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智慧無二無別 《聖道指歸》讀後感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慈悲與智慧的無二無別。上師在書中開示,慈悲和智慧其實是一回事,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後學深有體會,並強烈認同這個觀點。智慧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強大到不可思議,難以言表,超乎我們的想像。但是,這麼強大的力量,真正的究竟的大智慧,唯有具足慈悲的人,也就是證得佛果的人,方可獲得。此書中,上師為了讓我們能早日脫離輪迴,儘快成就並救度一切有情眾生,不厭其煩的以各種形式敦敦教導,毫無保留的告訴了我們許多很難得到的原理、方法和竅訣,這不正是大慈悲,大智慧的體現嗎?可以說,在這本書里,透過文字,我能感受到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時時體現著佛門以慈悲為懷的理念,沒有極好的發心,極高的智慧,是寫不出這本書的。
上師在書中特彆強調了菩提心的重要性,並詳盡的闡述了具體修證佛法的各種理論、方法、竅訣,這些其實就是慈悲和智慧的集中體現和具體表現。慈悲心,要到四無量心的程度,發大菩提心,才可稱之為真正的慈悲心。很多人為什麼不能證佛果,就是因為心量不夠,慈悲心不夠,還是有限的,局限於某個範圍的慈悲心,為了有限眾生的利益,願力不夠,自然獲得不了遍知一切的佛的智慧;同樣,如果沒有接觸到殊勝的佛法和法門,特別是殊勝的大圓滿法,智慧不夠,認識不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對自己和六道眾生的苦難真相感知不足,所學法門不合適,開不了智慧,也就難以升起真實和巨大的慈悲心。而且慈悲和智慧其實是不可分割的,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正大慈悲的人必然是智慧的,如果一個人有慈悲但缺乏智慧,說明菩提心還沒有修好,菩提心真修好了馬上開智慧;真正大智慧的人也必然是大慈悲的,如果一個所謂智慧的人沒有大慈悲心,說明他的智慧還不夠,是假的,不究竟,對自己和六道眾生飽受的輪迴之苦認知不足,沒有做到真正的知母、念恩、報恩,沒升起巨大的慈悲心。
從智慧的角度,後學有一些體驗,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首先是福報和智慧的關係。入佛門需要福報,修習佛法更需要福報,看這本稀有難得之書就太需要福報了。剛開始這本書我根本看不懂,後來做了點功德,開始慢慢能看懂一點了。特別明顯的是,如果我懈怠了,不修習或不做功德了,這書基本就不想看了,放在那裡不想看,也看不懂;一旦勤奮修行,做點功德,馬上又想看了,也能看懂,尤其是做大一點的功德,特別明顯,幾乎是當天馬上就特別想看,而且能看懂不少。這也是因果不虛的體現,種下善因,才會有善果。不種下善因,憑什麼來領悟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呢?僅憑勤奮是遠遠不夠的。古德云:「精勤如山王,不如積微福」。所以,智慧其實和福報有很大關係,福報不夠,智慧是開不了的。想要開智慧,就必須刻苦修習,廣積福報資糧。
其次是業障和智慧的關係。業障業障,這個詞很常見,但看了很久的書,現在才慢慢明白其中內涵。業障業障,意思就是由於業力障礙你。真的,不懺悔業障,修行進步不了,智慧開不了,哪怕書擺在眼前,近在咫尺,業力阻礙,就是看不懂。可怕啊,真可怕。一段文字,很可能由於業力障礙,有些部分你就是讀不懂,有些部分,好像讀了,但實際上業障會讓你視而不見,這更可怕!業障的輕重,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入佛門及入了佛門後見解及修行上的高低。在看這書和修行過程中,不斷有妄念干擾我,有很多疑問和奇怪的念頭阻礙我去相信佛法和理解佛法。但幸好我堅持下來了。我現在明白了,這是業障,是冤親債主在干擾我。一方面,堅定對上師和佛法的信念,不執著妄念,把妄念化空,有機會請教上師或師兄就請教,沒機會就先把疑問放下,快速前進,同時,努力懺悔和儘力放生,慢慢的,一些疑問,逐漸找到答案了,妄念也少了很多。我的感受是,佛法真實不虛,自己不知道的,不等於不存在,自己不理解的,不等於不正確。一切都不可執著,千萬不能執著,業障就是一種執著。
上師在書中特彆強調了要有正知正見正修行,並講了一些修偏和退轉的例子,這也是學佛修行中很重要的智慧。有段時間我就學偏了,對錶面是學佛其實是外道的修行人所展示的神通特別崇拜,特別感興趣,幸好看了此書對外道和神通有一些基本認識打了預防針,同時在上師的指引和同修的幫助下,認識到外道和正法的判別標準在於三法印、四法印,同時認識到神通不是學佛的根本目的,只是修行的副產品,學佛的根本目的是了脫生死,並利益一切眾生,要不然可沒那麼容易擺脫,很多修行人由於對佛法沒有正確的知見,對神通沒有清醒正確的認識,遇到點神通就入了迷著了道,自己還不自知,這輩子就白白虛度了,將來還可能會下地獄,真是讓人扼腕嘆息。
對於退轉現象,看完這本書,特別是看到許多修的不錯的人後來退轉了,感到十分可惜,也對自己提出了警示。結合這本書,通過思考,我的感悟是:在沒有證果前,我們的性命和慧命,都是極度危險的!不僅要恆久保持對上師和佛法的信心,還要有這種信念:除非已證果,否則,決不可大意,決不可隨意,決不可滿意!特別是不能滿意,滿意就是一種執著,一執著於某種境界,就無法前進了。我們的生命隨時受到無常的威脅,隨時可能失去;我們的慧命隨時受到妄念的干擾,隨時可能退轉;還有無數的外道、業障、天魔、心魔干擾,只有抱著對上師和佛法的強烈信心,以決不退轉的堅定信念,才可以成就!!!身處末法時代,環境之惡劣,業力習氣之重,難以想像,雖然我們遇到了這麼好的法和這麼好的上師,但由於我們的業力深重,干擾巨大,退轉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有時甚至由於業力驅使、環境障礙,身不由己,一旦退轉,實在太可惜了,想再遇到這麼殊勝的上師和法門,真是比盲龜穿木還難,因為人身難得如盲龜穿木,上師和密法,特別是這麼好的上師,這麼殊勝的密法就更難遇了,所以要時常保持高度的警惕,強烈的信心。有段時間我不明白,既然上師如此圓滿,大圓滿法如此殊勝,為什麼還是有人退轉呢?後來,通過看書和思考,我慢慢明白一點,這就是個人願力和業力鬥爭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無始劫以來所累積的業力,造成了各種習氣,如今雖然接觸到了佛法,而且是如此圓滿的上師,如此殊勝的法門,但習氣和業力並沒有消失,還在起作用,修行實際上就是願力和業力的鬥爭。有句話叫做「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敵願力」我們的願力堅定,就可以逐步戰勝業力,成就佛果,但若願力不堅定,業力戰勝了願力,我們就退轉了。其實我們唯一可以自己決定和控制的,就是我們的心愿,別的都是不由自主的,自己所不能決定和控制的。雖然上師可以加持你,你自己還得先發願啊,你發多大願,實際修行多少,上師就能給你等量的加持,你自己不發願,不修行,上師怎麼給你加持啊?加持了你也接收不了。自己願力不堅定,退轉了,誰都沒辦法。業力如此深重,環境如此惡劣,本質上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武器就是我們的願力(上師的加持也要根據你的願力來),所以我們一定要非常注意我們的願力。
從慈悲的角度,通過看此書,後學認為,只有發菩提心才算有真正的慈悲心,而菩提心來自於出離心,來自於按照儀軌有步驟系統的修持,我們對暇滿人生難得、輪迴過患、無常、因果不虛這四個方面,體驗越深,就越能了知輪迴之苦,從而對輪迴產生厭離,進而產生出離心。生出離心,不僅要想到自己輪迴之苦,還要想到一切眾生的輪迴之苦,而且因為一切眾生都做過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有養育之恩,如此大恩,無以為報,只有讓她們信佛,讓她們脫離輪迴,離苦得樂,才是最好的報答,也才是真正的報答,這就是發菩提心。為什麼菩提心發不出來?用上師的話說,就是出離心沒解決好,基礎沒打紮實。只是知道要有出離心,只是有這個概念,但在心相續中,在內心深處,並沒有真正理解和認同出離心,不但沒有讓自己出離輪迴之心,更沒有幫助一切如母眾生出離輪迴之心。沒有這個基礎,菩提心肯定發不出來。記得盂蘭盆節打佛七的時侯,一次在給佛菩薩磕頭時,在上師和佛菩薩的加持下,想到眾生的輪迴之苦,不僅潸然淚下。後來我發現,我本是一個我執非常重的人,但在那一刻,我忘掉了自己。我突然明白了,大乘菩提心,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對治我執的法門。如果你心裡常念著眾生的苦,真真正正的想著眾生的苦,自他相換,就會逐漸忘掉自己,也就對治了我執。這也正體現了慈悲與智慧的無二無別,慈悲能產生智慧,智慧反過來促進慈悲心的產生,慈悲和智慧都能促進我們的修行。
最後的一個感悟就是多讀此書必然受益無窮。我的感受是,上師已證得了金剛持果位,作為一位與佛陀無二無別的證悟者,在書中所寫的每一句話,都是有很深含義的,只要認真體悟,就會受益無窮。比如上師在書里有一句話,「要把自己的心量放大」,這句話我看是看了,覺得挺有道理,似乎明白了,其實沒有。直到有一天放生,念到儀軌中《普賢行願品》時,對上師的這句話我突然有了感悟。「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佛教的很多概念都是無限的,超越思維所能想像的,只有把心量放大,才能體驗到這種無限,體驗到空性。空的概念,其實也是一種無限,真正能認識到體驗到宇宙的無限,一切的無限,把自己的心量放大到無限,自己的心融入虛空,去除了我執,其實也就接近空了。四無量心的舍心也是同樣一個道理,通過修行,用智慧把心量放大,用慈悲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眾生,後面發的心才不至於是偏頗的、有限的慈悲心。
推薦閱讀: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卷六
※張愛玲: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揭秘慈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觀音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