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惡性腫瘤)非絕症

癌症(惡性腫瘤)非絕症

概論

人類發現癌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不僅人類患腫瘤,動物、植物也有腫瘤.直到19世紀應用電;子顯微鏡後,才建立了目前腫瘤學的框架。20世紀以來,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基礎理論研究與新技術的應用,腫瘤學研究有了飛躍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DNA雙螺旋模型的建立,使生命科學進入了分子生物科學時代,兒乎所有生物學科都受到這一划時代發現的影響,癌症研究更加深入。

1911年P.魯斯(Peyton Rous)提出,病毒有可能也是人類腫瘤的原因。1958年,兩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闡明了魯斯肉瘤病毒屬於逆轉錄性病毒,並進一步發現,之所以病毒能引發癌症,是由於病毒基因中的片段進入被感染者基因組中,這種整合最終導致被感染者自身基因發生改變而出現細胞癌變。因此,他們將這種可以引發癌症的病毒基因片段稱為「病毒癌基因」(v-onc)。這一結論證實了魯斯關於病毒可能是癌症原因的假說,為此,1966年,諾貝爾基金會將當年的生物醫學獎金授予魯斯。

但是關於病毒癌基因和癌症的關係的論斷還被很多人視為一個不成熟的假說,直到1976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畢曉普(Bishop,J.M.)和瓦爾穆斯(Varmus,H.E.)在禽類的不同的正常細胞中發現了與v-onc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基因,他們因此猜測這些基因可能也與癌症有關,並推測或許在更多動物基因中也存在這類片段。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了他們的推測,所以,他們把這類基因稱為「細胞癌基因」(c-onc)。這些基因存在的廣泛性和相似性足以說明它們原本就是生物基因組中的正常組成部分,而病毒癌基因的作用在於進入細胞後啟動或改變這些細胞癌基因,最終導致癌症的發生。由此奠定癌症作為一種與遺傳密切相關的疾病的解釋過程。畢曉普和瓦爾穆斯也因為對癌症發生機制的貢獻而榮膺1989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1]

人類經過了100多年的努力,通過對腫瘤遺傳的分析,流行病學以及大量的動物試驗研究證明了腫瘤的發生受遺傳基因的影響,特別是近20年來,己進一步明確腫瘤是一種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互相作用的一類疾病。我們可以發現,癌症的本質實際上已經被歸結為各種原因引起的基因結構和功能的異常,各種環境和外源性因素的影響最終會體現為基因的改變,這一理論框架已經成為今日腫瘤研究中廣為接受的研究基礎。

大多數的環境致病因素如食物、病毒、化學物質、射線等都是通過影響遺傳基因起作用的。癌基因是指細胞中發生變異的一類基因,這些基因在細胞中行使正常的生物學功能。當初人們將這些病毒癌基因的類似物稱為原癌基因。事實上這些原癌基因就是細胞內的在細胞增殖和分化過程中起重要調節作用的基因。這些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都存在於細胞的各個組成部分中,包括細胞核、細胞質及細胞膜。

目前研究的結果已表明腫瘤是細胞中多種基因突變累積的結果,這些基因突變主要發生在三類細胞基因,即:癌基因(oncogene)、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和DNA修復基因(DNA repair gene)。其中絕大多數腫瘤的基因都是體細胞變異,包括點突變、擴增、重排、缺失或甲基化狀態的改變。一旦形成了癌細胞,發展擴散很快,會以幾何倍增速度進行,所以癌症越近晚期,發展速度越快。

從古希臘時代,特別是近100年來,人類一直在尋找導致癌症的原因,直到最近的20年人們才逐漸發現某些基因變異與惡性腫瘤發展的關係。在過去的漫長歷史過程中,人類對腫瘤的認識經歷了由「分析一假設一試驗研究一科學規律的發現一新的科學問題提出」這樣的認識過程。[2]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現代科學家研究證明:癌是自己吃出來的。

人類發現火以後,由生食改為熟食,從此就很少能吃到有生命(保留酵素)的食物,喜歡吃酸性食物(含硫、氯和磷),樂於追求口感,偏飲偏食,造成營養不均衡。

筆者這幾年從「多功能圖像顯微鏡」("一滴血』亞健康檢測儀)血液檢測中發現,患癌症一般都具備如下三個因素:

1,體內產生大量的「自由基」,並形成變異細胞;

2,體內喪失免疫功能;

3, 體內貯存大量毒素(脂肪栓、膽固醇、腸毒素、尿酸結晶、硫、氯、磷、重金屬等)。

自由基是身體疾病的頭號殺手,一秒鐘在體內能產生幾十億個,它在不停地破壞細胞,進而形成大量的變異細胞。變異細胞一旦得到足夠體內毒素之營養,會以幾何倍增速度進行繁殖生長, 所以癌症越到晚期發展越快。「癌」屬於一種逆轉錄性病毒,當體內免疫功能喪失,無能力殺病毒,殺細菌,癌細胞就活躍。筆者認為:癌症產生主要原因是:患者吃過量酸性食物(葷食),體內產生大量毒素,而其他如環境污染、空氣污染、輻射、工業污染、農藥、藥物等也是影響因素。

筆者通過「一滴血亞健康檢測儀」觀察,過去認為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這種說法是不正 確的。每個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絕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如果體內有一個癌細胞則此人 可稱為癌症患者,因為癌細胞以幾何倍增的速度擴散生長。

癌怎麼轉移

癌細胞是非常「貪婪」的,它會跑到它可能到達的任何地方,轉移路徑主要有三條:最早期一般為淋巴轉移,因此進行腫瘤切除時,要先進行淋巴結清掃;放療除了照射原發腫瘤病毒外, 還要照射周圍淋巴結,淋巴系統遍布全身,是癌細胞轉移的理想及首選通道。淋巴轉移往往由近 及遠,如乳腺癌首先轉移到同側腋窩淋巴結,之後轉移到鎖骨上、下淋巴結,甚至對側腋窩淋巴 結。直接侵入血管或經淋巴管道進入血管癌細胞,會隨血液流到其他部位,如肺、腦、肝和骨等處,這就是血行轉移。胃癌、腸道癌常轉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腎癌、骨肉瘤等常轉移到肺,肺癌易轉移到腦,前列腺癌易轉移到骨。

還有一種轉移比較少,就是種植轉移。癌細胞如果從腫瘤表面脫落,「掉」在胸腔,腹腔和腦脊髓腔等處,就會生根發芽,發生地一般在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腸膀胱窩、顱底等處。為什麼癌轉移在這些地方擴散生長,因為這些地方一般堆集了大量的體內毒素。

癌如何拖垮人體

癌症也叫惡性腫瘤。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 的局部腫塊。良性腫瘤容易清除乾淨,一般不轉移,不複發,對器官組織只有擠壓和阻塞作用。但惡性腫瘤還可以破壞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引起壞死,血合併感染,患者最終由於器官功能衰 竭而死亡。

癌症病變的基本單位是癌細胞。人體細胞老化死亡後,又有新生的細胞取代它,以維持機體 的功能。可見,人體絕大部分細胞都可以增生,但這種增生是有規律、有限度的:而癌細胞的增生則是無止境的,這使患者體內物質被大量消耗;同時,癌細胞還能釋放出多種毒素,使人體產 生一系列癥狀,如果發現和治療不及時,它還可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最後導致人體消瘦、 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燒及臟器功能受損等。

人體幾乎每個部位都可遭受癌症侵害。.本來人體這個生物機器運行得天衣無縫,然而癌症 改變了這種狀況,它的任務就是破壞,如果繼續下去,就將拖垮人體。但是,腫瘤不像病毒,不是體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組織一樣;因此,機體無法對它進行識別和免疫。

癌的預防

根據現代的高科技知識,可採用下列的六種新途徑來預防癌症:

1.通過遺傳機制使癌細胞逆轉成正常細胞

在醫學的臨床實踐中,已經發生癌細胞逆轉為正常細胞的現象。一些癌症患者也有自然痊癒 的現象,即所謂癌細胞自發性退化。據報導,已經有可能在實驗室中使人的成交感神經細胞瘤的 惡性生長在神經組織中恢復為正常細胞。使癌細胞轉化為正常細胞的根本原因是身體內部的天然 抗癌能力。已經發現淋巴細胞有抗癌的功能。絕大多數癌細胞在全身血液流動中死亡了。血液中 有一種叫做MGI的物質可以使白血病的血細胞逆轉至正常。此外,還證明體內存在一種環式磷酸 腺苷物質,其最顯著的能力是使癌細胞變為正常細胞。

筆者認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採取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是不完備的。因化療和放療過程會正常細胞和癌細胞都殺死,更破壞病人的免疫功能。只有同時採用能提升免疫功能的藥物才能達到滅癌存己的目的。

2.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人類和癌症作鬥爭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免疫機理,它的功能之一是摧毀癌細胞。前面提到,免

疫系統具有免疫監督的作用。當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突變的體細胞能夠被具有殺傷功能的致敏

的小淋巴細胞所殺滅。當免疫監督功能變弱時,淋巴細胞不論在數量上或功能上均有所降低。細

胞免疫能力差,不能控制細胞的連續突變,於是發生癌變。我們知道,免疫機理的效率隨著年齡

的加大而遞減,而癌症發生率則與年齡俱增(體內毒素積聚也多)。現在醫治癌症時,可利用白體瘤苗、異體瘤苗、免疫血清、免疫核糖核酸、干擾素等對某些腫瘤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另外,最重要的和根本的辦法是設法增強人體對腫瘤的免疫功能,使人體能依賴自己的力量對腫瘤細胞進行有效的鬥爭。

3.利用遺傳工程的新技術改造致癌的基因

這是正在探索的新技術,但它將為徹底消滅腫瘤開闢一條新途徑。目前發展起來的單克隆抗體研究己為癌症的診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4.消除體內自由基

人體呼吸,是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我們利用氧氣製造必要的物質,產生熱量並進行各種解毒代謝。雖然氧氣對我們的生存不可缺少,但同時也會製造出多餘的物質,這種多餘的物質是一些代謝不完全的氧,稱之為「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free radical)是指能獨立存在,含有未成對電子的原子、原子團、分子或離子。如含有不成對電子的氧則稱為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占機體內自由基的95%以上。

正常情況下,自由基具有調節細胞間的信號傳遞和細胞生長、抑制病毒和細菌的作用。但如果體內自由基過多,則可引起蛋白質、核酸(DNA)變性,導致細胞和組織器官損傷,自由基攻擊正在複製中的基因,造成基因突變,誘發癌症發生。

人體內本身就具有清除多餘自由基的能力,這主要是靠內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統,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酶(還原型GSH和氧化型GSSG)、過氧化氫酶(CAT)和含硒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四種。SOD又分為銅一鋅一SOD、錳一SOD和鐵一SOD三種。營養學界稱這四種為人體的「抗氧化酶系統」。其中,谷胱甘肽是身體自行生成的抗氧化中最有威力、功能多樣和最重要的一種酶,被稱為抗氧化之王,是人體內清除自由基的主要彈藥庫。還有膽紅素、輔酶Q10、胱氨酸、組氨酸、蛋白巰基基團、牛磺酸等;其中金屬硫蛋白MT是清除自由基最強的物質之一,它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SOD的一萬倍以上。鋅、銅和錳都是SOD的組成要素,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組成要素。貝類是鋅的最好來源。特別是某些中草藥含SOD很多,抗氧化作用很強,近年測定發現有100多種中草藥及其復方清除氧自由基的活性很強,其中丹參清除氧自由基的活性比維生素要大100~1000倍。西洋參、丹參、當歸、靈芝、銀杏、人蔘、雪蓮、蘆薈、天麻、珍珠、茯苓等天然藥物中也含有一定的抗氧化成分。

飲食中的抗氧化物質有:花紅素、維生素C和A、E,β一胡蘿蔔素、生物黃酮類、薑黃色素、 甘露醇、蛋氨酸、植物酚酸、多酚類、維生素E、硒、鋅及合成的抗氧化物質如二叔丁對甲酚(bht)、叔丁對甲氧酚(bha)等。維生素E在細胞膜處抗氧化,?—胡蘿蔔素在我們的粘膜組織處抗氧化, 維生素C在體液處抗氧化。外殼挺硬的葵花子、核桃、花生、松子等堅果含有維生素E。另外,深顏色的蔬菜和黃顏色的水果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 酶類物質可以使體內的活性氧自由基變為活性較低的物質,從而削弱它們對肌體的攻擊力。 酶的防禦作用僅限於細胞內,而抗氧化劑有些作用於細胞膜,有些則是在細胞外就可起到防禦作用。即:人體自身存在的抗氧化酶系統是在自由基發生鏈式反應後才起作用,而自然界存在的營養素抗氧化劑能在自由基破壞細胞膜時立即起作用。而且人體自身抗氧化系統的能力會因人的年齡的增長及體質的改變而減弱,所以,長期、經常地補充抗氧化的營養補充食品(葡萄籽精華OPC、 植物綜合酵素等),適當地補充含抗氧化成分的天然藥物,對於預防體內產生過多的自由基可起到很好的作用。 5,排除體內毒素 經一滴血亞健康檢測儀觀測,癌症患者體內一般都堆積大量毒素,呈酸性體質,癌細胞需要這些毒素作營養,一旦癌細胞得到足夠的毒素營養,它會迅速繁殖生長,以幾何倍增速度進行,所以癌症越近晚期,發展速度越快。 過去科學家認為癌的潛伏期相當長,大約要15~30年。筆者認為不是這樣,應看患者體內毒素多寡而定,如達到癌細胞需要足夠的量,它隨即繁殖生長;若體內毒素不足,癌細胞則暫時停止繁殖。所以一定要排出體內毒素,保持血液pH在7.35到7.45之間,故建議癌症病人絕對不能吃酸性食物(葷食)。 近期林光常教授採取餓死癌細胞的方法,使95%參試癌症病人恢復健康,而5%癌症病人不能控制葷食,故效果不佳。 6,使用健康的醫療設備 目前醫生採用的醫療檢測設備,能檢測出最早期癌變已是火柴頭大小,其中約有10億個癌細胞。採用「多功能圖像顯微鏡」("一滴血』亞健康檢測儀)血液檢測,可以更早發現變異細胞(癌 變前);立即服食OPC Plus(葡萄籽精華),清除多餘自由基和變異細胞,則可免除癌變發生。 飲用負離子水(小分子團水),對排除體內毒素都有一定效果。 此外,使用細胞排毒儀、靜電儀、遠紅外按摩床等(按摩床是最佳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癌症 , 「Baidu網」網頁上的Baidu百科;

[2] 癌症基礎知識 , 「蜘蛛網」網頁上的生物科普;

[3] 多功能圖像顯微系統 一滴血亞健康檢測儀(說明書),美國惠澤公司;

[4] 無毒一身輕 Ⅰ+Ⅱ , (台)林光常博士著。

本文作者:王淑蘭(高級營養保健師)

劉涌康(中醫師)

聯繫電話:0406 656 106,(00612)9709 2945

9191 7641


推薦閱讀:

肺癌隨訪寶典:如何及時監控癌症複發,有效管理副作用?
你被騙了嗎?流傳在癌症圈的6大腫瘤飲食謠言
談談腫瘤患者忌口
來自癌症患者:只問深情敢勇,無問西東
防癌切卵巢?不如早篩查腫瘤標誌物

TAG:癌症 | 腫瘤 | 絕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