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帝陵尋蹤 | 南宋石刻行 · 花到荼蘼草未凋

這是花到荼蘼的南宋,

這是草木未凋的江南。

1.南宋六陵 陳跡杳然

江南深秋,一片蔥蘢。清晨的茶園在迷濛煙水中顯得潤澤而不諳世事。

這一片南宋六陵的故園隱身在茶園中陳跡杳然,萍蹤不尋。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後,江南釋教總攝西僧「楊璉真伽」與演福寺「僧允澤」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諸陵,這是江南六陵遭到的最大一次洗劫。當時陵區屍骨遍野,慘不忍睹,而體貌倜儻的理宗原想保全自己屍身不朽,卻落得如此不堪。也因為如此,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已不大清楚六座皇陵的分布位置。歷代研究者不斷繪製「南宋攢宮位次示意圖」,而終究是自圓其說,難以服人。

關於宋六陵被盜的時間,歷史上有丙子年(1276年)、戊寅年(1278年)、癸未年(1283年)、甲申年(1284年)和乙酉年(1285年)等多種說法。浙大何忠禮教授最新的研究結論採用的是南宋遺老周密的「乙酉年」說,即1285年。

歷來所謂「冬青義士」唐珏、林德暘換牛羊骨而掩埋皇族屍骨的說法,近些年也被認為是破綻百出。聽說一部分埋於杭州鎮南塔下,一部分由南宋守陵官羅銑收集起來火化,這應該是合乎情理的。元末一些漢族士大夫,為寄託亡國哀思,故意設計情節,穿鑿了「冬青義士」的故事。而到了清朝初年,由於當時的政治形勢與元代相似,於是「冬青義士」的「義舉」不脛而走,也在情理之中。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下詔重修宋六陵,並且命人將流落在西域的理宗頭顱贖回,以天子禮節重修埋入永穆陵中。此外,每一座陵都被重修立碑,並種上許多松樹。朱元璋還派出專門的守陵人員,划出宋六陵一帶,禁止砍伐。清朝雍正七年,朝廷敕令紹興地方政府維護宋六陵,春秋祭祀,而後逐漸荒蕪。抗戰期間,紹興淪陷,日軍屯兵於攢宮山上,陵周古木,被砍伐殆盡。而後,汪精衛政權的士兵又對六陵進行了一次集體盜掘,更大程度地毀壞了宋六陵。解放後文革時,唯一存在的孝宗帝享殿也被夷為平地。

南宋一朝153年,宋六陵埋葬的6位皇帝,生前在位時間達148年,幾乎是南宋歷史的全部。而宋六陵長達100多年的營建史,從某種角度看,就是一部南宋的興衰史。 然而這六陵如今消失如風,置身於這一片茶園之中,不禁生出深濃的黍離之悲來。

建築蕩然無存,尚存的百餘棵作為封樹的古松師整個陵區松柏森森,肅穆的氛圍之下有風吹過,鳥聲如洗。

2.印山王陵 古舟子詠

《越絕書》記載,「木客大冢者,勾踐父允常冢也」。木客大冢距今2500多年。走過兩邊留出的寬大的長墓道,可見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室與室之間有台階相隔,墓室內均用巨大的長方木構築,每根木枋的四周都塗有油漆。墓室規模巨大,長30多米,底寬近5米,高度4米多。墓穴中央停放一大型木棺,棺內外及墓室內的長方木均用三面髹漆,局部地方至今漆面如鏡。長6米多,直徑1米多的獨木棺,採用獨木雕鑿而成,是用整段樹身鏤空分為兩片的木棺,尤如巨型的獨木舟。

站在龐然的大墓邊上,對墓葬形制知之甚少的我,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逼仄之感,我們想像不出先民的歲月,神秘而悠遠的氣息轟然迫近,彷彿要把我吸附進那一段也許正在發生的故事,假如沒有時空,也許不如歸去。而英國人柯爾律治的詩歌《古舟子詠》(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中的詩句,竟自然地在我的嘴邊吟誦出來。

3.徐渭之墓 千古傷心

徐渭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結婚,四處幫閑,五車學富,六親皆散,七年冤獄,八試不售,九番自殺,十(實)堪嗟嘆!70歲時,徐渭意識到自己大限將至,開始著手撰寫《畸譜》,為自己的一生行事編年。所謂「畸人」,語出《莊子》,指的是特立獨行、不同流俗的人。他們乖異於人倫、卻合於自然天道。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72歲的徐渭在自己破舊的小屋中,離開人世,身下是雜亂無章的稻草。門外,是那副流傳千古的對聯:「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4.孫子秀墓 黃土青苔

牆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凄凄。

墓主人孫子秀(1212—1266),字元實,號靜見,世居梁弄姚巷。於紹定四年中舉,次年又登進士第,就任江蘇吳縣主簿。不畏權勢,為官清廉,深得民心。孫子秀破神像,毀居廬,將騙錢的神漢沉入太湖之中。護城浚水,賑民減稅。後調京任太常寺丞兼金部郞中,為官敢於直言,頗富擔當。

竹林在深秋的山上颯颯而動,石雕細膩婉轉,文官武官的排列,已經在後世的輾轉搬挪中錯了排序。這個世界幾曾喧囂、幾曾繁華、幾層煞有介事、幾曾觥籌交錯,如今所有風霜都沉默。他們相對而揖,一半身披青苔,一半沒入黃土。這八百年晨昏中,他們還僅僅是被雕鑿了的頑石嗎?孩子稚嫩的臉頰,並沒有把拂過萬千時光的他們,襯托得過於滄桑。光眉俊眼,斯文內斂,他們已是八百年歲月里,霜雪難催的仙靈。

5.袁韶之墓 滑稽古今

袁韶,字彥淳,逝世時年77慶元府(今寧波)人。南宋大臣。淳熙十四年進入士第,贈少傅,太師,封越國公。淳煕十四年登進士第。任上上書免除了桐廬不必要的石料之徵,受當地百姓愛戴。嘉定四年,召為太常寺主簿,桐廬百姓夾道歡送,直送至富陽。曾任右司郎官,接待陪同金國來使,不失國格。任臨安府尹近十年,擅於處理複雜案件,平反很多冤假錯案,百姓稱作「佛子」。

袁韶墓現雖歷經滄桑,其遺迹猶存。墳地微微隆起的封山前,有今人豎立的墓碑。神道現存文武翁仲和石馬各一對。文臣寬袍大袖,執朝笏,衣褶紋理宛轉流暢,稜角分明,渾然天成,惜頭部遺失。武將戴盔著甲拄劍而立,整個造型氣度優雅,局部刻畫精細入微。只是今人的補雕太過滑稽。

南宋石刻並不十分漂亮,尤其佛教造像,一是理學漸趨取代佛學,造像特點越來越民間化、世俗化, 這是個人不太喜歡的。而刀法柔弱,一如彼時,雕像好像只穿了衣服而沒有骨骼,我也不十分同意陳寅恪先生對於兩宋的溢美,秦檜構陷岳飛被處死後,南宋對於思想的管控也開一代先河,較之明清當然有些人文氣息,但相比前朝非常嚴苛。

反映到石刻上則有些庸常,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刀尖上跳舞。但地域性和獨特性什麼時候都是鮮明的。文官頭為被盜後補修,一是不好看,二是我拍得也草率。

6.金忠家族墓葬群

暮色四合時,探訪明代金公墓。金忠家族墓葬群地處寧波市東南約五十華里的象坎山,在百步尖山之東坡。在金忠墓周圍,有20餘座規格不等的古墓葬,他們均是金忠家族成員。整個墓葬大部門座西朝東,靠山為百步尖山,面臨東錢湖,南北為東西走向的白虎山和青龍山。

7.余有丁神道石刻

余有丁,萬曆元年(1573)以右庶子領南翰林,次年為國子祭酒,頗多建樹,謚文敏。余有丁墓道位於東錢湖隱學山,坐北朝南,墓道石刻現存萬曆十三年聖旨碑(殘)、墓道華表柱、石筍(殘)、石羊、石虎、石馬(殘)、文臣。萬曆十三年聖旨碑,色綠鄞州東鄉產胡郎嶴石,原碑已被一分為二。

華表柱身抹邊,成八棱形,承露盤簡介優雅,小獸蹲伏遠望,凌厲之氣幾百年不衰;雲衣靈秀,與柱身協調相偕,華表風雨中挺拔迷離,一望如夢。文官長須飄灑,面部有寫實之意,官袍刀勢隨身形遊走,神情一派落拓蕭然。

8.仇悆之墓 風雨初靜

仇悆、字泰然,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人。南宋抗金名將。與岳飛齊名,官拜寶文閣大學士。生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卒於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葬於寧波東錢湖沙家山。仗馬細膩秀氣,典型的宋風撲面而至,石頭的堅硬材料允許幛泥婉轉地挽繫於馬鐙之上,牡丹花、蹀躞帶......配飾充盈飽滿,不慌不忙,觀之可親。

9.廟溝後牌坊與橫省牌坊

這兩座牌坊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石牌坊,據研究考證,兩座牌坊約建於南宋至元,它們的發現,為研究我國明代以前此類石牌坊提供了珍貴實例,兩座石牌坊是我國木坊向石坊轉型時期的重要實例。與明清時期建的石坊有很大的區別,顯然正處於木坊向石坊轉型的過程中。兩座牌坊的許多做法與宋《營造法式》基本吻合。

10. 南宋石刻公園 江山沉寂

感謝萬長波老師。認識了胡郎嶴石,梅園石,太湖石……也首次見識了太湖石石座。吳祖清老師說,連老虎都被置於雕成太湖石的奢靡石座之上,哪有不亡國的道理呢。巨大而華美的石人,站在旁邊,權且做個參照。

南宋皇陵名曰「攢宮」,營建較為草簡,志在北歸中原。由此,使東錢湖石刻群中的南宋墓道石刻成為我國南宋時期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遺存,填補了南宋美術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藝術史的空白。它對於研究南宋漢族文化藝術的繼承發展、墓葬制度、衣冠服飾、雕塑、工藝美術及民俗等都有獨特的價值。而萬事都會凋零吧,可惜無存,可惜沉淪,可惜在朝代的更迭里傾圮;可惜零落,可以成泥,可惜文官再也拿不起那支錦繡的筆;可惜武官寥落、可惜氤氳,可惜在南宋的江山裡沉寂。

11. 史浩神道石刻

浙東第一碑——史浩神道碑殘件

史浩(1106-1194年),南宋大臣、詞人。字直翁,明州鄞縣人,是南宋鄞縣史氏家族的第一位宰相。崇寧五年(1106年)出生,紹興十五年(1145年)登進士第,任國子博士、參知政事。曾是宋孝宗的東宮教師。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紹熙五年(1194年)卒,謚「文惠」,後追封為越王,改謚「忠定」。

史浩父史師仲英年早逝,史浩少年家貧,顯貴後成立 「鄉曲義田」,乾道四年 (1168年)知紹興府,「始捐己帑,置良田,歲取其贏,給助鄉里賢士大夫之後貧無以喪葬嫁遣者,附以學而以義名之」。鄉人繪史浩、沈煥及汪大猷三人畫像於庄所。第三子史彌遠(生母為史浩的繼室周氏),侄孫史嵩之均為南宋大臣,有「一門三丞相,四世二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之謂。史浩墓在橫街村南面的吉祥安樂山(上水嶴),距離東錢湖南宋石刻公園2.7公里。神道碑立於墓道入口、兩個山坡對峙處的路邊。碑早已倒仆斷裂,上世紀80年代前後,橫街村的村民因看到碑面比較平整,又將它作為燒焦泥灰(作肥料用)的場所,以致碑面爆裂,字刻大部被毀。現狀分碑身、碑額、龜趺三塊分布,碑身損壞嚴重,碑額、龜趺略殘。碑額為寧宗御書「純誠厚德元老之碑」八個大字,直豎兩行。神道碑銘文撰寫者樓鑰,樓鑰奉宋寧宗的敕命撰寫此碑文,樓鑰不但精於文辭,又與史浩是鄉里,同是鄞縣人,而且都住城內月湖邊,兩宅相距不過數百米。

12.燕子窩神道石刻

依然南宋貴族史家家族墓。保存完整、用石、墓葬、雕刻等具有南宋中晚期風格。石料均為鄞西產梅園石。

13.石馬弄神道石刻

南宋史家縱橫捭闔,一門顯貴,如今也不過是與自然融在一處,生前經百般蠅營,身後近千年寥寥。東錢湖橫街史氏家族的又一處墓葬石刻群。墓道坐西朝東,墓塋已毀,現存墓道石刻七件。青竹中的石刻都染上了翠色,在風中的修竹中隱現。

14.木魚墓道 年少兜鍪

萬長波老師的描述:「武將盔纓兜鍪,臉頰豐滿,三柳須,身穿鎧甲,雙肩系披風,腰佩玉帶,護佩如意形,護佩左右飾「如意」雲紋,雙手持劍。另一武將面朝地倒卧。文臣下半身斷裂長2.6米,寬0.8米。文臣神情自然面帶微笑,戴梁冠,下顎繫結,頸飾曲領方心,身穿朝服,雙手捧朝笏,笏修長,腰佩玉帶系綬結,腳著雲頭舄。

此墓道石刻是東錢湖僅存幾處採用湖州弁山太湖石雕刻的南宋墓道石刻。因太湖石石質特性及易風化等特點,其雕刻細膩程度不及浙東梅園石、馬嶺石精美,以及其浙北雕刻風格均與同時代浙東略有差異。木魚墓道石刻依其風格看應為南宋晚期到元早期的墓道石刻。」

東周列國志、新五代史,宋人、陸遊、三國、清人、魯迅......這個兜鍪,在文中多有出現,指的是古代戰士戴的頭盔。秦漢以前稱胄,後叫兜鍪。種類多以形象設定,有虎頭兜鍪、鳳翅兜鍪,狻猊兜鍪。印象最深的還是辛棄疾那一首: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15.北嶴嶺墓神道石刻

山風過處竹林瀟瀟,和北方濃艷的秋色相比,東錢湖的秋季一例是碧綠的,清冷而深沉的情緒醞釀在一站八百年的武將的戰袍里,默然相守,即使傾頹。

這裡是南宋貴族——史氏家族的重要墓葬區,右丞相史浩葬於橫街村吉祥安樂山。此後橫街成為史浩家族重要的墓葬區之一,北嶴嶺墓道石刻就是其中一處。「南宋石刻公園」介紹此處為史宇之墓道石刻,《南宋石雕》一書說是史彌正,官方未考證指定,此處萬長波老師暫定名為「北嶴嶺墓道石刻」。

16. 史詔神道石刻

史詔,字升之,寧波人,南宋名士,冀國公史簡之子,宰相史浩的祖父。以孝行聞,誓終身母子不相離。宋徽宗設立「孝、友、睦、姻、任、恤、中、和」,稱為「八行」,以此選拔人才。詔史詔補太學上舍太守,史詔躲避不去就職,遷居到東錢湖畔大田山專門伺候年邁的母親。鄉人稱為八行先生,並建「八行堂」以紀念史詔。建炎四年(1130年),卒,享年84歲。後來被追封為越國公。

史詔在此隱居時,寫出很清新的《大田山居》——:「斗酒藏春瓮,開軒有客迎。烹鮮供母箸,督仆佐春耕。園果霜前熟,山禽雨後鳴。市朝風味好,輸我一般清。」

現墓道所放置的石椅為仿製品,原件存於村內,座椅及椅背披錦帛。宋畫中常見,只是兩邊伸出搭腦。此石椅民間俗稱「太師椅」,即靠背椅,是宋代不可多得的石刻椅子。史詔墓道石刻雕刻古樸簡潔,人物及其他石刻比例稍小,其風格承襲北宋,反映南宋初年國力相對薄弱。滿朝文武盡北望,家山一片是他鄉。

17. 葉氏太君神道石刻

南宋 「滿朝文武,半出史門」,指的是南宋時期慶元府鄞縣(今寧波鄞州區)的史氏。在南宋歷史中,史氏家族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這個王朝半壁江山的走向。鮮為人知的是,史氏的源頭,卻是慈溪縣金川鄉的一位葉氏女性。

葉氏,宋明州慈溪縣金川鄉石步村人,生於明道二年(1033),卒於政和八年(1118),享年86歲。其夫史簡去世時,她才25歲,八行先生史詔是其遺腹子。史書記載,夫人有「毅然有不可奪之志。惡食菲衣,杜門自守。俾女組織,教子讀書。人不堪其憂,夫人蓋自若也。」

孫才,曾孫浩,五世孫彌大、彌遠、彌忠、彌悆、彌遜、彌謹、彌忞、彌應、彌鞏,六世孫岩之、嵩之、佺之皆登進士第。才終簽書樞密院,浩終右丞相,彌遠今為右丞相。其餘位侍從、卿、監任、監司、郡守者方盛而未艾,人謂皆夫人守義積善之報。以孫曾贈典凡十八,封至冀國。」

關於石筍,查了一些資料,認為「一般石像生的品類多為人獸雜陳,罕見植物,此墓石刻當為先例。「古人愛竹,常將『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有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詩人白居易曾寫到『竹本固,固以樹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體道;竹節貞,貞以立志。」

葉氏夫人墓道初無石刻,南宋時後代官位愈顯,遂增置了墓道石刻,包括享亭一(無存,毀於文革,山腳邊有殘件),文臣二(無存,有零星殘件)、武將二(無存,有零星殘件)、站馬二(無存,有零星殘件)、蹲虎二(現存兩對,為九十年代從附近墓道遷移至此)、跪羊二(現存三對,為九十年代從附近墓道遷移至此)、牌坊(毀於文革).石筍一對(完整,並非原物,亦為遷移之物),並在墓道西側壘有小池(今存)。

18.余天任墓 後人評說

「一門三尚書」之餘天任。南宋舟山定海人。其弟余天錫封太師、贈奉化郡公。寶慶二年入仕,官至兵部尚書。余天任之子余晦,曾拜元帥,也出任兵部尚書。余天任辭世後,贈少保、楚國公,謚忠襄。宋理宗就在余天任之兄余天錫的扶持下從貧民登上皇位的,也正是宋理宗把南宋拖入不歸路。就在余天任入仕的七年之後,宋蒙聯合滅金。也是一記昏招。按照時間推斷,史家認為,余氏這三尚書在南宋滅亡的一步步戰略失誤中,應負重要責任。

武官俑通身全裝鎧甲,按劍恭立,頭盔鳳翅護耳,寬袍打結垂於肘下,胸甲對襟,甲帶束腰,肩獸威武,鎧甲之間穿插柔性的垂帶相映,綴飾串珠,刻寶相花紋。

19.世忠寺史氏 牌坊

入嶴口原有一座石牌坊,村民俗稱「火燒牌樓」,因雷劈火燒僅存兩石柱。現被山下工廠圍住而不得見到。世忠寺神道中牌坊為兩根0.5米見方八角形截面的石柱,柱高約8米,兩柱之間間距6米,柱頂端卷殺,上置石櫨斗,柱腳礩形,下有長2.0米寬0.80米兩夾柱石。旁有兩半分開的巨大龜趺,長2.20米寬1.70米。俗稱「烏龜牌樓」。此地所有是石構件均為東石山所出的稽山石。

世忠寺神道第三道牌坊為兩根八邊形石柱,上有橫坊,坊上雕有門栓孔。石牌坊下墓道存有少許石板。

20.史彌堅神道石刻

墓道往上即為史彌堅墓,史彌堅(1166—1232)史浩之第五子,字固叔、開叔,號滄州。師楊慈湖,曾任湖南安撫使累官至兵部尚書。墓道石刻已遷東錢湖石刻博物館,地面散落破損的牌坊石構件。山形封土之下應為史彌堅墓,封土之上一破房,牆根之下砌有宋式覆蓮望柱和「考選文林郎孫士英重修」字樣的條石。

史彌堅墓後少許為史文孫墓,此墓前石刻只剩半匹石馬(少頭),馬身飾折枝牡丹紋,左右兩邊飾宋元特有之「骨朵雲」。一條山道剛從墓中間開挖過,很遺憾對此墓形制有破壞。此石雕馬匹石質為馬嶺石。過溪對岸尚有一八邊形石柱,原有石刻早年已遷往南宋石刻公園。

21.世忠寺山墓 星夜兼程

世忠寺石刻位於寧波市鄞州區東吳鎮南村世忠寺山嶴內,是南宋史氏家族的重要墓葬區之一,主要以史彌堅墓、史氏墓道牌坊、史文孫墓、世忠寺山墓前石刻等組成。其中猶以世忠寺山墓前石刻保存較為完好。

這是所走的訪古路線中最為艱難的一段。世忠寺石刻位於寧波市鄞州區。是南宋史氏家族的重要墓葬區之一,主要以史彌堅墓、史氏墓道牌坊、史文孫墓、世忠寺山墓前石刻等組成。其中猶以世忠寺山墓前石刻保存較為完好。

22.保國大寺 一償宿願

上海姑娘阿雲的保國寺好圖,大美。

致敬劉敦楨、戚德耀、郭黛姮。致敬這1013年的北宋木構,願它繼續屹立1000年。宋代的這座大殿藻井沒有在佛像的上方,而是在一進殿門信眾禮拜的地方。不知道和元代時對五台佛光寺殿門後移、增加禮拜空間有一定關係?與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有關嗎?

感謝帝王陵協會在南宋走陵行程中,安排我們看到了這座北宋大殿。至少六年心儀的宋代保國寺大雄寶殿,終於如願。七朱八白彩繪、平闇平棊、瓜棱立柱、蝦須拱、斗八藻井,不對稱斗拱、綽幕枋。

23.史彌忠墓 蕭瑟石人

南宋史彌忠,早年受業慈湖楊簡,楊簡與袁燮、舒璘、沈煥並稱「甬上四先生」。楊簡師從陸九淵「心學」學說,所創學派稱為「慈湖學派」,史彌忠是「慈湖學派」的主要學者和傳人之一,《宋元學案》卷七十四《慈湖學案》有載。

經過一片現代墓園,才見到雜草中藏身的巨大仗馬和對面可愛的石羊。山巒開闔,層雲盪胸之際,蕭瑟佇立的石人沉靜泰然,彷彿一切江山易主和朝代更迭的密碼都盡在心中。雖然這在布衣的眼中並不掛懷,而其實,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任誰能逍遙其外?

24.王應麟墓 墓主待考

文保碑上寫明此處是《三字經》作者王應麟墓,三字經自不必多說,而萬長波老師對此處是否是王應麟之墓有懷疑,他更認為是奉化郡王、謚「清敏」趙與歡之墓。理由大家可以自查萬老師博客 「四明訪客」。


尾 聲

這是一場更迭的結束,也是一次旅行的開始。

( 感謝各位同行者的圖片 )

The End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文化傳承任重而道遠美即分享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邇而不接。


推薦閱讀:

南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主戰派
丁家洲之戰後,南宋還有任何翻盤的機會嗎?
鄭嘉勵 | 南宋的志墓碑刻
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十四盡心章句下
稱孫不稱臣,哪一個更加恥辱?

TAG:南宋 | 石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