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恨原生家庭時,究竟在恨什麼?
01
朋友和先生吵架,動了手。
雖然先生沒有還手,朋友卻委屈得哭了,打電話找我傾訴。她說,打人並不是她的本意,可是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她檢討了自己衝動的原因,最後追溯到童年時期的經歷:小時候父母愛在她面前爭吵,母親脾氣一向急躁,好幾次都是忍不住動了手,無形中給她樹立了壞榜樣,教會了她在丈夫面前撒潑。
從心理學上講,父母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孩子成年後與配偶的相處方式,這種說法是成立的。
但是,我並不太認同朋友的這種檢討方式。我問她:你倒底是在討厭你的潑婦媽媽,還是討厭變成潑婦的自己?
她沉默。
信息爆炸時代,人人都懂點心理學。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人都能往自己的經歷上套一點:不夠自信,怪原生家庭給的關注不夠;脾氣暴躁,怪原生家庭里父母的相處方式不好;性格敏感偏激,怪原生家庭沒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諸如此類,似乎所有的人生悲劇在原生家庭里都能找到導火索。
心理學的效能越跑越偏,一門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學科,讓我們學會了逃避責任和仇恨父母。
當生活出現層出不窮的問題時,我們遷怒於自己的童年教育,無非就是想為自己的狼狽找一個借口,覺得把日子過得這麼糟糕,並不全是自己的錯。
追根溯源的理論本沒錯,每個人的成年之後的行為都與童年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人格更加健全,更能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人生起伏,這是毋庸置疑了。
可是,這世上存在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嗎?
答案是否定的。
每一位父母都不是生而完美,家庭教育里誰都做不到無可挑剔。上一代在教育我們的時候如此,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時候亦如此。
02
朋友後來給我發了條微信:發現我是在惱怒自己不能招架這一地雞毛的生活,謝謝你懂我。
其實,我也是有過類似的經歷才會懂。
打工初期,我窮困潦倒,幾次都差點餓死,甚至還在大街上乞討過。我向所有能聯繫上的朋友求助,卻不曾向父母開口。
我一度認為,是童年愛的缺失讓我對「家」這個概念太模糊,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這個觀點到母親幫我帶孩子時才發生改變。
有一次,孩子高燒到抽搐,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母親在家與醫院之間來回奔波,不眠不休。孩子出院後,她心有餘悸地跟我說,這次真是太嚇人了!
我提醒她:你對你自己女兒都沒這麼上心過。
10歲那年,父母在很遠的農場做工,我與4歲的妹妹在家留守。有天夜裡,妹妹發高燒,一直發抖,我抱著她一夜不敢合眼,生怕自己一睡著妹妹就死掉了。
那個晚上,我的恐懼和無助一點都不比她現在少。幸好,第二天一早,出了一身汗的妹妹退燒了。
母親也跟我聊起了當年的情況。那時窮,農場收成相對好一些。為了能掙夠我們姐妹倆的學費,他們恨不得披星戴月,農忙時更是連做飯的時間都沒有,帶著開水和剩飯去地里泡著吃就能將就一頓。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們做母親的背景不一樣。
我之所以能追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是因為衣食用度的解決相對輕鬆。而她做母親的時候,僅是安排我們姐妹倆的吃穿與入學就足以讓她殫精竭慮。
雖然她沒有滿足我所期待的愛,但在她的立場上來講,她已經給了我們她認為最好的東西。她生來不是聖人,只能探索著以她認為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愛, 就如我現在探索著想把自己最好的愛給我的孩子一樣。
03
有次與文友老五討論一篇稿子,從字裡行間里讀出了她對父親的複雜感情。
因為家庭原因,老五沒有讀大學,她曾對此事耿耿於懷。然而,在父親生了一場不輕的病之後,她又覺得什麼都不如父親重要。
這種愛恨交織的感覺,讓我覺得似曾相識,也讓我反省,既然我們那麼愛父母,那麼,我們恨原生家庭時,究竟在恨什麼?
我的朋友,那個會跟先生打架的姑娘,當她發現婚姻不如想像中那麼完美,便遷怒於父母的相處方式;
於我自己而言,我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與無助,便遷怒於父母,認為他們沒有給我足夠的愛;
文友老五,她其實是在期待一個更理想的自己,所以放不下她的大學夢。
原來,我們是在恨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拒絕接納自己,所以想方設法地為自己的缺陷找一個歸因,似乎通過這種方式,就能為自己開脫:看啊,我生命里的缺陷,是有原因的!
當我們拒絕接受自己的缺點時,就會對周遭的環諸多挑剔,對待父母也是如此。
一切對原生家庭的苛求不過是對自己缺點的抗拒:不接受自己的壞脾氣,不接受自己的婚姻問題,不接受自己不受歡迎,不接受自己的平庸……
一個連自己都無法完全接納的人,怎麼可能去接納父母?
04
沒錯,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可是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將某一種生活模式延續一輩子。
可能父母的相處模式並不是很融洽,但我們與配偶的相處模式,是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原生家庭也許給不了我們完滿的愛,我們卻可以選擇在與下一代的愛與被愛中修復自己;
也許以父母的能力並不能給我們一個好的起跑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爭取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我們有我們的人生。原生家庭或許會影響我們一陣子,但影響不了我們一輩子。
別忘了,還有一個詞叫「自愈」。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人都有這麼一個特殊的功能。它是我們固有的一種穩定和平衡的自我恢復調節機制,這也是從母體帶過來的本事。
前提是,我們得讓心靈重獲自由,不要再沉溺於原生家庭這個怪圈。反躬自省,才能自我成長;換位思考,方可相互體諒。
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可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的饋贈。讓我們對原生家庭諸多不滿時,不妨借用《時生》里話問自己一句:你從沒覺得能來到這世上真好嗎?
與父母的和解,是對自己的救贖。這意味著,我們坦然擁抱了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讓自己重新獲得了愛的能力。
沒有任何力量能讓父母倒回去改寫我們的童年。但是,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們親手去書寫明天,除了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二次元貓小姐,一個只想寫好文章給你看的塌鼻子姑娘。
推薦閱讀:
※全面披露中國家庭教育痼疾:父母皆禍害.txt
※每一個笑話都在表達真實的意圖
※親戚向我家借了錢卻無力償還,將來如何討要回來?
※夫妻美滿、家庭和諧、婆媳關係好的家庭是怎樣的?
※177.與喵共舞93~喵學會折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