十多歲的王粲登堂入室,滿座賓客見這個小青年被蔡大人奉為上賓,無不感到十分驚訝。蔡邕介紹道:「這孩子是曠世奇才,連我都不如他。將來我的所有藏書文章,都要送給他!」這就是「伯喈倒屣」的千古佳話。 另一個是「曹丕驢叫吊王粲」,王粲投奔曹操後,同愛好文學的曹操諸子曹丕、曹植及眾多文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217年,王粲去世時貴為王太子的曹丕親率眾多文人雅士前往送葬。在墓前,曹丕對大家說:「仲宣先生生平愛聽驢叫,讓我們大家都以驢叫聲來送別他吧!」於是墳墓前想起一片驢叫之聲。 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字嗣宗,陳留尉氏(屬今河南)人。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為人志氣宏放,博覽群書,尤好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愛飲酒,能長嘯,善彈琴。文學藝術才能超群。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蔑視禮教,與司馬氏多所牴牾。詩多五言,對當時黑暗現實多所譏刺,辭語隱約。著有《達生論》、《大人先生傳》、《詠情詩》80餘首。 經典名句: 願為雙飛鳥,比翼共翱翔 《詠懷》 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 《詠懷》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趣聞逸事: 司馬昭一直想拉籠阮籍,有人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與阮籍聯姻,司馬昭覺得此計甚妙,就派人到阮籍家提親,要娶他的女兒為媳。 阮籍很清楚司馬昭的用意,他根本就不想結這門親,但又不能得罪司馬昭,於是,他就拿出了絕招——「醉酒」。 他開始每天拚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連60天,天天如此,那個奉命前來提親的人根本就沒法向他開口,最後,只好回稟司馬昭,司馬昭無可奈何地說:「唉,算了,這個醉鬼,由他去吧!」阮籍嗜烈酒、善彈琴,喝酒彈琴往往複長嘯,即吹口哨。 據《世說新語. 棲逸》記載:阮籍吹的口哨可以傳幾百步遠。一次,阮籍去拜訪蘇門山中的一位真人,他對著真人談天說地,激揚文字,可真人卻似聽而不聞,一聲不響,連眼珠子都不動一下。 阮籍無奈,就乾脆對著真人吹起了口哨,這下真人開了尊口:「請再來一次。」阮籍再次長嘯,然後就下山了。 到了半山腰,山谷中忽然回蕩起優美的嘯聲,阮籍抬頭望去,原來是真人在長嘯不矣,幽妙和諧。受到真人嘯聲的感染,阮籍寫出了著名的《大人先生傳》。 繼阮籍後,吹口哨便在士族青年中流行起來。
稽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國銍縣(今安徽淮北臨渙鎮),改姓嵇。("嵇",蓋以紀念祖籍會"稽")。「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詩人與音樂家。 經典名句: 交不為利,仕不謀祿。《嵇中散集》 趣聞逸事 成語中的「興高采烈」的出處也與稽康有關,劉勰《文心雕龍》: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有人對王戎誇獎嵇康的兒子出類拔萃的樣子,好像野鶴立於雞群中一樣。王戎卻說;「你還沒見過他父親呢,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叫「鶴立雞群」,專門用來誇獎優秀的人。這也從側面說明嵇康的外表不是一般的齊整,而是非常出色的,總之是屬於玉樹臨風才貌雙全的超級酷男形象。」 嵇康因鍾會進讒言於司馬昭而被殺。鍾會是當時有名的公子,因才能出眾頗得朝廷賞識。一直也想結交名士嵇康,有一次鍾邀約了一夥當時積極入世的所謂能人才士,突然造訪嵇康,生性孤傲不群的嵇康,正在大樹下設爐打鐵,旁若無人,揮槌不止,一句話也沒有說,鍾會悻然而去。臨走時,嵇康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到是反應很快,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一問一答成了文壇名句。稽康就要被處死了,臨刑前,他泰然自若,對著學生和圍觀的民眾,要來古琴,彈了一曲《廣陵散》。曲終,說道:「過去袁孝尼多次要學,都被我拒絕。《廣陵散》從今以後成絕響矣!」這《廣陵散》乃中國音樂史上十大名曲之一。
高鼎:具體生卒年代不詳。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主要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後,是清晚期以為不出名的詩人。 經典名句: 其一是有關放風箏的《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其二就是《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趣聞逸事: 相傳,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一次在杭州散步,至斷橋,發現橋頭欄杆上有一道填空詩:□看□□色,□聽□□聲。□去□□在,□來□□驚。唐伯虎看後即興補白,於空白處題上字,補成一首絕妙好詩《詠畫詩》:「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徐志摩(1896~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雲中鶴。。主要作品為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別康橋》《在病中》《沙揚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詩人。 經典名句: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回梁啟超的信》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再別康橋》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沙揚娜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偶然》 趣聞逸事: 1922年秋天,詩人徐志摩從英國劍橋留學歸國,石破天驚地發表了一篇——『徐志摩離婚通告』,文名尚未遠播的他立即以此頭號新聞震動了中國,造成了近代史上頭一宗西式離婚事件,挑戰了百年前中國的封建婚姻制度。 徐志摩當時曾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尋求靈魂伴侶」這樣一個想望,引領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載人生里歷經了三段感情,交錯於三個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間,他們共同創造了詩人徐志摩,也同樣因他而改變了各自的命運 .
溫庭筠:(約812?—866),晚唐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又名溫八叉。」。《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象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花間詞派」鼻祖. 經典名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望江南》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菩薩蠻>>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 趣聞逸事: 他的考場紀律極差,經常作弊,而且作弊技巧高超。首先是他的成文速度快,戴宗是飛毛腿,他是飛毛手。其次是他的隱藏手段不同一般,別說一般人,就是二般人都看不出來。公元858年唐朝迎來了一次春季「高考」,即春闈,因為溫大才子作弊的名聲早已名揚四海,所以主考官沈詢為了防止他再一次舞弊,故意把他的座位另行擺出,和其他幾個考官直瞪瞪地注視著他,看到他寫完一千多字的文章早早交卷退場了,才鬆一口氣。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就在這一次,他竟然在考官注視下的不長時間內,為8位考生完成了試卷!但這種作弊在當時並沒有受到嚴懲,由於這事太具傳奇性,反而為人們津津樂道。到55歲那年,溫庭筠又去應試,沈詢主試春闈,溫庭筠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而他也註定了再次不中,從此溫庭筠不再涉足科場。然而卻落了不好的名聲。 少年溫庭筠十分勤學,才思敏捷,構思時有叉手而臆的習慣。每次考試,叉手而成八韻,因得名「溫八叉」。據說他相貌奇醜,人稱他為「溫鍾馗」。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讚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片語」,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小中見大,韻味悠長。
鄭燮(1693--1766年),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1693 -1765 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為「揚州八怪」之一他的詩、書、畫被譽為「三絕」, 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 經典名句: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板橋•竹石)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清•鄭板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清•鄭板橋•對聯) 趣聞逸事: 鄭板橋曾在濰縣當縣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趕集,見一賣扇的老太太守著一堆無人問津的扇子發獃。鄭板橋趕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見扇面素白如雪,無字無畫,眼下又錯過了用扇子的季節,自然也就沒有人來買了。鄭板橋在詢問的過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貧困,決定幫助她。於是,鄭板橋向一家商鋪借來了筆、墨、硯台,揮筆潑墨。只見冉冉青竹、吐香幽蘭、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飛到扇面上,又配上詩行款式,使扇面詩畫相映成趣。周圍的看客爭相購買,不一會兒功夫,一堆扇子便銷售一空. 相傳鄭板橋辭官回家,「一肩明月,兩袖清風」,惟攜黃狗一條,蘭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風大,雨密,板橋輾轉不眠,適有小偷光顧。他想:如高聲呼喊,萬一小偷動手,自己無力對付,佯裝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聲吟道: 「細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進我門。」 此時,小偷已近床邊,聞聲暗驚。繼又聞:「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罷。轉身出門,又聽裡面說:「出門休驚黃尾犬。」小偷想,既有惡犬,何不逾牆而出。正欲上牆,又聞:「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一看,牆頭果有蘭花一盆,乃細心避開,足方著地,屋裡又傳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黑趕豪門。」 據考,「難得糊塗」這四個字是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萊州地處濰縣東北,面臨大海,縣城的東南有座雲峰山。這座山上,多年來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碑刻。有一年秋天,鄭板橋專程從濰縣來此地觀碑,他主要是想來觀賞鄭文公碑。由於碑刻深深地吸引了他,所以,盤桓至晚,不得不於當晚借宿山間茅屋。 屋主為一位神態儒雅的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卻出語不俗。老人室中陳列了一尊方桌般大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使得鄭板橋大開眼界,暗暗稱奇。攀談中,老人得知來客是濰縣縣令鄭板橋,不禁肅然起敬,因為鄭還是當時詩書畫三絕的大家。老人遂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亦以為老人必有來歷,不便多問,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落款,他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 因硯台很大,尚有些餘地,鄭板橋說,老先生似還應寫一段跋語。老人思忖片刻便寫下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老人也拿出一方印鈐蓋於落款處,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看後大驚,方知眼前的老人確有來歷,乃是一位隱退的達官,與之細談,方知原委。有感於糊塗老人的自命名,鄭板橋見尚有些空隙,當下便步老人之神韻,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福報也」。老人看後仰天大笑:「真乃高士也。」鄭板橋亦稱:「得遇老人家,實實三生有幸!」從此,鄭板橋留下了他的「難得糊塗」和「聰明糊塗論」。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北宋著名詩人。大里黃賢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不娶無子,種梅養鶴,自謂「梅妻鶴子」。 《林和靖詩集》 經典名句: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山園小梅) 趣聞軼事: 林逋喜愛寫詩,但欣賞完之後,「隨輒棄之」,毫不珍惜。有人勸道:「如此好詩,為何不記錄下來,傳之後世?」林逋淡淡答道:「我的志向就是晦跡林壑,連在今世都不想因詩出名,何況後世!」但畢竟有愛詩的好事者,「往往竊記之」,故有流傳至今的300餘篇。 林逋的詩名漸漸流傳開了,吸引不少才子墨客、仁人志士慕名拜訪。林逋並不故作清高,自絕避世,從不對登門造訪者刻意迴避。沈括在《夢溪筆談》里這樣記載,林逋養了兩隻白鶴,「縱之則飛入雲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林逋常常自泛小舟,遊玩於西湖諸寺,與高僧詩友相往還。如有訪客到達,一名家童出來開門,招呼客人,再開籠放鶴,不一會,林逋就搖著小舟歸家了,「蓋常以鶴飛為驗也。」 來拜訪林逋的人中,有薛映、李及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小文人,也有如范仲淹、歐陽修、梅堯臣這樣的大才子,「每造其廬,清談終日而去」。林逋一視同仁,並不厚此薄彼,和他們之間詩詞唱和,留下不少互贈之作。
崔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唐代著名詩人 。《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著有《崔顥詩》。 經典名句: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回,白雲千載空悠悠。《黃鶴樓》 趣聞逸事: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讚歎,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後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傳說記載,三國時一個名叫費文禕的人登仙,曾乘黃鶴在此樓休息,因此得名黃鶴樓。
李益(748-829), 唐代詩人,字君虞。「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 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詩集》2卷,《二酉堂叢書》本《李尚書詩集》1卷。 經典名句: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喜見外弟又言別》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江南詞》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寫情》 趣聞逸事: 李益真的太有才了,大曆四年,年方二十的他赴長安參加會試,中進士及第。但是李益更以擅長作詩而聞名,他的每首詩一脫稿,長安的教坊樂工就千方百計地求來,譜上曲子讓歌女吟唱,平民百姓也都爭相傳誦,他寫的詩篇,還被豪門貴族請畫工繪在屏幃上,視為珍品。 那一天,進士及第後等待委派官職的李益,信馬由韁,走上京城繁華的街道。在街上看到一座雄偉氣派的建築,門楣上書「崇德坊」三個大字。因為久聞其名,李益信步走了進去,只因為這一去,後來斷送了一位如花少女的性命,也讓李益一生愧疚。 因為是名聞天下的才子光臨,歌樓的頭牌霍小玉親自出迎。但見她艷若桃花,明眉皓齒,一頭烏黑的長髮,一對含情脈脈的眼睛,讓才子李益心旌搖曳。 霍小玉因為在歌樓唱歌,李益那絕妙的歌詞,早就讓霍小玉崇拜的五體投地。把李益讓進客廳落座,霍小玉親自捧來清茶,向他淺淺一笑,兩人都對對方十分鐘情。接下來煮酒歡談,都覺得才情相投,意趣相合,相見恨晚,有說不完的話題。 郎才女貌,從古至今一直被認為是最合適的結合。美貌的霍小玉其實命很苦,她的父親在唐玄宗時代是一個王爺,母親因美貌被霍王爺收為妾。霍家本來是富足的家庭,由於「安史之亂」爆發,霍王爺在與安祿山對抗時戰死,母親帶著尚在襁褓中的霍小玉流落民間,淪落為貧民。 因為霍小玉得到母親的遺傳和教育,容貌美麗能歌善舞,為了維持生計,霍小玉不得不去做歌女。母親對女兒管教很嚴,僅限於奉歌獻舞,為客人助興消愁,決不賣身。為的是有朝一日遇到有緣人,名正言順的成為人妻,以獲取終身幸福。 此後,李益便天天來崇德坊會霍小玉。共同的話題,使雙方的感情終於發展到了高峰。李益索性住在霍小玉家中,每日里二人同吃同住,同出同入,真和夫妻一樣。霍母鄭氏看到女兒總算找到了可意的郎君,也十分歡喜。 大約一年後,李益被朝廷委任為鄭縣主簿,他決定先回故鄉隴西探親,然後上任。等安排好一切以後,再接霍小玉到鄭縣完婚。李益臨行之時,取出錦帕,在上面揮毫書寫自己的約定:「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鄭縣團聚,永不分離。」二人灑淚而別。 李益回鄉後,父母高興異常,風光一番之後,為他訂下了一門親事,女方是一個姓盧的官宦人家的女兒,盧家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與朝廷的方方面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李益不得已說出了霍小玉之事,他的父母堅決反對他娶歌妓,而娶盧氏對他的仕途有利。李益也就沒有再堅持,於是熱熱鬧鬧地辦了婚事。 此時的霍小玉還在眼巴巴地盼望。半年過去了,不見李郎,一年過去了,仍是杳無音信。霍小玉知道她的擔心終於成為事實,悲恨交加,卧床不起。 「古來萬事皆由命,何用臨岐苦涕漣。」真的是命中注定?對於這樣的結局,霍小玉沒有辦法接受。由於李益負心,名角霍小玉憂慮成疾,奄奄一息。京城裡的許多人也為霍小玉憤憤不平。 李益進京辦事時,被一個熱心腸的年輕人遇見,這位好心人把李益硬架到霍小玉家門口。看到因絕望而面黃肌瘦、神情恍惚的霍小玉,李益羞愧難當。霍小玉掙扎著站起來,面對負心人,心中有萬般苦楚,因為病情沉重,一句話也說不出。她掙扎著起來,拿起一杯酒潑在地上,表示與李益已是「覆水難收」,就倒地而亡。李益撫屍大哭,悔之晚矣。 「痴心女子負心漢」。從古至今,女子常把愛情視為生活的全部希望,全心相待,當期望值與現實差距太大時,就會心灰意冷,看不到生活還有其他豐富多彩之處。霍小玉,把一生的幸福託付給了一個不能把握自己的人,以至於紅顏薄命,叫人嘆息。 李益後來官運亨通,一路扶搖直上,做到了禮部尚書,飛黃騰達,而他對霍小玉對愧疚之情卻折磨了他一輩子。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論詩主張「無一字無來處」,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說,開創了江西詩派;詞與秦觀齊名,號稱「秦七黃九」;書法以楷、行、草見長,與蘇軾、米芾、蔡襄同稱「宋大四家」。 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著有《山谷集》。 經典名句: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寄黃幾復》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牧童詩》 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 趣聞逸事: 黃庭堅是孝道的典範,為《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的主角,當年黃庭堅即使為官,每日也不忘親自為母親洗滌便桶,被後人傳為佳話。 黃庭堅首次參加省試,當時傳說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設宴慶賀。正在飲酒間,忽然有一僕人闖了進來告訴大家:這裡有三個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內。席上落第者紛紛散去,而庭堅仍若無其事,自飲其酒,飲罷,又與大家一同看榜,毫無沮喪的神色。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黃庭堅再次參加省試。試題是《野無遺賢》,主考李洵看到他試卷中的「渭水空藏月,傳岩深鎖煙」,不禁拍案叫好。說黃庭堅「不特此詩文理冠場,他日有詩名滿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黃庭堅自幼聰明好學,讀書幾遍之後就能背誦。一次他的舅舅李常來訪,隨意取書架上的書問他,黃庭堅都能成誦,黃庭堅七歲能詩,是名副其實的神童,據說,這首《牧童詩》就是他七歲時候寫的: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壟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算盡不如君。
高明,(1305?—1359),字則誠,一字晦叔,號菜根道人,人稱東嘉先生。瑞安崇儒里(今閣巷柏樹村),他是我國著名戲曲作家、世界文化名人,《琵琶記》是高明得以名揚後世的代表作,被列為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 經典名句: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高明•琵琶記)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記) 趣聞軼事: 高明撰寫《琵琶記》,可謂嘔心瀝血。「風聲月色來亭榭,老淚年來濕幾更。」他反覆吟唱,稿本一再修改。《琵琶記》第一出起首云:「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為了達到動人的境地,他「闔關謝客,極力苦心,歌詠則口吐涎沫,按節拍則腳點樓板皆穿。」 當寫《糟糠自饜》一出,到「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揚作兩處飛;一賤一貴,好似奴家與夫婿,終無見期」,這神來之筆,竟使案上雙燭的光焰改稱為「瑞光樓」。 高明《琵琶記》問世後,蜚聲劇壇,史稱為第七才子書。明洪武初,使者將《琵琶記》進呈,太祖覽之贊曰:「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貴富家不可無」。
王實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雜劇作家.劇作《西廂記》 經典名句: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西廂記)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西廂記) 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西廂記) 趣聞軼事: 《《西廂記》的故事,直接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此外,流傳的西洛書生張浩與東鄰女李鶯鶯逾牆相會,終成眷屬的故事和蒲妓崔徽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傳說,在題材和人物、情節上對《西廂記》也都有某種影響。 《鶯鶯傳》寫唐代貞元年間書生張生與少女崔鶯鶯從戀愛、結合到離異的悲劇故事。作者元稹抱著欣賞文人風流韻事的態度,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加以肯定。但崔鶯鶯的悲劇形象和悲劇命運贏得了人們的同情,一些文人詩作中不時提到「鶯鶯」和「待月西廂」的事。 到了宋代,崔張故事十分流行。秦觀、毛滂的《調笑令》以一詩一詞詠唱這個愛情故事,使它成為歌舞曲詞。後來又有小說《張公子遇崔鶯鶯》,見於南宋皇都風月主人的《綠窗新話》。此外,羅燁的《醉翁談錄》「小說開闢」中記有小說《鶯鶯傳》。趙令 的鼓子詞和《綠窗新話》中的《張公子遇崔鶯鶯》,與元稹的原作不同,它們都刪去了傳奇小說文中張生詆鶯鶯為「尤物」「妖孽」的部分,讚賞鶯鶯的真情,同情她的命運,並對張生的行為頗有微詞。 金代的董解元曾將這個故事改編為長篇《西廂記諸宮調》。共14宮調,193套組曲,它在主題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與《鶯鶯傳》有根本的差異,結局是張生和鶯鶯雙雙私奔並最終團圓。《鶯鶯傳》中矛盾的雙方是張生和鶯鶯,導致鶯鶯悲劇命運的因素,是張生的薄情。而《西廂記諸宮調》中的基本矛盾是爭取婚姻自主的崔、張和以崔母為代表的封建勢力,這就使作品具有明顯的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與此相聯繫,《西廂記諸宮調》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變化,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諸宮調》,崔母從一個性格軟弱的老婆婆,成為封建勢力的維護者,崔、張婚姻的直接障礙。張生從一個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負心漢,變成一個用情專一、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多情種。而鶯鶯的形象則顯現出鮮明的反抗性。《西廂記諸宮調》刪去了鶯鶯所說的「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一類話,並寫她和張生一同投奔了白馬將軍。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思想內容上更趨深刻,正面提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被稱為雜劇之冠。劇本描寫書生張生在寺廟中遇見崔相國之女崔鶯鶯,兩人產生愛情,通過婢女紅娘的幫助,歷經坎坷,終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而結合的故事。 《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已經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沒有把「夫貴妻榮」作為婚姻的理想,他們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愛情已被置於功名利祿之上,第一次正面地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鼓舞了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爭。《西廂記》之所以能成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它在戲劇衝突、結構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戲劇情節一環扣一環地發展,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王實甫很善於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養以及彼此之間的具體關係,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並且調動多種藝術手段,生動、鮮明地將其表現出來。崔鶯鶯、張生、紅娘、老夫人都由於王實甫的卓越才能而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王實甫的《西廂記》問世以後,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清初金聖嘆高度評價《西廂記》的成就,認為它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等古典名著並列。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縣)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柳永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有新的開拓,標誌著宋詞的重大變化,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詞音律諧婉,平易輕約,更善情景之融。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言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足見其靡盛,而紀昀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 號之來歷: 主要作品: 著有《樂章集》,其詞中名篇有《雨霖鈴》、《鳳棲梧》、《八聲甘州》、《望海潮》等。 經典名句: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雨霖鈴)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雨霖鈴) 趣聞逸事: 北宋仁宗時,有位名妓謝玉英,色佳才秀,最愛唱柳永的詞。柳永才高氣傲,惱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舉而只得個餘杭縣宰。途經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結識謝玉英,見其書房有一冊"柳七新詞",都是她用蠅頭小楷抄錄的。因而與她一讀而知心,才情相配。臨別時,柳永寫新詞表示永不變心,謝玉英則發誓從此閉門謝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餘杭任上三年,又結識了許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謝玉英。任滿回京,到江州與她相會。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悵,在花牆上賦詞一首,述三年前恩愛光景,又表今日失約之不快。最後道:"見說蘭台宋玉,多才多藝善賦,試問朝朝暮暮,行云何處去?" 謝玉英回來見到柳永詞,嘆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賣掉家私趕往東京尋柳永。幾經周折,謝玉英在東京名妓陳師師家找到了柳永。久別重逢,種種情懷難以訴說,兩人再修前好。謝玉英就在陳師師東院住下,與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後來柳永出言不遜,得罪朝官,仁宗罷了他屯田員外郎,聖諭道:"任作白衣卿相,風前月下填詞。"從此,他改名柳三變,專出入名妓花樓,衣食都由名妓們供給,都求他賜一詞以抬高身價。他也樂得漫遊名妓之家以填詞為業,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盡情放浪多年,身心俱傷,死在名妓趙香香家。他既無家室,也無財產,死後無人過問。謝玉英、陳師師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學和情痴,湊一筆錢為他安葬。謝玉英曾與他擬為夫妻,為他戴重孝,眾妓都為他戴孝守喪。出殯之時,東京滿城妓女都來了,半城縞素,一片哀聲。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話。 謝玉英痛思柳郎,哀傷過度,兩個月後便死去。陳師師等念她情重,葬她於柳永墓旁。
趙瑕(806-854) ,字承佑,楚州山陽縣人。晚唐著名詩人.有《渭南詩集》傳世。 經典名句: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江樓感懷》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長安秋望》 趣聞逸事: 趙嘏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便一日名動京師,三日傳滿天下,還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 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很喜歡寫詩,他的詩寫得也很不錯,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的高興。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用什麼辦法才能向他請教讓他留下詩句呢?他心想,趙嘏既然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岩寺的,如果自己先在寺廟裡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說不定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牆上題下了半首詩。 趙嘏後來真的來到了靈岩寺,在他看見牆上常建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的二句詩,引出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後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秦韜玉,字仲明,一作中明。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 著有《投知小錄》。 經典名句: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貧女》 涼風吹雨滴寒更,鄉思欺人撥不平----《長安書懷》 寶馬競隨朝暮客,香車爭碾古今塵-----《天街》 趣聞逸事: 唐代詩人秦韜玉寫了一篇「貧女」詩,被蘅塘退士選進《唐詩三百首》,因而這首詩流傳甚廣,它的最後一句「為他人做嫁衣裳」還成為具有特定含義的成語。這首詩的原文是這樣: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無獨有偶,另有一位唐代詩人名叫李山甫,也寫過一首「貧女」詩,原詩是這樣: 平生不識繡衣裳,閑把荊簪亦自傷。鏡里只應諳素貌,人間多自信紅妝。 當年未嫁還憂老,終日求媒即道狂。兩意定知無說處,暗垂珠淚濕蠶筐。 兩首詩是這樣地相似,押同一個韻,首聯、頷聯韻腳的字都是一樣的「傷、妝」二字。兩首詩都是以貧女的口吻傾訴自身的貧苦無靠,空有美好的體貌和品格,而看不到未來的前途,因而內心悲苦又無可奈何,從而表現了在那時的社會環境中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苦悶。但是李山甫這首詩就沒有秦韜玉的那首幸運了,它沒有被選進流傳甚廣的《唐詩三百首》,因而也就沒有秦韜玉的那首膾炙人口了。
唐寅(1470一1523) 中國明代畫家,文學家。唐寅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屬虎,故又名唐伯虎,字子畏、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魯國唐生、南京解元等,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六如居士集》。 名號來歷: 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經典名句: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桃花庵歌》 花開爛漫滿村塢,風煙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鶯亂啼,萬樹圍春燕雙舞.。《桃花塢》 趣聞逸事: 有一年仲夏,伯虎獨自想去游西子湖,走到半路上,看見有一個酒店,聞到酒氣,酒興就上來了,腳也邁不開步了,於是就進入了酒店中。等老酒喝好,手往口袋中一摸,想不到沒有帶錢。看看四周,都是不認識的人,也無錢可借。便只好厚著臉皮對酒保說, 「我因為來得匆忙,沒有帶鈔票,能不能暫時賒欠一下,過後就來還上。」酒保以為是個吃霸王餐的人,頭搖得象個撥朗鼓連說不行不行。伯虎寅一時無計,臉漲得通紅,不免心慌意亂,滿面細汗。甩開手中扇拚命扇,扇著扇著,靈機一動,對酒保說,我用這把扇子來抵酒錢吧酒保一看是把普通舊扇,值不了錢,又不允許。伯虎低眉良久,心生一計,在酒店中大聲吆喝起來,要賣掉他手中的扇子。 酒店中有一個是杭州富豪。問道:「你這把小扇子能值幾個錢?伯虎說:「你要看仔細我這把扇。」遞過去給富人看,富豪眼角一掃說,「扇上之畫,分明信手塗鴉,肯定是出自無名之輩!分文不值。」說完就把扇子擲在地上,把伯虎氣得鼻子里冒青煙。 這個時候,一個讀書人模樣的人撿起來看了看扇子,拍案連稱:「 妙!妙!妙!妙哉!乃出名人之高手!」他仔細打量著伯虎,只見伯虎氣宇軒昂,風流倜儻,儀錶非常。便說:「閣下莫非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天笑點秋香的唐伯虎耶?!」伯虎笑而不答,氣靜神閑。酒店中的客人聽到這是大名星唐伯虎後都圍了上來,都願意出高價買他的扇子。伯虎都不買給別人,只願意買給那讀書人。那讀書人摸出鈔票,只有一百元錢,不好意思地說:「我錢少,買不起這扇子。」伯虎說:「你是惠眼識人,我十分欽佩,因此這把扇非你不賣,你如果錢少,我只收你五十元,只要付了酒錢就行。」樂得這讀書人直道謝。 這富豪看到這情形,大夢如醒,拱手笑曰:「唐解元,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大名遠播,我有眼不識泰山,足下之畫,天下無雙,人間神品,剛才多有冒犯,望多多海涵。」說著就拉伯虎一起同坐點菜喝酒。酒足菜飽後,伯虎醉意朦朧,想回家了。富豪連連叫他:「先生留步!」伯虎問:「什麼事?」那富豪說:「先生能否將那扇賣與我?」伯虎一口回絕:「不行!」富豪不高興了說:「我出一千元錢買,怎麼樣?」伯虎頭也不回只顧走路。富豪大怒: 「還我酒食!」伯虎笑著說:「是你引我吃酒,又不是我主動想喝。天上掉下餡兒餅,哪有不食之理?!」店裡的酒客都一陣鬨笑。
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常自稱濟南人。清代著名詩人,康熙曾征其詩300首,匯為《御覽集》。著有《漁洋山人精華錄》等。 經典名句: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題秋江獨釣圖》 趣聞逸事: 蒲松齡是落拓不第的文人,《聊齋志異》也久不被世人認識,當蒲松齡找到王士禎時,王士禎「加評騭而還之」,還贈詩蒲松齡:「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為了讓《聊齋志異》出版,王士禎在該書上大書「王阮亭鑒定」,使得各家書坊爭相求索書稿,刊刻《聊齋志異》「以為榮」。當時的名流稱讚此事:「國家文治軼千秋,扢雅揚風,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稱首。」
推薦閱讀:
※大美不言 ,女子群舞古典傘舞 《茉莉花開》和《荷花賦》
※古典的歷程(2006)
※古典芭蕾介紹及代表作介紹
※古典詩歌鑒賞的快速切入方法
※中華詩庫::古典詩庫::詩體風派雜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