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的前世今生

◆ ◆ ◆ ◆

劉新陽

◆ ◆ ◆ ◆

《投軍別窯》中周信芳飾薛平貴

京劇,又叫皮黃、平劇、京戲等,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4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京劇的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以上海、天津、武漢等地為重鎮,藝術分布與活動遍及全國,除我國西藏自治區沒有過專業的藝術團體外,其他省份均有專職的藝術團體及活動,故而,京劇是中國戲曲三百多個劇種中,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劇種和全國性劇種。同時,京劇的傳播還遠及海外,足跡遍布東南亞、歐洲和北美洲,不僅在華人中傳唱,而且在國際友人中也有流傳。

說到京劇,就不能不提到中國的古典戲曲,中國古典戲曲是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她以獨特和精湛的表演形式,富於東方審美的美學特徵,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愛和傳唱。在世界劇壇上,中國戲曲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和印度的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不難看出,中國戲曲在世界戲劇之林中的地位、價值以及影響。同時,我們還應清醒並自信地看到,時至今日,作為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中的古希臘悲喜劇和印度梵劇,隨著時代的發展均已失傳,而被湮沒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再無法復原演出。而在此間,唯獨中國戲曲依然以其綿延不斷的千年香火,在繼承、發展、創新和衍變中,始終以活體的存在,延續並展現著中國古老的華夏文明。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她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究其戲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代。從先秦的倡優,到漢代的百戲,再到魏晉的歌舞,唐代的參軍戲等等,均蘊含著中國戲曲歌舞並重的基因和屬性。到了宋代,宋雜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戲曲的雛形已基本形成。宋元時期,經過漫長的歷史融合與衍變,中國戲曲已具有相對完備的戲曲藝術形式。成熟的戲曲,當屬南宋時期出現的「永嘉雜劇」和元代出現的元雜劇,就藝術成就而言,元雜劇更是中國古典戲曲皇冠上的明珠。此後,再經明清兩代的明清傳奇,中國戲曲在不斷的新舊更迭與發展壯大中進入了現代。京劇也正是在這種不斷的新舊交替中,在思想內容到表現形式上,延續和傳承了中國古典戲曲的香火與精神,因此,京劇是在中國戲曲一脈相承的衍變和發展中形成的,在京劇這個劇種的身上蘊含著太多中國古典戲曲的基因與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把京劇稱為中國古典戲曲的「活化石」也是恰如其分的。

京劇只是中國三百多個戲曲劇種中的一個,而且距今的歷史也只有一百七十多年,儘管她藝術覆蓋相當廣,是全國性劇種,不屬於地方劇種的範疇,可為什麼她會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還需要我們站在歷史和文化的高度上,對京劇去做一番了解和認識。

《盜御馬》中侯喜瑞飾竇爾敦

《法門寺》劇照,尚長榮飾劉瑾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京劇曾有兩個代名詞,一個是「國劇」,一個是「國粹」,我們就先從京劇的這兩個代名詞說起。

京劇被稱為「國劇」,說到「國劇」,就不得不提到近代戲劇史上的「國劇運動」。1926年,趙太侔和余上沅等一批留美的學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報》副刊上創辦《劇刊》,首先提倡了「國劇運動」。他們主張從整理與利用舊戲入手去建立「中國新劇」,在戲劇觀念上,主張發揚傳統戲曲「純粹藝術」的傾向。在1931年,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和京劇演員梅蘭芳、余叔岩以及文化名人溥緒(清逸居士)、張伯駒等人發起成立北平國劇學會,先後編輯出版了《戲劇畫刊》、《國劇畫刊》,並創辦了傳習所。雖然,當時他們倡導的「國劇」不只是針對京劇,而是泛指包括崑曲、梆子等在內的中國傳統戲曲,但由此可見在「五四」運動之後,京劇已同崑曲、梆子等我國歷史悠久的戲曲劇種並駕齊驅,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京劇的藝術形式較其他地方戲曲更系統、更完備、更具有普遍性地代表近百年來的中國傳統戲劇。既然在三百多種中國戲曲中,京劇可以代表中國傳統戲劇的普遍形態,並且融合了我國眾多地區戲曲劇種的藝術成就,又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那麼,把京劇稱之為「國劇」也就不為過了。直到今天,我國台灣等地還習慣性地把京劇稱之為「國劇」。

雖然同崑曲、梆子等戲曲劇種相比,京劇的歷史並不久遠,但是京劇卻是在眾多古老戲曲劇種的基礎上,經過綜合、豐富、融合、提高而成的一個新劇種,因此,它比較全面、完整和鮮明地繼承了中國古典戲曲的藝術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也造就了眾多傑出的藝術人才,更贏得了全國上下,乃至海外觀眾的喜愛。

《龍鳳呈祥》中馬連良飾喬玄

《上天台》劇照,于魁智飾劉秀

與此同時,我們再來看一下京劇的另一個代名詞——「國粹」。國粹一般是指「一個國家固有和不可替代的文化精華」。京劇果然是這樣嗎?今天公認的中國三大國粹是:中國畫、中國醫藥、中國京劇。國畫和中醫,自不待說,因為她們的發生與發展,都始於中國,也積累和浸潤著中華先民的智慧結晶。那麼,作為與國畫、中醫並稱為中國三大國粹的京劇又是不是「一個國家固有和不可替代的文化精華」呢?京劇被稱為「國粹」,不可忽視的還有她的文化因素。中國的古典戲劇是一種以劇本文學為中心的戲劇文化。宋元時期的南戲、元代的雜劇、明清兩代的傳奇,雖然也有過十分出色的演員,但是,它們傳世的主要成就卻體現在劇本文學方面。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王實甫、高明、湯顯祖、沈璟、洪昇、孔尚任等歷代劇作家,給中國的文學史和戲劇史留下了《竇娥冤》、《魯齋郎》、《救風塵》、《單刀會》、《漢宮秋》、《倩女離魂》、《周公攝政》、《牆頭馬上》、《梧桐雨》、《西廂記》、《琵琶記》、《還魂記》(《牡丹亭》)、《義俠記》、《長生殿》、《桃花扇》等等一大批優秀的劇作,然而,到了近代,戲曲的發展出現了「拐點」,突出表現在戲曲的文學性逐漸削弱。在各種地方戲曲里,演員的表演佔據了主導地位,看戲主要就是看演員的表演藝術。京劇藝術自產生以來,使得這種以演員為中心的戲劇文化得到了空前和全面的發展。京劇的發展歷史幾乎就是表演家及藝術流派的發展史。許多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們不僅是舞台上的主角,往往還是一齣劇目的編劇、導演、作曲、舞台美術設計等等。這就使得京劇藝術創作的本身基本等同於為演員量身定做,以最大限度發揮演員的表演藝術。這種戲劇文化發展成熟以後,許多古老的劇種都向京劇靠攏,來求得新發展;而一些新興的地方戲曲,如南方的越劇、滬劇,北方的豫劇、評劇等更從京劇中汲取養料。

經過對比,可以發現京劇雖然沒有中醫藥和國畫的歷史久遠,但她的表現內容和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與中國古典戲曲一脈相承而來的,而且在現實中仍然服務於社會各個領域的人民群眾,並在很多戲曲劇種的發展和改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說京劇所以能被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她所具有的藝術造詣、藝術影響,還具有來自歷史和文化更深層的因素。京劇被國際友人視為中國的「國粹」,作為中華民族的青年一代,就更有必要和義務,對承載中華民族的「國劇」和「國粹」進行了解。

推薦閱讀:

[轉載]中國茶文化簡介 
中國的女權主義者為何集體失聲?
2012中國最美漢中油菜花
中國式離婚10大潛規則
中國歷代農民起義的口號,哪個最霸氣?

TAG:中國 | 京劇 | 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