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訣竅是放下,放下才能清凈和出六道(《廣學多聞的錯誤理念埋沒了多少古今英才》連載3)
JK老法師:法喜充滿和誠敬之心是成佛成聖的關鍵(《廣學多聞的錯誤理念埋沒了多少古今英才》選載1)
陽光師姐的清凈之疆:http://hi.baidu.com/%D1%F4%B9%E2%CA%A6%BD%E3/blog
感恩老法師日日給我們布施佛法!願老法師長久住世!
作者:JK老法師
陽光師姐編註:下文是從JK老法師《廣學多聞的錯誤理念埋沒了多少古今英才》(《凈土大經解演義》第487集 2011年7月9日講於香港)一文中節選出來的,本編者增加了小標題。
我們學佛為何體驗不到古人說的法喜充滿?
「專樂求法」,這是求法不倦。「心無厭足,自利方便」,這句也是告訴我們怎樣去求法,怎樣去修學,「專」字非常重要。「樂」是愛好,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學一樣東西,如果不能夠生歡喜心,那就很難成就;如果充滿了歡喜心,你肯定會成就,那為什麼學東西得不到歡喜心?這個我們要深深去反省、要去觀察。凡是得不到法喜,就是沒有嘗到法味。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什麼?世間包括人間、天上,這個滋味、趣味比不上法味,是真的嗎?我們幾個人修法能嘗到法味?為什麼古人那麼容易?我們看看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們,真的是法喜充滿。看看諸佛菩薩,細心去體會就明白了,我們為什麼得不到?這一定有問題,絕對不是說我們的智慧不如古人,福德因緣不如古人,這個講不通。這三方面實際上說我們都超過古人,但是我們的學習不及古人,一定還有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誠敬。印光大師常常告訴我們,「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這個利益肯定就是法味。你有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
現代人不懂什麼是誠敬之心,因此很難成佛成聖
那我們回過頭來反省:我們有沒有誠敬?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頭,「誠敬」兩個字普遍的失掉了,不知道什麼叫「誠」,也不知道什麼叫「敬」。這樁事情不能怪我們,為什麼?從小沒有人教,那你怎麼會知道?!這兩個字是世間法裡面成聖成賢、出世間法裡頭成佛成菩薩第一個因素,那我們要是沒有,怎樣努力的學都學不像,法味嘗不到。因為嘗不到法味,對佛法的信心就不能建立,說信佛, 實在講是很勉強的,不是真信。我願意求往生,這個話也不是真話,為什麼?這個世間一切情執放不下,所以學佛難就難在這裡。........
我們的信心、誠敬心起不來怎麼辦?研究這本經教,你要真的把極樂世界認識了、搞清楚了,認識阿彌陀佛,認識極樂世界,那你就非去不可,你的誠敬心就生出來了。我們的誠敬心沒有生出來,對極樂世界模糊,聽說有這麼樁事,到底是真是假?所以心裏面總是猶豫不決。大乘經教很多,還想學這個、學那個,多了,所以信心不一,往生的願不懇切,這都是我們修學的障礙。
誠敬之心就是要真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心愿言行與佛相應
那些真正念佛往生的人沒有什麼別的功夫,他就是真信,真的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真正想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佛不但是臨終來接引他,現前就得佛力加持。佛力一加持 你功夫得力了,我們現在很多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常常把阿彌陀佛忘掉了,這個忘掉,在佛家裡面術語叫失念,「念」失掉了,常常失念,凈念相繼,他沒有辦法,凈念是斷斷續續,他不能相繼,相繼是一個一個接著,都是凈念,都是阿彌陀佛,那就對了。我們常常忘掉,這都是證明我們的信不真、願不切,我們沒有誠敬心。........
中峰禪師說得很好,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能不往生?你決定往生,為什麼?心是阿彌陀佛的心,願是阿彌陀佛的願,言是阿彌陀佛的言,阿彌陀佛是什麼言?「南無阿彌陀佛」,這是阿彌陀佛的言,行是阿彌陀佛的行,「信、願、解、行」全是阿彌陀佛,你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得到大圓滿。........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解演義》第487集 2011年7月9日講於香港
轉自凈土釋疑網:http://www.foxdw.com/cms/detail/?newsId=3620&classId=23&keyword=%E5%B9%BF%E5%AD%A6%E5%A4%9A%E9%97%BB
JK老法師:祖師們能成就,是因為一門深入,心才能定,蜻蜓點水式的廣學多聞誤害了眾多古今英才(連載2)
陽光師姐的清凈之疆:http://hi.baidu.com/%D1%F4%B9%E2%CA%A6%BD%E3/blog
感恩老法師日日給我們布施佛法!願老法師長久住世!
作者:JK老法師
陽光師姐按語:下文是從JK老法師《廣學多聞的錯誤理念埋沒了多少古今英才》(《凈土大經解演義》第487集 2011年7月9日講於香港)一文中節選出來的。一門深入的道理實際上很簡單,我們在中小學是打基礎階段,到了大學和研究生,必須選擇一個專業,一門深入地精修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否則就會成為什麼都會一點什麼都不精專的「萬金油」,最終一事無成,世間法是如此,佛法也不例外。老法師說人生暫短,無法什麼都學,應將老實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到了極樂世界我們享受無量壽後,再「佛法無邊誓願學」。
我們想廣學多聞,佛不反對,佛也希望你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有訣竅,你不懂這個訣竅,你學不到。今天廣學多聞,那你是浪費時間,你不懂方法,你學多了,學雜了,學亂了,一樣都沒有學通。佛教給我們,一部經學通了,然後廣學多聞,不費力氣,一接觸就明了。
你們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的這個例子不是假的,能大師沒有學過經教,五祖忍和尚是他的老師,只是半夜三更召見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大概講將近三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為什麼?他得定了,善根成熟了,老師一點,他就通了,這一通之後一切都通了,五祖把衣缽傳給他,半夜叫他趕快走,免得嫉妒障礙。他問五祖:我到哪裡去?五祖說:你是從南方來的,你還回到南方去。
路途上遇到無盡藏比丘尼,在曹侯村,那時候他二十四歲,無盡藏比丘尼受持《大涅槃經》,這他不知道比丘尼每天誦經。《涅槃經》很長,在中國有兩個譯本,一個譯本是四十卷,另外一個譯本是三十六卷,都是大部頭的,無盡藏比丘尼天天讀,這部經從頭到晚念一遍一天念不完的,至少要一個星期到十天這部經才能念一遍,惠能大師在旁邊聽,等她念完之後,他就把聽的意思講給她聽,這比丘尼非常驚訝,講得這麼好!捧著經書向他請教,他告訴比丘尼:我不認識字。她就非常驚訝:不認識字你怎麼能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不認識字沒關係。
法達禪師到曹溪去參訪他,法達一生受持《法華經》,《法華經》分量不多,一天可以就念一部,他念了十年,這種毅力、精神值得人尊敬,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但是沒開悟。到曹溪去參訪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見到老師拜三拜,頭沒有著地,起來的時候六祖就問他:我剛才看到你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用現在的話說: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這是傲慢。他也很老實,誦《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一天可以讀一部,三千遍,十年。六祖就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不知道,說不出來。
法達禪師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部經我沒聽過,你念給我聽,你已經念了三千遍,背得滾瓜爛熟,你從頭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不必念了,我全明白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他為什麼開悟?三千部,定了!心定了,心裡頭只有《法華經》,所以人家一點就開悟了,開悟之後再拜、禮謝老師,頭著地了。這都是記載在《壇經》裡頭的,說明一個事實,真見性全通了,不見性就通不了。有定沒有慧,他通不了。
六祖能大師,由此可知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心是定的,沒學佛,他心裡只有一樁事情,定於一,定什麼?他的老母親,孝子,每天上山砍柴,到城裡去賣柴,得到一點錢,買米買菜,回家去孝順母親,孝子。心最貴的就是定於一,他只有一樁事,除一樁事情他沒有事情,他清凈心。只要定於一 都叫禪定,你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雜,惠能大師沒人教他,家庭貧窮,念書,找老師還送點老師的禮物,他家裡頭沒有,他砍柴的,所以我們曉得他定在什麼,他定在他母親,念念不忘老母親,所以在黃梅八個月,只有他保持了清凈心,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用清凈、平等心對待,用謙卑,讚歎別人、禮敬別人。人人稱讚他是個老實人,他是個好人,沒有壞心眼,最後他在五祖會下大徹大悟。五祖一生學生當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他一個,神秀還沒有到這個程度。神秀是解悟,能大師是證悟,這些人給我們做的榜樣,不但是幫助我們增長信心,一深入、長時熏修這種方法,我們有了信心,還勉勵我們去真干,我們會得到像他一樣的效果,像他一樣的成就,這就對了。專求,「專樂求法」一門,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心無厭足,不疲不厭,自利方便」,真能夠守住,這就是持戒,守住這個規矩,一門深入,其他的放在一邊,開悟的時候再看,你全都懂了,沒有開悟,浪費時間,而且你學習的心亂了,結果到最後學成什麼?,全是知識 沒有智慧,那就完全錯了!那不是學佛,而是把佛法、經典當作世間學術去研究,這樣的人很多!不止現在,古時候有。如果懂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成就的人會很多。
現在佛法裡頭沒有大善知識出現,無論在家、出家都沒有,原因是什麼?不懂得方法,祖師大德這些示現我們忽略了,受到現前教育思惟的影響,都是想廣學多聞,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廣學多聞,父母認為是正確的,要教小朋友學很多東西,什麼唱歌、跳舞,什麼玩意都學,把小孩還累壞了。功課太多、太雜,所以現在小朋友沒有古人那麼幸福。古時候小朋友只學一樣東西,決不可以同時學兩樣。只可以說一樣學會了,再學一樣,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樣,為什麼?要專。
古人遵守老祖宗教學的原則,「教之道,貴以專」。現在?現在是「貴以雜」,他不是「貴以專」。現在人都想多、雜,要多,結果學到之後精疲力倦,沒有一樣學通。這個指導的理念錯誤害了多少人!多少英才。因為這種教學的理念,埋沒掉了中國世世代代都有聖賢出世,為什麼現在沒有?現在人頭腦絕不輸給古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全是方法上的問題,方法錯了。
我這一生就沾了一點邊緣,有那麼一點誠敬心,知道尊師重道,知道尊重古德的這些典籍。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十年,李老師對我們的教學是一門深入,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決定不許可的!一樣學會了,才可以再學一樣。他的標準很低,不像古人那麼嚴格,他的標準你學一部經,這部經能上台去講,他在下面聽,你沒有講錯,算這部你學會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部。同時學兩部,他很乾脆告訴你:你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得這麼一點利益。
這麼多年我很想學古大德,李老師也常常讚歎古大德,守住一個老師,住在一個道場十幾年、幾十年不下山,他成為一代祖師,這個要有大福報。我們沒有這個福報,所以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從出家開始在寺院里只住了一年就得流浪,哪個地方請講經,他喜歡聽什麼,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這麼多年也講了幾十部經,這不是我自己意思。依我自己我只希望講一部經,可是(為了)恆順眾生講了那麼多(部經)。........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解演義》第487集 2011年7月9日講於香港
轉自凈土釋疑網:http://www.foxdw.com/cms/detail/?newsId=3620&classId=23&keyword=%E5%B9%BF%E5%AD%A6%E5%A4%9A%E9%97%BB
JK老法師:學佛的訣竅是放下,放下才能清凈和出六道(《廣學多聞的錯誤理念埋沒了多少古今英才》連載3)
陽光師姐的清凈之疆:http://hi.baidu.com/%D1%F4%B9%E2%CA%A6%BD%E3/blog
感恩老法師日日給我們布施佛法!願老法師長久住世!
作者:JK老法師
陽光師姐編註:下文是從JK老法師《廣學多聞的錯誤理念埋沒了多少古今英才》(《凈土大經解演義》第487集 2011年7月9日講於香港)一文中節選出來的。
「修」裡頭有個關鍵,也有個訣竅,你得要懂。這個竅門是什麼?就是放下。頭一個放下慾望,慾望多的人不能學佛,也不能學道。學佛、學道的人他第一個條件「清心寡欲」你才能學習,因為什麼?你才能放下。慾望太多了你放不下,放不下是凡夫,所以你看大乘經上佛講得多清楚,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你就出六道了。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成佛了,你看成佛這麼簡單,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惠能大師能夠成佛,就是當下全放下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同時放下,這種人很少這叫什麼?頓舍。他沒有次第的,同時一下就舍掉了,放下就是舍掉了,頓舍、頓悟、頓證,一念之間。這也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你要把道理搞通,難!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你要想乾的話,太容易了!念頭一轉就成佛了。就是你放下,關鍵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是什麼?你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
真誠是根!真誠心不是用在,我這求學問、求佛法、我這求傳統文化我要用真誠,我處事、待人、接物就不誠了,錯了!「一誠一切誠」你才會開智慧。待人接物都是真誠,你才會得清凈。清凈是什麼?不染污了。真看開了,真放下了,想想《般若經》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 不可得」,這能不放下?放下就清凈了。再從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要把那個不平的心抹平,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功夫。我們修凈土的人用什麼東西來抹?阿彌陀佛。順境善緣,阿彌陀佛;逆境惡緣,也是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這平等了,都擺平了,法子妙絕了!
所以阿彌陀佛你得會用,你要不會用你平常在生活當中還生煩惱,你說你可憐不可憐。不會用,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你起心動念了,動什麼念?動七情五欲,動七情五欲就生煩惱了。一句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那裡面去,把你那些煩惱習氣一掃而光,這叫真會念佛,這叫真修行,這叫真會用功。
一定要保持身心清凈,你就健康長壽。清凈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才能解決問題。無論是你自己的問題、家庭問題、你們公司問題、社會問題,統統是清凈心真能解決。你每天憂愁,你煩惱,那是決定不能解決的。愈是做大事,心愈要清凈,決定不生煩惱你的事業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解演義》第487集 2011年7月9日講於香港
轉自凈土釋疑網:http://www.foxdw.com/cms/detail/?newsId=3620&classId=23&keyword=%E5%B9%BF%E5%AD%A6%E5%A4%9A%E9%97%BB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泡出好的普洱茶呢?
※怎樣才能做到「人緣」好?
※學得多,才能教的多 [原]
※怎樣才能平穩降壓
※如何才能開通財運招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