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地位和作用*
對聯的地位和作用
對聯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廣泛的群眾特色。在漢文字的歷史長河中,對聯作為一種精練、小巧的漢字民俗文藝,放射著無比璀璨的光彩。漢文化的精華,首先在於漢文字。中國的漢字,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不但有深邃潛在的內在美,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著東方文化的外觀之美,無論是漢字之音,還是漢字之形,都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對聯藝術的精工奇巧是這種藝術魅力和藝術感染力的關鍵所在。它具有體裁精練、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可俗可雅、使用方便等特點,深受人們所喜愛。千百年來,它成為人們以聯會友和鬥智賽藝的娛樂形式,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品類。
千百年來,對聯雖得到人們的厚愛,卻在文壇上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自古以來未曾登過大雅之堂,還被一些文壇權威以「雕蟲小技、筆墨遊戲」戲之。梁啟超可算得上是聯中高手。然而他卻把對聯稱之為「苦痛中的小玩意兒」,還認為「楹聯起自宋後,在駢儷文中原不過是附庸之附庸」,張之洞的弟子許同莘在為他的老師編《張文展公全集》增訂本時,不惜將對聯部分全部刪去。像徐文長、鄭板橋等騷人雅士,都在自編詩文集時將對聯棄而不錄。這無形中使歷史上的許多好聯銷聲匿跡、泥牛入海。在我國諸家洋洋大觀的中國文學史專著中,散文、詩詞等自不必說,連俗曲、謠諺均有論及,唯獨不談對聯。在他們眼裡,似乎對聯不屬於文學作品,也不屬於文學形式之一。充其量不過是教學中老師考驗學生們的鍊句之辭,以及文人墨客們在會友、做客時的文字遊戲而已。由於歷代文人對此有嚴重的偏見,更沒有論及對聯藝術方面的專著傳世,只有散見於古籍中的一些名聯聯話、集錦之類留存。例如:《玉堂巧對》([明]錢德蒼編著),《秋海棠館聯話》([清]金濤編著),《楹聯叢話》、《楹聯續話》([清]梁章鉅編著),《楹聯四話》([清]梁恭辰編著),《隨園詩話》([清]袁枚編著),《帶經堂詩話》([清]王漁洋編著),《石菊影廬筆談》([清]譚嗣同編著)等。
對聯為什麼不受歷代文人的重視呢?大體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對聯字數少,而且只有上下兩句,被認為不能寫出驚世之作,同一題材倒不如寫詩來得應手;二是歷代皇帝多不予以重視,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外,其餘的皇帝只是偶爾涉獵或命下臣屬對,以助雅興,只當其精神快餐而已;三是由於在歷代的科舉考試中,對聯幾乎沒有作為單獨試題出現過。
然而,這一集中顯現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品類,從未失去其光彩照人的魅力,在千百年的冷嘲熱諷中以堅強的生命力生存下來。
這裡應該提到的是,對聯之所以能在漫長的歷史中生存下來,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律詩中的對句的滋養。對仗是對聯最起碼的特徵,而唐律詩的頷聯、頸聯都必須是很標準的對仗句。它們在相互營養、相互補充、相互裨補,以至對仗這一形式做為一種修飾手段輻射到小說、散文、雜文、論文等各種文體之中,特別是歷史上的一些理論著述,例如《菜根潭》、《小窗幽記》、《圍爐夜話》、《朱子家訓》、《龍文鞭影》、《幼學瓊林》等都為對聯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近代,原金陵大學的教授劉麟生對對聯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他的論著《中國駢文史》中用專章加以論述,認為對聯是「駢文之支流余裔。」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史家程千帆在《關於對聯》一文中指出,「(對聯)本應該在文學史上佔一席之地,但不知為什麼,卻被我們的文學史家們在一致同意下開除了。這恐怕也是文學界應當平反的錯案之一。」白啟寰先生對於對聯的文學性也做了熱情的肯定,他在《祝賀〈對聯〉創刊一周年》的聯語中寫到:
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
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庄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由於文人們對對聯的過分偏愛,漸漸地贏得了帝王們的青睞.如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都有名聯傳世。
請看李世民的春聯:
送寒余雪盡
迎歲早梅新
朱元璋寫的贈徐達聯: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
出將入相,才兼文武雙全
朱棣的即興聯:
燈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統
君樂臣樂,求得永樂萬年
康熙寫的西湖凈慈寺聯:
雲間樹色千花滿
竹里泉聲百道飛
乾隆題七十歲自壽聯:
七旬天子古六帝
五代孫曾予一人
特別是明朝以後,由於皇帝垂青,崇尚對聯蔚成時風,一發難收,隨之康乾二帝的推崇,曾幾何時楹壇高手如林,名聯異彩紛呈,明清兩代可以說是楹聯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不管是天子丞相、文人墨客,還是平民百姓,都有經世之作,真可謂「家喻戶曉,處處皆對。」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時代賦予了對聯新的生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對聯作為一種文學品類,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對聯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品類,古往今來,人們從未間斷過對對聯的藝術探求。從開始只限於春聯的嘗試,到後來的各種行業聯、文苑聯等的創新,充分說明楹聯有著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實用性。它有著比詩歌更廣泛的實用價值。就對聯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個方面:一是裝飾環境;二是啟迪世人;三是傳遞感情;四是祈祝吉祥;五是陶冶情操;六是鞭笞邪惡;七是宣傳廣告;八是社會征聯。
一、裝飾環境
應該說,裝飾環境是楹聯的自身特徵,是先人對對聯的最初理解。這在於對聯本身包藏著一種對稱之美,正應和了中國人的審美觀點。不管是過去的桃符,還是現在的紙聯,雖有不同內容,但它首先通過裝飾這一過程達到目的。貼對聯的目的是給人看,所以它必須以美的形象出現於不同場合,就起到了裝飾的作用。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十七回中曾借賈政之口說道:「若大景緻,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樹山水,也斷不能生色。」此話很有見地。試想,如果只有幽靜的佛殿書院,典雅的畫閣芳苑,奇異的仙窟名泉,卻無名聯妙對相襯,縱是鬼斧神工,也覺美中不足。如有美字奇聯相配,則會使景觀大增光彩,令人忘返。園林名勝對聯,恰如詩詞一樣,貴在情景交融。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與藏其宅。」對聯,作為一種藝術品類,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寥寥數語,就把此地此時的有關歷史、人物、景緻、典故傳說概括出來,與風景、古迹交相輝映達到珠聯璧合之美。如鎮江甘露寺聯:
峰巔片石留三國
檻外長江咽六朝
上聯中的峰巔片石指劉備當年在甘露寺相親時所遺留下來的那塊試劍石。當時孫權、周瑜想設美人計,索回荊州,卻賠了夫人又折兵。下聯化王勃的《滕王閣序》詩句「檻外長江空自流」,借景以懷滄桑之嘆。自宋之後,楹聯逐漸出現在園林景觀之處,這不但給園林藝術增添了無窮的色彩,也為中國名勝、風景聯的興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明代起,題聯之風大盛,墨客遊人在遊山玩水,訪勝尋古之際,觸景生情,題詩題聯,留於後世。
名勝風景聯在中國楹壇中佔據主導地位,它不僅數量最多,而且內容豐富。名勝風景聯多集歷史、地理、宗教、景觀、文字、書法、篆刻於一爐,給人以美的享受。聯語作為一種建築裝飾和文學藝術品類,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閱古今,壯觀瞻,激詩情,又可生妙趣,添遊興,長知識,是一種寓教於樂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覺之中,開闊了藝術視野。有時一副好聯,竟使遊人流連忘返,增添遊興,難以忘懷。
如滕王閣有一聯:
依然極浦遙天,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使人讀聯之後引發思古之幽情,彷彿自己也化入歷史的時空之中。
再看山西省洪洞縣廬濟寺的大槐樹下的一副對聯,聯曰:
喬木跡猶存,汾水環流,此地遷鶯離梓里
古槐名不朽,鸛窩宛在,於今化鶴返蓮邦
許多人都知道,洪洞縣大槐樹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邊的的集散地。現今許多北方人的祖先從此地離鄉遠遷,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後裔們大發感慨,懷思古之幽情呢?
清代錢泳在他的《覆園叢話》中說:「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反過來講,撰聯如造園林,必使濃淡得法,古今輝映,最忌平鋪,最忌臃腫,方稱佳構。湯顯祖所作的《牡丹亭》中「遊園」、「拾畫」諸折,不僅是戲劇文學,而且還是很好的園林文學,「朝日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為劇情增色不少。所說情能造景,亦能生景,原因故在於此。
二、啟迪世人
對聯也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中國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學和哲學為一體的一門學問,它融入了中國古老的辯證理論,具有一定的說理性和教育性。對聯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對聯往往使人頓開茅塞,令人從中領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諦。許多名人志士都以聯警世,教誨和鞭策同仁、同輩和親朋好友,給人以鼓舞和勉勵,傳為美談。請看下面這副對聯: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
這副婦孺皆知的名聯,其實是孫中山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孫中山逝世以後,這句話被後人以對聯的形式在重要場合廣泛張貼、宣傳,旨在號召人們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完成其未竟之事業,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國民黨元老、著名詩人、書法大師于右任老人曾致蔣經國:
計利當計天下利
求名應求萬世名
于右任先生,是海峽兩岸人民敬重的愛國人士,他熱愛祖國,反對獨裁的志向已傳為佳話,他的一首《望大陸》,一唱三嘆,寫出了一位遊子的報國之心。他思想高尚,學識淵博,詩書聯均稱奇絕。這副對聯胸襟寬廣,語重心長,作者站在歷史的國家的高度,傾注了無限深情,盡肺腑之言,讀品之餘,令人心動。
清人戴遠山,為其好友到官赴任,寫過一副意味深長的贈聯:
詩堪入畫方為妙
官到能貧乃是清
既是好友,就該推心置腹,作者贈此聯的目的,在於對句的內容:「做官要清」。上聯是以詩之妙喻官之理,是起興之筆,重要的是對朋友的鼓勵和期望。作者不但聯句驚人,其坦蕩之胸懷,更使後人敬慕。
著名畫家張大千寫過一副聯:
人到萬難須放膽
事當兩可要平心
聯句寥寥十幾字,卻濃縮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訴人們什麼時候要當機立斷,放開膽略,什麼時候要從容不迫,平心靜氣。作者將人生處事之訣,點化的十分具體,儼然是一副優美、精緻的人生格言。
毛澤東主席在1952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時撰寫一極富教育意義的聯句:
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
此聯從大處著筆,卻以平實之言道出,顯現了極其高度的概括力和號召力。對聯前後關聯,互為因果,只有發展體育運動,才能增強人民的身體素質。也就是說,要增強人民的身體素質,就必須發展體育運動。幾十年來,這副對聯激發了無數中華健兒跨進體壇,為中國人民增光。而今,它依然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在體育事業上奮勇拼搏。
三、傳遞感情
對聯不但具有諸多社會作用,它還是人們傳遞感情,增進友誼的最好媒介。綜觀楹壇,許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題贈佳品,或互相勉勵,或寄託情思,或抒發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對對方的景仰、思慕、寄託之情。
請看魯迅為瞿秋白贈的一副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魯迅與瞿秋白的友誼是相當深厚的,瞿曾為魯迅的雜文寫過序,魯迅在瞿犧牲後為瞿編了《亂彈》、《海上述林》以示紀念。從瞿為魯迅寫的雜文序中,我們不難看出,魯迅稱瞿為「一知己」,確實傾注了不少真情實感。
清代李嘯村為鄭板橋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此聯是在鄭板橋罷官歸田後寫的。鄭板橋罷官後,以畫畫、寫字為生。上聯是說鄭板橋有詩書畫之絕,下聯是說鄭板橋不為五斗米折腰,不事權貴的反抗精神。「歸去來」借覽陶淵明罷官回鄉後所寫的《歸去來辭》一文。李嘯村贈此聯應是對鄭其人的最高評價了吧。
四、宣傳廣告
對聯可以進行廣告宣傳,招徠生意,婦孺皆知,其實在過去人們就知道用對聯做廣告宣傳了,只是未冠「廣告」之名罷了。江蘇泗水縣洋河酒廠聯是這樣寫的:
酒味衝天,鳥聞成鳳
釀糟拋海,魚食化龍
全聯皆言說好,妙在運用了誇張手法,讓鳥聞味變鳳,使魚食糟成龍,何況人乎?這種手法會使讀者產生奇想,誘惑力強,令人頓入意境,流連忘返,手法之高,令人嘆服。
當今山東魚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對聯,通過電視媒體傳遍神州大地,婦孺皆知,聯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聯句聲韻平穩,卻氣勢恢弘,很有感染力。想到當年孔夫子一定喝過此酒,要不怎麼能寫出《論語》那樣的宏篇巨著呢。
五、祈祝吉祥
祈祝吉祥,是對聯以及桃符這一文體的內核。《後漢書·禮儀志》就有過古人以桃符驅逐鬼邪的記載。從王安石的《春日》一詩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爆竹聲聲的喜慶中,千家萬戶把舊符換成新桃,那種祈兆幸福,掃除邪氣的感覺即刻躍然紙上。自宋代後,人們在桃符上寫對子,那時候叫「春貼子」。《墨庄漫錄》書載,蘇東坡在黃州時,曾為王文甫題一桃符:「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在宋代,逐步有了寫壽聯的習俗。孫奕在《示兒篇》提到,黃耕庾夫人3月14日生日,吳叔經為其作一壽聯「天邊將滿一輪月,世上還鍾百歲人」,一方面是表達對老人高壽的喜悅,另一方面還有祝福的意思,古今皆然。
因此,我們在作聯時,必須注意對聯喜悅、吉祥的效果,要根據實際內容撰寫有不同層次的充滿吉祥氣氛的對聯,文體要得當,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藝術誇張是可以的,但不要無的放矢,要做到文題相符。
六、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門。歷代文人,多借用詩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隱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懷,以發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聲。自從楹聯出世,中國的文人們慶幸找到了一種簡捷精練的文學形式。從此,寫出了大量修身、養性、詠物、言志、治學的佳作詩對。通常,我們把這類充滿閒情逸緻的楹聯列入此類。
這方面的對聯內容較廣,在楹壇中佔據較大的位置,綜觀楹聯古籍,以聯抒懷者不勝枚舉,可謂多矣。
請看程十發所撰一聯:
揉春為酒
剪雪為詩
作者以物詠懷,聯句分明在寫春,作者飽蘸對春的濃郁之情,突發奇想,將春的顏色作為釀酒之曲,將春雪之圖一片片剪開,組成詩詞,一「揉」一「剪」,用字奇險。古人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聯不可多得也。
清代王士禛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淡為秋水閑中味
和似春風靜後功
從聯語中,我們可窺到作者的內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無味,又言秋水,更增幾分清涼之味;春風最柔,又言靜後之風,可見作者立意之心性。
林則徐有一副自題聯這樣寫道:
不要錢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聯句在於言及做人之心境,上句說明,錢為養命之源的道理,但言外之意是說要錢要有個分寸,下聯是在說為人不要委曲求全,卑躬屈膝,要我行我素。聯中兩處「要」字,略為不美,綜觀聯之大義,此疵無礙矣。
七、鞭撻邪惡
以聯語鞭撻邪惡,痛擊時弊,古今有之,此類聯語多採用詼諧、嘲諷、戲謔的手法,或直來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語雙關,或嵌字拆字,或諧音隱語,或嘲諷當朝,或鞭笞時風,不一而足。如: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風無事亂翻書
聯句採用嵌字和雙關手段,以物喻事。此聯乍看只在寫景,其實不然,「清風」、「明月」各有所指,「清風」暗指清朝,「明月」隱喻明朝,作者是一位明朝遺老,舊國不在,但鍾情不死,對聯飽含強烈的政治傾向,雖用意工妙,不免鋒芒外露。
明朝大文學家解縉性情不凡,語言潑辣,其寫的嘲諷聯也與眾不同,如: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聯語借物喻人,生動地諷刺了那些不學無術,肚內空空的人。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引用此聯諷刺革命隊伍中那些不實事求是,不講科學,徒有虛名的人,可謂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劉師亮是一位撰聯大師,他一生獻身撰聯事業,以諷刺聯見長,每每以對句痛擊國民政府,深受民眾的歡迎。他寫過這樣一副痛切時弊的短聯:
民國萬稅
天下太貧
我們可以將此聯看成一副諧音對,是借某地方言,而化國民黨口號。「稅」與「歲」諧,「貧」與「平」諧。國民政府吹噓「民國萬歲」、「天下太平」,其實只不過如此而已,恰當準確的諧音處理,便將一腐敗、反動的政府剝得體無完膚。
當今改革大潮風起雲湧,但不正之風仍有,面對一些腐敗現象,黎時忠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世有葉公龍反假
今無伯樂馬偏多
聯句上聯借「葉公好龍」的寓言故事,反其意而用之,以道破「假做真時真亦假」的社會時弊;下聯借伯樂識馬的故事,諷刺那些不學無術者,心術不正者,以錢買官者,聯句用典得當,對仗工整,一語雙關,綿里藏針。可見作者筆力之深。
八、社會征聯
征聯作為楹聯領域裡一種獨特的應對形式,自古有之。它與詩歌答對一樣,引發許多文人墨客的高度興趣。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征聯美談。不過,古時候懸賞征聯並不是很多,但實際上一些即興應答,文人巧對,實際上也屬於征聯範疇。
我們不妨將孫中山妙對張之洞聯看作是一副征對。清光緒年間,孫中山留學歸來,途經武漢張之洞總督府,想面見張之洞,當門官遞進孫中山的名片,張之洞看後,便寫了一行字轉遞孫中山:
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
孫微然一笑,心想這分明是一副對聯的出句,便從容答出: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張之洞看過,不覺暗自吃驚,知道是一位博學之士,急令警衛開門,熱情相見。此事一時傳為美談。
1982年春節,由中央電視台文化生活組等單位舉辦的迎春征聯活動,所征五個出句,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支持和響應,應徵稿件十八萬多件,儘管限了題,但徵稿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多種多樣,湧現出許多佳聯,其中第三聯:
碧野田間牛得草(出句)
金山林里馬識途(對句)
和第四聯:
十里春風,長安兩路(出句)
千年曉月,永定一橋(對句)
被人們稱為聯中上品。
上聯是由當代文學藝術界知名人土的名字串組而成的妙聯,幾個人名自然成句,意義連貫,對仗句穩貼切。酷似一句嚴格對仗的近體詩。全聯全用人名串組,達此水平,確屬不易。
下聯出句聯語特點是切合首都風光。「長安兩路」指橫貫北京城的東西兩條長安街,而「十里春風」乃化用唐代詩人杜牧《贈別》詩中,「春風十里揚州路」之句,寫出首都在新春佳節為駘蕩的春風所沐浴,而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聯中「長安」二字,有多重寓意,即:一是指長安街,二是指古帝都,三是有長治久安之義。由此可見撰聯者的藝術匠心。應徵聯中得票數最多的是「千年曉月,永定一橋」與上聯密切相關,同樣切合首都風光。「永定橋」指盧溝橋,「曉月」指燕都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聯中「十里」對「千年」,空間對時間,數詞平仄亦諧和,「春風」對「曉月」順理成章,「永定」對「長安」更是對仗工巧,「永定」也有多重寓意,一是指永定河,二是指永定門,三是有永遠安定之意。對工天衣無縫,有天造地設之功。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當今的社會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各地征聯大賽相繼開展,多以謳歌改革開放後的大好形勢為主題,尤其是香港回歸前後,各報刊以香港回歸為內容的征聯大賽如遍地開花,楹界高手輩出,妙聯層出不窮。1997年夏的中國「華錄杯」喜迎香港回歸楹聯大獎賽中獲一等獎的是湖南省劉人壽的一副聯:
大筆畫龍,香港喜看《龍破壁》
高桐引鳳,神州酣唱《鳳還巢》
此聯飽含激情,用筆精到,虛實相間,巧用比擬,抒發了炎黃子孫企盼回歸,舉國同慶,龍飛鳳舞,人心大快的熱烈氣氛。聯語句尾還巧妙嵌入兩個戲劇劇目名,如畫龍點睛,令人讀後欣喜無限,激情飛揚。
推薦閱讀:
※清朝年間,有人夜裡在秦檜夫妻像背寫了一副對聯,至今也沒有橫批
※《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5)
※試編寫《簡易對聯入門》
※斗酒爐香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