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六叔」神話猶在 香港娛樂發展難題仍存

  •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逸夫爵士昨晨在家中辭世,享年107歲。作為在內地知名度最高的港人之一,邵逸夫的名字是與「逸夫樓」聯繫在一起的。他辭世的消息傳出後,有網民在電子地圖上輸入檢索,結果代表「逸夫樓」建築位置的紅點密密麻麻遍布全中國各地,令人感佩。教育部昨晚發文感謝邵逸夫先生多年來捐資助學的義舉,稱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先生及其名下基金會共捐贈內地教育47.5億港元,捐建項目總數6013個,貢獻卓著。更有網友發起隨手拍校內逸夫樓活動,緬懷逝者。

      電影及電視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商人,甚至有人稱他為全球最長壽上市公司CEO,邵逸夫身兼多重光環,然就對後世影響程度而言,邵逸夫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鑄造起以香港為基地的影視帝國。從「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邵氏電影公司,到壟斷港人40年來夜生活的無線電視,邵逸夫旗下娛樂事業見證香港電影電視的黃金時代,培育人才無數,星光熠熠,影視作品不僅深刻影響香港本地文化,冠絕亞洲,更成為全球華人共同的集體記憶。

      有人評價,邵逸夫所經歷的百年,比他曾投資和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富於傳奇性。1907年出生於寧波鎮海染料世家,早年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自學攝影編劇,中學畢業後下南洋與兄長一道開拓新加坡、馬來西亞市場。1957年到香港創業,成立邵氏兄弟影業,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出1000多部電影,為華語電影貢獻了林黛、王羽、鄭佩佩、何莉莉、姜戴維、狄龍等明星。1980年入主無線電視,執掌TVB達40年之久。開設著名的「無線藝員訓練班」,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劉嘉玲、郭富城……幾乎所有影迷歌迷能想到的香港藝人,都與邵逸夫脫不開關係。

      「我生產電影,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祖國大陸,也懷念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邵逸夫1964年接受《南國電影》採訪時說的一段話。20世紀20年代上海草創,30至40年代在新加坡發展,50至70年代在香港擴張並達致全盛,邵氏電影以巨大的片場規模和發行量,被人稱為「東方好萊塢」,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國內地正逢「十年浩劫」,台灣也處於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以「國語片」為主打的邵氏,許多導演和主創都是香港文化圈中的「南來文人」,他們用創作及聲光電色,勾連起遠離故土、散布海外中國人的懷鄉情意。意識形態的紛爭與地理的隔閡,都不妨影院中正襟危坐的華裔觀眾,通過觀看維繫民族文化的想像共同體。

      而後邵氏勢力擴張至電視媒體,製作上延續和借鑒了垂直整合的片廠模式、流水線式產制型態和明星制度,影響力經久不衰。在香港電視尚未合法落地的年代,廣東珠三角地區的民眾就「冒險」支起魚骨天線,收看無線電視劇,可謂凡有華人處,皆有TVB劇集。「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這是邵逸夫兄長邵醉翁早年確立的製片宗旨,在後來的很長時間裡邵逸夫旗下影視製作沿襲了這一宗旨。TVB劇集濃縮了香港社會的變遷,其市民取向與保守價值,也在今日香港市民的思考與生活方式中烙下深深印記。

      邵逸夫近年來年事漸高,雖歷經商戰不倒,「六叔」依然猶如神話,但對年輕一代香港人而言,1986年停產的邵氏電影早已陌生;即便如日中天的TVB,也因其壟斷市場、創作上缺乏新意,以及不時傳出的剋扣旗下藝人福利傳聞,為部分市民反感。邵逸夫不遺餘力、畢生致力慈善所建立的良好聲望,與他所締造的企業王國面對敵手毫不手軟的冷酷形象,形同兩極。如何協調化解,恐怕也是邵逸夫身後留給其他商人巨賈的難題。

    推薦閱讀:

    民間武術如何發展 火鳳文化....
    科技史料:11月20日,火箭動力飛機、國際空間站第一艙升空
    仕女圖在歷代的發展
    十二生肖在哪個領域最有發展?
    老闆電器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TAG:香港 | 娛樂 | 發展 | 神話 | 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