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神經性皮炎
甘肅永登 張 帆 李廣英 2011-3-25
神經性皮炎中醫稱「頑癬」,是一種慢性局限性皮膚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與精神緊張、過度勞累有關,少數有過敏史。衣領摩擦,進食辛辣食物可誘發或加重病情。好發生於肢體受摩擦的部位,頸部佔90%以上,其次在骶尾部。初發時局部瘙癢,皮紋加深。由於瘙抓致局部皮膚逐漸肥厚革化,出現針頭大小不規則的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乾燥而堅硬,發展成苔蘚樣變,皮損與周圍正常皮膚之間有鮮明的界線。由於經常搔抓,局部可見抓痕、血痂及鱗屑,常合併繼發感染。
本病可分為兩型:局限性和播散型。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好發於頸部、肘部、脛前、骶部,有一塊或數塊;播散性神經性皮炎,分布廣泛,四肢、頸部和軀乾等處,常對稱分布。總之這種以瘙癢和苔蘚樣變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雖治療方法很多,但複發率很高,常拖延數月和數年。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濕熱毒邪侵襲所致。當以清熱利濕,活血散結為治。筆者常採用艾條薰灸,方法簡便、安全、有效、經濟,很受患者青睞,是治療神經性皮炎的上乘療法。
《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謂:「艾葉苦辛,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方法一般有二種:一種是將一端點燃的艾炷懸於穴位或病損部位,稱薰灸或懸灸。另一種是隔蒜、隔姜灸:將艾絨製成半個棗核大小的艾炷,在穴位和病灶部位放置2~3mm厚的蒜片或鮮薑片(薑片用牙籤刺成數個小孔),將艾炷置於蒜或薑片上點燃,若局部皮膚灼燙難忍時,稍挪動即可,然後放回原穴位,一般灸13~15炷。治療神經性皮炎用薰灸法時,使穴位發熱、紅暈、微痛、能耐受為度。操作者可用一手指(食或中指)置於施灸部位,通過手指來測定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之距離,以防燙傷。現代藥理證明:艾灸後紅細胞、白細胞和T淋巴細胞數增加,吞噬能力增強,激發人體正氣,顯著提高人體抵抗力、免疫力和防禦能力。艾灸後使病損皮膚的真皮和皮下組織的神經、血管、淋巴和肌肉功能漸趨正常。《黃帝內經》云:經絡具有「行氣血,營陰陽」「 決生死,處百病」的作用。艾灸的特殊藥物、光和熱效應,作用於體表,通過穴位,深達經絡,環流氣、血、津液,滲灌臟腑組織,即達到溫經散寒,燥濕健脾,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一般艾灸三日後,瘙癢明顯減輕或消失,確有明顯的抗過敏、止癢和鎮靜作用。若在病損處塗皮炎平、尿素軟膏等軟膏後,再用艾灸,可加速皮損消退。
典型病例: 苗××女,42歲,頸、胸、腹部苔蘚樣皮疹半年余,滿布針頭大小不規則扁平丘疹,見抓痕、血痂及毛囊炎,癢甚,嚴重影響睡眠和休息。曾到省城醫院皮膚科求治,診斷為播散性神經性皮炎。囗服及外用藥物後略有好轉,時輕時重,反覆發作,未能治癒。接診後停用任何藥物和外塗藥膏,用艾條薰灸治療。患者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遂用三支點燃的艾炷直接在頸、胸、腹部移動薰灸,每日2次,每次15分鐘。三日後瘙癢明顯減輕,安然入睡,治療信心倍增。十日後頸、胸和腹部皮損消退,皮膚顏色逐漸恢復正常,徹底治癒,隨訪五年未複發。
臨床上對一些原因不明的皮膚病,用艾灸後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擅長用艾灸法治療多種疾病,如對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膚潰瘍、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月經不調、宮血、中風偏癱(出血性或缺血性)、胃潰瘍、慢性腸炎、肩周炎和三叉神經痛等,均取得較好的療效。「艾灸治百病」,灸法有著極為廣泛的適應範圍,但以經絡理論為指導,無論隔蒜、隔姜灸或薰灸,常可顯示出針所不及,藥物難能的神奇效果。耐人尋味的是無論在大醫院或鄉衛生院,難覓用艾灸治病了,實在令人惋惜。
推薦閱讀:
※治療諸咬傷驗方
※瓊瑤含淚同意為丈夫插鼻胃管治療,見其痛苦自覺「背叛」
※專家述評:兒童重症肌無力危象的識別與治療進展
※楊傑孚:心力衰竭非藥物治療進展
※幾種中草藥對治療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