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話的原始版:殺死白雪公主的是親生母親
關於什麼是經典,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說:經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新發現的書;經典,是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如果把這個定義引伸到兒童文學上來,那就是,兒童文學的經典是指那些我們小時候讀過、當我們長大成人了以後還想推薦給孩子繼續閱讀的好書。不過,經典並不意味著完美無缺,沒有缺點,此欄目推薦的作品常常會遭到人們的批評,甚至引起爭論,而這也正是它們的魅力。
一
即使你從未讀過格林童話,也一定知道《白雪公主》和《小紅帽》《亨舍爾和格萊特》(糖果屋)《玫瑰公主》(睡美人)《灰姑娘》這些童話。我們對它們早已爛熟於心。要不《兒童文學的樂趣》的作者佩里·諾德曼和梅維絲·雷默怎麼會說:「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上面的幾個童話故事,熟悉到忘記了他們是如何知道這些故事的,忘記了他們第一次是在哪裡聽到這些故事的,彷彿他們生來就知道這些故事。」
可以這樣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本童話集像格林童話這樣深入人心。它不但是世界上版本最多的童話集,也是發行量最大的童話集,時至今日,已有一百多種語言的譯本。在德語圈及英語圈,它的傳播範圍之廣,甚至堪比《聖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格林童話已經成為了人們童年記憶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
格林童話不是格林兄弟,即哥哥雅各布·格林和弟弟威廉·格林創作的,是他們根據收集到的民間童話進行整理和改寫而成的。《格林童話全集》一共收錄了二百篇童話。
那麼,這二百篇童話,都是格林兄弟風餐露宿,不辭辛苦,長年跋涉於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從一個個目不識丁的農民、漁民或是獵人那裡聽來的嗎?傑克·齊普斯在《格林兄弟:從魔法的森林到現代世界》一書里描繪了這樣一個事實:「長久以來,人們相信他們兩個人在德國四處遊盪,從強悍的農夫嘴裡收集故事,所以所有的故事都是純粹的德國故事。」其實事實正好相反,格林兄弟一次也沒有去過鄉下,而且給他們講述那些民間童話的人,也不是泥土氣十足的鄉巴佬,最主要的講述人,竟是一群來自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女子。格林兄弟常去她們的家裡,或是把她們請到自己的家裡來,請她們大聲地講故事,然後把它們記錄下來。除此之外,格林兄弟還直接從書本上摘錄他們認為合適的故事。
不管格林童話是不是采自於口頭傳說,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近百年來,格林童話一直是作為兒童文學被孩子們廣泛閱讀。今天沒有人會懷疑格林童話不是兒童文學。可是,現在卻冒出來一本名叫《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書,它的勒口上印著這樣一段話:「白雪公主和生母爭風吃醋﹔灰姑娘沒有了魔法仙子的幫助﹔長發公主是巫婆報復男人的工具﹔睡美人和王子結婚後發現丈夫有了外遇……」雖然這本書的封面上署名是格林兄弟,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真正的格林童話,它脫胎於桐生操(日本兩位女作家的共同筆名)所著《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及其續篇《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Ⅱ》。這是她們假借格林童話之名,創作的成人童話。
格林童話雖然沒有成人版,但並不等於它沒有原始版,沒有初版。格林童話不是一錘定音,不是從開始到最後只有一個版本,它不斷被改寫、不斷被修飾,一版又一版,是慢慢被改寫成適合孩子閱讀的兒童文學的。
二
說起來你或許不會相信,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在原始版和初版格林童話中並不是我們今天讀到的樣子。比如在原始版《白雪公主》里,一次次殘忍、不擇手段地殺死白雪公主的,不是她那壞心腸的繼母,而是她的親生母親。最後救了白雪公主的,也不是年輕英俊的王子,而是她那從國外征戰歸來的父親……格林童話的原始版,是格林童話成書之前由格林兄弟親手記錄下來的原始手稿。不過,格林兄弟還在人世時,這份手稿就已經下落不明了。沒有人會想到,1920年,這份像睡美人一樣沉睡了一百多年的手稿竟會在一座人跡罕至的修道院里重見天日。因為這座修道院名叫厄倫堡,所以這份手稿又叫「厄倫堡手稿」。初版格林童話,也就是第1版格林童話,問世於將近二百年前的1812年和1815年。
從初版開始,格林兄弟一直不斷地對童話集進行增刪與潤色,特別是弟弟威廉·格林,幾乎花費了大半生的時間,一版接一版精雕細刻地改到了1857年的第7版,其時間跨度竟然長達四十五年之久。這一版問世的第二年,即1859年,威廉·格林與世長辭,童話集的修訂也隨之被畫上了一個終止符。我們今天讀到的格林童話,都是從被稱為「決定版」的第7版翻譯過來的。
讓我們以《白雪公主》為例,看看威廉·格林到底進行了怎樣的修改。他做的最大一個改動,就是把殺害白雪公主的親生母親改成了繼母。為什麼這樣改呢?他用繼母替換母親,是出於母親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過於殘酷這樣一種憂慮。因為這種冷血的母親形象,實在是與孩子們所熟悉的集母性、溫柔、慈愛於一身的母親形象相距太遙遠了。一個剛剛還許願想要一個「像雪一樣白、像血一樣紅、像烏檀一樣黑的孩子」的母親,怎麼轉身就能親手殺死這個與自己血脈相連的孩子呢?這顯然是太讓人難以接受了。這哪裡是母親,簡直就是一個嗜血成性的女巫。還有就是如同瑪麗亞·塔塔爾在《格林童話的客觀事實》中所說的那樣:「隨著《格林童話集》的一版再版,威廉·格林一定是深刻地感覺到,這本童話集不是為了娛樂大人,而是要成為孩子們就寢時間的一座民間故事的寶庫。」他肯定是意識到了,沒有一位母親願意在孩子臨睡之前,為他們朗讀這樣一個母親殺死自己女兒的故事。
三
或許有人會問,包括《白雪公主》在內的格林童話,為什麼會有那麼持久的魅力呢?這是因為雖然經過改寫,但格林童話還依然保留著口傳文學那些便於記憶的特徵,加上它情節曲折,又有不可思議的魔法和邪惡無比的女巫,每一個故事裡邊都充滿了你死我活的較量,表達了人類那些最單純、最樸素的願望,當然會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前來閱讀了。不過,說到更深層次的原因,雪登·凱許登在《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一書里揭示說:「但童話故事不只是充滿懸疑,能激發想像的冒險故事,它所提供的並不只是娛樂效果。童話故事在追逐奔跑,千鈞一髮的情節後,還有嚴肅的戲劇起伏,能反映出孩童內心世界發生的事件。雖然童話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於它能取悅孩子,但它的魅力持久不衰,則是因為它能幫助孩子處理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內心衝突。」查爾斯·弗雷和約翰·格里菲思在《重讀童書》中,也強調了格林童話這種內在的力量:「格林童話人氣不衰的秘密之一,就是它探討的是圍繞著自我與信念、家庭的紐帶、敵意、生存、性、地位、權力而展開的恐怖和慾望,擁有一種能觸及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心靈的力量。不論你是心理學者、社會學者、道德家,還是不具備批判眼光的一般讀者,也不論是你站在什麼立場,都能從中清楚地看出人類生活的種種側面,幾百萬人都能從中尋找到自己的身影。」
比如,當孩子們在閱讀《白雪公主》時,就會從白雪公主身上發現自己的虛榮心,並學會如何面對及處理。從表面上看,這個故事說的是白雪公主在七個小矮人的幫助下,如何戰勝歹毒王后的故事。但如果請孩子們深思一下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王后能連續三次置白雪公主於死地呢?孩子們就會發現,不是白雪公主沒有記性,也不是王后裝扮得有多巧妙,因為七個小矮人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你要小心,我們不在的時候,你不要讓任何人進來。」讓白雪公主上當受騙的,就是她自己的虛榮心。束腰帶和梳子可以讓她變得更加美麗,面對這種誘惑,她完全沒有一點抵抗力。格林童話是想告訴孩子,對於一個女孩來說,虛榮心真是一種致命的誘惑。故事的最後,王后死了,她被迫穿火紅的鐵鞋跳舞,一直跳到倒在地上死去為止。王后必死,女巫一定得死,這不僅僅因為她是這個故事裡的邪惡化身,更因為她還是白雪公主的虛榮心的象徵。
以前說到格林童話,總會說到它裡面的人物善惡分明,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現在回過頭來再看,其實也不一定。像白雪公主這樣一個好女孩,其實身上也有惡的一面,就如同王后在密室里用巫術做的那個蘋果,紅的一半有毒,白的一半沒有毒。關鍵是看你能不能發現它,征服它。
古老的格林童話,實在是教會了我們人生太多的東西。
推薦閱讀:
※《白雪公主》1937這部動畫有什麼寓意?
※白雪公主為何沒有愛上七個小矮人,女人不是喜歡對她好的男人么?
※白雪公主,可是沒有7個小矮人!
※《白雪公主》有哪些不解之謎?
※白雪公主、醜小鴨、美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