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柏拉圖的比較
歷史往往有很多巧合,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間,在東方誕生了孔子這樣一位思想家,孔子去世52年後,在西方另一位思想家柏拉圖(前427—前347)出生。他們的政治主張相似,他們的思想都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就連他們的生平經歷都有著許多相似之處。要比較東西方文化的異同,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和柏拉圖。通過了解孔子和柏拉圖,我們就能找到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的發源地、分界點。
首先,他們的政治觀點相似。
春秋時代,奴隸制面臨向封建制過渡,東周王室名存實亡,孔子夢寐以求的是恢復「周禮」,希望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
柏拉圖的時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經得到充分發展,他同自己的老師蘇格拉底一樣,反對民主政治,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更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見。他說,我們做一雙鞋子還要找一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請一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樣一件大事競交給隨便什麼人,這豈不是荒唐?
柏拉圖的《理想國》涉及其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應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供養者。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
其次,他們的思想都對後世有著很大的影響。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被其弟子記錄在《論語》中,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死後,自漢代以來,歷朝統治者都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奉為正統思想。
柏拉圖作為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雖然在整個中世紀里教會一直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奉為經典哲學家,但這並不能阻擋柏拉圖的哲學影響。文藝復興以後,他的地位重新得到鞏固。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後人引用的有:《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第三,他們的政治遭遇相似。他們都有強烈的從政願望,但一生都不得志。
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裡,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遊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來雖然被魯國迎回,但魯國最終還是不重用孔子。
柏拉圖青年時參加過伯羅奔尼撒戰爭,受過良好的教育,涉足哲學和文學,和當時的其他貴族子弟一樣熱衷於政治。20歲時成為蘇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師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頭執政期間,他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亞均是寡頭,但他不滿於寡頭的暴力鎮壓手段,對他們企圖假蘇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徑更感厭惡,因此拒絕參與寡頭政治。民主制復辟後處死蘇格拉底,使他對現存的一切政體完全失望,決心通過哲學改變統治者,以此改造國家。
懷著這一政治抱負,他三下西西里島,企圖通過教育獨裁者的途徑建立新的政體。公元前388年,他第一次在西西里時觸怒了敘拉古國王狄奧尼索斯一世,被送往市場當作奴隸拍賣,幸遇昔蘭尼派哲學家阿尼克里出資為其贖身。公元前367年狄奧尼索斯一世去世,他應邀再去西西里島教育狄奧尼索斯二世,與國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篤厚。狄翁與國王發生內訌後被迫離開西西里,柏拉圖也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應國王邀請去西西里傳授哲學,但終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計劃,次年返回雅典。狄翁於公元前357年成為敘拉古的統治者,但不久遭謀殺。柏拉圖的政治理想遂徹底破滅。
第四,他們在政治理想破滅的同時,他們的教育成就引人矚目,且影響深遠。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中,也沒有停止過教育活動。他在衛國、陳國先後住了數年的時間並沒有從政,弟子就在身邊,師生之間不可能不進行學術研討。他帶著弟子到列國去周遊,本身就開闊了這些學生的眼界,他們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練。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對於當時政治,尤其是對於孔子思想的傳播,對於儒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既是孔子的高尚師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孔子愛教育、愛學生,誨人不倦,他能平等對待學生,做到教學相長,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孔子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
學生們對老師非常崇敬,當有人誹謗孔子時,學生們站出來為孔子辯護,捍衛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其情感之深,勝於父子兄弟。
孔子死後,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
在政治事業屢遭失敗的同時,柏拉圖的哲學事業卻獲得成功。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後,他在以希臘英雄阿卡德穆命名的運動場附近創立學園,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因此得名。柏拉圖在那裡除講授哲學之外,還講授數學、天文學和聲學、植物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但以哲學為最高課程。學園的目標不是傳授實用的技藝,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論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學生到此學習。
柏拉圖死後,他所創建的學園由門徒主持,代代相傳,繼續存在了數世紀之久。但學園派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仍是伯拉圖這位開山鼻祖。
在柏拉圖的弟子中,最出名的要數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在悼念老師的詩文中寫道:「對於這樣一個奇特的人,壞人連讚揚他的權利也沒有,他們的嘴裡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語言和行動證明,有德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們之中無人能與他媲美。」
第五,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追求。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柏拉圖的精神追求體現在其哲學體系的創立上。理念論是其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們可以以美為例來理解柏拉圖所說的感覺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認識三者的關係。柏拉圖認為:世間有許多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於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後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他形象地說:「劃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觀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留存下來。」
柏拉圖的精神追求還體現在其宇宙觀上。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
柏拉圖的精神追求還體現在其《理想國》中,他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
柏拉圖的精神追求還表現在: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的精神追求還表現在其男女平等的觀念。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在他的理論中,有沒有那一半是比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
孔子與柏拉圖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在經歷這種政治主張不得實現的遭遇之後,他們又都投身於教育,目的還是在於實現其政治主張。當然,孔子與柏拉圖的區別也是明顯的,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孔子更注重對弟子進行道德觀和步入仕途的教育,這種道德觀念的教育後來被統治階級加以利用,成為愚弄人民的工具,因為在任何階級社會裡,只有不違背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才是合乎道德的;而中國歷代讀書人一旦踏入仕途,就會成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縱觀中國二千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在為統治階級培養代言人。孔子本人雖然博學多才,但後來的讀書人大都懷著踏入仕途的目的讀書,很少有人鑽研學術,即便是有人鑽研學術,其領域也往往很狹窄,且為正人君子所不齒。
柏拉圖注重對弟子進行學術教育。他的學園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不懂幾何學者免進」。從中可知,沒有幾何學的知識是不能登上柏拉圖的哲學殿堂的。這個學園成為古希臘重要的哲學研究機構,開設四門課程:數學、天文、音樂、哲學。因此,西方會有濃重的學術研究氛圍,會有「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人出現,學術鑽研的領域也比東方寬廣。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從孔子興辦教育和柏拉圖開設學園時就已經體現出來了。孔子講求中庸之道,強調善與惡的統一,因此,東方文化是安定和平的發源地;柏拉圖講求思辨,強調精神與物質世界的統一,成為科技發展的原動力。
推薦閱讀:
※西方法學的開山之作——柏拉圖著《法律篇》述評
※一文讀懂柏拉圖
※很有哲理的名人語錄大全-柏拉圖
※勞動分工理論:從柏拉圖到亞當?斯密及之後
※柏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