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無儀 不死何為:威儀決定生死命運
06-09
[導讀]詩經中說「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人沒有威儀禮容,幹嘛不死掉呢?威儀就在一個人的言談舉止間,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高下,甚至與命運息息相關。古人就常根據一個人的威儀來判斷他的生死命運。本文摘自青年學者張德付所著《常禮述要》,由作者授權騰訊儒學獨家連載。商周容禮(二)《詩經》《左傳》等文獻中,「威儀」一詞經常出現。前面說過,「威儀」就是禮容。這不是筆者個人的觀點。《邶風·柏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毛公解釋說:「君子望之儼然可畏,禮容俯仰,各有威儀耳。」威儀即禮容,毛公說得非常明確了。威儀包括哪些內容呢?《左傳》中有明確的論述。《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北宮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事。北宮文子認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各有其威儀,如若錯亂,則必釀成禍端。北宮文子看到令尹圍身為人臣而威儀有似人君,就判定令尹圍「將有他志」,並預測他將不得善終。北宮文子的話,是對威儀或容禮的很好概括:故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容禮無外乎進退、周旋、容止、聲氣、動作、言語等內容了。北宮文子所謂的君臣上下等各有其威儀,也是容禮的基本要求。後來孟子見了梁襄王,也是觀其威儀(容止、聲氣之間)不似人君而對其大失所望的。《詩經》中的《抑》據傳是衛武公所作,其一篇之中三複「威儀」:開篇即曰「抑抑威儀,唯德之隅」,再則曰「敬慎威儀,維民之則」,又曰「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在我看來它可以稱得上是一篇容禮詩,其中的意蘊是深厚的,值得我們反覆吟詠玩味(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我們所熟知的《相鼠》是一篇與容禮有關的諷刺詩。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這首詩中的「禮」比較好理解,何謂「儀」、何謂「止」呢?漢代經學大師鄭康成解釋說:「儀,威儀也。止,容止。《孝經》曰:容止可觀。無止,《韓詩》正謂無禮節也。」可見,所以儀、止皆指容禮而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真可謂罵盡天下不習容禮,無威儀之人!其實,《大學》中所引《淇奧》,亦是在述說容禮的內容。不過由於學者往往不知容禮,未能解讀出來。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毛公詩傳說:「咺,威儀容止宣著也。」因此前面切磋琢磨,《大學》所謂道學、自修,學什麼、修什麼豈不是很明顯了嗎?容禮而已!《詩經》中提及「威儀」處甚多,又如「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既醉》)言朋友之間當以威儀相攝持佐助。為何詩人如此看重威儀,對於威儀如此謹慎小心,不敢或失?《小宛》給出了答案:「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儀即是威儀。原來,威儀是與天命相綰合的。然而何謂天命?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會想到《中庸》「天命之謂性」。其實,《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劉康公一段話,是對天命、威儀之間關係的最為精闢論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學者往往比較重視「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一句,以與後來儒家的天命、中庸等觀念聯繫起來,把天命看成虛懸孤零之物。我們只要潛心細味之番,劉康公所謂「命」指「氣命」的成分多一些,不似後來學者純就「性命」而言。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明白劉康公後面為什麼會談及人體的動作威儀,才明白劉康公所說的「定命」究竟是指什麼?在我看來「定命」就是《禮運》中所謂的「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指的是威儀對人肉身的直接影響。敬威儀,則天命常在;不敬威儀,則「天命不又」。如是,怎能不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呢?而《左傳》等常見以威儀評判、預測一個人命運,正是從這樣的天命威儀觀出發的。這些例子後來被賈誼萃編一處,名之為《禮容語》。作者小傳:
張德付,字子閔,號繼周者。安徽人,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儒家經學,致力於中華禮樂的研習與復興,對三禮(儀禮、周禮、禮記)之學尤有獨到之見。騰訊儒學特約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
推薦閱讀:
※配偶的屬相決定你還是生女 [一點資訊]
※韓朝:繪畫,深度決定高度
※論性格決定命運:成功者,失敗者是命中注定的嗎?
※信仰:性格決定面相 面相決定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