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雜阿含經新譯 第二十五卷

  雜阿含經新譯 第二十五卷

  六四○、法滅盡相經:本經敘述佛為帝釋及四大天王說佛滅後,正法表亡之預言。

  那時,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此摩偷羅國里,將來之世代,有商人之子,名叫掘多,掘多之子,名叫優波掘多,在我滅度之後,經過百歲,當會大作佛事。在眾教授師當中,是最為第一的。阿難!你可遙見那青色的叢林嗎?」阿難白佛說:「唯然,已見,世尊!」佛陀說:「阿難!那個地方之山,叫優留曼荼山。在如來滅度後百歲,此山當會有『那吒跋置迦阿蘭若處』。此處為隨順寂默,最為第一之處。」

  那時,世尊曾作此念:「我如果用教法去付囑於人類的話,恐怕我的教法不能得以久住。假若付囑天神的話,恐怕我的教法,也是不得久住,因為世間的人民就不得受法的了。我現在應該將正法付囑於人類和諸天。如天、世人共同攝受正法的話,我的教法則經千歲也不會搖動。」那時,世尊就是這樣的起世俗心,而關懷一切。

  這時,天帝釋,以及四大天王,知道佛陀的心念,就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在一邊。

  那時,世尊告訴天帝釋,以及四大天王說:「如來不久,當會入於

  無餘涅槃,而進入般涅槃。我般涅槃後,你們應當要護持正法!」

  那時,世尊又告訴東方的天王說:「你應該在東方護持正法。」其次,告訴南方、西方、北方諸天王說:「……你當於北方護持正法(對南方、西方的諸天也同樣的交代)。經過千歲以後,我的教法損滅之時,當會有非法出現於世間,十善之法均會告壞。在閻浮提中,會有惡風之暴起,而雨水不會依時而降,世間會多有饑饉。一旦降雨,則會有災害之雹,江河會消減,華果不成就,人類並沒有光澤,會被蟲村、鬼村折磨滅,飲食會失去其味,珍寶都沉沒,人民都服食粗澀的草木。

  那時,會有釋迦王(釋迦族之王)、耶葉那王(自希臘東遷之民族)、缽羅婆王、兜沙羅王(月氏系民族,入侵印度西北部者),及其眾多的眷屬,將如來的頂骨、佛牙、佛缽安置在於東方。西方有王,名叫缽羅婆,有百千的眷屬,會破壞塔寺,也會殺害比丘。北方有王,名叫耶般那,有百千的眷屬,會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南方有王,名叫釋迦,有百千的眷屬,會破壞塔寺,殺害比丘。東方有王,名叫兜沙羅,有百千的眷屬,會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四方盡亂之故,諸比丘們都來集於中國。

  這時,拘睒彌國有一位國王,名叫摩因陀羅西那,其王所生之子,其手好似血塗,身體好像甲胃,有大的勇力。其誕生之日,五百大臣也生五百子,都和王子同樣的為血手胃身。

  這時,拘睒彌國,有一天,天上降下血。拘睒彌王見此惡相時,即生大恐怖,就招來相師卜問。相師白王說:『王今所生之子,當會統治閻浮提,會多殺害人。』生子七日後,名字叫做難當(難可看視,難看),年就漸漸的長大。這時,四位惡王從四方攻來殺了好多的人民,摩因陀羅西那王聽此消息後,就非常的恐怖。

  這時,有天神告訴他說:『大王你且立難當王子為王,足可以降伏那些四惡王。』這時,摩因陀羅西那王受天神之教,就捨棄他的王位給與其王子,將髻中的明珠,冠在於其子之首,集諸大臣,以香水灌頂。難當王子即位為王后,就召集五百大臣同日所生之子,身被甲胃,從他去出征,和四惡王之大眾戰鬥而戰勝,無數的敵軍都被殺盡,而統一閻浮提,國都設在於拘睒彌國。

  那時,世尊告訴四大天王說:「巴連弗國(華氏城),在於這個國家,有一位婆羅門,名叫阿耆尼達多,通達於比陀經論(吠陀聖典),這位婆羅門,當娶妻後,在於後時,有中陰身(中有身,死後未轉生之中間之身)的眾生,當會來作他之子,入母胎中時,那位懷孕的人母常欲與人論議。那位婆羅門就請問諸相師,相師回答說:『是胎中的眾生,當會了達一切論,故使其母生如是論議之心,欲和人論議的。』像如是的日月滿足後,就出生母胎。為童子時,就了達一切經論,常用經論教授五百名婆羅門之子弟,以及用其它諸論教授餘人,以醫方教授學醫方的人,像如是的有了眾多的弟子。由於有了眾多弟子之故,名叫弟子(多弟子)。其次,當會從父母之處求允其出家學道,乃至父母就聽其出家。他就在於我的佛法出家學道。他出家後,通達三藏,善能說法,辯才巧妙,言語談說,而收攝很多的眷屬。」

  又次,世尊告訴四大天王說:「在此巴連弗邑的國中,當會有一位大商主,名叫須陀那,中陰的眾生,來入母胎。那位眾生入母胎時,使其母親質直柔和,沒有諸邪想,諸根又很寂靜。這時,那位商主就去請教相師,相師回答說:『胎中的眾生乃極為良善,故使其母如是,……乃至諸根都很寂靜。』到了滿足月日時,便生一男孩,名叫修羅他。此孩的年齡慢慢的成長,乃至啟白其父母,懇求去出家學

  道。父母就聽他的請求。於是在我的佛法當中出家學道。勤行精進,修習道業,終於得漏盡,而證阿羅漢果。然而寡聞、少欲、知足以及知舊之人很少。他證悟後,居住在於山數林間,該山名叫犍陀摩羅(香山)。

  這時,這位聖者常來為難當國王講經說法。他的父王有一天,當臨無常(逝世),在無常(死亡)的那一天,難當國王看其父王之過世(逝世),而以兩手抱其父王之屍體,悲號啼哭,憂惱傷心!這時,那位通達於三藏的法師,就率很多眷屬來詣王所,為難當國王說法。大王聽法後,其憂惱即因之而休止,對於佛法里的一切,就生一大敬信,而發聲唱言:『從今以後,我要布施奉獻諸比丘,沒有恐畏(施無畏),願樂能使受者適意!』而問比丘們說:『從前的四惡王之毀滅佛法,已經過幾年了呢?』諸比丘們回答說:『已經十二年了。』大王就心念口言,而作獅子吼說:『我當會在於十二年中,供養佛教的五眾弟子,乃至辦諸供具。』就便開

  始實行布施,在行施的那一天,天當降下香澤之雨,遍及於閻浮提所有的種實,均得滋潤而增長。諸方的民眾,也都執持供養物,到了拘睒彌國,來供養眾僧。

  這時,諸比丘們,就因此而大得人家的供養。然而有好多比丘們,雖然食人的信施,但是卻不讀誦經書,不薩闍(不諦實)為人受經,都戲論而虛度光陰,眠卧而終其夜。都貪著利養,好自嚴飾,身著妙服,都已離開諸出要、寂凈、出家、三菩提之樂的了(不符出家學道之原旨)。其形類雖似比丘,但是卻已離開沙門的功德,是佛法中之大賊,乃為助作末世壞正法之幢,而建立惡魔之幢。是消滅正法之火炬,而點燃煩惱之火焰,壞正法之鼓,毀正法之輪,消正法之海,壞正法之山,破正法之城,拔正法之樹,毀廢禪定智慧,斷戒之瓔珞,

  污染正道。

  這時,那些天、龍、鬼、神、夜叉(捷疾鬼)、干闥婆(嗅香神)等,看此情形後,即對於諸比丘們生起惡意,而毀訾諸比丘。從此,乃厭惡、遠離,不再相親近。他們都異口同音而說:『嗚呼!像如是的惡比丘,不應該在於如來之法中!』而說偈說:

  非吉行惡行 行諸邪見法 此諸愚痴人 打壞正法山

  行諸惡戒法 棄諸如法行 舍諸勝妙法 拔除今佛法

  不信不調伏 樂行諸惡行 諮偽誑世間 打破牟尼法

  毀形習諸惡 凶暴及千行 依法誑世人 忿恨自貢高

  貪著求名利 無惡業不備 如佛所說法 法沒有是相

  今者悉已見 智者所輕賤 此法今出已 牟尼正法海

  不久當枯竭 正法今少在 惡人復來滅 毀壞我正法

  (不是吉行,而是惡行,都行諸邪見之法。這些愚痴之人,正在打壞正法之山。)

  (都行諸惡戒之法,放棄諸如法之行,舍離諸勝妙之法,現在正在拔除佛陀之正法。)

  (都不虔信,不調伏其心,而喜歡行諸惡行。都以諂偽去誑惑世間,是正在打破牟尼之正法。)

  (毀滅其刑相,而習作諸惡行,逮及於凶暴的千行。依法而誑欺世人,增長其怨恨,而自貢高起來。都是貪著,而求名利,致為沒有惡業不具備的人。)

  (如佛所說之法的話,即正法並沒有這種行相。然而現在都已得見,是智者所輕賤的!)

  (現在這種惡法既然已出現,則牟尼的正法海,在於不久的將來,定會枯竭,正法現在定會少有存在,惡人定會再來消滅,而毀壞我佛

  的正法!)

  這時,那些諸天、龍、神們,都生不歡喜之心,不再當護諸比丘,而同聲唱言說:『佛法自此後七天,就會滅盡!』都號咷悲泣,共相謂言:『到了比丘說戒之日,會共相鬥諍,如來的正法,在於其中消滅!』像如是的,諸天們乃悲惱啼泣!

  這時,拘睒彌城內有五百名優婆塞,聽諸天之言後,就共詣諸比丘眾之中,去勸諫比丘之斗諍,而說偈說:

  嗚呼苦劇歲 愍念群生生 其法今便滅 釋師子王法

  惡輪壞*輪 如是盡金剛 乃能不即壞 安隱時已滅

  危險法已起 明智人已過 今見如是相 當知不復久

  牟尼法斷滅 世間無復明 離垢寂滅口 牟尼日今沒

  世人失伏藏 善惡無差別 善惡無差已 誰能得正覺

  法燈今在世 及時行諸善 無量諸福田 此法今當滅

  是故我等輩 知財不堅牢 及時取堅實

  (嗚呼!是怎麼苦劇之年頭呢?本來愍念群生之生死之法。然而其法現在便要毀滅了,這最高無上的釋尊師子王之法啊!)

  (以惡輪而毀壞*輪,像如是的話,則如金剛也會有盡,那能有不即壞滅的道理呢?安隱之時已滅,危險之法已起,明智之人已過去了。現在見如是之相,當會知道不會再久的了。)

  (牟尼之法既已斷滅,則世間就不會再有光明。離垢寂滅之口,牟尼之日,現在都已隱沒。世人失去了伏藏,善惡已沒有差別!善惡既然沒有差別的話,則誰能得正覺呢?現在法燈仍然在於世間,應該及時而行諸善業。)

  (無量的諸福田,此種正法,現在將會消滅。因此之故,我們這些人,應該知道財物為不堅牢的,應該要及時去取那堅實之法!)

  到了十五日說戒之時,正法當會隱沒。因此,在於這一天,那些五百位優婆塞,就在於一日當中,造五百支佛塔。這時,諸優婆塞都各有其它的事務,就不再來住於諸僧眾當中了。

  那時,住在於犍陀摩羅山的修羅他阿羅漢,曾觀察閻浮提而念說:『今天甚麼地方有眾僧在說戒呢?』曾看見在拘睒彌國里,有如來的弟子,正在說戒作布薩,就往諸拘談彌國。

  這時,那邊的僧眾,有了百千人,其中唯有一位阿羅漢,名叫修羅他。又有一位三藏的法師,名叫弟子,這是如來最後的大眾之集。那時,有一位維那(悅眾,司會僧。維為綱維,那為羯磨陀那之那)執行沙羅籌(木籌、割符,計算人數的工具),點人數後,就白三藏上座說:『眾僧已集,計有百千人,現在請為他們說波羅提木叉。這時,那位上座回答說:『閻浮提的如來弟子,都集合到這裡,其數有百千名,如是的大眾當中,我雖為上首,而了達三藏,但是尚且還不完全學成戒律,更何況其餘的人,而有所學的呢?現在到底有那一位能說戒律呢?』並說偈說:

  今是十五日 夜靜月清明 如是諸比丘 今集聽說戒

  一切閻浮提 眾僧最後集 我是眾中上 不學戒律法

  況復余僧眾 而有所學習 何能牟尼法 釋迦師子王

  彼戒誰有持 是人乃能說

  (今天是月之十五日,正是夜靜月亮清明之時。像如是的,諸比丘們,現在都來集而欲聽說戒。這是一切閻浮提的眾僧伽之最後之來集,我乃被推為眾中之上座。然而並不學成戒律之法,何況其餘的僧眾,而有所學成的嗎?到底有那一位能對於牟尼之法,釋迦獅子王之戒,有誰能守持此戒?此人乃能堪以說戒啊!)

  那時,那位修羅他阿羅漢,曾站立在上座之前,合掌白上座而說:

  『上座!但說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律)無妨。如佛陀在世時,舍利弗、目揵連等大比丘眾所學之法,我現在都已學成。如來滅度後,到了今天,雖然已經千歲,而他所規制的律儀,我都統統已備足了。』而說偈說:

  上座聽我說 我名修羅他 漏盡阿羅漢 僧中師子吼

  牟尼真弟子 信佛諸鬼神 聞彼聖所說 悲哀泣流淚

  低頭念法滅 從今去已後 無有說法者 毘尼別解脫

  不復在於世 法橋今已壞 法水不複流 法海已枯竭

  法山已崩頹 法會從今絕 法幢不復見 法足不復行

  律儀戒永沒 法燈不復照 *輪不復轉 閉塞甘露門

  法師不在世 善人說妙道 眾生不識善 不異於野獸

  (上座您聽我說:我的名字叫做修羅他,已經得證漏盡的阿羅漢果,在於僧中可以作獅子吼的人,是牟尼的真正弟子。)

  〔此處前後有混亂的跡象。據傳,即說:修羅他說他為阿羅漢,說如上之語後,三藏的弟子即嫉惡而殺死修羅他。夜叉即怒而打他的頭為分碎。修羅他的弟子又殺三藏。至此,佛法滅盡,諸天夜叉號泣。〕

  (信佛的諸鬼神們,雖聽那位聖者所說,但都悲哀泣哭而流淚!都低垂著頭而念正法之將滅,從今以後,已沒有能說法的人,毘尼別解脫〔律、戒本〕,不再會存在於世間,法橋現在已經毀壞,法水已經不會再流,法海已經枯竭,法山已經崩頹!法會從今會滅絕,法憧不會再見,法足不能再行了。)

  (律儀戒會永遠滅沒,法燈不會再普照,*輪不會再轉,甘露門已經閉塞了!)

  (法師不在於世間,雖善人說妙道,而眾生卻不識善,不異於禽獸

  哩!)

  那時,佛陀之生母摩訶摩耶夫人,由天上降下,來詣眾僧之處,而號咷啼泣說:『嗚呼!苦哉!此法是我的孩子經歷阿僧祇劫去修諸苦行,不顧勞苦其身體,而積德,而成佛的法,現在卻忽然消滅!』曾說偈說:

  我是佛親母 我子積苦行 經歷無數劫 究竟成真道

  悲泣不由勝 今法忽磨滅 嗚呼智慧人 爾今何所在

  持法舍諍訟 縱佛口所生 諸王無上尊 真實佛弟子

  頭陀修妙行 宿止林藪間 如是真佛子 今為何所在

  今者於世間 無有諸威德 曠野山林間 諸神寂無言

  施戒愍群生 信戒自莊嚴 忍辱質直行 觀察諸善惡

  如是諸勝法 今忽都已盡

  (我是佛陀的生母,此法是我的孩子積諸苦行,經歷算不盡的劫數,然後究竟而成道的!)

  (我現在傷心悲泣,而不能抑制,此法為甚麼於現在忽然磨滅呢?嗚呼!有智慧的人啊!您現在是在那裡呢?)

  (受持正法,而捨棄諍訟,乃從佛所生的,為諸王之無上之尊的真實的佛的弟子。行頭陀,而修妙行,都宿止於林藪之間。像如是的真正佛陀的弟子,現在到底在於那裡呢?)

  (現在於世間里,已沒有諸威德,在曠野山林間,到處的諸神都寂默無言。)

  (布施持戒,慈愍群生,信持凈戒,以自莊嚴,行忍辱,而行質直之行,而觀察諸善惡。像如是的諸勝法,現在忽然都已滅盡!)

  那時,那位上座的弟子曾作此念而說:那位修羅他比丘,曾自說:『如來所制的戒律,我都能持。』因此,那時的那位上座的弟子名叫

  要伽陀,就起不能忍耐之心,而極生忿恨。他從座起後,就罵辱那位聖者:『你是下座的比丘,竟敢毀辱我和上(師父)!』即執利刀,殺死那位聖者,而說偈說:

  我名要伽陀 失沙之弟子 利劍殺汝身 自謂我有德

  (我的名字叫做要伽陀,是失沙三藏的弟子。我以利劍來殺你的身,殺你這位自稱我有德的人。)

  那時,有一位鬼神,名叫大提木佉(樂面),曾作此念:『在世間里,唯存這一位阿羅漢,然而卻被惡比丘弟子所殺害,就執持金剛利杵。金剛杵的頭上,有火焰燃燒,將此火杵去打破惡比丘弟子的頭,一打便命終死亡。而說偈說:

  我是惡鬼神 名大提木佉 以此金剛杵 破汝頭七分

  (我是兇惡的鬼神,名叫大提木佉。我以此金剛火杵,打破你的頭為七分。)

  那時,那位聖者阿羅漢的弟子,聽見惡比丘弟子殺害其師父,也忿恨不能忍耐,就去殺害那位三藏。那時,諸天、世人,都悲哀啼泣而說:『嗚呼!苦哉!如來的正法,現在都將滅盡!』剎時,此大地即作六種的震動。無量的眾生,都號咷啼泣,極為愁惱而說:『嗚呼!今天正法不再出現於世了!』作此語後,各各都離散。

  那時,拘睒彌國的五佰位優婆塞聽此消息後,就往詣寺中,舉手拍頭,高聲大哭而說:『嗚呼!如來愍念世間,濟諸群生,沒有巨細大小之分。而現在又有誰能為我們演說正法之真義呢?現在,人、天想要解脫,實不再會有可能的事,眾生今日都如在闇暝當中,沒有引導之人!久長以來習以為慣的諸惡業,都以此而歡娛不厭,有如諸野獸那樣。像如是的不能聽聞牟尼的妙法的話,即身壞命終之時,會墮在三塗,譬如流星!世人從今以後,不會再有念慧、寂靜、三昧、十力

  等妙法了。』

  那時,拘睒彌王,聽諾比丘殺害真人阿羅漢,以及三藏法師後,心生悲惱,惋惜慨嘆而坐在那裡。那時,諸邪見的人,都諍競去打破塔廟,以及殺害比丘,從此以後,佛法就索然頓滅!

  那時,世尊對釋提桓因,和四大天王、諸天、世人而說:「我滅度之後,法盡之行狀,乃如上所說。因此之故,你們,現在不可不勤力加功精進,護持正法,使正法能夠久住於世!」

  那時,諸天、世人聽佛所說,各各悲顏,都用手揮淚,頂禮佛足,然後各自退去。

  六四一、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緣經:本經敘述阿育王的晚年,及孔雀王朝最後之王-沸沙蜜多羅王之破壞佛法。此經應為付錄之二。

  阿育王對於如來之法中,乃得大敬信的大王。這時,大王曾問諸比丘們說:「那一位對於如來之法中,行大布施呢?」諸比丘們白王說:「給孤獨長者,就是最為實行大布施的人。」

  王又問說:「他布施幾多的寶物呢?」比丘們回答說:「用億千之金!」大王聽後,作如是的思惟:「那位長者尚能施捨億千之金,我現在為國王,為甚麼又只用億千金去布施呢?應當要用億百千金去布施才對!」

  這時,大王蓋起八萬四千的寶塔,在那些寶塔中又布施百千金。又作五歲的大會,大會中有三百千的比丘,用三百億金錢去供養那些僧眾們。第一分是阿羅漢,第二分是有學之人(預流向至阿羅漢向),

  第三分是真實的凡夫(雖未得道,但卻正在老老實實的修持的比丘)。除大王私有的庫藏的珍寶之外,在此閻浮提的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都布施與聖僧,而用四十億金去贖身取還這些人。像如是的計挍,總用九十六億千金。乃至到了大王得重病時,阿育王自知其身命終於快盡了。

  這時,有一位大臣名叫羅陀崛多,乃為大王在宿命時的同伴的另一位小兒。這時,那一位大臣羅陀崛多見王重病,生命又垂危而欲盡,就稽首大王,用偈慰問大王而說:

  顏貌常鮮澤 百千婇女遶 譬如諸蓮華 蜜蜂當聚集

  今覩聖王顏 無有諸鮮澤

  (大王您的顏貌在平常的時候,都鮮澤光潤,也有百千位的婇女圍遶在您的身邊。譬如有了諸種類的蓮華,就有了密蜂當會來聚集在那裡一樣。然而現在一觀聖王您的顏貌時,卻發覺已沒有平時的那樣諸鮮澤光潤,是有甚麼憂惱之事嗎?)

  大王也用偈回答而說:(王即以偈答)

  我今無所憂 失財及王位 此身及余親 及諸種種寶

  我今所愁者 不復覩賢聖 四事以供養 我今唯念此

  顏色有變異 心意無所寧

  (我現在並沒有憂慮失去了財物,以及王位,或者是這個色身和其餘的親屬,暨種種的珍寶。我現在所憂愁的就是不能再見諸位賢聖。不能再以四事〔衣、食、卧具、醫藥〕去供養他們。我現在唯有懷念此事,因此,顏色就會有所變異,心意就會不得安寧。)

  其次,我常發願,願能用滿億百千金去作功德,現在此願還不得滿足,便就要轉為後世(意為將駕崩)。此時,前後所布施的金銀珍寶總計起來,唯減四億,還未圓滿。」大王說後,就勅令辨諸珍寶,送

  給雞雀寺的常住(在中印度,為摩謁陀國之波吒厘子城,是阿育王所興建的)。

  法益(太子)之子,名叫三波提(阿育王之孫),為了太子,以及諸臣們,而啟白太子說:「大王將於不久就要逝世,現在要將這些珍寶送給寺舍裡面去,而現在庫藏的財寶自此會告竭盡。論諸王法來說,乃以物為尊,太子現在應該把它斷之,不可使大王統統把它用盡!」這時,太子即勅典藏之臣,禁止大王之送與寺舍之用。

  這時,大王自知要索取的諸物已不能再得到,就將其所用以盛食之金器送給寺中。這時,太子就令斷其再用金器,而改用銀器,大王食後,又叫人送給寺中。太子又斷銀器,而用銅器,大王也用此食後的銅器送與寺中。太子又斷銅器,就改用瓦器去盛物給大王。

  這時,大王的手中,拿著半個阿摩勒果(果如胡桃),悲傷含淚而告訴諸大臣們說:「現在到底是誰為地主呢?」這時,諸臣啟白大王說:「大王為地主啊!」

  這時,大王即說偈回答而說:

  汝等護我心 何假虛妄語 我今坐王位 不復得自在

  阿摩勒半果 今在於我手 此即是我物 於是得自由

  嗚呼尊富貴 可厭可棄捨 先頌閻浮提 今一旦貧至

  如恆河駛流 一逝而不返 富貴亦復然 逝者不復還

  (你們為甚麼有心護持我而假設這種虛妄之語呢?我現在雖然還坐在王位,但是已不再能得自在。你們看!這半個的阿摩勒果,現在於我的手中,這即是我的東西,唯有此物能得自由食用。)

  (嗚呼!所謂尊,所謂富貴,實在是可厭,可棄捨的!我從前領有閻浮提的一切,現在卻一旦貧至如洗。有如恆河之駛流那樣,一旦流逝,就不會再返回了!富貴也是和這同樣,一旦去了,就不會再回

  來!)

  又如佛偈所說的,即

  凡盛必有衰 以衰為究竟 如來神口說 真實無有異

  先時所教令 速疾無有閡 今有所求索 無復從我教

  如風閡于山 如水閡於岸 我今所教令 於今已永絕

  將從無量眾 擊鼓吹貝螺 常作諸伎樂 受諸五欲樂

  婇女數百眾 日夜自娛樂 今者都永盡 如樹無花實

  顏貌轉枯盡 色力亦復然 如花轉萎悴 我今亦復爾

  (凡是有昌盛的,必定會為衰微,都以衰微當皈於究竟。這是如來的神口所說的,為真實而沒有異!)

  (從前如有所教令時,就會速疾而沒有障閡。然而現在有所求索時,卻不再聽從我的教今。有如大風被閡障于山,也如大水閡障在於岸。我現在的所有教令,至此,已永遠斷絕!)

  (我曾經領率過無量的軍眾,出征時,擊鼓而吹貝螺。沒有戰爭時,則常作諸伎樂,納受五欲之快樂。有婇女數百之眾,日以繼夜的自由娛樂。現在這些事都已永遠斷盡了,如樹之沒有花與果實那樣。)

  (我現在的顏貌已一轉而為枯盡,色力也同樣的了。都如花已轉為萎悴那樣,我現在也是和這一樣!)

  這時,阿育王呼侍從的人而說:「你現在如果能憶念我的恩養的話,你就持此半個阿摩勒果,將它送到雞雀寺中,而作我的意,去禮拜諸比丘們之雙足,而啟白說:「阿育王叫我代他問訊諸大聖眾:我是阿育王,領有此閻浮提的人。閻浮提本為我所有,然而現在頓盡其權勢,已沒有財寶可布施眾僧伽了,因為對於一切財物已不能得到自在應用了。現在唯有此半個阿摩勒果,是我得以自由運用的食物,此

  是最後的布施檀波羅密(布施度)。請哀愍我之故,納受此布施,使我能得供養僧伽之福德。

  曾說偈說:

  半阿摩勒果 是我之所有 於我得自在 今舍於大眾

  緣心在於聖 更無濟我者 憐愍於我故 納受阿摩勒

  為我食此施 因是福無量 世世受妙樂 用之無有盡

  (這半個阿摩勒果,是我所有的食物。我可以得到自在的把它處分,現在要施捨於大眾師們。)

  (我緣心在於聖者們,更沒有能濟渡我的人了。願祈憐愍我之故,納受此阿摩勒果。請為了我,而食此布施吧!由於此而有無量的福德,世世能受微妙的安樂,享用而不會有盡!)

  這時,那位使者受王的勅令後,就拿這半阿摩勒果,而至於雞雀寺中,在於上座之前,行五體投地之禮,然後長跪合掌,而向上座說偈說:

  領於閻浮提 一傘系一鼓 遊行無所礙 如日照於世

  業行報已至 在世不復久 無有王威德 如日雲所翳

  號曰阿育王 稽首禮僧足 送此布施物 謂半阿摩勒

  願求來世福 哀愍彼王故 聖眾愍彼故 受是半果施

  (領有閣浮提的一切,一傘系一鼓,到處遊行,並沒阻礙的情形,有如太陽之普照於世間那樣。然而由於業行所受的果報已到了,在世不會再久了,因之而已經沒有大王的甚麼威德了,有如太陽之被浮雲所遮翳那樣的了。)

  (名號叫做阿育王,叫我代他稽首禮拜僧伽們的雙足,托送此布施之物,所謂半棵的阿摩勒果是。願求來世之福德,請哀愍大王之故。聖眾們哀愍該大王之故,請納受此一半的阿摩勒果吧!)

  這時,那位上座告訴諸大眾們說:有那一位聽到此語後,不會厭離世間呢?我們聽到此事後,不可以不生厭離之心。如佛經所說的:『見他衰事,應生厭離』(看見世上的興衰等事,就應由之而生起厭離世事之心)。假如識類(有智)的眾生的話,聽聞此事後,焉得不捨棄世間呢?」而說偈說:

  人王世中最 阿育孔雀姓 閻浮提自在 阿摩勒為主

  太子及諸臣 共奪大王施 送半阿摩勒 降伏吝財者

  使彼生厭心 愚夫不識施 因果受妙樂 示送半摩勒

  (為人王,為世間中之最偉大的人,阿育王是以孔雀為其姓。曾在閻浮提中,自由自在,然而老衰時,唯有阿摩勒果,為一能夠自由操作之物。)

  (太子,以及諸臣們,都共奪大王將布施之物。唯能送此半粒的阿摩勒果,以便降伏那些吝惜財物不肯布施的人。也由於此,而使他們能生厭離之心。愚痴的凡夫們,都不識知布施的因果,而享受妙樂之事,故送半粒的阿摩勒果,去提示他們。)

  這時,那位上座曾作此念而說:「要怎麼做,才能使這半粒阿摩勒果,能夠給與一切眾僧都能得其分食呢?」就叫人把它研磨,放入在石榴之羹裡面。這樣的做完後,一切眾僧,都周遍的能得其食。

  這時,大王又問傍臣們說:「誰是閻浮提之王呢?」臣啟大王說:「是大王您啊!」

  這時,大王由他的卧床站起而坐在那裡,而顧望四方,合掌作禮,念諸佛德,心念而口說:「我現在又以此閣浮提施奉給三寶,隨意用之。」而說偈說:

  今此閻浮提 多有珍寶飾 施與良福田 果報自然得

  以此施功德 不求天帝釋 梵王及人主 世界諸妙樂

  如是等果報 我悉不用受 以是施功德 疾得成佛道

  為世所尊仰 成得一切智 世間作善友 導師最第一

  (現在這閻浮提,有好多的珍寶飾物,願奉施給與良福田,自然會得其果報。以此布施的功德,並不要求轉生為天帝釋,也不希求為梵天之王,以及人間的主人,暨世界的種種妙樂。像如是等果報,我都不用享受。我願以此布施的功德,早日能成就佛道!能為世間所尊仰,能成就而得一切智,能作世間的善友,能為導師而最為第一者!)

  這時,大王將此語,盡寫在紙上,然後把它封緘,而蓋了齒印。作這些事後便就壽終正寢。

  那時,太子,以及諸臣、宮人、婇女、全國的人民,都興辦種種的供養,去葬送。都如喪葬大王之法規,而將大王闍維(火葬)。

  那時,諸臣欲立太子紹繼王位。裡面有一位大臣名叫阿 羅陀,對諸臣說:「不得立太子為王。為甚麼呢?因為大王阿育王在世時,其本來的誓願,乃欲滿十萬億金,去作諸功德,唯減四億全,而不能達成其滿十萬億金之願。因此之故,現在要捨棄閻浮提去布施給三寶,欲使做到滿足。這樣,則現在的大地已屬於三寶之物,怎麼可以立王以領有閻浮提所有之物呢?」

  這時,諸臣聽後,就送四億的金錢,送到寺中去。然後即便擁立法益(太子)之子為國王,名叫三波提。其次由其太子名叫毘梨訶波低,為紹繼王位。毘梨訶波低的太子名叫毘梨訶西那,依次而紹繼王位。毘梨訶西那的太子,名叫沸沙須摩,依次而紹繼王位。沸沙須摩的太子,名叫沸沙蜜多羅,依次而紹繼王位。

  這時,沸沙蜜多羅問諸臣說:「我應該要作甚麼事,才能使我的名與德,久存於世間呢?」這時,賢善的諸臣,而又信樂三寶的人,都

  啟白國王說:「阿育大王是國王您的先祖種姓。那位大王在世時,曾建造八萬四千棟的如來寶塔,又興辦種種的供養,這種名德,相傳至於今天。國王您如果欲求此名德的話,就應當造立八萬四千塔,以及興辦種種的供養。」

  國王說:「大王阿育,乃為有大威德的國王,能辦這種大事,我沒有能力可以作到,更思其它的事吧!」裡面有一位惡臣,不信仰三寶,不皈向三寶的人。曾啟白國王說:「世間有二種法流傳於世而不滅。第一為作善,第二為作惡。大王阿育作諸善行而留名,國王現在應當行惡行,去打壞八萬四千塔,也可以留名於世。」

  這時,國王就用那位使臣之語,就興四種兵眾,往詣寺舍,破壞諸塔寺,國王曾先往雜雀寺中,在寺的門前,排有石獅子在那裡,曾作獅子吼!國王聽到,就大驚怖而說:「為甚麼不是活獸之類,而能吼鳴呢?」就還入城中。像如是的舉動經過三次,都欲壞該寺。

  這時,國王呼諸比丘來,問諸比丘說:「要我破壞寺塔好呢?或者破壞僧房好呢?」比丘們回答說:「二種都不應行!如果國王必定要破壞的話,寧可破壞僧房,千萬不可破壞佛塔。」

  這時,國王就殺害諸比丘,以及破壞塔寺。像如是的漸漸而至於婆伽羅國(婆迦羅),又唱令而說:「如果有人能得釋子(比丘)之頭來的話,就賞他千金。」

  那時,在那個國內,有一位阿羅漢,就化作眾多的比丘之頭,給與百姓,叫他們送到國王之處,去領賞金,使王的庫藏財寶都因此而竭盡。到這時,那位國王聽說是那位阿羅漢所作的如是等事,就倍增瞋恚,每欲殺害那位阿羅漢。

  這時,該阿羅漢乃進入滅盡的正受,國王雖用種種的方法,欲殺害那位聖者,然而始終不能得。因為入滅盡三昧之力之故,不能傷害到

  其體。如是而漸進至於佛塔的門邊。

  那棟塔中,有一位鬼神,止住在於其中,在守護該佛塔,名叫牙齒。那位鬼神曾作此念:「我是佛的弟子,是受持禁戒的神,誓不殺害眾生,因此,我現在不能殺害該位國王。」又作此念:「有一位神,名叫為蟲。做了許多的惡行,非常的凶暴勇健。曾經求索我女孩,我不允許他。現在為了護持正法之故,當把她嫁給與他,好使他去守護佛法。」就叫那位鬼神來,而對他說:「我現在將我的女兒嫁給與你,然而有條件,你必須立誓願,要降伏這位國王,不可使他再行諸惡行,壞滅正法。」

  這時,有一位擁護國王的大鬼神,名叫烏荼,具足了威德,因此之故,那位為蟲大神,對於大王,乃無可奈何(沒有辦法)。這時,牙齒大神就作方便之法而作此念:「現在國王的威勢,自然就是由於有了這位鬼神之故,我今應用欺誑去誘引他,假作和他親厚的模樣。」像如是的和那位鬼神認作知己。極認作知識後,就將此鬼神誘至於南方的大海中。

  這時,那位為蟲鬼神,則排擋大山,推迮至於王上,以及四種兵眾。因此,國王及其軍兵,沒有不死盡!眾人就大唱而說:「快哉!快哉!」這是世人的相傳,名叫「快哉」。那位國王終亡後,孔雀王朝的苗裔,就此永遠終滅。因此之故,世間的富樂實在不足為貪。阿育大王為有智之人,能覺悟世間的一切為無常,認知身命為難保永恆,五家的財物,也如幻化(火、水、王法、賊、惡子等五類,可損減財物,故說世間的財物為五家所共。)

  阿育王能覺了世法,故曾勤行精進,作諸功德,乃至臨終,還是繫心於三寶,念念不絕,沒有半點的吝惜,唯願盡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完


推薦閱讀:

雜阿含經新譯 第十卷
增壹阿含經(第16-20卷)
佛說長阿含經卷3-6
《增一阿含經》學記 摘錄(十七)

TAG: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