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代幾大文豪的交鋒看文人的德行
蘇軾(蘇東坡)在散文、詩歌和詞等文學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創造了一代文學範式。
蘇軾少年聰慧,常得到師長讚揚,於是,他頗為自負地在自己的房前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後來一位白髮老嫗持一深奧古書拜訪他,蘇軾不識書中的字,老嫗藉此委婉地批評了他,於是蘇軾把對聯改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以此自勉,傳為佳談。
公元1056年的春天,蘇軾的父親蘇洵帶著蘇軾和蘇轍兄弟倆前往當時的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次考試由歐陽修任主考官,歐陽修有意將這次考試作為打擊當時狂怪文風「太學體」的機會,而蘇軾和蘇轍的文風正是歐陽修所提倡的,所以,兄弟倆這次順利地高中。歐陽修還特意表揚蘇氏父子三人的文章,並將蘇洵的二十多篇文章上奏朝廷,從此蘇洵聞名天下,同時,蘇洵、蘇軾和蘇轍的「三蘇」之名開始在士大夫中傳揚開來。
公元1061年,蘇軾參加了制科考試,以優異成績入三等。這一科自宋初以來,只有吳育和蘇軾兩人考上。朝廷授蘇軾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一年,蘇軾才二十六歲。在任上,蘇軾提出了不少減輕老百姓負擔的措施,老百姓稱他為「蘇賢良」。任期滿後蘇軾回到當時的京城,又經過一次考試,三十歲時他得到了一個直史館的職位。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少年得志,王安石22歲考中進士,蘇軾23歲那年考中進士,兩人都被視為朝廷的棟樑之才,而且皆以詩文名世。兩人真正的交鋒是從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的。當時,蘇氏兄弟服完父喪回到京師,蘇軾被任命為直史館、權開封府推事,而深受宋神宗信任、擔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之職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變法新政,這樣,兩個大文豪同朝為官,爭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他受過良好教育,心懷大志,博學好思,隨父宦遊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在哲學、經濟、教育、倫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想體系—「荊公新學」,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給當時的思想界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對後來的中國學術思想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還為他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的勇氣銳意改革是令人佩服的。
但關鍵問題是,在錯綜複雜的社會裡,在保守的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舉措到底是激進一些好還是循序漸進好呢?王安石沒有過多地考量,無論是起用新人,還是施行新法,他都體現了大刀闊斧的超常風格。而蘇軾呢?他並非不主張變革,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為「法相應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因此,兩個人的政見也就鑿枘難合。
公元1079年,一場文字獄災難降臨到蘇軾身上。蘇軾因在返京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被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後,又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又遇到一大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歪解,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被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逮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乎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下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裡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軾後來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愛戴。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
而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於是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變法難以順利實施,最後以失敗告終。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卻沒有得到更多得支持,根本不能把改革推行下去,於是,他於熙寧九年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統統被廢除,王安石知道後,鬱悶極了,不久便病逝。
宋仁宗末年,北宋大臣、史學家,寶元進士司馬光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宋英宗命設局續修。宋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法新政時,司馬光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皇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後來,司馬光被任命為樞密副使,他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高太后垂簾聽政,召他入京主持國政。
司馬光當了宰相,蘇軾也被起用。司馬光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蘇軾卻認為新法也有可取之處,於是,司馬光對蘇軾產生了不滿。其時蘇軾升為翰林學士,在他周圍有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號稱蘇門四學士,蘇軾成了實際上的文壇領袖。此時統治階級內部分裂成洛黨(以程頤為首)、朔黨(以劉摯為首)、蜀黨(以蘇軾、呂陶為首)。蘇軾不願再次捲入政治紛爭,請求外任。公元1094年,蘇軾被流放到廣東惠州和海南島。公元1101年,蘇軾死於北遷途中的常州。而司馬光當宰相八個月,因壓力太大勞累過度病死。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等。
宋人高文虎在《蓼花洲閑錄》里說:「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子由(蘇轍)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蘇軾和高俅在政治見解、人生取向上都大相徑庭,完全不同道,然而當蘇門子弟有難將亡時,卻是高俅救了他們的命,這或許正得益於蘇軾一生「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對誰都以誠相待,才使得政敵也為他的寬闊襟懷所感動。(姜衛華)
推薦閱讀:
※最容易讓人上癮的四大文玩!
※身陷「烏台詩案」泥淖險遭滅頂之災的大文豪蘇東坡
※尋訪北京三大文化帶第一站 | 運河古橋
※劉邦三大文臣的歸屬,從封賞中可窺探一二
※文玩圈最難伺候的八大文玩,你有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