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還是改良:晚清一場關乎中國命運的大論戰
隨著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浪潮的迅猛發展,革命派同立憲派的矛盾衝突便發展到近於水火的地步。圍繞推動中國進步究竟應採用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的問題,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別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展開了一場大論戰。它在20世紀初年已經開始,到1906年達到高潮。
這場論戰的直接導火索,是1906年初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接連發表《開明專制論》《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兩篇長文。然後,又把這兩篇文章合印成一本小冊子,題名為《中國存亡之大問題》。他的主要觀點是,「國民太劣」,沒有自治能力,不具備共和國民的資格;發生革命必成內亂,招致列強瓜分,中國就將滅亡。「吾以為今後之中國,不容有三年以上之戰亂。有之則國必亡矣。」
對此,《民報》很快作出回應。4月28日,以「第三號號外」單獨印行的《〈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列出了認為必須明辨是非的12個關乎中國存亡之根本的問題。
接著,《民報》發表了一系列論戰文章,圍繞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要不要社會革命等核心問題,對改良派的觀點進行了旗幟鮮明的批駁。
作為《民報》台柱的汪精衛、胡漢民都是清末第一流的才士。汪是廣州秀才中的「案首」(即「三元及第」中的第一「元」),胡則是舉人中「每發必中」的名「槍手」——1902年他幫一對兄弟代考,令二人皆中舉,胡獲「捉刀費」6000元銀洋,這在當時絕對是一筆不得了的巨款。1906年夏季,因「蘇報案」在上海坐牢期滿的章太炎東渡日本,接編《民報》,更讓《民報》身價十倍,暢銷一時。此三大才士,「幾管毛筆,橫掃天下」。而其對手康有為、梁啟超也是海內第一流,他們因在戊戌維新運動中的重要貢獻而有著巨大影響,許多人最初就是受其影響而接受新思想的。所以,兩方筆戰,膾炙人口,譽滿神州,其光輝燦爛,真照耀古今。據說,那時還是個中學生的胡適,也為之目迷五色、讚嘆不已。
這場大論戰,延續時間長,參與刊物多,影響甚大。通過這場論戰,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當時還在內地求學的高一涵回憶說:「我在先總喜歡讀梁啟超主辦的《新民叢報》和《中國魂》之類的刊物。看到《民報》後,才認識到國家不強是『政府惡劣』,而不是『國民惡劣』,應該建立共和,不應該維持專制,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必須同時進行,種族革命絕不會妨害政治革命。」
因而,有史家斷言:「沒有這場大論戰,就不會有辛亥革命的到來。」
推薦閱讀: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命運一定一樣嗎?
※四柱中的日柱定命運之秘
※三命通會:辛日不同時辰生人的命運解析
※庚辰日誕生的人道格與命運解析
※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