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詩流派 (1950
06-10
【現實主義】泛指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全國報刊雜誌上出版的詩歌。作品普遍注重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運用典型化的方法描寫生活的真實化本質。代表詩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劉、張志民等。 李瑛 郭小川 公劉 張志民 【現代派/新現代主義】1953年紀弦創辦了《現代詩》季刊,二月創刊號問世。參加《現代詩》季刊的還有楊喚、林泠、元思、羊令野、鄭愁予等。1956年紀弦號召詩壇同仁,組成現代派,提倡新現代主義,掀起新詩的再革命運動,即所謂的現代派的「自由詩運動」及「現代詩運動」。現代派詩人也可能說是20世紀30年代"現代派"的延續,所以也稱為新現代主義。《現代詩》季刊的創辦也被認為是台灣現代詩歌的起端。 紀弦 楊喚 林泠 羊令野 鄭愁予 【藍星詩社/藍星詩群】藍星詩社於1954 年由余光中等成立,並先後創辦了《藍星詩刊》雜誌、《藍星詩頁》、《藍星年刊》等,對台灣的現代詩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對台灣的現代詩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藍星詩社是具有沙龍精神的現代派詩社,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創作路線,提倡充分發揮個人才華、個性,形成獨有的以鄉土情結作為詩歌精神的創作風格。 1957年詩人覃子豪發表重要詩論《新詩向何處去》,主張詩歌應該通過反映現實和人生來觀照讀者,也就是傳統的嚴謹和浪漫的抒情相結合的風格。藍星詩群的代表詩人覃子豪、鐘鼎文和後起的余光中、羅門、蓉子等。 余光中 覃子豪 鐘鼎文 羅門 蓉子 周夢蝶 向明 白萩 夏菁 【創世紀】創世紀詩社成立於1954年10 月,由當時的洛夫、張默和稍後介入的瘂弦發起,出版《創世紀》詩刊。作為"創世紀詩群"的代表詩人,洛夫自1958年寫作《我的獸》便開始進入"現代詩" 的創作時期。之後,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洛夫完成了總共有64節、600多行的長詩《石室之死亡》,成為台灣詩壇最具爭議的作品。瘂弦1968年出版了詩集《深淵》,使他在台灣詩壇贏得了持久不衰的盛譽。張默詩歌創作的最佳時期是在對"超現實主義"進行省思和揚棄,而提出"現代詩歸宗--歸向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之宗"的70年代以後,"鄉愁"則是張默這一時期創作最重要的主題。 洛夫 張默 瘂弦 楊牧 辛郁 管管 商禽 葉維廉 【朦朧派/今天派(包括白洋淀詩群)】20 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詩壇出現了大批的優秀青年詩人。他們對當代詩歌傳統規範進行挑戰,先後大量發表了當時無法讓「正規」詩壇接受的充滿新風格的詩。他們詩歌來反思人的本質問題,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他們由地下秘密寫作、交流轉入公開寫作和集會活動。早期的朦朧派詩人有食指和黃翔等,1978年12月北島、芒克等創辦了民刊《今天》,推出了一批當時的優秀詩人的作品,如北島、楊煉、顧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嚴力等。因為1985年11月出版的《朦朧詩選》收集了這些詩人的作品,所以一般人將他們稱為朦朧詩人,又因為大部分朦朧詩人都在《今天》上發表過作品,朦朧派也往往被稱為今天派。白洋淀是當年離北京較近的河北知青點,聚集了大批高官子弟,他們因家庭的優勢容易接觸西方的前沿作品,因此而產生了白洋淀詩群。白洋淀詩群代表詩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北島 楊煉 多多 舒婷 芒克 顧城 食指 黃翔 江河 梁小斌 嚴力 王小妮 林莽 方含 田曉青 啞默 傅天琳 【新現實主義】從七十年代末開始,以《詩刊》、《星星》等官方刊物為主要平台,形成了「新現實主義」詩派,其創作原則包括寫實主義的藝術手法和對社會和自然忠誠的寫作精神等。新現實主義主要中堅力量是葉延濱、流沙河、傅天琳等。他們的興起和發展與民間的朦朧詩派幾乎平行。 葉延濱 流沙河 傅天琳 【新邊塞詩派詩歌】八十年代昌耀等以《綠風》詩刊為平台形成「新邊塞」詩派,以詠唱西部為主。 昌耀 【大學生詩派】指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各大學興起的前所未有的詩潮,共有4個梯隊的具有強大創作力量的大學生詩歌創作隊伍。第一梯隊是77、78級大學生詩人,如葉延濱、王小妮、王家新、韓東、丁當等;第二梯隊是79、80級大學生詩人,如宋琳、于堅、簡寧、翟永明、林雪、小君、王寅、陳東東、陸憶敏、駱一禾、海子、普珉、西川等;第三梯隊是 81、82、83大學生詩人,如江堤、臧棣、黃燦然、張棗、李元勝等;第四梯隊是84、85、86大學生詩人,如小海、伊沙、中島、徐江、候馬、桑克、戈麥等。而他們的詩歌報刊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跨校組織的大型社團創辦的詩歌報刊:如黑龍江省大學生詩歌聯合會1984年創辦的《大學生詩壇》,重慶近二十家大學生詩社文學社1985年3月聯合創辦的《大學生詩報》,《這一代》(1979),《中國當代詩歌》(1986),《我們》(1980),《現代詩報》 (1985),《南十字星》(1985)等。第二種是各大學詩社、文學社創辦的社刊:如遼寧師範學院1979年創辦的《新葉》文學叢刊,徐敬亞、王小妮、呂貴品等主編的《赤子心》詩刊和《紅葉》,宋琳、張小波、於奎潮等主編的社刊《夏雨島》,于堅主編的《銀杏》《高原詩集》等幾十種。第三種是大學生校園詩人自辦的詩歌報刊:如蘭州大學中文系學生封新成等1982年創辦的《迴音壁詩刊》及1984年創辦的《同代詩刊》,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80級學生王寅、陳東東、陸憶敏1982年創辦的《作品1號》,北大中文系83級學生臧棣主編的《啟明星》文學叢刊,四川南充師範學院學生萬夏、李雪明、朱智勇創辦的《彩虹》詩刊以及李亞偉、胡玉創辦的《剎那》詩刊,萬夏、李亞偉、胡玉等創辦的《金盾》詩刊等幾十種。 葉延濱 王小妮 王家新 韓東 丁當 宋琳 于堅 簡寧 翟永明 林雪 小君 王寅 陳東東 陸憶敏 駱一禾 海子 普珉 西川 江堤 臧棣 黃燦然 張棗 李元勝 小海 伊沙 中島 徐江 侯馬 桑克 戈麥 萬夏 李亞偉 鄭單衣 楊克 南野 祝鳳鳴 岩鷹 葉舟 唐欣 【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後新詩潮】嚴格地說,第三代詩人不是屬於某一個詩群的流派而是指前朦朧詩人之後出現的一大批詩人,又稱「新生代」,以1986年10月的「中國現代詩群體大展」為結體標誌。這批詩人是在82年以後與朦朧詩人脫離時逐步形成起來的;他們在方式方法上是受其前朦朧詩人的嚴重影響而又更多地借鑒了歐美的後現代主義,反英雄反崇高及平民化是創作的主要特徵之一。他們人物眾多、流派紛呈、各種旗幟鋪天蓋地,他們往往以集團利益的群體出發爾後又反代、反集團,或努力在個體上趨於成熟後的獨立和孤獨,或遊離於一切社會、文化意義,但他們的統一大旗一直是生命意識即強烈樹立個體的趨於完全向內轉的本體價值建構文學,是從反民族傳統劣根性開始的深層次反文化的泛文學本體思想,是較之前朦朧詩人更加現代意識的本體論上的詩歌革命運動。他們開始以「後文化實驗詩」進行實驗、反叛,爾後牢固確立了終極生命邊緣實驗詩歌立場和態度,即先鋒詩歌,因此他們是前衛詩人。他們之中的代表人物眾多也就泯滅了典型人物的光輝。其實發動這場運動的領潮人包括 「非非主義」、「他們」、「莽漢主義」、「整體主義」、「海上詩派」、後現代主義以及現代現實主義等的一批具有社會實力的新生代詩人和評論家。 周倫佑 藍馬 楊黎 于堅 韓東 嚴力 西川 宋渠宋煒 李亞偉 王家新 楊遠宏 石光華 肖開愚 雪迪 南野 歐陽江河 張棗 翟永明 廖亦武 雨田 柏樺 萬夏 南野 丁當 呂德安 柏樺 肖開愚 牛波 陳東東 海子 駱一禾 西川 伊蕾 鐘鳴 孫文波 【莽漢主義】1984年初春,」莽漢」的詩歌流派由李亞偉等人創立。莽漢主義顯示了一種非理性式的反文化姿態,他們追求生命的原生態,摧毀優美、解構崇高是他們詩歌的心理基點,隨意性的口語、放蕩不羈的敘述主體、「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特徵,是他們詩歌的鮮明標誌。1986年莽漢解散,但是莽漢主義卻留了下來。莽漢主義的代表人物有李亞偉,萬夏,胡冬,馬松等。 李亞偉 萬夏 胡冬 馬松 【整體主義】成立於1984年,主要活動時間在1985—1989年之間,以石光華、宋渠、宋煒和楊遠宏等人為主。石光華、楊遠宏集創作和評論於一身,宋渠、宋煒兄弟專攻寫詩。整體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於其存在與整體的聯繫和生成,只有包括人在內的整體才是具有確定意義的存在,人也只有超越自身的存在而上升到整體的層次才是真實的提倡整體主義思想在詩學域中的還原,並強調直接面對整體向存在開放,及對具體生命形態和人類現存生存狀態的超越。 石光華 宋渠宋煒 楊遠宏 【海上詩派】海上詩派成立於1984年4 月,成員有王寅、孟浪、劉漫流、陳東東等。「海上」的名稱,來源於「上海」的「被推了過來」所暗示的孤獨。他們在藝術自釋里寫道:「有人在海上行走。我們就是」。他們宣稱「詩歌出現了,技巧從我們的手中漸漸消失。我們都孤獨得可怕……躲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裡,寫詩,小心翼翼地使用這樣一種語言。」 王寅 孟浪 陳東東 【圓明園詩派】1984年7月北京一批青年詩人成立「圓明園詩社」,並自辦民間詩刊《圓明園》,主要成員有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等。圓明園詩派創建起就註定了不屬於那種能夠在詩歌史中確立自身審美體系的詩歌流派。它在朦朧詩之後之所以能夠對詩界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詩群中有重要的風格迥異的個性化詩歌的存在。 黑大春 雪迪 大仙 殷龍龍 【撒嬌派】1985年2月京不特和默默發起的「撒嬌」詩社在上海正式成立,創辦民間詩刊《撒嬌》,衚衕和孟浪加盟。1986年12月,《華夏詩報》刊評論《撒嬌的與並不撒嬌的》,引起全國範圍的討論。2004年,默默等人在上海創辦「撒嬌詩院」,《撒嬌》復刊。在那個相對嚴肅的年代,公開「嚎叫」是不被允許的,撒嬌派的詩人於是選擇了迂迴著來「撒嬌」,也就是「溫柔的反抗」。而隱藏在這溫柔背後,默默他們真正想做的不過是「撕破那些偽君子的面目」,「詩歌可以真正的平民主義」。 京不特 默默 孟浪 【他們詩群】1985年春,醞釀了一年的《他們》出版。在詩壇引起巨大反響。《他們》的創刊成為第三代詩人崛起的重要標誌。其領軍人物于堅、韓東也成為「第三代」的代表性詩人。1986年于堅組詩《尚義街六號》發表,該詩對中國當代先鋒詩歌的口語寫作風氣產生了重要影響。于堅的名字從一開始便與1985年興起的先鋒運動緊密相連,1998年發表的《飛行》與1994年發表的《0檔案》至今被人認為是中國當代詩歌探索的最前沿作品。韓東提出的「詩到語言為止」的著名命題,是對「朦朧詩群」所扮演的 「歷史真理代言人」的有力否定。他的詩歌作品如《山民》、《有關大雁塔》和《你見過大海》等代表了「第三代」詩歌創作成就的最高水平。另外,「他們詩群」 中比較重要的詩人還有丁當、小海、劉立桿、朱文等。 于堅 韓東 丁當 小海 劉立桿 朱文 呂德安 楊克 普珉 吳晨駿 【丑石詩群】《丑石》創辦於1985年5 月,是誕生在福建霞浦的一個民間詩歌刊物,2001年被《詩選刊》雜誌社評選的「中國五大民間詩報刊」之一。早期的丑石詩人是清一色的霞浦詩友,不定期地出版油印詩刊,後來發展到福建和全國,最後發展成全國唯一定期雙月出版的民間詩歌大報。2003年,丑石詩歌網成立。以《丑石》為陣地,形成了丑石詩群,湧現出了湯養宗、劉偉雄、謝宜興、葉玉琳、伊路等一批富有實力的詩人和詩評。 謝宜興 劉偉雄 葉玉琳 伊路 湯養宗 康城 【非非主義(包括紅色寫作)】非非主義於 1986年5月創立於四川西昌--成都,由周倫佑、藍馬、楊黎等人為首發起。流派的理論和作品主要刊登於由周倫佑主編的《非非》雜誌和《非非評論》報上,此外,1994年非非主義理論及作品專集《打開肉體之門/非非主義∶從理論到作品》出版。非非主義倡導「想入非非」的寫作意境,其寫作傾向是看似開放實則封閉的,但他們對詩歌的目的性始終是鮮明的。非非主義詩人注重語言實驗,強調語言還原,強調對聲音的前文化探索,對語言符號的前文化探索,它恰恰不注重語言符號的文化含義,不主張在詩中「談」出什麼「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後,非非主義進入「21世紀寫作」和「後非非寫作」時期。「紅色寫作」是周倫佑刊登在1992年《非非》復刊號上的詩歌創作理論。 周倫佑 楊黎 藍馬 海男 何小竹 小安 葉舟 【神性寫作】神性寫作是一種詩歌寫作姿態。其代表詩人有海子、駱一禾、戈麥等。他們在從事詩歌創作時,更多的是拷問自己的靈魂,也就是將靈魂或者說絕對精神放在首位,而把帶有「實驗色彩」的東西如 「現代性」、「後現代」之類統統置於次要位置。對他們來說,詩意的本質是一種宇宙真理,詩的理想就是最大程度和範圍內表現這種真理的存在。無論是詩的架構還是詩的內容,形式是宇宙規律的再現,內容是哲學和宗教統一於最高的詩藝——絕對宇宙精神,絕對宇宙真理。因此,詩意也是永恆的。 海子 駱一禾 戈麥 【新鄉土詩派】1987年湖南青年詩人江堤、彭國梁、陳惠芳發起了「新鄉土詩派」運動,並先後出編了《世紀末的田園》、《家園守望者》、《新鄉土詩派作品選》等詩歌刊物。詩派的特點著重於寫景狀物,有時具有批判意識。詩派發展至今已有一段時間了。其間雖幾經沉浮而初衷不改,最終以其獨具的精神基因和藝術物質,成為這些年的中國詩歌歷程中,具有相當影響的一脈走向。 江堤 彭國梁 陳惠芳 吳新宇 指紋 庄宗偉 呂宗林 宮哲 唐朝暉 姚振函 匡國泰 【知識分子寫作詩群】知識分子寫作是詩人西川與陳東東、歐陽江河於1987年參加詩刊社舉辦的「青春詩會」時提出來的。西川認為,他之所以提出知識分子寫作的概念,一方面是希望對於當時業已泛濫成災的平民詩歌進行矯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表明自己對於服務於意識形態的正統詩歌和以反抗的姿態依附於意識形態的朦朧詩的態度。歐陽江河則認為知識分子寫作是抗議的主題被耗盡,群眾寫作時代過去之後,一種有語境與語言策略的考慮、尋求階段性活力的詩歌實踐。知識分子寫作代表詩人西川、歐陽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正是有了知識分子寫作詩人歐陽江河、西川、翟永明和王家新等的大量創作實踐和理論探索,中國新詩在90年代進入了新的發展。同時也促成了「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有力對抗,更使一批詩人走向「第三條道路寫作」。 西川 歐陽江河 翟永明 王家新 臧棣 張曙光 孫文波 黃燦然 張棗 陳東東 肖開愚 西渡 席亞兵 王艾 冷霜 胡續冬 蔣浩 穆青 曹疏影 姜濤 森子 郭志傑 桑克 周瓚 林木 清平 【民間寫作】在20世紀90年代里,「民間寫作」作為一種新的詩歌探索和創作實踐,成為與「知識分子寫作」相伴相剋的對抗力量。在「民間寫作」看來,詩歌寫作應強調本土經驗與敘述的客觀化,並注重語言的口語化,甚至要重新解放和煥發地方方言的活力。同時,他們致力與拆解詩歌語言,甚至一切語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隱喻結構和象徵體系,並試圖努力恢復語言和生存經驗的原生狀態。「民間寫作」的代表詩人有伊沙、徐江、侯馬等。就「民間」本身的概念,在於堅看來,「民間」與口語等價,它對抗的是僵死的、規範的普通話。而在韓東看來,「民間」成了一種立場,一種地下狀態,一次農民起義。在「民間」概念的首倡者陳思和看來,民間意味著一種原型,一個超穩定的故事結構,兼具理性化與神秘化的雙重特點。在新詩史上,伊沙、徐江和侯馬等"民間寫作"代表詩人的貢獻主要是在拓寬"口語"入詩渠道的同時,也儘可能地堅守了"口語"在詩歌創作中的疆界或底線。 伊沙 徐江 侯馬 管黨生 阿堅 中島 余怒 獨孤九 馬非 秦巴子 李偉 黎明鵬 魯西西 張志 唐欣 岩鷹 王順健 宋曉賢 夜林 阿翔 徐柏堅 任知 賈薇 君兒 蕭沉 謝湘南 陳雲虎 張敏華 魏風華 【第三條道路寫作】「第三條道路寫作」詩群始於1999年12月,1999年在北京郊區平谷縣召開的盤峰詩會上「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之間的衝突是促成「第三條道路寫作」形成的重要原因, 12月莫非、樹才和譙達摩提出了第三條道路寫作的詩歌概念,《九人詩選》出版。《第三條道路》詩報於2002年創刊。第三條道路試圖以一種新的理論來介入詩歌寫作立場的分歧中,強調詩人個體的位置和基本的責任感,建立起一個超越集團、對立的寫作立場。「第三條道路」是要反對一種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專制主義,並試圖建立起一種自由的,並且直接指向人性的寫作方式。「第三條道路」試圖在思想上容納來自各個價值立場的寫作者及其思想傾向,使得他們能在同一個詩歌氛圍中互相碰撞和平等交流。在審美上容納不同的藝術主張,以不同的詩藝、言說方式、修辭策略來共同豐富當代漢語詩歌的內在品質。因此,隨著「第三條道路」詩人與作品的不斷增加,寫作方式與風格的多元化也在他們的創作實踐中日益呈出來。 譙達摩 莫非 樹才 林童 劉文旋 馬永波 盧衛平 十品 簡寧 娜夜 殷龍龍 老巢 海嘯 路也 李南 劉川 凸凹 楊拓 墓草 張耳 席君秋 邱勇 陸蘇 謳陽北方 溫冰然 祿琴 劉文旋 谷禾 黃海鳳 龐清明 蔡麗雙 【中間代】「中間代」 是指20世紀60年代出生、沒有參加「第三代」詩歌運動的詩人。他們獨具個性的詩歌寫作、精彩紛呈的詩歌文本,已構成了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詩歌的精神高地。「中間代」的出現,預示著中國當代詩歌將徹底告別依靠「詩歌運動」命名的悠久傳統。「中間代」不是新一輪的詩歌運動,它是一代詩人對自身詩歌寫作的「現身說法」與「自我證明」,是一個寬泛的代際概念。所謂的「中間」,除了代際的辨識之外,還意味著在詩歌運動之外、堅守中間立場的詩歌寫作精神。「中間代詩人」,就是自覺維護詩歌的獨立寫作與本真寫作,反對「詩歌運動」與觀念寫作的一代詩人。 安琪 趙麗華 馬策 格式 黃梵 寒煙 譚延桐 曉音 王明韻 祝鳳鳴 藍藍 西渡 小雲 岩鷹 森子 【網路詩歌(包括信息主義)】1993年起詩陽使用電腦創作詩歌並通過網路大量發表,網路詩歌誕生。1995年詩陽、馬蘭、魯鳴等創辦《橄欖樹》網路詩歌月刊(後曾有祥子、京不特、桑克等加盟), 「網路詩人」、「網路詩刊」等名詞出現。與網路詩歌密切相關的「信息主義」詩派發端於網路詩歌的興起,是以資訊理論的觀念對網路詩歌的創作實踐進行詮解和干預的嘗試,信息主義創作實踐帶有一定的虛擬現實的網路文化特徵,其代表詩人有詩陽、九歌、諾然、遨笛、克萊爾等。1999年出現網路詩刊《界限》(李元勝),2000年詩生活(萊耳、桑克)、詩江湖(南人)等詩歌網站成立,2001年於懷玉創建詩歌報網站,此外還有:丑石(謝宜興、劉偉雄)、輕詩歌網 (劉湛秋)、詩選刊、同志詩歌網(墓草)、新詩代(海嘯)、揚子鱷(劉春)、第三條道路(林童)、或者、荒誕詩工廠(祈國)、一行(嚴力)、女子詩報(曉音)、今天(北島)、時代(九歌)、翼(周瓚)、蒲公英、獨立詩歌網、樂趣園詩歌社區以及其他詩歌網站等,從此中國的網路詩歌進入多元化時代。 詩陽 九歌 諾然 京不特 馬蘭 桑克 遨笛 克萊爾 祥子 李元勝 南人 於懷玉 謝宜興 劉偉雄 劉湛秋 墓草 海嘯 劉春 林童 祁國 嚴力 曉音 北島 周瓚 於洛生 【70後】「70後」詩人泛指一大批70年代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葉開始創作發表作品的詩人。「70後」的概念最早源於1996年陳衛在南京創辦的民刊《黑藍》。他們在《黑藍》上打出了 「70 後——1970以後出生的中國寫作人聚集地」。1999年陝西的一份詩歌民辦詩報則直接命名為《70年代》,而將這個概念推到極致的是廣東的兩份民辦刊物 2000年的《詩歌與人》和《詩文本》。這個時期,70後寫作群體開始隨著年齡的優勢紛紛上場,並在世紀之交迅速使「70後」這個概念連同洋溢的激情四下散布開來。「70後」這一名稱真正地產生影響,被詩壇廣泛認可並使用,則是2000年1月及一年後,由黃禮孩分別推出的民間詩歌刊物《詩歌與人》「中國 70年代出生的詩人詩歌展」。黃禮孩還主編了《70後詩人詩選》。「70後」代表著一大批70年代出生的詩人,其寫作特徵大致包括以下幾點:1、帶有色情因素、口語色彩和日常性取向的通俗語境;2、帶有情愛、神性、家園色彩和具有明顯抒情傾向的傳統型語境;3、其它的混合型寫作且呈階段性搖擺狀態。 黃禮孩 孫磊 胡續冬 蔣浩 王艾 燕窩 盛興 墓草 曾蒙 劉澤球 朵漁 呂葉 符馬活 廖偉棠 李紅旗 呂約 尹麗川 康城 阿翔 白鶴林 姜濤 劉春 軒轅軾軻 【下半身寫作】2000年7月沈浩波等發起創辦《下半身》同人詩刊,並寫下《下半身寫作及反對上半身》一文。從此「下半身寫作」不斷擴大成為詩歌流派,並不斷引起詩界爭議。所謂下半身寫作,指的是一種堅決的形而下狀態,「下半身」強調的是寫作中的「身體性」,其實意在打開身體之門,釋放被壓抑的真實的生命力。他們認為,他們已經與知識和文化劃清了界限,他們決定生而知之,用身體本身與知識和文化對決。對於他們自己來說,藝術的本質是唯一的——先鋒;藝術的內容也是唯一的——形而下。下半身寫作的創作方式,指的是一種詩歌寫作的貼肉狀態,呈現出帶有原始、野蠻的本質力量的生命狀態。所以「下半身」的宗旨是∶真實、具體、可把握、有意思、野蠻、性感、無遮攔。 沈浩波 尹麗川 李紅旗 南人 朵漁 巫昂 盛興 李師江 【荒誕主義】2001年底祈國、飛沙、遠村、牧野、張小雲等成立「荒誕主義詩歌實驗小組」,荒誕主義詩派誕生。《荒誕詩工廠》於2002年成立。荒誕主義詩人認為,荒誕詩歌就是表現存在之荒誕的詩歌。在常人看來,荒誕的是正常的。在荒誕主義者看來,正常的卻是荒誕的——這是就認知而言。而作為詩作者,正常與荒誕不僅錯位,而且交融,是與非消滅了界限,真與幻並無鴻溝。在荒誕主義者眼裡,事物原本無所謂美與丑的分別,相應的詩歌要給所有的詞以平等的待遇,荒誕是存在的本質,人類的活動是在自以為理性的非理性中進行的;對荒誕的書寫在於尋找荒誕中的意義,也就是存在的意義,或者說是力圖對被控制下的生活進行還原。 祁國 飛沙 遠村 牧野 張小雲 林子 張進步 小荒 南蠻玉 佛手 【靈性詩歌】中國靈性詩歌的提出在2001 年底,2002年形成了理論,以北京《詩刊》的編輯、藍色老虎詩歌沙龍和在京的部分詩人為主要力量,形成了以哭與空論壇為主要活動中心,其中心思想就是∶ 「靈性詩歌」寫作,基於詩歌之上的寫作,「靈」和「性」的合作關係,非傳統意義上的形而上或形而下,它來源於詩歌高於詩歌,高的地方在於詩歌本身的純粹還原和高於詩歌的理想願望,是詩歌烏托邦主義的實踐者。主要成員有∶天樂、藍野、於貞志、周公度、王珍、宋尾、伊人、疼痛等。 天樂 藍野 於貞志 周公度 王珍 宋尾 疼痛 【新江西詩派】新江西詩派於2002年成立,以譚五昌、滕雲主編《新江西詩派》等為新江西詩人的主要出版刊物。新江西詩派的出現,意圖在詩歌語境中建構一種相對規範與嚴肅的詩歌理念與詩歌標準。從流派建構的「合法性」而言,「新江西詩派」在稟承和保留 「江西詩派」某些重要的詩歌原則和藝術趣味外,已用新的語言形式和詩歌內容對「江西詩派」進行了全面的刷新;其次,「新江西詩派」的成員擁有共同的贛文化,使得以流派集結方式出現的詩人們在詩歌寫作中的題材主題選擇、語言風格、美學趣味等詩歌外部與內部面貌上具有某種「可通約」性。「新江西詩派」主張詩歌形式和詩歌內容的雙重創新,詩歌語言態度上的兼容並蓄,以及地域色彩與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新江西詩派」是一個以共同地域背景為名義而集中起來的詩歌團體。 譚五昌 滕雲 牧斯 三子 程維 李曉君 艾龍 渭波 鄧詩鴻 圻子 雁西 陽陽 江子 汪峰 傅旭華 陳安安 胡剛毅 李賢平 謝華麗 樓河 紫薇 顏溶 徐勇 易行 黃小名 【垃圾派】垃圾派出現於2003年3月,創始人是皮旦(老頭子),出版有《北京評論》網刊。垃圾派的三條原則是「第一原則∶還原、向下,非靈、非肉;第二原則∶離合、反常,無體、無用;第三原則∶粗糙、放浪,方死、方生。」 皮旦 【80後】「80後」是指出生於20世紀 80年代的詩人。「80後」的概念最先在詩歌界興起,2002年概念被更多的人和批評界所認同。2003年《詩選刊》正式推出80後詩人專號、《海峽》連續八期推出80後詩歌展。此後,「80後」詩歌更加活躍起來。新的「80後」詩人不斷登上詩壇,風格迥異,令人眼花繚亂。比較引人注目的「80後」有:春樹,已經出版了個人詩集《激情萬丈》,並主編了幾期《「80後」詩選》;李傻傻,2005年作為中國新文化力量代表登上《時代》周刊(全球版),被稱為 「幽靈作家」;阿斐,《2004-2005年中國新詩年鑒》執行主編,被稱為「80後的第一詩人」。對於「80後」詩人來說,他們擁有出色的直覺和才氣,比較大膽地試圖發現自己的生活,他們的作品往往富有極大的潛力和活力。 春樹 李傻傻 阿斐 朵孩 穀雨 瀟瀟楓子 山上石 唐不遇 木樺 羊 肖水 蔣峰 莫小邪 張小靜 劉東靈 南渡 湯成偉 田蕎 熊盛榮 澤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閻小駿 | 如何講當代政治學
※論西方法學在中國當代法學理論體系建構過程中的定位
※【今又重陽】當代詩人詠重陽
※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當代李庚教授作品觀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