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間故事】由松江頤園假山中的大青蛇想到的
頤園裡那條護園的大青蛇,至今仍然活著,且正在假山朴樹根下的一個石洞中閉關修鍊。一些居住在上海第四福利院里的老人,以此為安慰,吃得下,睡得香。
我相信老人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上海第四福利院位於松江倉城,頤園是福利院內的園中園,而蛇為小龍,有青蛇守護的古園,實為吉兆。故,該院徐院長親切稱這條大青蛇為"家蛇"。
話說開去,松江古稱華亭,在古賢著述中,東晉干寶《搜神記》最早講述了一個"華亭大蛇"的故事,說有個客居華亭的人名叫陳甲,無端把一條睡在土岡上曬太陽的大蛇射死了,三年後做了一個惡夢,嚇醒後肚子疼痛如絞,不久就疼死了。這個故事警醒人們要善待靈性活物,不可貪得無厭,為所欲為,對並無危害人類跡象的動物隨意射殺,否則,遲早要遭天譴。還有,今世流行的《白蛇傳》最早劇本,則出自松江人筆下。此人名叫黃圖珌,清松江府華亭縣人,雍正六年(1728年)任杭州府同知,所著戲曲劇本眾多,其中又以《雷峰塔》流行最廣。這個劇本寫的就是白蛇與青蛇的故事。
1924年9月25日午後,松江朱孔陽攜妻惠華新乘舟訪友時,目睹了杭州雷峰塔坍塌全過程。他曾撰文寫道:"先見塔頂冒出數尺高的塵柱,驚鳥四散紛飛,然後見塔身上半部如斧劈兩半,向兩側傾斜,似稍停頓後,兩半又合攏,塔頂部分即向塔心陷塌,一聲轟然巨響後,形同老衲的雷峰塔就像坐癱一樣陷塌了,僅數分鐘,只留一磚土堆阜。"他命船工划去塔址,撿得幾塊側面有孔的塔磚。民間相傳,一塊磚中藏佛經小卷《寶篋印陀羅尼經》,另一磚中藏有一條小青蛇。朱孔陽回到松江後,把經卷捐給了上海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把小青蛇放生於頤園中。經卷一事,查之有據;小青蛇一事,雖有茶館故事相聞,卻未見文獻資料記載。
不過,要說頤園假山裡有條活在當下的大青蛇,還得從全面修復頤園時說起。今天人們看到的頤園,小巧玲瓏,精緻美觀,人見人愛。回想當年,亦即2005年全面修繕前的頤園,其殘景敗象,如同走進一座荒蕪的墓地,令人毛骨悚然。園內除1989年單體修過的"觀稼樓"修舊如舊、保存完好外,余則滿目瘡痍,一片蕭瑟凄涼。觀稼樓北的二層主樓,搖搖欲墜,一圈圍合廊道,殘缺倒塌,樓道和廊道均釘有"嚴禁進入"的安全警示標誌。環顧園景,雜草叢生,草地上枯樹雜枝東倒西歪,蜘蛛在殘磚廢瓦和朽木上吐絲結網。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第一次走進頤園,去的那天,天空灰濛濛的,進門後感覺僅一牆之隔,移步換景,來到了一個陰森森的地方。
我不敢對福利院徐院長直說感覺,生怕犯忌諱。直到他告知我老版《聊齋》電視劇攝製組對這裡有興趣,曾來現場拍攝過,才敢與他交流感觀。據說,生於松江莫家弄的當代書畫家程十發先生聞訊後覺得心寒,有過花錢買下頤園、用作松江紅學研究會的想法。那時,社會上"救救頤園"的呼聲不絕於耳,記者來得多,也追得緊。但當時正忙著拆松江老城,搶修頤園不過是文物保護部門自拉自唱,說說而已,不像現在,從上至下,採取最嚴格的措施保護文物。就這樣,又過去了十年左右,最終於2004年底全面啟動頤園修繕工程,2005年12月修葺竣工。這才有了荒廢近半個世紀的頤園重獲新生。
頤園修繕過程中,雖無重大考古發現,但一條大青蛇的出現,聞者為之驚嘆不已。那是2005年初夏的入梅季節,估計是天氣悶熱潮濕,加上假山維修有聲響震動的緣故,一條大青蛇從假山根部的石縫中鑽了出來,游至假山東邊三曲石橋上,被站立在高處的施工現場技術管理人員蘇工看到了。大青蛇似乎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音:看啊,一條老大的蛇。於是,不緊不慢地游回假山根部,又鑽進了石洞。
從此,我對松江頤園又多了一份敬畏。總想著這條大青蛇可是《白蛇傳》講述的那條小青蛇的後代,故而越想越覺得頤園有許多神奇可探。
頤園中的那潭水,池塘西北向底部有一條暗道與院外相距百米的老市河相通,故為一池能自我調控的活水,常年水位,基本保持平衡,即外面發大水,池水不滿溢,外河趨乾涸,池水不見底。在池塘東南位置上設有人工調控排水口,專門應對大暴雨,及時排水,降低水位。在自然和人工雙保險作用下,園中水生物鮮活,植物繁茂,無旱澇之憂。由此給喜歡吃鼠類、蚌類、魚蟲鳥類的大青蛇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鏈。
頤園雖小,但疊山理水、廊榭橋閣、花草樹木、書齋茶樓等園林要素一樣不缺。園內最美的景觀,是宛如天籟之音的"頤園聽雨"。聽雨的最佳地點,在臨水建築"浮上居"的花格窗下。古代文人賞園景,以為小中見大、曲境見雅得趣。不大的頤園,千岩競秀,碧潭清流,粉牆黛瓦,環以樓廊,小橋流水,半畝方塘,斜陽漏窗,滿目景勝。聽雨的時候,目光從古琴台慢慢下移至架在池上的平板石橋,用心體會橋名"凌波三曲"意涵,再傾聽雨滴荷葉和落在池塘水面的聲音,會感覺池塘如樂池,滿塘靈動,清脆似樂泉吐珠,神韻如仙境妙曲,弦外之音猶繞樑間。
頤園假山,黃石疊成,奇峰跌宕,造勢宛若天開,尤其是山頂有棵巨大的古老朴樹,因樹枝伸展開去幾乎冠蓋整座假山,颱風季節,假山實在吃力,吃力到某些樹根受力部位山體開裂,石山局部鬆動,所以適時要給高達15米的朴樹作番修剪,以減少受力。
假山內有一山洞,名曰"洞天",鑿壁偷光,冬暖夏涼。進入此洞的人,常會想到同一個問題:裡面有沒有蛇?別擔心,蛇的家還在下面一層。再說,家蛇與人為善,人若善待它,它會心安於此,盡責護家。這麼多年過去了,可有人聽說過這條大青蛇傷害過什麼人?相反,它倒是替人著想,把老鼠等人們討厭的東西吃個有來無回。
更有意思的是,近兩年學會了吹簫,故有琴友相約去吳門,說蘇州園林有三景:賞園、品茗、看戲;如有興趣,還可琴簫合於戲台上,體會一下正宗的傳統韻味。捨不得丟掉傳統的想法固然不錯,但又何須捨近求遠,此景,松江頤園就有。明清時期,人稱松江是"小蓬萊"或"小蘇州"。蘇州的園林韻致,從松江頤園的歷史鏡面中可窺一斑。
且看,松江頤園觀稼樓,又名"戲樓",抽去十扇活絡長窗,即為樓閣式的古戲台。戲樓樓層面積約60平方米左右,裝有56扇花格窗,其中樓層耳房和廊道有窗26扇。40平方米左右的二層耳樓主房有窗30扇,分別為朝北10扇,面南8扇,東西各6扇。坐定對面宅樓之上,開窗向南平視戲樓,品茗看戲或者說吃茶聽戲,雅賞盡收眼底,雅韻飄然悅耳,此時品味人生,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相傳,祖籍松江、生於蘇州的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小時候回過老家倉城,其父俞粟廬曾領他來此觀賞這座明代戲樓。俞振飛小時侯學唱崑曲,不僅知道《雷峰塔》最早劇本是老家松江的一位清代古賢寫的,而且演唱過崑曲《白蛇傳》;後來,他又與現代園林大師陳從周專題討論交流園林之雅與崑曲之高的話題,一致認為兩者本質相通,皆有書卷氣,並感言精美的園林是詩、是畫、是戲曲,亦即園林能讓人流連忘返,宜行、看、想;崑曲一唱三嘆,曲終而味未盡。
古人建園必題名,且皆有托意,不會泛泛為之,草率取名。頤園初名"因而園",清道光年間易名"羅氏園",光緒初年許威得園改稱"頤園",民國時期俗稱"高家花園"。在這四個園名中,羅氏、高家是以後來園主人的姓氏為名。頤園也不難解,淸乾隆年間始建頤和園,許威是清光緒初年的浙江歸安知縣,他買下園林後改"羅氏園"為"頤園"順理成章。最難解的是頤園初名"因而園",後來人斟酌這個園名,探究因何造園?結果想到了因地造勢、因緣聚會等含義,實際上偏離了園主人取名本義。
晚明松江,築園風盛,一批規模較大的園林拔地而起,如松江府城就有倪邦彥的古倪園、范惟一的嘯園、顧正心的熙園、顧正誼的濯錦園、徐陟的秀甲園、孫克弘的孫園、許纘曾的塔射園等。相傳,頤園最初的主人是位低調且愛聽崑曲的布商,選了個僅兩畝許的地方,建造了這座袖珍園林,又取了低調的園名"因而園"。按照戴逸如先生之解,元曲《月照庭·問花》中有"仗聰明、國色兩件兒,覷五陵英俊因而。"其中的「因而」,是微不足道的意思。歷史見證了這座微不足道的袖珍園林,不僅是明代上海地區著名的十園之一,而且是今上海地區最早存世的私家花園。相對於那些大於其幾倍甚至幾十倍,曾經風光一時但如今已香消玉殞的園林來說,低調的"因而園",就像在假山中深藏不露的大青蛇一樣,具有默默修為的頑強生命力。
走筆至此,想到吳道子避邪鎮宅的《龜蛇圖》,還有主理春夏秋冬四靈中的左青龍,對這座古園林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生命跡象欲加敬而仰之。回歸初心看頤園,晚明松江陳繼儒《好人歌》唱嘆:"大地生萬物,惟人最為貴。"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貴在品行。故,人與萬物平等相待,既是在遵循自然法則,又是人為貴的貴氣所在。更何況,大青蛇佑護的古老頤園,散發著清新的神韻氣息……
時至近代,頤園神韻依舊牽動文人雅士情懷。南社領袖柳亞子和譽滿東南的南社"四才子"姚鵷雛等均對頤園鍾愛有加。當時的南社社員中,有30多位松江人,人稱"松江派"。北伐勝利後,南社社員、金山張堰高吹萬次子高君藩,為了南社松江詩友有個聚會場所,從許家手裡轉讓下了頤園,又於民國19年接手經營松江秀野橋西北片的"大有農場",種水稻,育樹苗,面積約80畝。猜想起來,高君藩買下頤園,還有一番文人情結。先說晚明造園藝術大師華亭人張漣,字南垣,以字行,京城"三山五園"中最早的御花園"暢春園",就是康熙詔令其與子張然一起設計建造。此時的張南垣年已九十多歲,康熙特允他坐轎進入御花園。再說高君藩,名垣,字君藩,也是以字行,他們一古一今的園林情結,彼此間有怎樣的靈犀相通,恐怕唯有頤園中的那條大青蛇知曉!還有,頤園"戲樓"的正稱為"觀稼樓",是大戶人家閨秀坐在樓上邊做女紅活計邊賞窗外農田風光的觀景樓閣。這是否與高君藩購園後又接辦農場的心結有關也不得而知;只是從史傳中得知,孫傳芳的殘兵敗將把頤園糟蹋得一塌糊塗,不像樣子,松江文人痛心疾首,於是高君藩出手,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個拯救頤園的有功之臣。
行走在頤園"凌波三曲"橋上,想著此橋雖無蟠龍環繞的九曲之妙,但由一條大青蛇引出的故事豐富曲折,似腸子似的把勾沉往事連接起來,僅此,以為這條大青蛇乃頤園靈物,值得一表。
推薦閱讀:
※他們靠比特幣掙了錢,然後呢 | Kr Lab
※●白貓的染色之旅
※親情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365個小故事和365個大道理【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