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最傳奇的華人影視大亨,不但活過百歲並且小行星以他命名
(圖)邵逸夫(1907-2014.1)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於浙江寧波鎮海。
邵氏兄弟最早是在上海起家的。在舊中國的時代,上海是遠東第一大城市,是世界重要的經濟中心,而香港那時候還遠遠沒有發展起來,所以中國的電影業、娛樂業的發源地一開始都在上海,邵氏兄弟最初也是在上海打拚。
邵家最早在上海開了一家綢布莊,邵逸夫小的時候家境還不錯,他們兄弟姐妹一共八人,邵逸夫排行老六,所以後來在香港,大家都稱他為「六叔」。邵氏兄弟的名字都特別有意思,本來他們的名字都是按照「四書五經」起的,結果他們兄弟四人後來全都改了名,老大邵仁傑改成了邵醉翁,老二邵仁棣改成了邵村人,老三邵仁枚改為邵山客,老四邵仁楞改成了邵逸夫,全都改成陶淵明的詩裡面的詞兒。這邵氏四兄弟最後沒有一個繼承父業,再加上邵家的綢布生意確實也潦倒了,兄弟幾個全都進入了娛樂業。上海曾經有一家劇院叫「笑舞台」,由於經營得不太好,後來就倒閉了。
邵家那時候生意還行,就把這個「笑舞台」給接管了,接管以後就派邵家的大哥、二哥去管。那時候邵逸夫還上中學呢,等他中學畢業的時候,他們家就敗落了,給兄弟四個留了一棟房子和一個「笑舞台」。這哥兒四個決心投身娛樂業,哥兒四個最後一咬牙,把父親那房子賣了,把錢全部投到「笑舞台」去了。這哥兒四個就覺得華人一定喜歡看武打,所以在那個「笑舞台」上就開始演各種打戲,於是「笑舞台」的生意慢慢好了起來。
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他們又敏銳地感覺到電影未來一定會發展,哥兒幾個就湊錢買了一架破攝像機,輪番當導演、當編劇,開始自己拍電影。由邵氏兄弟創辦的公司於1925年拍攝了《立地成佛》,雖然它並不是中國最早的無聲電影,但確實是一部全部由華人班底拍出來的故事片。
(圖)李小龍 中 與邵逸夫 右
當時邵家於1925年在上海成立的這個電影公司叫天一影業,天一影業由邵逸夫的大哥、二哥打理。1931年天一公司拍攝了《歌場春色》,能片上發聲,成為中國最早的有聲電影。此事已被載入了中國電影史。不過當時上海的電影公司競爭很激烈,這個天一影業在上海就有很多的敵人,遭到了很多上海電影公司的聯合圍剿。於是,邵逸夫和邵家三哥在1927年下了南洋,在那裡開拓市場。日後當生意已經十分紅火時,他們才成立了另外一家電影公司,叫邵氏電影。於是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剛去南洋時條件非常差,邵氏兩兄弟就拿一個破放映機,在南洋的每個橡膠園、每個村莊放映電影,非常非常艱苦。當年中國有錢人家的孩子都是上西洋留學,有革命理想的人到東洋留學,而下南洋的就是那些最最貧苦的幾乎不識字的福建、廣東的最底層的老百姓。邵氏電影公司就是從服務於最底層人民的娛樂開始。邵逸夫和三哥背著放映機,幾乎跑遍了南洋的每個橡膠園、每個村莊。
(圖)邵逸夫夫婦
兄弟倆最後在南洋干出了一番事業,到抗戰前,他們已經在南洋擁有了一百一十家電影院和一個最大型的院線公司,在新加坡、印尼的爪哇、中國香港等地也都有了分公司。結果這時候日本鬼子來了,南洋淪陷了,香港淪陷了,上海也淪陷了,邵氏家族的電影產業全沒有了。但這電影業都是輕資產公司,抗戰之後完全能東山再起。
邵氏兄弟幾個在抗戰勝利後一起來到了香港,又成立了邵氏電影公司。當年邵氏電影公司產量之大令人稱奇,每年能夠拍出好幾十部電影,更重要的是邵氏兄弟在香港開發了一塊到今天為止也是香港乃至亞洲最大規模的電影製造基地,叫邵氏電影城,面積有八萬多平方米,前後建了七年。如果大家沒去過坐落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電影城,可以去看看過去的邵氏老片,那些老片中的場景全都是在那個基地拍的,邵氏基地有山、有水、有湖、有海……當年邵氏電影公司每年都有數十部的電影產量,在香港期間拍攝的電影的總產量超過了一千部,今天全香港一年也拍不出幾十部電影。
後來電視業崛起,邵氏兄弟又敏銳地意識到電視也會是個賺錢的行業,他們的眼光永遠比人超前一步,於是就投資了無線電視,成為無線電視第一大股東。這哥兒四個當中最後成為邵氏影業老大的是這個排行老六的最小的弟弟——「六叔」,邵逸夫還出任了無線的董事局主席,在他的主持下,香港無線下面的幾個台,包括大家最熟悉的明珠台、翡翠台等,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華人電視台。
(圖)邵逸夫 舊照
香港有那麼多傳奇的創業故事,一代船王包玉剛、大實業家李嘉誠……唯一靠做娛樂業起家的是邵逸夫,跟航運出身的、房地產出身的這些大亨並列在一起,成為香港最大的大富豪,我覺得這是我們文化娛樂業的光榮。在香港的大亨中間,邵逸夫應該算是排名第一的慈善家,大家看到邵逸夫的名字,最多的不是在影視劇中,而是他在全國各地大學捐建的逸夫樓、逸夫館,尤其是圖書館。我的母校清華大學圖書館也得到過邵逸夫先生的捐助。邵逸夫自己沒上過大學,就像所有香港大富豪一樣,李嘉誠、包玉剛、霍英東等都沒上過大學,但是他們都覺得我們這一代沒上過大學,那一定要讓下一代受好的教育,所以他們都大量地捐資於教育。邵逸夫總共捐了五千多個教育項目,有三十多億元。
邵逸夫出生於清末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歷經了整個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直至今天改革開放,他已一百零六歲生日。在他百歲的時候,他賣掉了所有的產業,香港無線最後賣了八十多個億,他的七百六十部影片賣給了馬來西亞首富。
其實他總共拍過上千部電影,但裡面也有一些爛片,人家不要,最後邵氏影業的七百六十部電影一共賣了四億港幣。邵逸夫把自己大部分的錢都捐出來搞教育,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敬仰的。邵逸夫也獲得了至高的榮譽,英國女王曾授予邵逸夫「爵士」勳章,中國政府也給了他崇高的榮譽,中科院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邵逸夫小行星。一個人活到百歲完全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所以我非常欽佩邵逸夫先生,他曾經創下華人最大的娛樂帝國,也是最大的慈善家。
摘自《魚羊野史·第6卷》,高曉松(著),中南博集天卷出版社授權合作稿,點擊可了解「投稿」詳情
推薦閱讀:
※邪典風殭屍劇——《殭屍國度第1季》
※6月網劇前瞻丨千年酒妖?2億歲?14部上新劇,玩法不要太多!
※一台販賣機的自白:親愛的,我只能陪你到這了!(催淚了)
※《飛鴻笑傳》演繹經典 解壓笑傳獲影迷肯定
※[美劇] 金色年代/The Goldbergs 全集第1季第1集劇本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