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注重親情的德國人

1992年夏,我來到德國留學。如今,20個年頭過去了,對德國和德國人,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信手拈來,講講我接觸、遇到和認識的德國人吧,最大的感觸就是:德國人完全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冰冷、沉悶和缺少人情味。

剛來德國的時候,我借住在Prof.Dr.T教授家裡,他是馬堡大學非常有名望的生物學教授,馬普研究院的院長,溫文爾雅、風趣幽默。當時他的兩個女兒都已經離家了,大女兒和男朋友生活在巴黎,二女兒在哥廷根念法律,只有15歲的兒子Christian還住在家裡,念高級文理中學。教授夫人大學時主修德國語言文學,有了孩子後,主要任務是相夫教子。他們一家人其樂融融,日子過得殷實、和諧、快樂。平時中飯時只有夫人和兒子在家,我借宿在那裡的時候,我們三個人每天午飯後都要玩撲克牌,贏了的就吃巧克力當獎勵。晚餐和教授一起吃,夫人和教授坐在長餐桌的一頭一尾,兒子坐中間。父子倆常常互相取樂,故意逗嘴皮子,像朋友那樣有說有笑。兒子當時還熱衷於德甲比賽,有自己心儀的球隊,好像是拜仁慕尼黑隊。老子為了和兒子鬧著玩,就把自己扮成法蘭克福隊的粉絲,因為法蘭克福是他的家鄉。他們常常為德甲比賽的事情打賭,老子故意氣兒子,兒子善意地挖苦老子,餐桌上洋溢著歡快的氣氛。我猜想當時T教授不一定像小青年那樣真正地熱衷德甲(因為後來連Christian自己隨著年長的增長就突然對德甲不感興趣了),但為了和兒子有個共同話題,更好地與兒子互動和溝通,這個權傾馬堡大學、馬普研究院的大教授,就不著痕迹地扮演了一把德甲的粉絲。

教授夫人更是一位充滿愛心的母親,當時在哥廷根的二女兒Jenny年滿20歲,教授夫人替女兒出路費,讓她回家來過生日,還專門從科隆請來Jenny的教母,也是她自己的閨蜜一起慶賀。當天,教授夫人親自下廚烘烤生日蛋糕和採買準備了豐盛的餐飲,給女兒的生日禮物也是滿懷愛心精心挑選的、品位十足。按照Jenny的心愿,他們一家人和朋友還專程駕車去法蘭克福遊玩。夫人聊天時還告訴我,她常常飛去巴黎看望大女兒,有段時間大女兒在澳大利亞做交換學生,夫人千里迢迢飛到那裡探望,舔犢情深。若干年後,大女兒有了孩子,有時候因為工作的緣故忙不過來時,就招呼老媽去巴黎待命。

我先生剛來德國時和我一樣也暫住在杜伊斯堡大學一位很有名望的Pro.Dr. K教授家裡。這兩位馬堡和杜伊斯堡的名教授都是我們各自父母認識的朋友,那時學生宿舍緊俏,我們初來乍到,兩位好心的教授家庭為我們解決了臨時的住宿,不僅讓我們渡過了最初沒有合適住房的窘迫時光,還讓我們充分體驗了德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生活狀況。

杜伊斯堡這位教授也非常有意思,極有語言天賦,還會幾句中文,「你好、餃子、小姐」叫得滿順口。他和夫人很喜歡喝酒,每次晚餐後帶著他們的愛犬去萊茵河畔散步,回家的路上都會去附近的酒館小酌兩杯。他們兩人都是二婚,夫人的前夫死於下班路上的車禍,她一直拿國家給的救濟和撫恤,和前夫留下來的兩個孩子生活得衣食無憂。她和教授搬到一起住的時候,她的兩個孩子年紀還小,有時,為了孩子的問題,偶爾也鬧不愉快,夫人就罷工不給教授做飯,護孩子就像母雞護小雞一樣不遺餘力。後來兒女都大了,各自結婚離家了。兒子有了孩子後,因為西班牙妻子紅杏出牆而分居,教授夫人臨危受命,把兒子和孫子孫女都接到家裡來暫住,並擔當起照顧兩個孫子的重任,幫助兒子渡過了最困難的那段日子。如今,兩個小孩子都長成了少男少女,和奶奶有著親密的祖孫情,兒子也有了新女友,對母親的雪中送炭感激不已,母子倆那份默契、親密、體貼的情意讓人看了都感覺溫馨。

大多數德國人非常注重家庭和親情,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活越優越的家庭,親子關係越是密切和諧。孩子幼小時,很多母親選擇留在家裡,無微不至地照顧後代。孩子入學後,父母親更是重視子女的教育和成長。我的女兒璐璐剛滿九歲,上小學三年級,班上定期舉行全體家長一起參加的家長例會和與老師一對一單獨交流的家長會,常有孩子的父母雙雙出席。有的孩子父母雖然離異,但父母雙方仍會以孩子為重,每逢孩子的生日會或者重要家庭節日,雙方都會到場,有時還帶著被孩子接受和認可的新伴侶一起來。璐璐的同學中有好幾位父母分居,但孩子們大多過著相對正常、平和溫馨、有父母雙方共同疼愛和陪伴的生活。

這各式各樣讓人稱道的親子關係得益於德國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國民的道德修養在這個文明開放的國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熏陶和提升。通過務實正統的學校教育、普及開化的書本知識和相得益彰的媒體宣傳,德國人的整體素質相當高,即便普通階層的為人父母者分道揚鑣,大都能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口出惡言傷害對方,同時男女雙方通過溝通和協商,都能夠做到共同撫養和關心照顧孩子。當然,德國充分保護兒童的、健全的法律制度,條條款款都嚴絲合縫、充滿了人性、並且可執行度高,這也給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般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都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私人空間,在選擇學業和職業上如此,在選擇生活伴侶和生活方式時也如此,德國人自小接受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現在日後與子女的關係上就是: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有自己尊嚴、思想和自由的個人,而不是誰誰誰的兒或者女。在子女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們全力以赴地從經濟上和實際生活中給予支持。我們的一位德國朋友,他本人是博士後,有兩個哥哥,大哥是牧師,二哥是老師,他們寡居的母親先替二兒子付了房子的首付,現在又替他付了新房的首付,而對單身的大兒子也是接濟不斷。這位母親多年來一個人居住,兒子們都不在身邊,她的付出不求回報。這位母親以前的職業是小學教師,即便她對兒媳婦們頗有微詞,但當兒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她會去幫助照顧孫子輩,她對兒子們的體諒和支持多過苛求、責備和牢騷。

在德國沒有婆媳打得不可開交的土壤,因為婆和媳都有各自的地盤:她們有各自為王的住房、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間和各自的朋友圈子。母親們大多會在兒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就像我們的一個鄰居, 她力所能及地幫助小兒子照顧孩子,給孫子布置了漂亮的嬰兒房。她的媳婦安娜是俄羅斯後裔,從小在德國長大。鄰居對媳婦嫉妒孫子親近她採取了包容和理解的態度,以過來人的身份體諒做媳婦的年輕不懂事,讓一家人「求大同、存小異」,過得和和美美。德國家長尊重孩子對伴侶的選擇,不計較對方國籍、膚色、年紀、是否結過婚,有沒有孩子。

在這樣一個有著完善的社會和醫療保障的國度,生養孩子更多地是出於一種讓愛情留下憑證、擁有完美家庭、享受天倫之樂的單純願望,為人父母者沒有「養兒防老」和「傳宗接代」的觀念,也沒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精神包袱和社會壓力,他們不把與已成年子女同住在一個屋檐下作為幸福的標準,這樣的親子關係傾於理智、健康和平等,故而男女老少都生活得自在、舒心和有尊嚴。

始於愛,而終於愛的人生理念,帶來德國人高品質的生活狀態。

推薦閱讀:

[轉載]奇門古例欣賞
轉載:謙稱敬語(二)
慈悲加佑 令心不亂(轉載)
[轉載]陳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下肢部

TAG:德國 | 德國人 | 親情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