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的中道與儒家提倡的的中庸有區別嗎?


蟹邀

有區別,但本質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傳統儒家修行的法寶。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養以達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聖境界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 論語·庸也》

中庸之道,可以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也可以用於養生,比如月牙山人講中庸,「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中庸要談到讓大家可以實踐為好,也就是現代的接地氣。

那我就講落地,庸的基本詞義是需求,是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間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量與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飯要七成飽,就是人和食物之間的互動的量。比如要寬容,就是人與人互動中情緒的表現量在中度。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但將情緒控制在一個度里還是可以修鍊的。

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

天人合一例子:坐船向下遊行駛。一個人打傘在雨中行走。冬天穿棉襖。

天人不合一例子:逆水行舟,冒雨走夜路,冬天穿背心。結合如果?可想而知。

天也代表環境或他人如:夫妻恩愛,團隊精神,山間小屋,人養狗、狗護主。都是天人合一的例子。

原來儒家也是在告訴我們順應自然,不要和自然法則對抗,好好生活不要瞎折騰,不要另立標杆想著搞個大新聞。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真正的佛法,不是迷信,不是信仰,而是宇宙萬法的真理實相。諸佛出世,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說中道太片面, 不是究竟了義。漏在次第上。佛教真諦是,非空非有非中道,即空即有即中道,現空現有現中道。只說一個中道,肯定是有問題的。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天地人,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三個物體。這三就是天地人。人死後與地合二為一。活著的人與天相互影響、相互鬥爭,活的好的人與天合二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到底如何與天相處,聖人云: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 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庸·第二十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仲尼

大道至簡,真理至易,佛法也就這麼簡單,就看會不會用心!萬法平等嗎?萬法不平等嗎?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和眾生不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一個東西變來變去。

這就徹法底源,所以佛講:「無法可說!」

還說什麼呢?都是一個東西變來的,法爾如是。

大光明藏中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沒有哪十法不是哪億法,

這是絕待的平等,而不是對待的平等,佛法講不二法門,有對待就有二,有二就不究竟,就有漏。

圓人前七種方便法都是有為法,都是有漏法:

人道的三皈五戒漏在天道的十善業之外,

天道的十善業漏在阿羅漢的苦集滅道之外,

阿羅漢的苦集滅道漏在辟支佛的十二因緣之外,

辟支佛的十二因緣漏在藏教菩薩有形有相的方便菩提之外,

藏教菩薩有形有相的方便菩提漏在通教菩薩破相見空性之外,

通教菩薩的破相見空性漏在別教菩薩的六度萬行「次第如來藏」之外,

別教菩薩的六度萬行「次第如來藏」漏在圓教菩薩圓融圓滿圓通的「一心三藏」之外。

「一心三藏」,才徹法底源,真正的無漏,如來真實義!

是故文殊菩薩於《楞嚴經》云:「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


以慈、悲、喜、舍而論,就比較清楚。

中庸包含了前三,中道則包含了全部四種。

區別就在一個舍字上。

所以佛教的中道,一般也可以說叫中舍。

舍的區別在於:慈、悲、喜如果不融合舍,則仍是三界道;有了舍,才是究竟道。


中庸能聽得懂,在意識範疇里

中道聽懂了其實也沒懂,六根六識緣不到……


不一樣,中庸只是世間倫理行為範疇,是處世為人的心態調諧,而佛法的中道,是出世間的實際修行準則,目標是為了善巧方便地讓身心達致究竟的斷舍離滅,也就是見道涅槃。


區別很大,中道實際上就是說不執著五蘊實有,也不執著空性虛無,實際上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比如,不要認為存在絕對靜止,也不要認為沒有相對運動,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而中庸和角度沒任何關係,就是指不要極端的意思,所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推薦閱讀:

作為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為什麼會培養出韓非、李斯?
原始儒家的交往觀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諸子百家中為什麼只有墨家用創始人的名字做名號?
如果漢朝之後繼續沿用秦朝法家思想,國家會不會越來越強大?

TAG:儒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