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網路文化消費:星星之火,何時燎原?
平時經常涉及的文化娛樂消費類型
在文化娛樂消費上的頻率
每月在文化娛樂消費方面的支出占收入比重
影響文化娛樂消費的因素
(由新浪微博應用微調研提供數據支持)
編者按:
僅僅與3年前相比,網路文化消費規模從占文化消費總量的1%已經提升到了當下的7.5%
每逢暑假檔期,文化消費都表現得格外活躍,從暑期檔的電影到舞台劇、展覽、旅遊出行……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但引人注意的是,如今互聯網的普及率已達到46.9%,與之相對應,僅僅與3年前相比,網路文化消費規模從占文化消費總量的1%已經提升到了當下的7.5%,網路文化消費越來越成為一種文化消費的新趨勢。
不久前,本報《文化周刊》與新浪微博應用微調研合作,在新浪微博發布「文化消費」網路調查,網民參與的有效人次為4萬,共同探討在多樣化的文化消費背景下,網路文化消費所呈現出的特點、發展趨勢及其面臨的發展瓶頸。
傍晚時分,劇場外稀稀落落的人影,劇場內一出話劇演出已經開始;暑期檔的電影讓影院格外火爆,門口的大幅海報少不了合影的觀眾以及不曾停下的討論……一場場被包裹上文化的消費就此上演了。
另一群人卻選擇了在互聯網上尋求放鬆與歡愉。網吧里的年輕人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滑鼠點得飛快,遊戲畫面刺激著張大的瞳孔;地鐵里下班的白領低著頭玩著手機,某部時下火熱的電視劇或者某檔綜藝節目吸引著他們的眼球;回到住所的人們打開電腦,聽歌、玩遊戲、看電影抑或接著追某部穿越小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
有人離不開文化消費,有人對此冷冷淡淡,有人憑著一時衝動……即便如此,電影、電視、報刊雜誌、書本等早已滲入人們的生活,借著文化的因子吸引著人們消費。
而在中國發展不到20年的互聯網,憑藉其迅速、便利、超時空的傳遞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足不出戶的網路參觀遊覽、網路閱讀、在線觀看影視作品等網路文化消費方式正對傳統文化消費方式提出挑戰。
早在2011年,就有相關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網路文化消費在我國文化整體消費中佔比並不高,尚屬星星之火,但從增速看,已顯示出燎原之勢。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三年過去,網路文化消費態勢如何?
無所不在的文化消費
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李雯,從上大學起,就熱衷話劇、舞台劇、展覽等各種文化活動。在北上廣等大城市裡,有很多像她這樣的男男女女,「文化消費」的概念從未掛在嘴邊,卻身體力行地做著這樣的事情。「一種生活方式」李雯這樣總結道。
在本報《文化周刊》與新浪微博應用微調研聯合開展的「文化消費」網路調查中,有4萬多有效人次,幾乎每天都會有文化娛樂消費的佔到21.11%,每月1到3次的佔27.78%。
中國人民大學和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聯合發布的2013年中國文化消費指數中,報紙雜誌、遊戲、文化器材、電視、設計、電影、圖書、廣播、藝術品收藏和娛樂活動是我國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中偏高的文化產品。根據網路調查,在所有文化消費類型中,比例最高的是進電影院觀影,為59.51%,這與自2003年啟動的電影產業化改革不無關係。10年之後,我國電影已經突破200億元關口。
吳飛是《變形金剛4》的票房貢獻者之一,該片在中國狂攬19.68億元。在成都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他,理工科出身卻滿腦子文藝情懷,「逛豆瓣是不可少的,某位大家的書一本不落,時下上映的電影不能錯過」。
文化娛樂消費的出發點各有不同。「純屬喜歡,興趣愛好」,李雯的回答頗有代表性。在「文化消費」調查中,這一比例為56.37%。經常加班的吳飛猶豫了一下,回答道,「如今,看看電影之類的娛樂活動,多是為了緩解壓力。」在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調查數據中,超八成的被訪者表示生活中需要文化消費,48.9%的被訪者將文化消費當作「緩解壓力」的重要途徑。
互聯網下的蛋
「每天肯定會有一兩個小時上網看看視頻、新聞,或者是網購。」大學畢業後,郝琳從北京回到家鄉上海,進入某區的圖書館工作,對於互聯網的風生水起,她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很快就融入其中了。不過,她也有自己的堅持,「沒有在網上付費觀影的習慣,閱讀都是買紙質書。」
不過,「文化消費」的網路調查結果顯示,12.62%的人群會選擇網路支付觀看電影,20.48%的會付費玩網遊。在整個互聯網形態中,文化娛樂消費並不鮮見。
相比傳統的文化消費,互聯網上的「免費」內容無疑具有吸引力。網民的數量也在日益增加,據了解,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較2013年底增加14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6.9%,較2013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同時,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9小時。
李雯每天都有太多的時間耗在網上,「電影、美劇韓劇、下載歌曲、各種綜藝節目,它們的存在足以打發時間。」而北京市統計局一項調查也顯示,近1/3的居民每天在家上網進行文化娛樂的時間達到2小時以上,近兩成的居民上網時間達1至2小時,上網進行文娛活動的時間遠高於讀書看報的時間。
「網路的出現和普及給社會各個層面都帶來了改變,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費模式的改變,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部分。」業內人士表示,網路文化的發展和壯大是必然的。
據統計,2013年我國網路遊戲市場規模(僅包括互聯網遊戲和移動網遊戲市場)達到819.1億元,同比增長36.3%;2013年在線視頻規模達128.1億元,同比增長41.9%。而文化部發布的《2013中國網路音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網路音樂用戶規模達到4.5億,網路音樂市場整體規模達74.1億元。
「文化消費內容的數字化、消費渠道網路化、消費體驗的虛擬化、消費終端的集成化」,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部副主任祁述裕教授將網路文化消費的特性總結為上述四點,他認為網路文化消費跟現在的社會生活方式非常吻合。
事實上,為了促進網路文化消費,文化部一直在做著努力。以網路音樂市場為例,文化部文化市場司網路文化處處長李健偉介紹,今年文化部就將重點放在完善政策法規、推進誠信制度和自審制度建設、行業自律、執法監督等方面,引導消費市場健康發展。
在網路時代,文化消費變得觸手可及。郝琳就會在網上購買話劇票,吳飛會在周末與朋友來一局網遊,李雯偶爾會通過網銀支付幾元錢在線看部電影……
硬幣兩面:「免費」與 「版權」
將2013年的網路遊戲、文學、在線視頻、音樂消費相加,總額接近1200億元。而來自官方數據,去年文化消費的實際規模是1.6萬億元左右。與3年前網路文化消費規模約為文化消費總量的1%相比,已經佔了7.5%,增速相當驚人。
不得不承認的是,網路文化消費衝擊著傳統的消費方式之餘,依然還沒有形成燎原之勢。
在網路文化消費中,網遊是支柱,網路視頻第二,網路文學與音樂則只是一小部分。2003年,我國網遊市場規模剛越過10億門檻,2007年突破百億,到2013年已經接近千億。
相對的卻是,網路視頻的收費之路發展較為緩慢,至今絕大部分網路視頻節目仍是「免費的午餐」。
2005年,以56網為首的網路視頻網站在中國興起,5年後有相當數量的視頻網站開始嘗試付費觀看模式。然而,直到2013年,網路在線視頻擁有的市場規模僅突破百億。
版權問題被認為是制約網路文化市場發展的重要阻礙。「這是個由來已久的老問題,網路文學、網路音樂、網路視頻等多個領域,都是盜版的重災區。」有業內人士如是說。
「知識產權紛爭增多,抄襲、產品同質化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觀。」李健偉處長告訴記者 ,即便去年中國網遊市場在穩步發展,但依舊面臨諸多問題,同時也包括存在遊戲廠商之間惡性競爭、運營推廣低俗營銷等違規現象,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模式相對滯後,市場秩序有待規範。
讓互聯網引以為豪的「免費」只是硬幣正面,「版權」問題才是不可迴避的背面。
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看來,「版權之爭」與大家業已形成的互聯網內容的免費消費習慣也有相當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講,網民消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盜版的「幫凶」。
曾有調查顯示,48.47%的受調查用戶會「經常閱讀盜版」。「網路已形成了免費的文化,在這種環境下怎樣讓文化的生產者有收益,是一個大課題。」張頤武說。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網路文化消費過程中的版權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如果版權問題不解決好,網路文化消費市場可能會走進一條死胡同,甚至影響到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
推薦閱讀:
※來自星星的男神
※簡易操作的九星星命旺運術
※來自星星的你們——圖解《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摘不了星星和月亮,給我在飛機上摘多雲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