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父母這4個方面的引導刻不容緩
人是一種社會化動物,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因素,能力再強的人,也脫離不了社會、集體而單獨行動。
人際交往能力對孩子的發展十分重要,合群的孩子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人緣好,性格也會大好,長大後,孩子們的情商也會高。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父母就應該關注他在群體中的表現。
有些孩子十分適應群體活動,和小夥伴們打成一片,從中收穫友誼和快樂,各項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可是有些孩子就表現地十分不合群,別的孩子拒絕和他玩,他也拒絕與別人交流,常常處於孤獨的狀態。
3歲內的孩子,把父母看的最重,會很依戀父母,這很正常。上幼兒園後大部分3-6歲的孩子會變得愛交往,喜歡和同齡人玩耍。
孩子不合群,對他的身心健康都有十分不利的影響。父母應該從下面4個方面進行引導:
1. 尊重天性,正向引導
首先看看給孩子行為定義為不合群是否合理,這就要考慮到孩子的先天特性。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內向、孤僻,不喜歡群體性活動,或是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顯得特別被動、畏縮,就感到十分擔心,害怕孩子不合群,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其實,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較內向,喜歡安靜、獨處的環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自己的天地,和別人一起玩反而會不自在,相對被動。
這樣的孩子與人交往是消耗能量的過程,獨處是最自然、最能積蓄能量的過程。
對於這類孩子,不要刻意壓制和改變他的自然屬性。
父母不要強行讓孩子放棄自己的喜好,去迎合夥伴,打入群體中,要保持孩子自己的特質,順應孩子的天性來加以引導。
家長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開始,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
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優秀,散發自己特有的氣質,吸引志趣相投的夥伴。
孩子也會更自信,利於他敞開心扉,更加積極主動。
2. 正面管教,充實孩子的安全感
有些不合群的孩子表現為膽子很小,性情也比較軟弱,因為他們感受到的愛不夠多。
這樣一來,如果父母或老師在生活中常常以很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給孩子過多的指責和消極能量,只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不利於矯正他們孤僻的性格。
對這種孩子,父母、老師應該給他更多的關注和親切的關愛,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
只有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被愛,增強內心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建立起對親人朋友、對外界環境的信任感,與小夥伴相處時才能放得開。
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安全和一定的規則範圍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不過多苛求孩子、控制孩子,鼓勵他大膽探索,勇敢嘗試,給孩子創設一個自由、和諧的心理環境。
3. 克服依賴,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有些孩子不合群是因為對家長過於依賴,缺少基本的獨立自主能力,這主要還是歸結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包辦替代過度,導致孩子喪失了鍛煉自己、肯定自己的機會。
不管什麼事都做不好、或是不願意去做,總是依賴父母,沒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孩子必然是不會被小夥伴歡迎的;
孩子自身也會對離開父母,進入一個新的活動環境感到抵觸,因為他習慣了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
這就告誡所有父母們,愛孩子要適度,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做,給他鍛煉的機會。
比如自己的小襪子小內褲自己洗,幫媽媽做做簡單的家務,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感都會得到增強,他也會為自己獨立完成這一件件事而感到欣喜,逐漸建立起自信心。
而這些能力和自信心,對於孩子日後融入到群體中十分有幫助。
4. 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
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如果家長自己不常和人打交道,一有空就宅在家裡,處於一種封閉的狀態,孩子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同時由於缺乏人際交往的環境,孩子缺少與人交往的體驗,難以學會交往中的經驗和技巧。
這就要靠父母努力給孩子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比如多帶孩子去公園、廣場等人多的地方,特別是增加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
離開了家庭,孩子不再是可以橫行霸道的「小皇帝」,如果不遵守夥伴間玩耍的規則,自私不顧及別人感受,同樣是會被同伴們排斥的。
所以在這些實際的體驗中,家長應注意教孩子正確的行為規範和交往規則,比如先來後到,不爭搶別人的東西,怎樣待人接物等,孩子更有素養,在交往中也會更受歡迎。
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待人接物、與人相處之道,再加上自己有良好的環境和機會親身實踐,會更順利地適應群體活動,學會與人交往。
推薦閱讀:
※想孩子聰明?5種食物幫助大腦發育
※孫儷鄧超文章馬伊琍陸毅王菲 明星孩子爆笑姓名曝光
※女人手有"此類"小指,必定會為孩子操勞一輩子,苦命至極!
※如何成功地輔導孩子念書〈上〉
※連載圖書:好爸爸締造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