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慧律法師:【達磨四行觀】(5)[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慧律法師佛學平台》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

這個「要」就是《簡要、大要》。

你要「入道」,有《各種法門。》

「多途」就是《各種法門》。

簡單來說,[不出二種:]

[一是理入,]就是《坐著就要迴光返照了》,為什麼?

「理」是《一》。

《一》就是《空性絕待》的東西。

你(不悟到無生的理),(不悟到這個空性絕待的理)。你(沒有悟到見性)

《無一法可得》的這個《見性的理》,你怎麼修行呢?

這個「理」字,全部都是指《空性,無一法可得》,怎麼樣?「理入」。

「理」就是《一》。

「事」有《千差萬別》。「理」就是《平等法》。

[二是行入。]

「行」就有《無量的差別相》。《行住坐卧,自利利他的說法修行》。

在《相上》裡面,要體悟到「理體」。

所以「理入」就是「理」。

「行入」就是《事相》。

在《事相上要磨練》,然後《會歸到觀照的理體》,這麼樣子就可以達到

『性相一如』。

禪宗裡面所講的:就《即心即佛》了。『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理入者:]【什麼叫做理入呢?】

[謂藉教悟宗。]

「藉教」,「教」就是《言教》。

「悟宗」就是《心宗》。

就是《借著語言》,去悟到自己《心性》,叫做「藉教悟宗」,這個太重要了!

一般人我們《聽經聞法》,縱然說得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在《名相上》打轉而已。

《教義教理再通達》,如果不悟到《清凈的自性、清凈的見性法門》,他也不過是

(世間的世俗)。何以故?

《所有的言教》都是《生滅》。

《所有的言教》都是《形相,都不真實》,為什麼?

因為《見性是心地的功夫》,《心地的實在的功夫》。

(沒有心地的功夫,沒有辦法解脫),我們會在《文字相》裡面,徹底的打轉。

轉來轉去‥‥‥轉不出一個所以然。

所以我們一般人《說見性、說開悟》,只是《名相》的東西。

《說般若》,(不明了般若)。

《說見性》,(不明了心性),何以故?

一天到晚都把《語言、文字》,化作一種《觀念》。

然後把《觀念》認為這個就是《真理》,就完蛋了,這個就完蛋了!

這種禪宗《自內證的心性》的東西,除非你能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

《去體悟到、證悟到,自內證》。

《內證的實實在在的去相應,畢竟的空、究竟的這個佛性》。

否則的話,在《語言》裡面打轉,統統是(世俗法)。

所以《講經》講得很好的人,(並不一定很有修行,並不一定能夠解脫)。

因為他所講的,是按照《語言、文字》裡面,是不是?

要真正解脫的人,一定要在徹底的《心性》下手。

【什麼叫做在徹底的心性里下手呢?】

就注意你的《起心動念》。

如果你(不悟道),至少你(所起的念,要往好的一方面去想)。

《要平等、要慈悲、要無所住》,這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們不要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彌陀經》念了以後,然後(煩煩惱惱)的。

所以你要《解脫》,還有十萬八千里。

我們今天如果對禪宗的《見性法門》,徹底的去了解,就《空一切法,萬緣放下》

然後(一句阿彌陀佛提起),就是《依體起用》,那不是《自性佛》是什麼?

《決定上品上生!》

底下說:[深信含生]

「含生」就是《有情》。

我們絕對深信《一切的有情》,都[同一真性,]同樣一個《本性》。

但為《外來》的「客塵」。

「客塵」就是《受到外境的影響,然後我們執著,化作我們內在裡面的妄想》。

所以這個「客塵」是指《境界》的意思。《外在的境界》。

我們有強烈的《得失觀念》。

不了解《外在》的東西,《不是真實的》。所以[但為客塵妄想所覆,]

「客塵妄想所覆」,「覆」就是《隱蓋著》。[不能顯了。]就是《顯發明了》。

如果你能夠這麼樣做,怎麼做呢?你就會《成道》。

[若也舍妄歸真,]

「舍妄歸真」,這個「妄」就是《相》。

要「舍掉」外在的《相》,「歸」怎麼樣?

「歸」這個《畢竟空性的理》。

「真」就是《畢竟空性的理》。

意思就是,你見《一切相》,保持《如如不動》,《當下》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不要去妄想、不要去追逐》,它《當下》就是我們的東西。

「舍妄歸真」。

[凝住壁觀,]

「凝住」就是《意志聚集專註》的意思。《意志很專註。叫做「凝住」。

「壁觀」呢?《心不動如壁》,《心不動如牆壁》一樣,這個叫做「壁觀」。

所以「壁觀」這個「壁」,其實就是指《如如不動》,如同《牆壁》一樣。

這《牆壁》它不會動,動了就倒了,叫做「壁觀」。

《心不動如壁》,叫做「壁觀」。怎麼下手呢?怎麼觀照呢?

觀想[無自]

就是我們這個《色身》,只是《四大五蘊》所構成的。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

[無他,]也沒有一切外在的《眾生相》。

《我們為什麼會煩惱?》

就是(我、你、他),強烈的對立。

《貪》不到就《瞋》。

《瞋》不到就《恨、嫉妒》,就什麼都來了。

所以因為「有自、有他」,不能進入《平等》。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事情。

因此《凡是凡》、《聖是聖》。

可是我們現在修行不一樣了,「無自無他,無凡無聖」([凡聖等一,])

「等一」就是《平等一如》。

「等」的上面加一個【平】,《平等》。

「一」的下面加一個【如】字。就是「無自無他,凡聖」【平等一如】。

我們能夠這樣做的話,(你有什麼煩惱呢)?你根本就《沒有煩惱》。

你怎麼樣要煩惱呢?你煩惱什麼呢?(煩惱有用嗎)?《沒有用》!

(執著有用嗎)?《沒有用》!為什麼?

《無常》的東西,(不是你用執著,你就可以得到的)。

為什麼你要到臨命終,再感嘆說:唉呀!(生命真是無奈)!為什麼?

《不可得》。

我們想想看以前的偉人,秦始皇要不要死?要啊!

蔣中正也要死,毛澤東也要死,鄧麗君也要死,今天的鄧小平,他還是要死的。

隨時隨地就是這樣,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

所以很簡單,《多觀無常,對空性的思想》更容易了解,是不是?

所以我們用《平等的心,一如的心》。我告訴你,沒有人打得倒你的。

你的《起心動念》都必須在《慈悲喜舍》裡面。否則我們會壞了《清凈的佛性》

要[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

「文教」就是《文句、言教,也就是文字、語言》。

「不隨」《文字、語言》。[此即與理冥符,]跟這個「理」。

「冥符」就是《暗自符合》。

「與理冥符」,《暗合道妙》,暗暗的合於這個不可思議的《妙道》。

[無有分別,寂然無為,]

我們《心》為什麼會(煩惱)?

就是沒有辦法「寂靜」。

「寂然」就是《寧靜、空寂》。

因為我們認為這個世間(有),沒有辦法會入《空》。

只要你動一個念頭,就會產生一種累積的《妄想、推論、推測》。就不是《無為法》

就是(生滅法)。

動一個念頭就是(生滅法)。

《我不動念頭》,(我動什麼念頭?)

我動的是《慈悲喜舍》的念頭。

《慈悲喜舍》也《空》。

我動《煩惱的念頭》,煩惱的念頭也是《空》。

當然我們要動佛陀的《慈悲喜舍》的念頭,我們才會《妙用現前》。

所以這個「無為」,就是《沒有造作》。

所以『佛不布施、也不持戒、也不精進、也不禪定、也不忍辱』,何以故?

《一切法空寂》。

那有《布施相》?

那有《持戒相》?

那有《忍辱相》?

那有《精進相》?

那有《禪定相》呢?

《一切法畢竟空寂》,就具足了《六波羅蜜》。

《說布施有布施相》,何以故?《與本性相應》。

《說持戒有持戒相》,《與本性相應》。

簡單講,《自性》就是一切的《根》。

否則《五度》統統是(生滅),(人天的福報)而已。

(布施,人天福報)。

(禪定,人天的福報)。

(精進,也是人天的福報),對不對?

(我現在忍辱,我忍辱、我忍)‥‥‥這個(我)還是沒除掉,還是(世間的忍辱)

還是怎麼樣?(生滅法)的,對不對?

我修《禪定》如果沒有《般若》指導,沒辦法《破我執、破法執》。

你還是(生滅的世間相)。

《五度》統統是(凡夫)。

只有《般若》,它是徹底的《佛道》。

如果我們把這個《般若》,加進去《五度》裡面,就不一樣了。

《般若的布施》

《般若的持戒》

《般若的忍辱》

《般若的精進》

《般若的禪定》

你看看!就不一樣了、就不一樣了。

《用智慧布施,用智慧持戒,用智慧真正的忍辱,用智慧真正的精進》

否則你怎麼精進呢?

你是不是一天到晚,做這個、做那個。

那個是《相》,就拚命的做這個、做那個,《修修福德》,沒有錯,是《人天福報》

什麼才能叫做《修行》?

《雖做一切事,無所做》。

《雖吃一切飯,無所著》。

《雖利益一切眾生,沒有一切眾生》。

可以《利益的執著》,統統沒有。

化作《絕待的心性,完成了佛道》,就這麼簡單。

「寂然無為」這兩個字就是《無所作為》。

也就是你《心》不要動念到說:(我在行善、我在做什麼)?

就是(很閑)的,(無所事事的),所以「寂然無為」就是《萬事休》。

《萬事休》,(什麼事都沒有)。

什麼《諍》也沒有。

什麼《貪》也沒有。

什麼《瞋》也沒有。

你動到這個念頭,於我們的《生死》都沒有幫忙。

所以叫做「寂然無為」,佛是《無為法》。

所以什麼叫做『真的精進人』?

就是《沒有妄念》,叫做『真的精進人』。

『精進』不一定是我去(洗鍋子、我去除草),對不對?或者是我去(擦牆壁)。

整天都在那邊做。

《內在的煩惱》除不掉,那不是個修行人。

《本性具足一切福德因緣》,是不是?

《放下》這一個《念頭,執著》,《智慧、福德全部具足》。

「寂然無為」,[名之理入。]這個當然是站在『理』上來說。

修行人不能只站在『理上』來說,要「會歸」到「行」。

「行」怎麼做呢?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就是《萬行》。

「諸行」就是《萬行》。

[悉入此中。][何等四耶?]

[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迴向偈一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迴向偈二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推薦閱讀:

聖空法師:為什麼僧寶這麼重要?
明證法師
生西法師入行論講記第18課
唯慈法師序
海雲繼夢和上法師《行者本色》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