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拿孩子當回事(《道德經》系列之六)
也許由於疼愛獨生子女的原因,如今的父母大都太拿自己的孩子當回事了。很多人的做法真可以說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然而,孩子們似乎並不領情,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嚴重的逆反情緒,罵父母、打父母,甚至殺害父母的惡性事件常常見諸報端。最近,我在和幾位受此困擾的父母溝通「該如何來教養孩子」的問題時,建議大家讀讀《道德經》第五章的內容,從中尋找一點啟發。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注釋]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說:「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看完《道德經》的這段論述,大家也許有些困惑,不知它對於子女教養會有何啟示。難道對待孩子也要象芻狗一樣?其實,我們要繼續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正是因為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才有萬物繁榮、百姓安定的局面;反過來,如果天地愛萬物,則萬物可能相競,自然界出現混亂;同樣如果聖人愛百姓,則百姓可能相爭,造成人類社會的混亂。當然,我們並非要求大家要像對待芻狗一樣來對待自己的孩子,這在情感上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在此,我只是希望引起大家的一點重視和反思,那就是我們的愛是否過多、過度,多到孩子們難以承受,造成他們心理上的混亂了呢?
其實,如果我們認真反思那些成功人士在青少年階段的發展過程,往往很少發現他們的父母在此期間太在意孩子感受的所謂愛的刻意行為,反倒會看到有些人不太拿孩子當回事,而後者在青少年階段卻成長得非常健康、非常懂事,也更願意與父母交流溝通。從潛意識層面來講,這個問題也很好理解,對於那些父母特別在意自己的孩子,他們很容易感到,無論怎樣父母都會很在意自己的,所以,在和父母溝通時,很少會為父母考慮;而那些父母並不是很在意的孩子,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想要去引起父母的在意,成為父母的「朋友」,於是教育和溝通就變得非常輕鬆了。
總之,一句話,不要太拿自己的孩子當回事!不要回應他的所有要求和抱怨,即使回應也要考慮一下是否要正面回應的問題,這個度不是很好把握,最後,還是舉個例子來具體說明吧。假如你的孩子摔倒了,手上磕破了點皮,不是很嚴重,那麼,幫助孩子上藥包紮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包紮後孩子仍然在哼哼唧唧,那麼,就大可不必要幫他把傷口吹來吹去,以示你的疼愛與關心了。因為也許正是在你的刻意關愛下,他的生命力卻可能「萎縮」了很多。
推薦閱讀: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四集 道是什麼 道在哪裡(下 幻燈片)
※如何用雙手成就自己
※道德經淺講【1.0+2.0合訂本】txt【B】。
※《道德經》全文及釋義(第十七章)
※道德經和聖經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