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生命的「能量線」,這兩條經絡你必須知道!
?學習人體各個穴位的相關知識和健康養生方法
小編導讀
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營養物質提供能量。中醫學認為,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是人體生命的源泉。
經絡是聯絡臟腑、四肢百骸的橋樑,臟腑與經絡息息相關。而與脾胃密切相關的經絡,對發揮脾胃功能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到底是哪兩條經絡呢?請看正文~~
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是十二經中非常重要的兩條經脈,具有臟腑表裡關係。兩經一表一里,一臟一腑,在外循行於體表,在內聯絡脾胃,聯繫眾多的臟腑器官,使多個臟腑之間相互配合,共同生成並輸布氣血、調節氣機升降,來調控整個機體的正常運行。因此,脾胃常被稱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在外行於身之前部,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裡。
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脾經的腧穴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主要治療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以及與脾有關的肺、心、咽喉、舌等經脈循行部位的疾病。
經中諸多重要的穴位,如太白、公孫、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等都是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要穴。
足陽明胃經
循行部位起於鼻翼旁,夾鼻上行,左右側交會於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還出,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髮際,到額前。
本經脈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後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直行向下一支是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外的氣街穴。
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後下行大腿前側,至膝髕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本經脈另一分支從膝下3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又一分支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胃經的腧穴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胃經是人體很重要的一條經脈,之所以稱為胃經,是因為它主要支配脾胃的功能,主管人體氣血化生。除此之外,胃經也影響循行經過部位,包括頭面部、胸部、腹部、腿部及腳部。
俗話說,「十人九胃」「胃靠三分治,七分養」。可見,注重胃的保養是治療胃病的關鍵之一。而中醫養胃又講究「細水長流」,要慢慢調理。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里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本文選自《養好脾胃不會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盧秉久,等編著)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九歌(微信號:13714982120)
濕熱毒火,首見肝經
黃帝內經一聊就懂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薦語:本號致力於傳揚內經養生之術,《靈樞》《素問》,一聊就懂!
腸胃調理百科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薦語:用中醫的方法,讓腸安胃和,一起來學習吧。
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薦語:普及艾灸、刮痧、拔罐等中醫傳統保健方式,提供專業的養生保健知識。
【粉絲福利】
高清穴點陣圖免費領
不懂找穴位?不懂艾灸取穴
一張高清穴點陣圖幫到你
男女版穴點陣圖合輯(共2張)
每人限領1份,數量有限,領完為止!
領取方法↓↓↓
長按識別二維碼領取
點『閱讀原文』進入領取購買頁面
推薦閱讀:
※大年三十馬上要到來,你要知道的過大年的幾種民俗!
※?你一定要知道:下輩子,我們不能承受的痛苦!?
※【期末考點】兩極格局和多極化趨勢,你知道多少?
※你知道寶寶夜裡哭鬧的5種原因嗎?
※你知道什麼事萬聖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