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杭生:理論自覺與中國的學術話語權

鄭杭生:理論自覺與中國的學術話語權
——訪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教授
2010年09月10日14:3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鄭杭生:理論自覺與中國的學術話語權--中國共產黨新聞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列印留言社區網摘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鄭杭生,1936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社會學學科評審組第三屆、第四屆成員,國家哲學社會基金社會學評審組組長,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發展為世界矚目,對於中國發展的實際該如何看待和解釋,涉及一個學術話語和學術話語權的問題。從這一問題開始,筆者就「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以及「學術話語權」等相關問題採訪了鄭杭生教授。  對「中國模式」的討論離不開社會學的理論視野  記者:國際學術界正在熱議「中國模式」,您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鄭杭生:談論「中國模式」、「中國經驗」的學者和人士的確日漸增多,這一現象本身也是對中國地位日益上升的一個印證。如果說以前,國際上研究中國的多半還限於媒體記者、一般學者,那麼現在,世界著名學者也越來越把自己的目光和注意力轉向甚至集中到當代中國研究和「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上。  中國社會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和轉型,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和特點,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用世界上任何現有的發展模式都難以完全解釋得通。「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既不同於眾多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和經驗,但是利用了它們先進的東西,也不同於過去那些失敗的社會主義模式,但是汲取了它們的經驗教訓。因此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和經驗,也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和經驗。  在我看來,對「中國模式」、「中國經驗」的討論離不開社會學的一種理論視野。我們通過對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社會結構性巨變的研究,在「實踐結構論」中提出了社會學的二維視野,即現代性全球化的長波進程以及本土社會轉型的特殊脈動。當代中國經歷了急劇變遷,目前走進了一個新的轉折期。這個偉大的、充滿生機的過程,使我們能夠從經驗上更直接地體驗到上述「社會實踐的結構性巨變及其兩個維度」。這種二維視野也體現了我們一貫主張的社會學理論的創新要走本土化與國際化結合的道路,既要立足本土也要超越本土。我們從不贊成把這兩方面對立起來的兩個極端,即主張純粹本國經驗的國粹主義和主張一切照搬的全盤西化。  正如我們都看到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是一個存在爭議的領域。當代中國是各種思潮的交匯點,不同的思潮對「中國經驗」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同。這並不一定是不好的現象,它從一個方面表明當今中國社會的巨大活力和吸引力。
【1】【2】【3】【4】【5】【6】【7】

(責任編輯:秦華)
相關專題
· 鄭杭生專欄

推薦閱讀:

學著在會議中提高自己的話語權
自封的第一不做數
吐槽 | 是時候了,請婆婆不要再爭奪小家的話語權!

TAG:學術 | 中國 | 理論 | 話語 | 自覺 | 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