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四道——理、象、數、占
《易經》的核心要素是「理、象、數、占 」,常稱「易學四道」。
【理】
先有「道」,後有「理」。
「道」是指客觀存在的天地萬物的內在發展規律。
人生在世必須努力去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內在發展規律,並且進一步運用這些規律來立身處世,這就是「理」。
如有人能自覺按照事物的「道理」去指導或約束自己的言行,就是有所「得」,也稱有「德」。「德高」就受到大眾的敬佩,稱「德高望重」。
《老子》:「道可道,非恆道。」——強調「道」是在不斷變化的。
例如:養生也有「道」;「養生之道——平衡之道」,但這種「平衡」不是一經建立就一勞永逸的「靜態平衡」,而是隨時隨地要發生變化而必須學會自我調適的「動態平衡」。雖非冰隅發明,卻已把冰隅之見收入上海辭書出版社《格言小辭典》)。
為什麼會發生變化?變化有沒有規律可以掌握?《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原來天地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組成。他們對立統一而又相互交易而發生變化——把這種變化用一個字來表示就叫——「易」。
「易」有四解:
簡易。《易傳·繫辭上十一》:「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和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個意思。
變易(交易)。「一陰一陽之謂道。」陰與陽對立統一而相輔相成。但一切常態和穩定都是「相對的」。因為「陰」與「陽」在不斷地「交易」,不斷地在「交易」中發生變化,然後由「量變」發展到「質變」……學《周易》而忘記時代的「變易」就會一頭鑽進「故紙堆」里後再也鑽不出來。
反易。萬事萬物都可一分為二,但又是對立的統一。古人在生活中發現了無數的「反易」現象。在《周易》中即提到了「天地」、「日月」、「晝夜」、「幽明」、「男女」、「奇偶」、「虛實」、「動靜」、「方圓」、「生死」、「貴賤」、「君子與小人」等。陰陽之物是會經常打交道而進行易換的,人們稱之為「交易」。《周易·易經》中的「爻」即相交或相薄(接近、接觸、戰鬥)的形象化表示。「交易」也可與「反易」相結合。高明的政治家,常常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古聖先賢認為「君子」若想改變「小人」,就要多接觸「小人」;許多教育家認為逆境、困境,容易磨鍊人才;許多家長認識到,對子女「嚴是愛、寵是害」;魯迅先生說過,黃鶯兒太舒服了就唱不出動聽的歌……《周易·易傳》中則多次提到「剛柔相濟」、「情偽相感」、「陰陽相薄」,所強調的正是一種宇宙萬物互相聯繫、互為依存、互為制約的辯證法。
不易。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事物的發展總是有規律可循。「易學」中宣揚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一種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真理。不僅古今不變,而且「放之四海而皆準」。
總之,能把這些道理講透的書就是——《易經》。
這些道理既包含自然哲學,也包含社會人生哲學。《周易》中的《易經》部分有「卦辭、爻辭」,本是古人用來占筮(預測)人事的吉凶禍福的樣板;但到了戰國時期《易傳》問世,開始把《易經》從「神學範疇」拉到「哲學範疇」,主要是談「社會人生哲學」。 與以後種種談社會人生哲學著作的最大不同——並非單刀直入直接談社會人生,而是針對古人定的64個不同卦象,充分發掘其中的象徵意義來啟發、指導人生,是有別於世界上各種哲學流派而自成一套哲學體系——易學。
幾千年來,《易經》一直被中國人當文化哲學的經典著作,並作為「眾經之首」來研讀的。莊子論「六經」時曾強調:「《詩》以道志」(文學性質),「《書》以道事」(歷史性質),「《禮》以道行」(道德性質),「《樂》以道和」(藝術性質),「《春秋》道名分」(政治性質),「《易》道陰陽」(哲學性質)。
事實上,不僅《易》為眾經之首,中華民族的幾千年來流行的傳統文化都離不開「《易》道陰陽」的哲理基礎,且早就聞名遐邇走向世界。19世紀的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曾讚歎:「《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 二 易經哲學》)而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則定有「不知《易》者,不得入閣」的組閣原則。中國《易經》與印度《吠陀經》及西方《聖經》並稱世界三大經典。而現代歐州哲學權威C·G·捷恩在為英文版《易經》寫序時卻說:「談到世界人類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
如果說《易傳》的文字主要是孔子的傑作,那麼孔子就是如何解讀《易經》的最大權威,也是宣傳「易理」的最大推手。以後歷朝歷代的眾多「易學家」,無論其高論如何「與眾不同」,都是在《易傳》定的框框里轉。各種流派與其說是對《易經》有不同解讀,不如說是對《易傳》有不同理解。所以要讀《易經》必須同時讀《易傳》;否定了《易傳》就無法真正讀懂《易經》。否定《易經》就同時否定了作《易傳》的孔子,否定了孔子就同時否定了《易經》的存在意義。凡是研究《易經》的人都無法繞開《易傳》而另砌爐灶,也的確有人企圖獨闢蹊徑,拋開《易傳》另搞一套《易經》的解讀,即使做到能前後一致而自圓其說,但終究缺乏說服力。無非是「嘩眾取寵」。
【象、數、占】
象:是指萬物都有形象,萬事都有現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看到事物的形象和現象後會從中有所領悟,有所啟發,於是這些「象」就成了一種「征」或「兆」。所以在「象」的後面還有很多學問。
數:是事物呈現出現象的數學表徵。也是古人用來描述宇宙萬物的一種方式。因此,當古人在天地萬物中概括出八大現象「卦(同掛)」出來供大家研究時,每個「象」都定了個「數」。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以致在《易經》中一直是「象不離數,數不離象」「象即是數,數即是象」,成為占卜預測的必要因素。
占:就是「占卜」,是古人創造發明的預測方術。《周禮·春官》:「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筮更(國家遷都事),二曰筮咸(國家有所興作,是否順乎民心?),三曰筮式(國家新訂法規,是否恰當?),四曰筮目(國家事務眾多,何者為要?),五曰筮易(民眾有不高興的事,要不要改變?),六曰筮比(是否能和鄰國親和?),七曰筮祠(何時興牲?即大規模養殖牲畜),八曰筮參(關於駕車出行之事。「參」同「驂cān」),九曰筮環(關於用兵之事),以辨吉凶。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先用蓍草預測稱「筮」,後用龜甲燒灼看裂紋稱「卜」。古人預測有三兆、三易、三夢之法:三兆為《玉兆》、《瓦兆》、《原兆》;三易為《連山》、《歸藏》、《周易》;三夢為《致夢》、《簡夢》、《咸陟zhì》。在兆、易、夢三法之中,尤以龜卜與蓍筮為主。依禮,凡大事,則卜、筮均行,且卜用三兆,筮用三易。在春秋之前,龜卜重於蓍筮,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筮為輕,卜為重,若筮吉則卜,若筮不吉則不卜,也有筮、卜相逆的情況。春秋之後,雖仍卜、筮並用,但先卜後筮,乃至徒筮不卜的例子增多。依禮,天子重卜而不徒筮,諸侯可以徒筮而不卜。)上春,相筮。凡國事,共筮。」(筮人春正月選擇蓍草。凡占筮國事負責供給蓍草。)
從最古老的用蓍草開始,到現在許多易學家用年月日時起卦、用姓氏筆畫數起卦、用金錢起課等占卜,最後都落實到64卦卦象的解讀。因此,「理、象、數、占」是密不可分的。
自有《易經》問世,即有不少人潛心鑽研。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云:「《易》類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錄八部,十二卷。《易》類存目三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
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易學」研究,大致可分成「兩派」「十宗」。所謂「兩派」指「道家易學」與「儒家易學」兩大流派。「道家易學」側重於「象、數」的研究運用;而「儒家易學」側重於以儒「理」來說《易》,人們也稱他們為「理學家」。所謂「十宗」指:① 占卜;② 災祥;③ 讖緯;④ 老莊;⑤ 儒理;⑥ 史事;⑦ 醫藥;⑧丹道;⑨ 堪輿;⑩ 星相。
以「象、數」為主的「道家易學」興於漢初,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宋,達到高峰。宋人陳摶三傳弟子邵雍精於易數,著《皇極經世》,制「實用八卦圖」後,運用《周易》的理、象、數相結合搞預測的風氣更盛。八卦中研究的自然現象都成了社會現象人生現象的一種象徵。後世人用「八卦」算命皆奉邵雍為鼻祖。
以儒理說「易」的「儒家易學」,起興於漢末,至宋代崛起後竟成學術專制,而把原來盛行於世的「道家易學」打入江湖術士方伎之流。南宋之朱熹著《周易本義》時,仍沿邵說,而程頤作《易傳》時已一本於「理」。到明代王守仁(陽明先生)在陽明洞講學,到清初王夫子(船山)著《周易外傳》,「儒家學派」歷經五百年而未衰。而「道家學派」則紛紛流落江湖。
今天看來,以「理」說「易」,偏重哲理;以「象、數」研究運用「易」義則偏重實用。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完整地體現《易經》的奧妙。故應更重視邵雍的研究成果。
從古以來的各種「物占」、「相術」、「測字」、「子平術」、「大六壬」、「小六壬」、「奇門遁甲」、鐵板神數、紫薇斗數、梅花易數……等等都是古人搞預測的各種方術,雖然不一定涉及64卦,但其神秘的預測過程與 易卜有一種無形的內在聯繫,都可以歸入廣泛的「易學」。
「象、數、占」都有一定的技術性,涉及的知識面很廣,也應如《內經》所說,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肯花點苦功是可以學會的。問題是,在社會上有不少人以此為業,因此有意保守,秘不外傳,致使許多有心人自學鑽研而缺乏高人指點,難以入門!可是「象、數、占」終究是屬於知識層面和技術層面上的東西,一旦掌握就沒有大的變化(除非又有人創造出另外一種新的神秘的預測方術),真正有變化的是思想層面上的「理」。以前的眾多「易學」流派的「分歧」或者說「特色」都是表現在「易理」的不同闡述和闡發上。
最令人費解的並非《易經》中講的陰陽哲學,而是:第一,用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來象徵社會人生中的吉凶禍福,是否靠譜?第二,那些占卜的方式方法,是誰發明的?既然沒有「科學依據」,我們憑什麼信而不疑?
這兩點是迄今為止沒有人能說清楚而言之成理的。因為從小到大,家庭和學校以及社會都沒有人教過你如何拋開原有的思維定式去作合理的推想。黑格爾已經掌握了「易卜」的特點,但他只是認為這反映出中國人很有智慧,而從他固有的邏輯推理來看,中國的「易卜」仍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東西。要黑格爾拋棄他原有的思維習慣來接受與眾不同的中國陰陽哲學仍然很難。
【易經與科學】
冰隅認為「科學」二字應包含四方面內容:
一是「科學精神」——追求真理
二是「科學態度」——實事求是
三是「科學方法」——實踐檢驗
四是「科學知識」——與時俱進
在研讀《易經》的歷史過程中,「兩漢經學」以訓詁考證,字句解釋為主;「宋明理學」以闡發義理為主。我們現在的普通百姓讀《易經》應側重那一方面?
在字句解釋上應充分信任和利用古人訓詁考證的成果,不必再大動干戈,「我注六經」「皓首窮經」;既不要望文生義,穿鑿附會;也不可為了嘩眾取寵而別出心裁。只須在眾多現成的注釋本中整理出最靠譜的解讀即可。
在闡發義理上學習古人「六經注我」的精神,努力「古為今用」,利用易經的卦辭、爻辭,來闡述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在「我注六經」的基礎上,做更深入的探討,加以引申、發揮,針砭時弊,指導人生。
在運用各種占卜方式預測現代世界的風雲變化和社會人事時,與其在企圖破譯其「無科學依據」的「神秘性」上浪費精力,不如多多在實踐中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從而保持其切實的運用價值。
21世紀初期的中國正在興起「文化復興」的高潮。雖然自己不配做「社會弄潮兒」,但也希望不要成為「時代落伍者」——這也正是冰隅年逾古稀仍樂此不疲的初衷。
推薦閱讀:
※顛覆易學(1-22)
※如何理解《易經》中的泰和否
※易學研究(104)
※簡單易學風水術(八十四)實景照片學風水之二十六
※簡單易學風水改運術(十三) 家居風水實例
TAG: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