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心養德乃養生之本

養心養德乃養生之本

木壘縣老齡協會 李玉廣

養生,無疑是當今社會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必然選擇。探究養生之道,學習養生方法,並以頑強的毅力躬身實踐且獲益匪淺者,在老年群體中則更是不勝枚舉。但是,我們也不無遺憾的發現,有些老年朋友在養生理念上還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在養生實踐中,也出現過或大或小的偏差。在我周圍的老年朋友中就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一方面長年累月的的堅持晨練,跑步、打拳、唱歌、跳舞樣樣都練得有模有樣,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名小利,小恩小怨上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嚴重時甚至撕下老臉惡語相向,弄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疙疙瘩瘩,見了面吹鬍子瞪眼睛,你不理我,我不尿你,勢不兩立,自己也因此陷入不良情緒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整天價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更有甚者,有個別老年人為老不尊,做大不正,偷偷摸摸做一些為人不齒的缺德事。試問,以這樣的心態和德行去養生,豈不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我認為:「養生貴在養心,養心首重養德」乃是每一位志在養生的老年朋友應當時刻銘記在心的至理名言。要實踐科學養生,首先要處理好養心、養德與養生的關係。

養生,是當今人們普遍的追求,養德既是品德的修養也是養生的需要,如果一個人只重養身而輕養德,養生也難以如願。因為人的健康與德操大有關聯,所以孔子就提出「仁者壽」、「有大德必有其壽」。古人 「養生貴在養心,養心首重養德」的說法與現代科學養生理念是一致的。和諧的社會關係、與人為善的心態,能使體內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膽鹼,這些物質能將血流量及神經細胞調至最佳狀態;同時大腦會分泌出一種鎮靜劑,使人緩解精神煩擾,這樣促進健康長壽。可見,「養生必欲養德,養德方能養生」。那些缺乏道德的人,必然做愧心事,心情不好,身體能好嗎?未老先衰、疾病纏身是必然的事。

(一) 養生先養心。

「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它提示我們,老年人養生,首先應當養心。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一些老人:

有的人由於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

有的人由於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以至於悲觀喪氣,整天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鬱症。

有的人自卑情緒嚴重,認為自己已經是被社會遺忘的「老朽」了,在家裡也是一個多餘的人了,已經百無一用,遭人嫌棄討人嫌了。由於嚴重消極,自輕自賤,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以致心灰意懶,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心靈和意志。

有的人處事偏執倔強,總是自以為是,從不自以為非。喜歡認死理、走極端,遇事好鑽牛角尖,成了名副其實的「犟板筋」。對人對事往往會斤斤計較,得理不讓人,無理爭三分,心胸狹窄,無容人之量,不理解人,不懂得尊重人。

有的人嫉妒心很重。他們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不容忍別人超過自己。當別人比自己好時,便表現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打擊中傷,千方百計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有的人神經過敏多疑,猜忌心很重。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過分敏感,對別人無意的話或無關的動作都當作對自己的輕視、嘲笑。他們喜怒無常,情緒不穩,整天價神經兮兮,很難與人以誠相待,以真相交。

俗話說的好:氣大傷身。以上種種不良心態實際上就是一種「邪氣」,一種傷心之氣,損身之氣,折壽之氣。如不加以正確地疏導克制,就會邪氣侵身,這對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那麼,如何排解不良心態的侵擾,做到科學養心呢?

(一)養心貴在靜心。情緒乃一身之主,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奢念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要消除不良情緒,首先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

(二)養心重在養神。精、氣、神乃人之「三寶」。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

(三)養生貴養德。

道德健康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提出的一個新定義,即:除了軀體的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外,還要加上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缺乏道德修養,遇事斤斤計較,既要算計別人,又要防備別人對自己的暗算或報復,終日陷入緊張、憤怒和沮喪的情緒中,大腦將得不到安寧。在這種不良情緒的影響下,體內各系統的功能活動易於失調,免疫力就會下降,各種疾病便會乘虛而入。不注意道德修養的人,又很難克服生活中的不良習慣,諸如:縱慾無度、貪得無厭、嫉妒成癖、心胸狹窄、脾氣暴躁、憂鬱自閉、嗜賭成性、吸煙成癮、嗜酒貪杯等。這些做法一旦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就會嚴重損害心理健康,並會抵消飲食營養與體育鍛煉所取得的成效。

(四)養心務必養德。

孔子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由此看來,「誠其意」乃「正心」之本,「正其心」乃「修身「之魂。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神凝。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可能總是一團和氣。挫折、失意、摩擦、矛盾在所難免。關鍵是在你遇到挫折、失意、摩擦、矛盾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暴自棄;不要嫉妒猜忌;不要小肚雞腸。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靜下心來,去梳理自己的感情,調整自己的情緒,洗刷自己的心靈,才能夠體味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真諦,體驗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神韻。也才不至於因「氣」傷身折壽,因「氣」損德耗神。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我們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養德最要緊的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韁利索,使自己不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視名利為草芥,視得失為無物,那你就可以在快樂的天國里自由翱翔了。

1、立德養心。德的核心是做善事。所謂「積善成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莊子說,有修養的人「平易恬,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管子言:「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荀子也說「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孔子精闢指出:「大德必得其壽」。唐代大醫孫思邈則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壽短。科學研究發現,有貪污受賄罪行的人,癌症、心臟病、腦出血發病率遠遠高於正常人群。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而且是養生的手段。

2、立志養德。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中醫認為,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達大度,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能夠達到養生的效果。與此同時,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定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有益於健康長壽。

3、仁者養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具體可以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謙遜、尊敬之義;「寬」有寬容、寬大之義;「信」有誠信、有信用之義;「敏」有勤勉之義;「惠」有柔順之義;「智」有智慧、智謀之義;「勇」即勇敢之義;「忠」有忠誠、盡心竭力之義;「恕」有仁愛、寬宥之義;「孝」為善待父母;「弟」同悌,為敬愛兄長之義。一個人如果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寬鬆,而不是懊惱、憤恨和作姦犯科後的恐懼,因此,「仁者壽」。善良者能獲得內心的溫暖,緩解內心的焦慮,故而少疾,惡意者終日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氣機逆亂,陰陽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壽。

科學研究也發現善惡會影響一個人壽命的長短。助人為樂、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壽命顯著延長;而心懷惡意、損人利己、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

4、節慾養生。貪得無厭必然欲壑難平,這是養生的大敵。節制慾望在中醫養生學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理念。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罪過莫大於慾望膨脹,禍害莫大於不知道滿足,兇險莫大於慾望得以放縱。所以,知道滿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遠的富足。當然,人是有七情六慾的血肉之軀,要斷絕它做不到,也不必要,但需要節制它,這是守神的一種方法。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所應當節制的是那些對人體有害的私慾、貪慾、惡欲,而那些為人類事業發展而生的公欲、大欲、正欲則是一股浩然正氣,對養生具有莫大的好處,是應當倡導並發揚光大的。

養生是一個綜合心養、德養、身養、食養、葯養於一體的系統工程,養生的方法也可能因人而異。但就養生的理念來說,養心養德乃養生之本,「養生先養心,養心必養德」則是一條基本的法則。它是指導老年人探究養生之道,追求健康長壽必須遵循的「大道理」,是「道中之道」。如果捨本逐末,結果必然會事與願違,吃虧的最終還是我們自己。


推薦閱讀:

學習古人睡覺養生
那些喝茶的人,你知道一天該喝多少嗎?
秋季泡澡對女人的好處!盛凱元養生網站
清明這樣養生:天時地利人和
穀雨|煎茶煮雨,畫耕弄晴。過完這個節氣,春天就沒啦~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