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龍門石窟講解詞》

潛溪寺:好,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龍門西山第一個皇室經營的洞窟潛溪寺,它開鑿於唐高宗初年(650-655年)因在開鑿此石窟時發現地面之下有暗流湧出,所以稱潛溪寺。傳說唐代有個叫李藩的宰相曾經在此建過別墅,清代又有人在這修建了木構窟檐等建築物。那我們可以看一下主室窟平面呈馬蹄形平面,穹窿頂,繼承了北朝的一些特點。洞內的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七尊式。正壁主尊佛為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像高7.38米,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袒胸,結跏趺坐於方形須彌座上,面容飽滿,嘴唇豐厚,頸部有三道深深的蠶節紋(肉痕紋,這一點胖人都有,體現了唐代造像的一大特點,以胖為美),姿態嫻靜。左手置左膝上;右手上舉,施說法印,說明阿彌陀佛正在講經說法。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經上說凡願往極樂世界之人,只要專念他的名字,死時他便會來接引前往極樂凈土,這就是僧眾口中常念「阿彌陀佛」的由來。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立於左右兩側仰復蓮束腰座上的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那種造型的敦厚,比例的舒適,線條的流暢,儀態的文靜,是難得的藝術形象。龍門唐代窟龕的大型菩薩造像,以這兩尊最為優美。萬以南壁右脅侍大勢至菩薩更為傳神。陳摶碑:我們在這可以看到一塊碑,這塊碑上寫有非常醒目的十個大字: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這在書法上稱之為十字卷。作者是陳摶,陳摶是個非常具有傳奇性的人物,並且與咱們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華山有很深的淵源。趙匡胤祖籍河北,後在父輩時搬遷到洛陽的夾馬營(現在洛陽老城還保留著這樣一個地名)。陳摶在龍門曾經夜觀天象,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夾馬營中紫氣高,屬豬人已著黃袍」,果然不久之後趙匡胤,屬豬的,在陳橋驛發動了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之後還在華山東峰與陳摶下棋,將華山輸給了陳摶,華山也成為了陳摶的道場,陳摶被後人稱為「華山老祖」。他的書法形式奇逸怪僻,豪華雄渾,在書壇上別具一格,現存的這塊十字卷是他自命不凡的寫照,他把自己比喻成天馬、神馬,人中龍呢在這有一個典故,孔子從魯國來到洛陽向老子請教周禮時尊稱老子為「人中龍」。康有為書法作品的精髓也是來自於陳摶。賓陽三洞:我們現在正身處一座幽靜的院落當中,面前由南向北一字排開三座洞窟,人稱賓陽三洞。據《魏書*釋老志》記載,三窟是宣武帝(也就是孝文帝的兒子)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營造的皇家工程。其中北魏皇室僅開鑿賓陽中洞就歷時長達二十四年。開鑿三窟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未完工之前用工已達八十萬兩千三百六十六個,由此可見工程之浩大。但是由於當時發生的宮廷政變,主持人主騰病故和胡太后把持朝政及戰亂等原因,北魏隨即分裂,僅賓陽中洞基本完工,而北洞和南洞只鑿出窟形及一些胚胎。所以南北二洞是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由唐代雕鑿完工。賓陽中洞:賓陽中洞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北魏是鮮卑族所開創,也是一個馬上民族,住帳篷,所以咱們從窟形可以看出來。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與我國孔子為同時代人,29歲時出家,歷經六年,悟道成佛,並創立了佛教。他結跏趺坐於方形台座上,頭飾陰刻旋渦紋高肉髻,面相橢圓,眉呈弧形,眉心都有一個圓點,這個圓點不起裝飾的作用,這是慧眼,通過它可以洞察未來。成語獨具慧眼就是由此而來。那英的霧裡看花有一句,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世界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看來詞作家對咱們中國佛學文化缺乏研究,慧眼只有一隻哪有一雙啊。眼大而長,鼻樑高直,唇薄,嘴角微翹,脖頸直而胸平,瘦骨清相,是寫實的鮮卑人面相。服裝是漢地寬袍大袖式袈裟。我們看這些皇室洞窟不僅僅要看它所體現的繪畫、美術、雕刻技藝,同時一定要觀注它所體現的政治含義。其實呢賓陽中洞完全反映了鮮卑族的一個心路歷程。鮮卑族人的祖先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在山西大同建立政權,然後又遷都洛陽。當時的鮮卑人被稱為蠻夷之人被中原的老百姓看不起,認為他們穿奇裝異服;燈籠褲,小馬靴。那麼孝文帝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他一心仰幕中原文化,把都城遷到洛陽,。那麼這種心理也體現到了洞窟雕像中。首先咱們看一下主佛的笑容:他的笑是一種謙卑的笑,低眉順眼,表明放低自己的身份,想極力融入中原文化。同時呢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穿漢服。脫下燈籠褲,小馬靴,換上中原地區的寬袍大袖。在全國統一普通話,就是一群高鼻樑,深眼窩的人每天都在朝堂上說著我們洛陽話。 賓陽南洞:賓陽南洞是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唐代續鑿完工。它所供奉的主佛就是阿彌陀佛,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個兒子魏王李泰為他的母親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做的一個功德窟。那我們看賓陽南洞也要觀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其中皇后長孫無忌生的有三個:李承乾、李泰、李治。長子承乾自幼聰明可愛,8歲就被立為太子,很能博得父親的歡心。皇上每次外出都委以「監國」的重任,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年紀輕輕練就了兩面派的本事,在父親面前恭順而有修養,但是在背地裡卻縱情聲色,胡作非為,於是遭到了李世民的痛斥,漸漸失寵,一場大病後落下了殘疾,由此看來作為一個國家接班人這種形象肯定是有失大體。那麼在他眾多的弟弟當中,李泰聰慧不讓其兄,結交了很多文人名士,年紀輕輕就編出了一本長達550卷的地理方面的書《括地誌》,得到唐太宗的寵愛,漸漸勝過承乾。李泰身體比較肥胖,但太宗特許他出入可以乘小轎。但是李泰對這些不滿足,《舊唐書》中記載他有奪嫡之心。面對野心勃勃且頗勝過自己的弟弟,承乾當然也不甘示弱,結黨營私,與李泰展開角逐。比起浮躁的承乾來,李泰更是技高一疇,遊刃有餘,除了在暗地對付哥哥之外,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討好李世民身上。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逝,李世民驟然失去相伴多年的賢內助,內心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魏王李泰瞅准了這個機會,請求出巨資為母親在龍門山開窟造像,以博取「純孝」的美名來爭得李世民的歡心。心理上的投機,必然決定他在行為上的取巧。李泰在龍門巡視了一番,目光最終落在了北魏王朝滅亡時不曾全部竣工的賓陽三洞。在這業經北魏皇家慘淡經營長達24年之久的地方開窟造像,資金投入少,最重要的是見效快,這無疑是最符合李泰心理的了。伊闕佛龕之碑:李泰把賓陽三洞修葺一新之後,便特意請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由當代著名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鐫刻了洋洋洒洒1800多字的造像題記,樹立在賓陽中洞與賓陽南洞之間一塊最顯眼的石壁上,也稱褚遂良碑。本來這塊碑,原為北魏王室營建賓陽洞的造像題記,它所記錄的內容,應該是賓陽中洞的雕造年代,造像內容以及工程進展情況。然而,魏碑原文卻給這貪天之功,欺世盜名的政客李泰磨平後,又重新刻上了現在這篇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溢美之辭。這塊碑的價值有兩個方面,一是歷史價值,它為賓陽洞的修造及演變,為唐王朝宮廷內的權力之爭等,提供了不少情況。二是文學藝術價值。因為在長達1800多字的銘文中,不僅造句工整,辭風華麗,而且把中國書法中所說的點橫豎折鉤挑撇捺等幾乎都包括了,真可堪稱是文辭家和書法家的「天合之作」。(從現在可以說我們來看龍門四最)摩崖三佛龕:我們看到這組群雕叫摩崖三佛龕,我們剛才看到的窟和龕有什麼區別呢?窟是在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窟內開窟造像,那麼龕是在崖壁上面直接雕鑿,上面有小小的石質屋檐。這組造像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站佛,這種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此龕造像是一組未完成工程,群像均僅雕出輪廓。中間主佛為彌勒佛,坐於方台座上。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接班而出現的。他現在還在兜率天內院修行,預計將於二十八億七千萬年之後來統管這個現實世界,那麼為何把這個未來佛放在主尊佛的位置上呢。那麼我們就要來觀注這組群雕開鑿的歷史背景了。此龕開鑿於武周時期,也就是武則天當皇帝時期。咱們都知道女人當皇帝是難上加難,受到了重重的阻力,但是武則天卻不是一個一般的女人,她當時利用老百姓的彌勒信仰為自己的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在佛教中,彌勒佛被視作改天換地之佛。因此武則天登基當皇帝之前,授意她的面首(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她的男寵,情人)白馬寺主持薛懷義製造輿論,將四卷《大雲經》附以新的解釋,謬稱武則天是彌勒佛下凡:「武太后乃彌勒佛降生,當代唐為人世之主」。將《大雲經》頒行天下。摩崖三佛龕的開輿論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未完工雕像,但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萬佛洞 ,這個洞最適合從下往上講。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萬佛洞,這個洞有非常完整的內外室結構,首先我們看內室的主佛先從佛的寶座開始看。這個叫做雙層蓮花束腰須彌座,寶座其實是雙層的,中間有四個力士向上承托著寶座,雕刻的線條非常的精緻,給我們透露出來蓮花寶座很重,壓在力士身上,力士是吡牙咧嘴,面目猙獰,肌肉突起,彷彿要使勁自己全身的力氣把這個寶座托起,然後將佛托向西方極樂世界去。中間阿彌陀佛螺形髮髻,面相豐滿圓潤,神態安祥,左手無膝,右手舉至胸前,手指殘,施無畏印。在主尊佛頭部的背光處上方有五十二朵蓮花,上面坐著五十二位菩薩,整個萬佛洞是由伺侯武則天的五十二位宮女捐助了一年的化妝品錢完成的,為了紀念這五十二位宮女,就把她們幻化成五十二位供養人的形象,雕刻在主佛的上方,永享人間煙火,手中拿著器物不同,象徵著當時她們所從事工作的不同,有拿梳子的,綉女,宮廷演奏師,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再往上看窟頂有一個蓮花寶蓋,周圍有這樣一圈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的題記,大監,二品女官,姚神表,內道場智運禪師,這是武則天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之後發配到感業寺時發展的尼姑勢力的兩位代表,在武則天二次回宮時把這些尼姑帶到宮裡。主持萬佛洞造像工程的正是這兩位女性,她們把萬佛洞人物造型設計的柔合典雅、細膩傳神,這不僅反映了當時佛教的繁榮和社會的開放程度,更體現了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示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世界,又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萬佛洞的萬字為什麼不是繁體字,而是簡體字,這個字呢,其實是一種魏碑字體,魏碑字體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過渡的這樣一種字體。這麼這兩個人的形象在洞中也能找得到,把自己的形象刻在洞內,名字刻在窟頂上方,說明當時武則天已經干政了,公元680年李治已經有了家庭病,高血壓,糖尿病,雙目看東西模糊,還有一些併發症。依仗武則天的勢力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洞窟裡面,龍門石窟唯一一個把主持人的名字和形象雕刻其中的一個洞窟。)洞口南側的菩薩像身高85厘米,形像婀娜多姿,體態輕盈,身體很美,多一分肥,少一分瘦,增一分長,減一分短,以肚臍為中心,上身和下身的比例呈黃金分割,身材很美,體態也很美,歪著頭,扭著腰,扭腰送胯之間呈S曲線,就把一個女性窕 柔美的形象給表露了出來,一手提溜著凈瓶,一拿拂塵,舉手投足之間就表現出了大家風範,讓我們能夠看出她是生活在一個非常好的大家庭裡面,生活在一個國泰民安的環境之下,才會氣宇不凡,每一個人所呈現的姿態都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一定的關係的。穿的衣服也非常美,里三層外三層,層層疊疊,但絲毫不給人以很雍腫的感覺,勾勒了她曼妙的身姿,反映了當時紡織業的興盛,薄如蟬翼。最可惜的是她的眼睛在清朝末年的時候遭到了破壞,我們常形容一個女孩子的眼睛目若秋水,脈脈含情,顧盼生姿,回光流轉,眼睛一定要非常的靈活,眼睛靈不靈活是會反映到心理的,但是眼睛已經找不到了,被稱為東方的維納斯。一件好的藝術品讓人驚奇,不如讓人喜歡,讓人喜歡不如讓人覺得有點缺憾,而我們這尊觀世音讓人越看越美,越看越讓人喜歡。平時的觀音都是非常嚴肅的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但我們所看到的卻是給我們呈現出來這樣一種感覺,很隨意,隨愜意,如沐春風。梅蘭芳老先生就是在看了這尊菩薩像的姿態之後回去塑造了洛神女這一角色。道路 是在雍正年間修築的,是澆築上去的,起到堅固石板的作用,首先開一個槽,然後把鐵水澆鑄到裡面。上面的水泥是清朝末年從德國進口過來的。蓮花洞 因窟頂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開鑿於北魏時期。蓮花是佛教象徵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飾,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有體態輕盈,細腰長裙的飛天環繞其間。也有人說蓮花洞上面的蓮花,開創了室內裝修天花板的先河。洞內正壁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式造像。主佛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像,即佛祖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兩側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仗,似一西域苦行僧的形象。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雕像,僅有兩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就雕於蓮花洞南壁的上方,生動細緻,被稱之為微雕。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闕」二字,原來是一方摩崖石刻,是唐刻陀羅尼經,這兩個大字是明代河南巡撫趙岩所題寫。盧舍那大像龕 ( 除了九尊大像之外,中間還有一些小的造像,那麼這些造像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在他過生日時,後宮嬪妃、王公大臣給他發願祈福開窟造像,送給他的一件生日禮物,放在他奶奶的洞窟這邊,也是寄託了一些政治含義在裡面。)好,我們現在看到的叫做奉先寺,又叫做盧舍那大像龕。是整個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中最有代表的作品。據於唐玄宗開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創,皇后武則天曾於高宗咸亨三年捐助脂粉錢兩萬貫,保進了整個工程的進展。整個大像龕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像,主尊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咱們注意這個方額廣頤,這是民間所稱的武則天的長相,什麼意思呢?大體就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印堂發亮,雙耳垂肩,用最通俗的解釋就是銀盤大臉。這是一種福相。眉毛彎彎,靈活而又含笑的眼睛顯得非常秀美,那麼咱們注意一下她的眼睛,由於是向下俯視,咱們參觀者無論是站在下邊哪個角度看就會和佛的目光交匯在一個點,形成心靈上的共鳴。其實她的眼睛採用的圓刀雕法,眼珠子是用燒好的琉璃珠嵌進去,所以非常的傳神。嘴巴微微上翹,給我們呈現出了這樣一種笑:當時的大唐國富民強,人們生活優越,既無內憂又無外患,那麼武則天的化身——盧舍那大佛坐在龍門的最高處,非常自信,腰板挺直,笑看龍門山色,笑看風雲變幻,呈現出泱泱大國的大唐盛世的氣度。佛所穿的衣服衣紋簡潔流暢,不多的幾根線條,就把佛那種莊嚴、睿智親切慈祥的心態表達的淋漓盡致。左側大弟子迦葉嚴謹持重,小弟子阿難忠厚虔誠,二人均衣著樸素,誠心侍佛。二菩薩端莊矜持,頭戴寶冠,衣著華麗,是唐代貴婦人的形象,那麼菩薩頭上的寶冠是鏤空雕鑿,美麗的寶冠是絲綢之路進口而來的,一直對現在都有影響,咱們注意到沒有香港小姐冠軍都戴這個,是當時時尚的體現。天王和力士的塑像也是龍門石窟中的精品,他們怒目圓睜,肌肉突出,讓我們感覺到一種力量之美。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老話: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那麼在我們看到的力士像的腳脖子是非常光滑的,抱的就是他的佛腳。由洛河可以引出黃河,從走洛陽橋的時候看到洛河,每一位南方人過來之後都要去看黃河,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洛河其實就是黃河的一個支流,和伊河匯流之後流到黃河裡,[黃河的一些概況]黃河是以怎樣的魅力去征服中國人,在我們心中奠定了怎樣的地位呢?那我們可以看到洛河水是非常非常清澈的,是因為這裡的水是從小浪底庫區經過沉沙流下來的水,百分之七十五的生活用水都是來自於洛河。那麼黃河在我們河南段每立方米的含沙量是三十七點五公斤,所以老百姓是這樣講的,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河沙,為什麼被稱為母親河呢?我們的歷史學家給了三方面的一個原因:一我們中國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就是在黃河流域,夏商周三代斷代工程。登封的名片非常多,我們可以通過歷史名人來介紹登封。公元兩千多年前,揭午而起,陳勝,一千年多年前,西漢王朝漢武帝劉徹[山呼萬歲]中國最早的旅遊業導遊都開始於登封,武則天來嵩山進行封禪大典,登嵩山封中嶽,大功靠成而得名。清代風流天子乾隆皇帝也來到嵩山進行封禪大典,近代兩千年的時候女公安局長任長霞。還可以加上李連杰加上釋小龍。三首詩歌來說黃河。黃土高原象屏障一樣擋去了黃河的去路,台灣飛人柯受良飛越黃河的地方,也就是黃河最窄的地方——壺口瀑布,黃河以六百米的落差沖刷著黃土高原,沙土特別容易流失,黃河就攜帶大量的黃土泥沙來到下游形成了沖積平原。黃河每年攜帶的泥沙量達到了16。4億噸,我們無法想像這麼多的泥沙堆到我們面前是多麼龐大的一堆,把它堆成一米高一米寬的土牆的話它可以圍繞地球二十七圈,把這些泥沙分給每個中國人的話,每人每年都可以分到一點六噸,那麼我們吃不了這麼多的糧食,但是每人卻可以分到這麼多的泥沙,剩下的被黃河沖入到渤海,黃河用兩百多年的時間沖刷出了多少土地呢?我們有一個非常準確的數字:五千四百九十平方公里。河南省山東省三十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黃河沖積出來的,所以稱沖積大平原,比鄭州地面高多少,比開封地面高多少,所以我們的李白在中嶽嵩山上面吟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不是李白喝醉了,也是經過一番實地研究才得出來的一句總結。如果說大家感興趣的話這一次我們也可以到黃河邊走一走,到時候您可以用黃河水洗洗臉,洗洗手,在乾的皮膚上面就會留下一層泥沙,怎麼洗都洗不掉,所以造成了我們平時所講的:跳進黃河洗不清。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那麼究竟是不是這回事,那麼我們可以到黃河邊上去走一走。很多帝王把都城建在河南之後,都把治理黃河作為興國安邦的最重要的政策,可是以前生產水平比較低下,黃河水一直是時好時壞,真正治理黃河是在1952 年,毛主席來到鄭州黃河邊上,大手一揮,發出了「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毛主席到過長江,到過淮河,都說一定要把長江的事情給治理好,唯有在黃河的時候說辦好,偉人就是偉人,說話講究藝術性,治理黃河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可以根治的。有三門峽黃河大壩,三門峽大壩的建成就把三年兩泛濫的黃河水控制到五十年一次,那麼還出現了劉家峽(把黃河水泛濫控制到百年一遇)青羊峽,我們濟源的小浪底工程把黃河水泛濫控制在千年一遇,我們現在是千年等一回,等什麼呢,等黃河泛濫。現在黃河水泛濫解決了,但是黃河上游還有兩大問題解決不了:黃河自古難架橋、黃河自古難行船。直接引出汽勢船。在黃河上面架設的最早的橋樑是在清朝慈禧老佛爺讓張之洞架設的第一座黃河大橋,橋身距離河面已經不足一米了,小浪底修好之後可以延緩它的壽命二十年,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但是以後肯定就看不到了就被黃河水給淹沒了。旁邊是1958年京廣鐵路橋,橋身距離河面不足七米,建了拆,拆了再建,這是解決不了的難題。黃河自古難行船,我們去過長江,去過淮河,那裡一直以來都是有船隻的,但是在黃河上面我們看不到船隻,為什麼呢?因為黃河河流流速緩慢,泥沙沉積,船隻容易擱淺在這個地方,第二點呢,大海有邊,黃河無底,水最深的地方也只是十米左右,而泥沙的深度大概有多少呢,我們現在有一個最大新的數據,我們現在正在修建的鐵路公路兩用橋,象武漢的長江大橋一樣,往下打了一百一十三米還看不到岩石層,充分表明了老百姓這樣一句俗語。第三點呢就是九曲黃河十八彎,它沒有一定的航線不能航船。有的地方呢中間都是流水,中間是河床,河床是流動的,普通船是不可能在這上面行船的,但是現在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我們現在可以在黃河上面渡船,什麼船呢?水陸兩棲汽墊船,它有輪船全密封的駕駛艙,飛機的螺旋漿,汽車的方向盤,就是出現在成龍主演的電影《紅番區》裡面的那種船隻,在六七八月份的時候用於防洪,(當然六七八月的時候可以不 講)它屬於黃河河務局,在黃河流經的九個省中,是直接屬於國家水利部管轄的,不屬於河南省。即使在六七八月份來到黃河您也不可能跟我們的黃河母親作親密接觸,這段時間是用來防洪,那你冬天過來也不可能,因為有雪,深秋過來也不行,有雨,現在陽春三月看黃河正好,可以海陸空三方位觀看黃河。因為機會不多,所以很多客人只要是這個月份來,都會來看看黃河。到青海看的是上游,到山西看到的是中游,到山東看的是下游,怎麼不到洛陽,其他地方看呢,為什麼毛主席要來到鄭州段的黃河來視察呢?只有在河南鄭州可以看到中下游的分界線,中國地圖版圖上紅筆勾畫出來,鄭州的桃花峪是中下游的分界線,我們可以完成時間上的大跨躍,五秒鐘游中下游,看到兩游截然不同的黃河水,所以毛主席在這個地方視察了兩個河段的黃河水。毛主席也會下象棋,有一句詩這樣說: 不可沽名學霸王[楚河漢界的故事]汝父乃你父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吻。 洛陽水席 :從雲台山往洛陽走的路上可以講,可以先從糧食講起,河南是一個糧食大省,古代是以農業為主,所以才能作為帝王之都,小麥的畝產量特別高,最高的要有一千三百斤,所以說河南人以麵食為主,在河南吃麵食一個月都不會重樣,現在河南最貴的一種面就是手工趕製出來的面,除了麵食之外,飲食特點,也按地域為主,豫東南西北中,各有特色,比如開封小吃文化保留特別齊全,北宋時期的傳承下來的,也是中國最早的夜市的出現的地方。鄭州呢是一個靠火車帶動起來的城市,是一個移民城市,所以在鄭州可以吃到全國各個地方的菜,但是鄭州沒有什麼本地傳承下來的特色菜,那麼我們來到洛陽,歷史上有九個朝代在這建都,所以洛陽菜歷史上是以宮廷菜,官府菜為主,以成套,成席方式出現,體現了作為九朝古都這種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把它發揚光大。上二廣高速時可講: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洛陽城的東邊,在唐代武則天時期,女皇武則天掌握中國朝政二十四年的時間,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老百姓安居樂業。有一年,在洛陽市的東邊有一個大菜園子,老菜農在收穫他的菜時發現在菜園子里有一棵菜重達三十多斤,他種了一輩子的菜沒見過這麼大的,就認為是上天給的一種奇異的徵兆,於是就把它獻給了女皇武則天,武則天看到之後非常開心,認為天降祥瑞,賞給廚師,讓廚師在一定時間之內烹制出美味佳肴。廚師就硬著頭皮把這個菜做好端給武則天,武則天低頭一看,拿起筷子嘗一口,立刻大喝一聲,大膽奴才天降奇瑞你怎麼就給做出來這麼個味道來,又酸又澀,來人把他押出去斬了,第二個也是如此,有了前車之鑒,但是硬著頭皮也給做出來了,武則天嘗都沒嘗認為不好看,就咔的一聲也給斬了。這是第二條人命。武則天也就納了悶了,這麼多的御廚連個菜都做不好嗎?當時的貼身侍女上官婉兒,陛下,俗話說事不過三,您不妨讓這第三個廚師去做菜,您剛剛初登大寶,沒有多長時間,得民心者得天下,大開殺戒對於您的統治不利,武則一想也是這個道理,於是讓第三個廚師做菜,第三個人得令之後沒有去做菜,哭哭啼啼回家去找自己的母親了。母親聽了之後一拍大腿說:這有什麼難的,不就做一道菜嗎?咱家世世代代都是做豫菜的,我們就用做河南豫菜的手藝把它做出來的,做河南豫菜講究什麼呢?唱戲的腔,做飯的湯,河南豫菜不講煲湯叫吊湯,湯講究吊制,每個廚師做湯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大體上是講究清湯、頭湯、白湯、毛湯,湯就分為這麼多種,清要清澈見底,濃要成奶白色,湯用完了,菜就不再做了,現在比較好的館子,比如說阿五美食傳承的就是河南豫菜,就非常注重湯的做法,要求沒有雞精沒有味精沒有任何調料,主要就是靠湯的鮮美的味道把菜的味道給吸引出來,就比如說我們炒牛肉就一定要放點胡椒,這個胡椒起的作用就是提鮮的作用。所以我們這個湯也是起到了提鮮的作用。那這個廚師他是用雞骨牛骨豬骨老鴨骨及一些秘制調料放在鍋裡面煲,煲出來的湯是奶白色的,但是這個湯不能入菜,因為裡面含的膽固醇,脂肪酸比較多,顏色不好看,怎麼辦,放入火腿雞骨加瘦肉丁進行8 個小時的吊制,通過這些吸附掉湯里的雜誌,提煉出來的叫頂級清湯,看上去顏色非常的清澈,但是所有的營養元素都在裡面,這個湯吊制好之後就把菜切成細絲放在湯裡面煮,目的是讓湯鮮美的味道滲進這個菜裡面去,但是皇帝吃飯不僅講究味道並且講究形狀,所以煲到七成熟,就拿出來放進籠里蒸,蒸完再晾乾,晾完再煮,煮完再蒸,蒸完再晾,經過這麼多種工序,目的就是讓湯鮮美的味道進入到菜裡面去,這個菜基本就做好了。一下子煮熟了吃會是燥的,對人的身體不好,但是經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做好的菜它是溫和的,能夠起到調節人體陰陽的作用,所以我們很多人都喜歡喝老火靚湯,細火慢燉,讓它這個滋味跟營養慢慢的散發出來,經過層序漸進做出來的這個菜吃到嘴裡的感覺跟嚼的感覺不一樣,嚼的感覺又跟咽下去的感覺不一樣。原料做成之後配上第二味的秘制高湯打底,冬菇絲紅金絲火腿小香蔥跟這個菜的原料炒制在一起,冬菇絲紅是黑色的,火腿是紅色的,小香蔥是綠色的,這三種顏色搭配在一起就讓人感覺到垂涎欲滴。武則天拿起筷子夾了一口放在嘴裡,這個菜入口鮮香爽滑,仔細一品後味還很清香,回味之悠長,吃了第一口還不過隱,又吃第二口,越吃越好吃,越吃越開心。但是吃著吃著眉頭一皺,喝斥一聲,大膽奴才跪下,陛下到底怎麼回事啊,武則天說我讓你用天降奇物來做菜但是你卻用燕窩來搪塞我,太不老實了,廚師大喊冤枉,說我確實是用天降奇物做的,武則天說那怎麼我吃了以後有燕窩的味道呢?廚師這才如釋重負,把做這個菜的過程一五一十告訴了武則天,武則天聽了之後說真不容易啊,一個簡簡單單的菜,用如此繁雜的工藝製作出來竟然像燕窩一樣鮮美,於是就問這道菜有名字嗎?廚師說沒名字啊,就想請陛下您給取名呢?武則天大筆一揮寫下了洛陽燕菜,說明是在洛陽吃到的象燕窩一樣的菜。武則天吃完這個菜以後對美食的熱情一發而不可收拾,就讓下人去採擷民間的精華,回來形成一個體系,由八個壓桌菜十六個熱菜成席,八個熱菜象徵著武則天的八大膳績,十六個熱菜象徵武則天的十六項政治主張,稱為武周燕菜,專門招待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這個菜的用料非常的廣泛,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游的,土裡長的,應有盡有,融合各種原料,融合河南豫菜烹炸炒溜燴方式,在選料上非常精細,在高湯上精益求精,在烹制手法上講究五味調和,以五行配五色,以五色去調理人的五臟六腑,要求一菜一料,一菜一形,一菜一色,一菜一味,有一次宴請外國使節的時候,那些客人吃的快,菜也上的快,吃一道上一道,猶如形雲流水,武則天看到之後說:水席乎?大臣皆跪下來說感謝陛下賜名。名字由此而來,稱為盛唐國宴。後來到了清代時期,慈禧老佛爺來到我們洛陽,她是中國的美食家,生活很奢華,她居住的頤和園仁壽殿,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個直徑達到一點五米的大盤子,是用景泰蘭工藝做成的,裡面放著各色水果,這些水果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薰香的,就是讓這個屋子裡充滿了果香,可見她生活的奢華之狀。在近代1973年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到我們洛陽訪問,參觀了龍門石窟白馬寺,但是他沒有看到牡丹花,於是一路上都比較鬱悶。周恩來總理宴請他的時候,就請她來到了我們的洛陽的老牌飯店真不同,在吃飯的時候還是不開心,說沒有看到牡丹,是一大缺憾。那麼當時有一個很聰明的廚師就在燕菜上面用蒸的雞蛋更刻出了一朵雍榮華貴的牡丹花。當時這道菜上來之後特魯多就非常驚訝的說:您不是告訴我說現在沒有牡丹花嗎,怎麼我能在菜裡面看到你們的國花呢?周總理仔細一看原來是用雞蛋更刻出來的,於是哈哈大笑說:「都說洛陽牡丹甲天下,怎麼菜中也生出牡丹花來」,席間氣氛非常的融洽,席間就著杜康酒,你喝一杯我喝一杯,於是酒興大發就吟起了曹操的詩「慨以當慷,憂思難忘,臂如朝落,去日苦多,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由此我們洛陽水席也流下了一段美談佳話。 一些典故買東西:周公開始東營洛邑,以陰陽五行規劃洛陽城,宮城在中間,因為中為土,土為尊,東西南北也相應有很多的建築。其中設東市和西市。人們稱購物說買東西,因為「東』即『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等;『西』為『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等;『南』屬『火』,『北』乃『水』,『中』屬『土』,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質。上街去買金木之類可裝入籃子的物品,若說 「南北」就不對了,籃子里怎麼可以裝水和火呢?久而久之,「東西」就成了貨物的代名詞。 十三點:古代有一位商聖叫范離,他是我們河南南陽人,發明了我們今天用的秤。那麼古代的秤是十六兩的,現在的秤是十兩的。台灣那邊至今還在用十六兩的稱。十六顆秤星代表南斗六顆星,北斗七顆星,另外還有福祿壽三顆,加起來共是十六顆星,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所以告誡商人不要在秤上玩花招,最早的管缺斤少兩的商人叫十三點。
推薦閱讀:

【人生格言】君子的座右銘 - Qzone日誌
【轉載】鄭板橋的書與畫 - suiqianmin-511111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日誌紅消香斷有誰憐》
男人啊!學會珍惜女人 - Qzone日誌
#Deload Week -- 新年快樂

TAG:龍門石窟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