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心靈環保」
淺談「心靈環保」 悟竟 提要:末法時代的出家人,由於無始以來的貪瞋痴等煩惱污染了自己的一念心,很難將心用功辦道,明心見性:於是沉淪五欲的享受,懈怠、散慢,最終墮入惡道-因此 「心靈環保」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那該如何守護自己的一念心,凈化心靈呢?本文立足佛教要我們行者要出離世間無欲煩惱,隨緣度化,用凈戒攝受心靈,以此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直至趨向了生脫死,解脫成佛的大道. 關鍵詞:隨緣持戒心靈 引言 俗話說:「修行莫如先修心。」因為學佛的最高理想目標雖然是為了離苦得樂、斷惑證真、轉迷成悟、超凡入聖等,但是要達到這一最高理想目標,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心改善,實施「心靈環保」,使之達到最清凈的狀態。 1、人心最大的污染源一一貪瞋痴三毒煩惱 人類的一切活動,一切善惡,都是由心主宰,被心牽引,受心支配。「佛子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原來清凈無染充滿寧靜與安祥的心,在無始以來的生死流轉中,在充滿色、聲、香、味、觸的陷阱中,不知不覺地種下了惡因。於是我們的心變得貪婪、嫉妒、愚痴和瞋恚,而永無休止在世間索取。 貪:梵語「羅俄」,指以迷心對於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即欲之境,而不離也。《成唯識論》:「云何為貪?於有有染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大智度論》三十二云:「於利益我者生貪慾。」《俱舍論》十六云:「於他財物惡欲為貪。」可見有貪的心態,不僅能危險到自己色身慧命的成長,亦會危及到他人的財物、生命,它也是一種消極的心態,能使人變得為謀取私利而不擇手段。 瞋:瞋恚之心名為瞋,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即對違逆自心的人、事生起瞋恚的心理。《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中說:「違逆我者而生瞋恚。」瞋恚心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造成嚴重的後果,造成諸多的矛盾和衝突。人類社會暴力等現象的發生,都是由瞋恚心所引發的。 痴:梵語「慕何」,指心性暗鈍,迷於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大智度論》云:「此使(瞋、貪、毒)不從智生,故名為痴。」《成唯識論》卷六:「云何為痴?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法故。」如是可知,所謂無明,為一切煩惱的根本,遍於一切煩惱,在諸煩惱中是最重要的一種。 我們佛子的一念心,長夜為貪慾所染,為瞋恚所惑,為愚痴所迷,由此可知,此三毒是造成眾生痛苦的主要原因。唯有明了此三種煩惱,才能讓我們覺醒。此三毒猶如人心中潛伏的「惡狼」,欲置眾生於愚痴、貪婪、暴戾之中,帶來諸多衝突、困擾及災難。《大乘義章》中說:「此三毒攝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此三毒污染人心,也是行者色身慧命得以延續的勁敵,故《大涅槃經》中云:「毒中之毒,無過三毒。」因此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竭盡全力來斷除它,讓我們的心靈達到清凈無染的狀態。 煩惱源自於「我執」,我執不斷,煩惱叢生,人的自私自利就在於顛倒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能放下我執,以平等心看待一切,從所有眾生的利益著想,就可以超越個人的一己之私,使心量變得廣闊無礙。 2、「心靈環保」的必要性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修學者要想達到內心世界的清凈、安定,就必須要凈化我們的心靈,制伏內心中的貪、瞋、痴等煩惱。《維摩詰經》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國土凈。心若不凈,念佛何益?心若不專,求佛何益?」故說「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求」。若我們佛弟子心不清凈,又談何能夠荷擔如來家業,自利利他、弘法利生、度化眾生呢? 人類外在行為的失調,主要源自於內心的不凈。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天台宗也認為「十法界唯一心中得,一念心生則具足三千諸法。」由此可知心為萬法之源,心能主宰一切,而怎樣守持自己的一念心呢?這就成為出家人最重要的課題。無始以來的造作,我們的心充滿太多的貪慾,被五欲六塵所污染,所以現在我們很難做到明心見性了。 末法眾生,根基低劣,在修學過程中常與道相背,陷入染法而不自知,一味的沉淪於五欲享受,就會令我們的心更加貪婪、愚痴,離解脫成佛的大道越來越遠。「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們修學者要時刻提醒自己認識到人生無常。因此我們要通過修學宋解脫,首先要凈化心靈,實施「心靈環保」。心靈凈化的過程,不僅是煩惱斷除的過程,更是開發我們內心的菩提種子,實踐菩提大道的過程。心靈無住無滯,達到以智化情,以智導情,逐漸深入內心,轉染成凈,提高生命的境界,以達到心靈環保的終極,直至趨向解脫成佛的大道。 3、怎樣實行「心靈環保」 3.1培養「隨緣心」 「隨緣」就是一切順其自然,做什麼事都不強求,隨心而動。對於物質的財富則得之不喜,失主不憂,決不讓外界的誘惑影響內心精神的寧靜。人生做到富貴、貧窮、得失、冷熱隨緣,就意味著安貧樂道,看破人生,樂於放下。於佛法來講,就是不「執著」,如果過於執著就會變成一種強求攀緣。只有懂得隨緣,才會自在。反之,則痛苦無邊。 弘一大師說過:「人生隨緣,便會活得自在,能夠安分守己,不被環境所轉,心中就不會有障礙。」然一切隨緣不是消極等心,談不上修行:沒有出離心,也就不會真正得到佛法的法益甘露。修行就是要屏息諸緣,六根清凈。內心沒有產生對五蘊、六處、十八界的出離,那麼六根何以清凈,諸緣何以屏息呢?所以沒有出離心就不是真佛子,沒有出離心就不是真解脫。唯有認識到輪迴的愚痴,輪迴的顛倒,因緣法則的無常,身心世界的虛幻,才談得上出離。「天下熙熙,皆為利宋,天下攘攘,皆為利去。」唯有讓躁動的心,真正閑下來,出離世間的五欲和執著,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新境界,才能實現心靈真正的環保。看破、放下,得大自在,才能擁有超然的心態,才會擁有真正的解脫和自由,而去度化眾生,荷擔如宋以「弘法是家務」的使命。 3.3培養持戒清凈的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若人出家,不護凈戒,貪著世樂,毀佛戒寶?如是比丘,不名出家。」戒律是防非止惡、約束身心的一種善法,能夠止除十惡五逆等罪的產生。《大集月義經》云:「諸仁者,離欲義是戒義,解脫義是戒義,滅是戒義,此諸戒義,是名戒義。」 龍樹菩薩的《親友書》云:「有如萬物依於大地,一切功德,依於戒,如同萬物依靠於大地,同樣,一切功德只有在凈戒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漓益大師云:「持戒如此,萬物由此而生,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從善根而言,持凈戒所獲功德,如大地上的萬物一樣無量無邊。從遣除魔障而言,如堅固的城牆,能抵抗外敵的入侵。」若我們能一心持凈戒,則能遠離魔障。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從佛陀最初羯摩傳戒之後,歷代祖師大德一代又一代傳承著戒心,在佛子的心靈注入了戒的力量,以此攝受眾生的身心。戒心是通過戒相來表達,如果沒有戒相的基礎,身心就會放逸,放逸則會散亂,散亂則無定無慧,就無法斷惑證真、轉迷成悟。然持戒清凈的人,就會拋棄對五欲的貪求,不與人相爭,因而身心便時刻處在最安樂自然的狀態中。 《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若能堅持於凈戒,是則如來所讚歎。」持戒是解脫成佛的根本,故《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在五欲塵勞的世間中,修學解脫的人必須用戒律攝受自己的一念心,屏息諸緣,清凈、安詳而超然於五欲塵勞中,使心靈得到升華與凈化! 結語 在生死流轉的旅程中,能得人身已屬萬幸,幸遇佛法更是稀有難得。此生若再入歧途,則了無出期。我們只有把握今生,即當下的一念心,深信佛陀教誨,深入經藏,不受五欲六塵所染,深信因果,廣修福慧資糧,使心趨向至善、至美、至真!以一顆清凈心住世,誓度一切眾,真正荷擔起如來家業。 (3屆2班悟競指導法師:宗澤法師)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
推薦閱讀:
※清新唯美,能給你心靈重新賦予生命的10首歌曲
※** 純真的心靈 -- 傅佩榮
※【精品文摘】心靈的菩提
※孩子,請帶我走進你的靈魂深處……——一個女子追尋真相的心靈探索之旅
※清晨,傾聽心靈的獨白
TAG: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