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習俗(2)

喪葬習俗  為亡者舉辦喪事祭奠活動,代代沿傳,遺風古老。辦些事谷稱辦白事,在民間人過六十而亡者,其喪事如同喜事一般紅火熱鬧,故而,民間又將婚喪事宜統稱為"紅白喜事"。其實,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養老送終是晚輩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縱觀蔚縣的喪葬習俗,大體可分為入殮、祭奠、發喪研修階段,但每個階段又有著十分具體明確的規則和程序,其過程相當繁雜,且封建迷信色彩濃厚,更有甚者為了講排場、比闊氣,不惜耗費巨資,大操大辦,確實是勞民傷財,不僅使家人親屬受拖累,而且如果真有鬼魂,也會使互者亡魂不得安寧.故而,研究傳統喪葬習俗,必須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大膽破除封建迷信,積極改進治喪禮儀,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蔚縣民間辦喪事,少則三天、五天,多則九天半個月,通常情況下喪期為七天。下面以七天喪期為例,剖析蔚縣喪俗的全過程。               第一節 入 殮  入殮是整個喪事祭奠活動中的第一階段,此間的工作量較大,而且時間緊迫,不得慢待,所以在此階段要儘力處理好如下事項。  1、送終盡孝。顧名思義,所謂送終盡老嫗,實際上就是晚輩打送老人。也就是說,在病人垂危之際,應及時通知其所有子女等直系親屬,讓他(她)們儘可能多抽點空閑,守護在病人身旁,直到病人咽氣仙逝為止。何也?其一,可使孝子(兒子、兒媳、閨女、孫子、孫女)多盡一點孝心,儘可能讓他(她)們多伺候病人幾天,使病人多活幾天,以免日後後悔。其二,可以在病人臨終前聽取遺言,日後按照遺囑處理好病人生前未能處理的事宜。如辦什麼事誰欠多少錢、欠誰多少錢、家中財產如何處置、喪事如何處理等等。其三,在病人垂危之際,能有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其側,對病人在心理上是一種莫大的安慰,既使離開人世,亦能死而瞑,故此稱作送終盡孝。  2、破窗遮紅。病人咽氣仙逝後,所有直系親屬要暫時節衷,應及時破窗遮紅。所謂破窗,就是將窗戶紙捅破,說是病人歸西的那一剎那間要放病、泄晦氣,如果不捅破窗戶,容易留在家裡禍及別人。同時還要將室內所有的紅色東西用白紙貼住,說是鬼魂怕見紅。有的還要將鏡子用白紙貼住,說是鬼魂怕見陽光,鏡子容易反光。  3、裝老整容。一陣小心活之後,所有直第親屬還要一起動手,為亡者裝老整容。首先要空好裝老衣裳,也叫壽衣。在蔚縣境內,民間為亡者準備的裝老衣裳多為藍色,一般情況下是四季衣裳(單衣裳、夾衣裳、棉衣裳和鞋帽等)。所有衣服不系扣子,不系褲帶,襖上系幾根飄帶,褲子系一根藍帶子。民間認為如果用扣子扣死了,褲帶勒死了,亡者難逃生(方言:轉世的意思)。所以就邊系在襖和褲子上的飄帶,亦不能系死疙瘩,必須系活套。有的還要在壽鞋鞋底上釘十六個布釘子,前面七個,後面九個,傳說陰間路滑,死者到了陰間人生地不熟,鞋上有了防滑釘子,行走較為便利。裝老時忌空毛衣和帶毛的皮衣裳,怕亡者來世變成動物,忌穿緞子(斷子)布料製作的衣裳。穿好裝老衣裳後,應簡單為亡者整容(剃頭、刮臉、盤頭髮),一切操作完畢,才用白布或黃布掩住亡者面部,也叫"衫單"。  4、披麻戴孝。裝老整容之後,守候在亡者身邊的直系親屬才跪在地上放聲泣哭盡衷腸,燒倒頭紙,並由他人為孝男(兒子)披麻戴孝,遵照男左女右的規矩,在男子後肩旁上披一條白麻;孝女(兒媳、閨女)披頭戴孝,也遵照男左女右的規矩,用白線捆一束頭髮。然後把燒盡的倒頭紙灰用一張白麻紙包好放在亡者懷裡,說是亡者到了陰間,儘是一些不慣熟的鬼神,如果遇到叼難的鬼神,可以用錢通融通融,以免在陰間受欺負。同時還要給亡者袖口裡放一個白面饃饃,傳說陰間多惡狗,亡者到了陰間遇到狗,掰點饃饃喂它吃,狗就不咬了,可以順利到閻王殿報到,所以也?quot;打狗饃饃"。最後在亡者頭頂處放一碗"倒頭飯",意思是亡者陽壽已盡,再也不吃飯了,然後再擺上三盤饃饃供奉在頭起,香爐缽仙上三柱香,點兩盞常明燈,也叫照路燈。常明燈用棉花捻成繩狀,浸泡在食油內點燃,食油也叫麻油,俗稱素油。最後放一個燒紙盆?quot;喪盆",俗稱瓦盆子。  5、移屍入殮。蔚縣人講究見紅花,見紅入殮;不見紅死,不見紅和殮。所謂見紅就是指白天有太陽的時候去世,太陽未出來之前去世,必須在太陽闖隼椿蛺袈瀋膠筧腴紜2宦酆沃衷潁駁碧煲辜涫 鬩鄖安荒莧腴繒擼 柰J 旌蟛趴扇腴紜?br> 蔚縣人操辦喪事,一般情況下,都要在當天入殮。因為按照民間的風俗習慣,凡不能當天入殮者,需在門板或土炕上停放天天,如此對生者、亡者均不利。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生者由於入殮推後,喪期延長,不僅造成經濟浪費,而且天天看著死人展洋洋地躺著,精神上也是一種莫大的打擊。對亡者來說,辛辛苦苦操勞一生,死後再背三天門板或土炕板,生生死死都得受苦受累不得安寧,所以要盡量減少程序,當天入殮。入殮時,先將棺材移至堂屋地上,棺材下面倒放兩個長木凳,棺材內要裝好所有鎮物。鎮物分別是:乾草(穀草)、五穀(谷、黍、麻、麥、豆)、柏木、小灰(炭灰)、生鐵、亂絲(馬尾籮底)、木炭、硃砂、神曲(一種藥材,如果沒有,用酒麴子代替也可)、雄黃、七個紅棗(早逃生)、七個硬幣或銅字錢(俗稱墊背錢,與懷裡的倒頭紙包合起來,便說是前後有錢花,現今亦有按亡者歲數放墊背錢的。比如亡者是六十歲而死,墊背錢放六二個,一歲一個,天一個,地一個)、七條黃紙條、七條白紙條(合起來統稱陰陽紙)。  棺材內的鎮物置放齊全後,由親朋好友將亡者屍體抬入棺材內。移屍時,不讓亡者屍體挨著門框,說是亡者挨著門框(也叫屍首刮門框),子孫後代難發旺,所以抬屍時要有專人用黃紙、笤帚(專門用來婦炕和床的工具)或排子擋住辛酸.將亡者屍體放入棺材內,孝子們要將亡者身前所喜愛的生活用品、衣物等,依次放入棺材內,並將亡者的頭、腳、身子擺正,手指捋展,說是如果亡者入棺後手指未伸展,還攥著人哩,所以要邊禱告,邊捋手.所有程序進行完畢,將墊在棺材下面的木凳立起來,並在木凳上面再墊四塊磚,以便發喪移(方言念yu)材時用,然後將棺材蓋蓋上,並讓幫忙人響三個花炮,以示亡者魂歸西天.  需要說明的是停放棺材亦有講究.如果亡者是男性,死後即可坐正,停放棺材時應放在堂屋正中,假如是女性,死後如丈夫健在涌坐正,停放棺材時放在堂屋正中稍為偏右,如丈夫先離人世,女性死後亦可坐正.如果亡者居住的是伙堂地(方言:指堂屋與人伙住,產權屬於兩家),不論亡者是男是女,均不得坐正,應為對方讓出尺許,以示禮貌.  6、安置靈桌.移屍入殮結束後,馬上安置靈桌.靈桌通常情況下是黑色木製高桌,俗稱八仙桌,現在多數使用團桌.靈桌擺放在棺材前面,並將原來供奉在亡者頭起的供品、香爐缽、燈盞移放到靈桌上,然後讓孝子在靈桌前面用白麻紙砸一塊掩簾,亦叫圍裙(民間認為靈桌上的東西都歸亡魂所有,因此靈桌前的紙圍裙不用漿糊粘,怕粘連活人.所以外人也不幫著砸,必須由孝子親自砸),喪盆放在靈桌下面,從此至出來(發喪)前不斷香火.蔚縣人認為斷香火就是斷子絕孫,所以從入殮後至發喪期間,所有孝子要晝夜值班,輪番守靈上香燒紙盡孝.同時還要在棺材後面放一盤饃饃,供奉看材鬼神,意思是讓它們給亡者看好棺材守好靈,使亡者安安生生地停屍,發喪前家中不能發生任何意外事情.  7、搭棚報喪.入殮後的第二天,首先,應推選出殯儀(也叫總管),幫助亡者家屬和孝子負責處理喪期內的所有事務.其次,由殯儀安頓(方言:安排的意思)親朋好友,在院內搭設靈棚,以供前來弔孝者祭奠、用餐、休息、擺放紙紮、花圈、懸掛挽幛.第三,派孝子或能說會道、辦事伶俐者向街房鄰居、家中長輩報喪.按照蔚縣的民俗習慣,孝子報喪不得進入親朋好友家中.通常情況下是站在堂門口或家門口,先打招呼,待有人出來接待後,當地跪下,雙手伸直爬地,連磕三個爬頭.這時出來接待之人要趕快將孝子攙起來,並連 ?quot;免啦!免啦!"意思是人已去了,再大的恩怨也不記了,全免啦.  8、破土打墓.喪期進入第三天,殯儀負責聯繫陰陽先生準備祭奠、發喪時所需服喪用品,派孝子和光頭(指上無老下無小的光棍兒,專門以抬材打墓為生者)一起到墳地上選址畫穴,破土打墓.這天孝子進入墳地後,要先給土地神(如果是老墳,即給看墳神)供奉一盤饃饃,上三柱香,燒圈稱為金地,老百姓一般不用金器畫穴,據說只有皇上和其家族死後,才可用金器畫穴;用銀器畫圈稱為銀地)圈內寫上"開墓大吉"四個字,供奉三盤饃饃,燒三份白紙,並用鐵鍬鏟三下土,之後才由光頭們開始破土打墓.打墓時,如果從地下挖出蛇、蚧蛤蟆之類的野生動物,即被示為大喜.在民間蛇被示為小龍,蚧蛤蟆被示為地龍,打墓時如果挖到此物,則說明前輩祖上有德,後輩肯定有象樣的人物(做官)出現.所以,打墓者要用一個盒子將挖出來的野生動物裝起來,回來後與東家報喜,領取賞錢.正因民間有此習俗,所以也有個別打墓者,要事先在盒子里裝一條蛇,以便騙取東家的賞錢.孝子選址畫穴回來後,還要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個棉花球沾上白酒給亡者洗眼、洗臉,然後將七個棉花球插在陰陽碗內,放在供桌上.                第二節 祭 奠  喪事祭奠儀程繁雜無比,而且禮儀頗重,假如祭奠活動準備不充分,不僅直接影響喪事順利進行,而且會因此引起風波,得罪親朋好友.所以,殯儀在此階段要格外小心謹慎,妥善處理各項事物,總的原則是晝滿足當地風俗習慣要求,給亡者家屬及其子孫後代減少不應有的麻煩.下面不妨從留傳在民間的喪事歌謠中,追尋一下喪事祭奠活動的蹤跡.                 《喪事歌》                一朵白蓮就地開,                上頭又掛善人牌.                陽間人家多行善,                陰曹地府座蓮台.                三天不吃陽間飯,                七天上瞭望鄉台.                望鄉台上望一望,                舉家老少都穿白.                高高靈棚搭起來,                靈棚遮住半個天.                過了金山過銀山,                童男童女站兩邊.                金香爐燒檀香木,                銀蠟扦上掛狀元.                靈前供了多少供?                吃一看二眼觀三.                東來弔孝宰相爺,                西來弔孝尚書爺,                北來弔孝文武官.                孝子扛起引魂幡,                左揚右揚繞三圈.                年年有個三月三,                王母娘娘造仙船.                魯班倒坐桅杆前,                既渡女來也渡男.                頭船渡的沈萬山,                二船渡的康百萬.                三船渡的孟蓋女,                四船渡的李翠蓮.                丟下五船沒的渡,                單渡善人上西天.                西天路上兩座橋,                金橋倒比銀橋高.                金橋底下長流水,                銀橋底下惡鬼嚎.                千人萬馬上不去,                單等善人走一遭.                正念喜來喜氣生,                空中來了三仙人.                仙人不落凡家院,                差那劉海撒金錢.                金錢銀錢撒靈前,                我給善人送盤纏.  按照蔚縣的風俗習慣,祭奠過程當中應著力處理好如下事項:  1、糊裱紙紮.操辦喪事少不了糊裱紙紮,所有紙紮活均由陰陽先生負責製作.喪期進入第四天,殯儀需要安排的頭等大事,便是派人和陰陽先生取回事先預訂好的各種紙紮,整齊有序地擺放在靈棚內,以向世人展示孝子賢孫對亡者的懷念衷腸悼之情,顯示打送(葬送)規模.打購多少紙紮,主要取決於家誕經濟狀況.經濟寬裕富足的大戶人家為了講排場、比闊氣,需糊裱的紙紮活很多,諸如宅院家禽、宮庭樓閣、金山銀山搖錢樹、金童玉女小轎車、彩電音響VCD、家用電器大哥大、餐飲炊具自來水……要有盡有,真可謂陽間有什麼,就為亡者糊裱什麼.而一般人家,男人人世後則糊裱紙人、紙馬、金山、銀山等,據說騎著高頭大馬在陰間辦事,不受歧視;女人出世後則糊裱紙人、紙牛、紙車、金銀櫃等,傳說在陰間洗涮後的髒水,可以讓老牛來喝掉等等.  除糊裱上述紙紮外,陰陽陽還要糊裱喪棒、製作紙掛子和引魂幡.  "喪棒"用柳木製作.上端呈圓形,下端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通常情況下,喪棒的長度為七寸,如果孝子較多,最短的為五寸,最長的是九寸,所有喪棒的長度均為單(奇)數.何也?民間認為結婚辦喜事取吉利,多數採用雙(偶)數,取意成雙成對,而辦喪事則忌用雙數.喪棒外邊一律用白紙條糊裱嚴實,取回後立在棺材下邊.死者是男的,立在棺材左下邊,死者是女的,立在棺材右下邊.  "紙掛子"用白紙製作.共分三層,紙條按死者歲數分割.如六十歲而亡者,需分成六十二張紙條,一歲一張紙條,天一張,地一張.紙條下面正中吊一個白面饃饃、一把香、一塊千斤石,饃饃供亡靈登上望鄉台後,用以打點(方言而有信:通融或行賄的意思)看守望鄉台的鬼神,據說望鄉台特別高,亡靈只有登上千斤石,才能順利登上望鄉台.然後用一根柳木棍挑起,取回後放在棺材後邊.  "引魂幡"用五色紙製作.先將白紙剪成網狀,挑在柳木棍上,周邊懸吊五色紙製作的各種繡球,再在中間穿插懸掛十二個鬼人,以及幾條寫著諸如"黃幡招蓋引魂入墓" 、"金童玉女引魂入墓" 、"度之靈早離地府,拔薦救苦玉童幡"等字樣的條幅,取回後放在棺材大頭上.  同時一併取回孝帽、紙箍、送喪兜和租憑的孝衫,以便開弔用服喪時使用.  2、畫棺掛檻.民間講究死者不住白茬棺材,所以在開弔之前還必須將棺材彩畫一下,俗稱"畫棺"."畫棺材亦有等級之分,共分上五色、中五色、下五色"三個檔次.通常情況下,有身份、有地位、有錢財的官員富貴人家,為了顯示權威富貴,表達忠孝之心,畫上五色.即請畫匠畫二十四孝,如"王小卧冰" 、"李逵救母" 、"岳母刺字"等戲劇情節.一般人家畫中五色,即男人去世畫"二龍戲珠"的圖案,女人去世畫"丹鳳朝陽"圖案.貧窮人家畫下五色,也就是說讓畫匠隨便畫,實在沒錢用紅色塗抹一下亦可.無論如何彩畫棺材,其小頭均畫一朵蓮花,取意腳登蓮花成正果.  畫棺完畢,陰陽先生還要用紅紙書寫"蓋世××於×月×日病幫顯考之靈柩"紙條,貼在棺材大頭中間,此俗叫"掛檻",也叫"開靈堂".意思相當於現今的房地產證,證明此棺材屬亡靈專用,其他惡鬼不得霸佔.  3、成孝貼金.喪其進入第五天,整個喪事進入高潮,人稱開弔.這天前來弔孝者你來我往,絡繹不絕,送祭禮祭飯的,靈前燒紙敬香祭奠的,此起彼伏,從不間斷.孝男孝女迎來送往,時而陪跪燒紙,時而扶棺長器,悲傷之中不得閑,強打精神心應酬.殯儀更是身負重任心個不停,既要將來賓呈送的祭禮祭飯、花圈、挽幛一一登記在冊,又要代替東家逐個還給孝禮.還孝禮時頗有講究,一般關係由殯儀呈送即可,通常情況下為弔孝者贈送一個孝圈.過去是寸孝,即給送祭禮者一寸白布,後來增加到半尺、一尺不等,有的還要贈送一包香煙.但特殊關係,如人主、四門親家等,雖說孝不重,同樣是一個孝圈和一包香煙,但必須由孝子跪叩呈上,如果忽視了此禮節,就可能出現不愉快的爭吵事情,俗稱"嚷喪",也叫"鬧喪".鼓匠戲班子整裝搭台,亮嗓獻藝從此開始至發喪期間,他們除每天按當地習俗吹打完特定的場數,上午唱三場戲,下午唱四場戲,俗稱"前三後四",吃中午、晚飯時還要吹席,這在民間算是上了講究的鼓匠班子.所唱曲牌有《苦淚丁曲》、《哭靈牌》、《打金枝》、《小婦上墳》、《鬼拉腳》、《大上吊》、《哭殿》、《出古董》等,現在亦有演奏輕音樂和民間喜聞樂聽的通俗歌曲.  "鼓匠一張(吹)號手,舉家皆空白."時近中午,鼓匠隊里的和號手,便悶聲悶氣地連吹數聲,所有孝男孝女聞聲後,都要迅速到靈前穿好孝服.孝服遮體的輕重亦有講究.若是斬衷腸一服的重孝,即父、父女關係,孝要從頭到腳一身白,孝服不鎖邊,外套孝衫,腰扎麻繩,如果雙親有一人健在,鞋後跟處不得白布包嚴.如果屬於叔伯、祖孫關係的孝子,戴孝帽、穿白褲、套孝衫,腰扎麻繩.曾孫輩除此之外,腰系紅褲帶,頭扎小白兔.玄孫輩的身穿黃馬衫,腰系紅褲帶,頭扎小白兔.穿上述孝服者,孝男戴孝帽,孝帽前均系有一紙眼帘,孝女戴送喪兜和紙箍,紙箍下系紙眼帘.女婿身披一丈白布.這一頗具禮信意義的成服習俗,不僅讓所有的孝子穿上孝服,而且讓世人明確了死者與孝子的多重關係.  穿好孝服後,孝女們在棺材上貼金,即在棺材左邊貼三張金紙,右邊貼三張銀紙,然後在棺材大頭上貼撒飛金(涮有金銀粉的一種薄紙屑).  4、張貼央狀.所謂央狀,實際上就是訃告,由陰陽先生事先寫好,在孝女貼金的同時,由孝男(兒子)貼在門板上,立在街門口,死者是男的立在左邊,死者是女的立在右邊.  央狀由正文和附件兩部分組成.正文主要是向世人告示,死者生於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卒於何年何月何時,陽壽多大歲數.附件主要是向世人告示,亡者膝下有多少孝子,按服孝輕重書寫孝子名單,只定男、不定女。

央狀正文的書寫格式如下:

                告          訃  公  故  顯……(1)  考……(2)  ×……(3)  公  ×  ×……(5)  諱……(6)  在 原 日……(7) 命大 陽 生陽 年 於卒……(11) ×……(8) ×  ×於 壽 相……(10)× × × × 月年 歲 ×× 以 日月 疾 ×× 終 時日 於 受× 正 生時 寢 

(此處貼附件)  (1) 如果兒子發喪用"顯"字,孫子發喪用"祖"字,侄兒發喪用"伯或叔"字,女婿發喪用"岳"字.  (2) 男者去世用"考"字,女者去世用"妣"字.  (3) 代表男人的姓.  (4) 男者去世用"公"字,女者去世用"門"字.  (5) 死者的名字.  (6) 男者去世?quot;諱"字,女者去世用"氏"字.  (7) 男者去世用"日"字,過去民間俗稱婦女為世道人家,所以女者去烙?quot;世"字.  (8) 此字按死者歲數大小使用,十歲用"幼"字,二十歲用"青"字,三十歲用"強"字,四十歲用"壯"字,五十歲用"艾"字,六十歲用"耆"字,七十歲用""字,八十歲用"耋"字,九十歲用"耄"字,百歲用""字.  (9) 男者去世用"正"字,女者去世用"內"字.  (10) "相"字屬於專業用字,在此代表"年"字.  (11) 西字屬於專業用字,在此代表"卒"字.  央狀附件的書定格式如下:                          ④  ③  ②   ①  功   期  玄   功  功  功  功   功  期  功  期   孤          服  服   服  服 服   服      堂  侄   曾  堂   服  服  服  服 玄   玄      曾   曾     侄   侄 孫   孫  孫  孫  孫   孫  孫   孫  孫  侄  侄   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擴   擴   擴  擴   擴   擴  試   試  試  試   試  泣 淚   淚   淚  淚   淚   淚  淚   淚  淚  血 叩   頓   頓  頓   頓   頓  稽   頓  稽  稽 淚   淚   首  首   首   首  首   首  首  首   桑  桑  ①父親去世稱"孤子",母親去世稱"哀子",如果雙親全部去世稱"孤哀子",書寫時死者有幾個兒子,在孤子下面畫×××處寫幾個名字.  ②期服侄為親侄.  ③功服侄為堂侄.  ④期服孫為親孫子.  5、接迎祭飯.第五天下午,所有孝男孝女要整隊到村口或街口,接閨女、女婿送的祭飯,俗稱"接桌面".有幾個閨女、女婿接幾次.親朋好友送"三仙飯",即三盤饃饃、三碗米飯、三碗菜.閨女、女婿送"五仙飯",即五盤饃饃、五碗米飯、五碗菜、五盤水果(水果的品種為五樣) 、五盤茶食(五種點心和五杯茶水) 、五盅酒、五盤干碟子(花生、瓜子、塊糖、大豆、豌豆,亦可擺放一些死者身前所喜愛吃的其它食品),有的還增加了整雞、整魚.  接飯的列隊順序為:  ①鼓匠在前吹吹打打,開道伴奏.  ②廚師用供桌抬祭飯,供桌上點兩支白蠟燭、上三柱香,同時還將送飯者為鼓匠準備的小份(謝禮),多數是一條煙、一瓶酒放在桌上,也有事後以酬金答謝鼓匠的.  ③幫忙的親朋好友跟隨在兩側,響炮鳴鞭,噼哩叭啦,震耳欲聾,好生氣派.  ④女婿身披丈孝,手拿大庫奠(一個大紙口袋,城面裝有疊好的金銀元寶),與孝女並列在前,其他孝子尾隨其後緩緩而行.  ⑤桌面接到靈前,由女婿跪在靈前燒掉大庫奠,四叩首後結束.  如果閨女、女婿較多者,依次再去接,方法和程序同上.  6、報廟送路.第五天晚上為亡者舉辦頗為隆重的報廟送路儀式.相傳,人去世後第五天,其靈魂正式到陰曹地府報到,上望鄉台投胎轉世.據說掛在街門口上的紙掛子就是為看守望鄉台的鬼神準備的零花費用.孝男孝女為死者舉辦報廟送路儀式,其主要目的就是為死者贖罪積德,使其順利到達陰曹地府,儘早登上望鄉台.送路前先由專人用毛筆在所有紙紮背面寫上亡者姓名、地址,再用針在紙人、紙馬的所有"關節"和"五官"等處扎一下,給紙人起上名號,如"聽說"(聽話) 、"快跑"(勤快),此俗叫做"開光",俗稱"開七竅",否則這些人畜便不會動彈.  送路出發前,先讓孝子在棺材下面鋪一張麻紙,給麻紙上用馬尾籮籮薄薄一層小灰(爐灰),說是送路回來,可以從小灰上面的印跡看出亡者轉世去向,如小灰上面有密密麻麻的螞蟻印,則說亡者讓人抬走啦,轉世當官的;如果小灰上面出現貓、狗等動物的印跡,則說亡者轉世動物等等.然後,所有孝男孝女按男左女右分兩隊集結在靈堂兩側,重孝男(長子)孝女(長女)在死者咽氣仙逝之處,孝男肩扛紙掛子、背哨馬(紙褡褳口袋、裡面裝有七個硬幣,叫買路錢,七個紅棗,寓意早逃生(轉世的意思),七個餃子和七個小餅,以供亡靈去望鄉台或報廟時打點各路鬼神),手柱喪棒,孝女用圍裙把紙掛子下面的千斤石包包裹嚴實.一切準備就緒,陰陽先生一聲令下,靈棚外面頓時鼓樂鎖鈉聲此起彼伏,鞭炮齊鳴,引路火壓獬逄?靈棚內則哭聲一片,隨著重孝男孝女邊哭、邊呼喊親人、邊緩緩走出室外,其他孝男孝女才尾隨其後慢慢走出靈棚.當重孝男孝女走出街門口席地跪下時,他人將紙掛子挑放在街門頭上,其他孝男孝女分別跪在街道兩旁.這時,陰陽先生用火點燃紙人、紙馬,燒三份白紙,並命眾人從紙掛子下面的供品中,隨便抓取少許扔進火堆里.然後,除孝女們仍跪在街門口等候孝男送路回來,其他人員按順序緩緩而行,開始為亡靈報廟送路.這時的排列順序是;  ① 火把隊在前引路.  ② 鼓樂隊尾隨拌奏.  ③ 提竹藍燒陰陽紙的人,協助孝子分別在路口、廟門口燒陰陽紙,此人一般情況下,請熟悉當地風俗的長者充當.  ④ 孝子列隊前行,其排列順序是輩份最小的在前,重孝墊後.  ⑤ 鞭炮隊,分別跟隨在送路隊伍的兩側,按照殯儀安排,頗有節奏地鳴鞭響炮助興.  ⑥ 輕轎,也叫魂轎.內放三盤饃饃、點兩盞燈、上三柱香,由女婿將靈牌抱入轎內,四個轎夫抬轎隨隊而行.  ⑦ 女婿手扶轎桿而行,俗稱護靈.  送路報廟過程中,過一路口燒一份白紙,讓孝子四叩首,到一廟前燒一份黃紙,讓孝四叩首,如果途徑十字路口則燒三份白紙、三份黃紙,讓孝子按照東南北方向依次四叩首,最後到"五道廟",蔚縣人誤稱"五大廟".燒掉紙哨馬,燒三份黃紙,孝子上香四叩首後結束.送路報廟結束後,為請靈階段,鼓匠隊改奏輕音樂,孝子手扶轎桿在最前面帶路,其他孝子則尾隨其後,回到街門口時,女婿再從輕轎內抱出靈牌按旁諏樽郎?孝女跟孝男一同走回靈棚,到此,送路報廟儀式全部結束.  7、行香放燈.喪期進入第六天,上午為亡者舉辦行香儀式、晚上為亡者舉辦放燈儀式,所謂行香、放燈,實際上還是沿途報廟,為亡靈贖罪積德,請各路鬼神高抬貴手,讓亡靈順得到達陰曹地府.行香放燈時所走的路線、列隊儀式同送路報廟時一樣,有所區別的是,這兩次活動不需要火把隊,孝男孝女全部參加.  行香時,孝男孝女每手中持一柱香,結束後將剩下的香插入靈前的香爐缽內.  放燈時,孝男孝女每人手中持一盞蓮花燈,燈用木板做底,五色紙做蓮花瓣,四周用五色紙糊裱,中間點燃一支白蠟燭,結束時,不得吹滅(方言:念xie)蠟燭,擺放在靈棚內燃燒完為止.  8、祭奠亡靈.蔚縣人說"死後不祭靈、下輩轉仇人".放燈結束後,孝男孝女,按男左女右分別跪在靈堂內,陪同親朋好友一起祭奠亡靈,這在蔚縣喪葬習俗當中是重要禮儀.祭奠亡靈,莊重嚴肅,事先需進行周密布置.  ①靈堂前設殿,擺放一個方形小木桌,桌上放一個碗,一個酒壺,三個酒盅,小方桌前面鋪一個小褥,供祭奠亡靈者跪下叩頭.廚師座在靈堂門口右側,準備為祭奠亡靈者斟酒.  ②紙紮、祭飯桌前設祭桌,桌上點燃兩支白蠟燭,一個香爐缽,一把香,數份白紙.祭桌前過去鋪舊席片,現今有鋪麻袋片的、棉褥子的,供祭奠亡靈者跪拜.  ③選舉一人擔任"唱禮"角色,按照殯儀事先拉出來的清單,站在祭桌右邊,負責向大家宣讀參加祭奠亡靈者的名字,按順序組織大家祭奠亡靈,必須在夜間十二點鐘以前結束祭奠儀式.  ④選舉陪跪人員,一般情況下由亡者的外甥擔當此任,如果沒有外甥擔當此任,如果沒有外甥,女婿或其他人員代替亦可.  ⑤選舉數人負責祭奠亡靈時的鳴鞭放炮工作.  祭奠亡靈時,先男者後女者,祭奠順序是:  (1) 亡者的朋親;  (2) 亡者家屬的朋親;  (3) 街房鄰居;  (4) 孝子的朋親;  (5) 亡者的人主;  (6) 亡者家屬的人主;  (7) 亡者的姑表親、姨親;  (8) 亡者家屬的姑表親、姨親;  (9) 四門親家;  (10) 亡者家屬的兄弟;  (11) 亡者的遠當家兄弟;  (12) 亡者的親兄弟姐妹;  (13) 亡者家屬的外甥;  (14) 亡者的外甥;  (15) 玄孫;  (16) 曾孫;  (17) 孫女;  (18) 侄;  (19) 堂侄;  (20) 孝子;  祭奠亡靈時,鞭炮齊鳴,鼓樂伴奏,民間最講究"四叩八拜",其方法如下:  ①唱禮當眾宣讀祭奠亡靈者名單,只要唱禮宣布×××祭。  ②祭者便和陪跪人員同上,陪跪人在右,祭者在左,面向靈堂站立。  ③祭者從唱禮手中接過點燃的三柱香,走到祭桌前,面對靈堂,雙手持香連作三個揖後,便將香逐一慢慢插入香爐缽內,然後回到祭處。  ④祭者同陪跪人一併面向靈堂,先作三個輯(蔚縣人講究作掃地揖,即雙手合十,立正彎腰,然後再慢慢直腰,雙手合十舉至胸前),仍按上述方法連續進行三次作揖叩頭動作,此所謂"八拜"的前奏,"四拜"。  ⑤"四拜"結束後,祭者站起來,從祭桌左邊慢慢走向靈堂,此俗稱作上殿。  ⑥祭者行到靈堂門口小方桌前跪下,這時廚師斟三杯酒,用茶盤送到祭者面前,祭者便從茶盤中,逐一雙手接過酒杯,然後慢慢舉到眉頭,緩緩放下倒入碗內。  ⑦敬過酒後,雙手爬地連叩四首,即所謂"四叩八拜"當中的"四叩"。  ⑧"四叩"結束後,站起來從左邊下,俗稱"下殿"。  ⑨祭者回到祭桌前,仍按上述"四拜"方法連續四次作揖叩首,當第四次叩首時,陪跪人員一同叩首,唱禮在祭桌前燒一份白紙這時祭者和陪跪人員一同叩首,唱禮在祭桌個揖,而後兩人再面對面作揖,互相表示感謝,此記得停止鳴鞭響和伴奏,唱禮繼續宣讀祭奠亡靈者名單。如果死者人緣好,親朋好友多,祭奠時間可長達四至五小時。當眾親友祭奠完畢,孝子開始祭奠,這時要由地子親自撤去祭桌前鋪的席片、麻袋或棉褥,然後按輩份跪在祭桌前,雙手爬地,連叩四個頭。  孝子依次祭奠完畢,由唱禮宣布祭奠亡靈儀式結束,並讓孝子當眾跪下,向眾親朋好友連叩四首,表示感謝。               第三節 發 喪  祭奠亡靈結束後,祭客陸續離去此後進入發喪階段。此間,既要確保亡靈順順噹噹出殯安葬,又要將喪期善後事宜處理妥當,通常情況下,必須辦好如下事項。  1、守靈長哭。發喪這天,從夜間十二點開始,至移材封棺前,孝子(兒子)輪著守靈,孝女(閨女、兒媳婦)靈前長哭。民間傳說,這天晚上亡靈由鬼差領著到閻王殿受審,亡靈孤魂看到地獄設置的各種刑具和刑法,膽戰心驚,十分懼怕,受審時多數答非所問,差錯百出。故此,讓孝子們晝夜守護在棺材兩側,民間俗稱"守靈"。說是當亡魂看到守護在兩旁的孝子們,膽子就大了,受審時可以少出差錯。孝女輪番哭靈,直到封棺前,哭聲不得停止或間斷。為什麼呢?相傳,閻王沒有閨女,對有閨女的鬼魂特別寬容,為在審亡靈的時候,只要聽到陣陣傷心悲哀的哭聲,便要問亡靈一聲:"這是何人泣哭?"亡靈就馬上回答:"是我閨女。"然後,閻王便說:"你比我強,死後還有許多閨女哭你,投胎轉世去吧!"從而使亡靈免受刑法,順利過關。  2、移(方言念yu)材封棺。通常情況下,守靈哭靈交過寅時,開始移材。移材前幫忙辦喪事的人,需要協助孝子撤掉靈桌、供品和所有紙紮、挽幛、花圈等物品,將靈堂內清理乾淨,以便順順噹噹地從靈堂內抬出棺材。整理完畢,在大夥的幫助下,由孝子(兒子)抽出墊在棺材下面的磚塊,移材即告結束。接下來進行封棺,當孝男孝女打開棺材蓋,最後一次瞻仰親人遺容後,木匠再將棺材蓋蓋好,封棺前先讓孝拿起斧子輕輕釘三睛,釘的時候孝子口中連喊三聲?quot;爹躲釘,或娘躲釘。"之後由木匠把棺材封死,封棕以後,抬材打墓人員開始"絞棺"即用麻繩和擔具捆綁棺材。同時,孝子還由專人填滿"移飯缽",撕下央狀、取下剩作的紙掛子,裝放在一起,待安葬時再用。除此之外,殯儀還安排帳房先生拉出祭禮單張榜公佈於眾,安排人員負責舉挽幛、抬花圈、紙紮、響鞭放炮等事項,一切準備就緒,所有人員草草吃過紅豆粥後,開始發喪。  3、抬棺出殯。當孝子(兒子)由人攙扶。扛著引魂幡、拄著喪棒子、端著瓦盆子,與抬材人背起棺材大頭起身後,陰陽先生一手端著陰陽碗,一手拿著切菜刀,口中念念有詞,猛然間用切菜刀打碎陰陽碗。頓時,所有孝男孝女倚棺號哭,哭聲震天,鼓樂聲此起彼伏,鞭炮聲震耳欲聾,轉觀者似海如潮,有看紅火熱鬧的,亦有目送靈柩的……棺材抬出街門口上靈車,蓋棺罩,孝子居中跪在地上,其他孝男孝女依次跪在道路兩旁。這時陰陽先生令孝子摔瓦盆子,俗稱"摔屍"(孝子儘管萬分悲痛,此時也要強打精神,必須將瓦盆子摔碎,民間認為如果當時孝子未能打碎瓦盆,勢必當年家中再死一人)。然後設香案路祭,讓死者親朋好友最後一次向亡靈告別。接著孝子繞棺三圈,席地而跪,戲班子唱戲,約一小時左右結束,此俗稱作"繞棺指路"。這一儀式結束後,鞭炮聲、鼓樂聲再次陣陣響起,送葬隊伍慢慢向前移動,將靈柩送出村口或街口時,取下棺罩,年長體弱者和關係一般的親友,隨在家安神請靈的孝男孝女沿途返回,孝子護靈到墓地安葬,並沿途拋灑買路錢,如途中過橋,還得準備一隻白公雞,過橋時拍打幾下,讓公雞叫鳴引魂過橋。

  4、落棺安葬。靈柩抬運到墓地後,由抬材打墓者將棺材從靈車上抬下,而後,伴隨著鼓樂嗩吶聲慢慢葬入事先挖好的墓穴之中,連同喪棒(死者為男的,立在棺材小頭左邊;死者為女的,立在棺材右邊)、央狀正文(類似當今的身份證)、移飯缽(取意將陽間吃的飯移到陰間)一併葬在墓穴內,然後讓李子脫去孝服,手拿一塊新紅市布,到墓穴內將棺材上的土擦去。當抬材打墓人封好墓門後,先讓孝子背對墓穴鏟三鐵鍬土,死者為男,從左肩膀上扔進墓穴之內,死者為女,從右肩膀上扔進墓穴之內,填土時,孝子仍然連喊三聲:"爹躲土或娘躲土",然後由抬材打墓人填埋墓穴。墓穴即將填平的時候,由孝子手扶引魂幡桿,插在墓穴中間。墳堆堆起來以後,首先讓孝子輕輕連拔三次引魂幡桿,俗?quot;拔光景",取意子孫後代的生活越過越好;其次,讓孝子拿起鐵鍬順鏟三圈土,倒鏟三圈土,俗稱"原墳";第三,讓孝子提著水壺給墳堆上順斟三圈水,倒斟三圈水,俗稱"點江水",取意"細水長流,光景不愁",點江水連點三天;第四,讓孝給墳堆上撒五穀,取意"五穀豐登,子孫興旺";最後,在墳堆前立墓碑,擺三盤饃饃、三碗菜、上三柱香,燒掉所有紙紮、花圈和死者遺物,並給其他墳堆上上香、燒紙.碑文簡單明了,如:                    碑文正面                  

立家

×

×

×

 碑文背面

×男×女 ×日 

×日,享年××歲,膝下 

×月×日,卒於×年×月 

家父×公×××年

  5、請靈安神。在孝子趕往墓地安葬靈柩的同時,其他孝男孝女負責回家請靈安神。當他們返回家門口進入院內時每人先吃一口紅豆粥,將水盆中的菜刀倒轉三圈、順轉三圈,兒媳婦(長子的媳婦)用孝裙包回摔瓦盆子下面墊的河卵石,放到水瓮邊,按照蔚縣的風俗習慣,日後家裡腌老腌菜時,這塊石頭用來壓腌菜,所以蔚縣人世世代代都說老腌菜是一家之祖。當陰陽先生貼完符,安好神後,孝子或孝女從輕轎內將靈牌抱回家中安放在供桌上。及時貼出祭禮單和謝孝貼。祭禮單就是將發喪期間,親朋好友們送的祭禮、祭飯、挽幛等用黃紙逐一寫清,公佈於眾。  謝李貼用白麻紙書寫,其格式如下:            恕     孤     不            謝     子     周                × × ×                × × ×                × × ×                  泣                  血                  稽                  桑  發喪的當天,喪主要在中午和晚上分別設孝飯和酒席酬謝眾人。中午主要酬謝送祭禮和送葬人員,孝子逐桌敬酒,晚上主要酬謝抬材打墓人、廚師和幫助操辦喪事的人,老子親自端菜,逐桌敬酒。幫忙人員還得協助喪主拆抻靈棚,送還喪事期間借用他人的東西。蔚縣人講究喪事白不得,所以在還送東西時,必須給一定酬金或謝禮。  此後,喪主為亡者"過期"表示哀悼。從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期,所以民間也俗稱"過七",共七期。每期的前一天,上午為死者上供祭奠,夜間到街門口燒紙長哭,第二天帶著供品上墳祭奠。只有過第五期時,由閨女上供,供品較為豐盛,通常情況下仍是五仙飯,夜間十二點鐘,將供品移至煙囪旁,上香燒紙,長哭至天明。七期盡後,過百天,到墳上將所有的孝帽、紙箍、眼帘、送喪兜等全部燒掉。

第四節 哭 喪 歌  在介紹完喪葬習俗的全過程後,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哭喪歌單列章節分析說明。哭喪歌是一種獨特的漢族民歌,發喪期間少不了哭喪,過節祭奠少不了哭述哀悼親人。唱哭喪歌時需在歌詞中加入一些襯詞,以便拉長哭聲,表現出失去親人後那種悲痛之情。哭時或跪在靈前,或坐在炕上,或手扶棺材均可,並準備好擦淚手巾,然後放聲泣哭,最後由別人勸說或攙起,方才停止哭聲。  死亡對於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裡誕生、成長,直到最後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繫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繫之中。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

--------------------------------------------------------------------------------停屍儀式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繫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一次化妝整容。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比如: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傳統的觀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後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單數和雙數一樣,是人們在生與死、陰與陽交接的人生"換屆"中,舉行的最後一次換裝儀式。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停留在陽間。同時也有通過反正顛倒來暗喻陰陽兩界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觀念里,陰陽兩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顛倒過來的。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靈魂觀念中靈魂的一個代碼了。

親屬給死者沐浴,一方面寄託了生者對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壽衣"一樣的象徵意義。清洗屍體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它本身是一個可以單獨存在的儀式,就是把"陽水"變成"陰水"的一個轉換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這種錢只有在陰間才有價值,只能由靈魂享用,而在人間的話只是廢紙一疊。"買水"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於"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乾乾淨淨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在對死者進行沐浴更衣之後,親屬要馬上把屍體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採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山東臨沂一帶的習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樑上搭過來,再用一隻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樑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後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過屠夫,那麼他臨死之前,家裡人要用一塊大紅布,把他的手包起來,偽裝成被斬斷的樣子,據說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在陰間被他宰殺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時,家裡人還要在死者的嘴裡放上一枚銅錢,這叫做"含口錢"。在江浙一帶的農村,還流行給死人燒紙錠、錫箔之類的信物,就是"燒落地紙"。

按照舊時的規矩,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後,還要舉行飯含儀式。飯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和米飯之類的東西。這是為了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而成為餓死鬼。 

--------------------------------------------------------------------------------報喪儀式

停柩一段時間之後,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在廣西一帶的地區,按照舊規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後派人告訴給親友。也有的地區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紙紮成旗幟立在門前作為報喪的信號。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徑自入內,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裡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後,才可以進門報喪。這樣做是為了辟邪。也有地方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哭報完之後馬上回家。當外婆家裡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並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並且他們用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舊時有些廣東地區的人常常罵那些行色匆匆趕路的人是"報死",因為根據當地的報喪的習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只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報過喪之後,討一口水漱口,來驅除不詳,然後就馬上回去。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著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請報喪的人吃點心。然後,問清楚入殮的日期。最後,把報喪人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來表示驅邪避禍。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屬身穿孝服,準備好菜肴酒飯等在門外,燒一些銀錠、草鞋等,這叫做"送無常"。"無常",就是民間傳說的勾魂的鬼。說是"無常"吃了菜肴酒飯,拿了銀錠花費,又有草鞋可穿,就不會來打擾死者了。

舊時北京的喪葬訃文是比較嚴格的。人死了以後,親屬就要把消息告訴給親友。報喪用的訃聞,一般只寫亡人生前的官銜、品級,不寫亡人的履歷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某大夫,其府君,痛於某年月日時終正寢,距生於某年月日時,享壽若干歲,不孝某某侍在側,親視含殮,遵禮成服,謹擇於某年月日安葬,叩在鄉、學、世、寅、戚、誼、衰此訃聞。某日接三,某日唪經。"最後要在訃告結尾寫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顙"之類的文字。

而中國少數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別具特色。比如,雲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號"來報喪。竹號的數目根據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甸、維西一帶,不少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瑤族等少數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目還有嚴格的規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有關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於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後兩種則是屬於後期的現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裡拄著拐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人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了。

在漢族的觀念里,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

--------------------------------------------------------------------------------招魂、送魂儀式

死者的屍體安排就緒之後,就要舉行招魂儀式。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這個魂魄就會像他的屍體一樣停留在異鄉,受著無窮無盡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煙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迴於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招魂儀式的舉行,必須選擇一個相當的日子。到了那天,喪家就在門前樹起招魂幡,或者掛上魂帛。有的地方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招魂,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據說,這是滿族等游牧民族的遺風,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弔唁,幫助料理喪事。後來這成了滿族人普遍的喪俗。

在史料的記載中,招魂的儀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獻中就說,死者親屬要從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連呼三聲,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於衣,然後從屋的後面下來,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這件"衣服"被人所穿著,染上了人的肌膚香澤,有著"肉體"和"氣息"的雙重聯繫;魂魄也許會被它所吸引,依著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回來。據說過去的傣族,幾乎家家都準備著叫魂的"魂籮",招魂的時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里,放上白米和白線,表示要把靈魂提回來。

到了近代,人們主要用大幡來作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風飄飄,取其纏綿的意思,魂魄就能夠循著這飄揚的幡蓋歸來。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各不相同。像滿族旗人的幡的顏色,是根據喪家和亡人所在的"旗"別來決定的,它的形式就像演傳統戲時所舉的大旗一樣,中間掛著緞子繡的軟片,綉著一條大龍。外邊因為飾著綵球下垂,所以俗稱叫"嘟嚕幡"。有的幡的上面有荷葉寶蓋,中間是紅寸蟒的大寬飄帶下垂,中間鑲著絨腰,幡有一丈長。另外有從寶蓋掛下的兩個窄條,由幡桿高高地挑起,幡桿插在紅漆架子的中央。另外,還有一種形式,幡的本身不是綉片,而是亡人的牌位,稱為"官銜幡"。據說,招魂後死者的靈魂就依附於這塊靈牌之上。幡的下座兩邊有穿杠的繩套。以便於出喪的時候由杠夫抬著,走在最前面導行。大幡一般立在二門的外面。死的如果是男人,立在門的左邊;如果是女人,就立在門的右邊。

有的招魂儀式,是非常有職業特徵的,比如漁民的招魂。他們有一套特殊的祭奠習俗。漁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後,因為往往無法找尋回屍體,他的家屬就用稻草人代屍,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裡擺設起"靈堂"。同時,在村外的海邊,要請道士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間的潮水初漲時進行,死者的親人到海邊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陰魂"喊回來,招進稻草人中,再進行安葬。這種招魂儀式,叫做"潮魂"。親屬要先在海邊搭起一個小小的"蘸台",然後到了傍晚,就在帳篷里點起香燭,中間放著稻草人,身上貼著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漲潮的時候,道士坐在"蘸台"上,敲響鐘磬鐃鈸,嘴裡念著咒語。這時候,"蘸台"前後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桿帶根的毛竹,頂梢上掛著籮筐,裡面裝一隻雄雞,面對大海,隨著道士的咒語,不停地搖晃著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著有字的燈籠,高聲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來呀!某某來呀!"聲音非常凄涼。然後,由一個孩子或者親屬答應道:"來嘍!來嘍!"一呼一應,直到潮水漲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親屬才把稻草人放進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人死亡後,靈魂當然就要離開肉體。但是茫茫的陰間,從哪裡走呢?於是下一個程序就是由活著的人來給他"指路"。"指路"就是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靈世界裡,亡靈的"回歸"需要巫師的幫助和引導。首先,先上一條道,繼續向前走去,就分出許多岔道,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別設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過一條河,那裡有許多白骨。在這種作法下,據說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儀式,表現了人們兩種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態。一方面希望死者靈魂活轉回來,另一方面則要告訴死者的靈魂迅速離開。

--------------------------------------------------------------------------------做『七』儀式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複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另外,父母死後應該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暫時殯起來,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時再進行合葬。這樣靈柩停放的時間就很難說了。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里登上"望鄉台"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準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紮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灶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弔唁儀式

在"做七"的同時要進行弔唁儀式。唁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後來弔喪,並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要哭屍於室,對前來弔唁的人跪拜答謝並迎送如禮。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首先要布置靈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桌衣,桌上擺著供品、香爐、蠟台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殮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據說,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屍體和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說,怕受所謂"日晶月華",更怕沖犯上天過往的神靈。因此只要是舉行簡單的祭奠儀式,就必須要搭靈棚。

搭靈棚規模的大小,主要看喪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樣,上邊起一條脊。如果喪居有兩層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將這兩個院子都罩上,靈堂院子的棚頂高些,前院棚頂略低,使兩個頂子渾然一體,後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後院高頂為"殿",前院低頂為"卷"。所謂"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謂"卷",即棚頂全是活席,可以捲起來的意思。這種棚歷來都用數層席箔里外包嚴,不見杉槁,不但美觀,且不漏水。從外觀上看,宏偉壯麗,猶如宮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

除了主棚外,還必須有許多用途不等,名稱不同的棚,規模大小不一。由於在這期間,弔唁的親友多,而且時間都比較集中,上祭恐怕發生擁擠,甚至排不上號。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數座祭棚,凡遠親、朋友來弔唁的,就被知賓引到這種棚里上祭。還有的棚是用來擺官座,讓來賓們休息、喝茶、用飯的。

接下來就要舉行開弔儀式。這是最講究排場的一個儀式。

在浙江一帶,喪家要在大門口設置一口"報喪鼓"。弔唁的人一進門就擊鼓二下,親屬聽見鼓聲就嚎哭迎接。來弔唁的人向死者遺像行禮哀悼,然後垂淚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靈案上放一個銅磬,由一個人專門負責敲擊,隔一會而敲一記,說是銅磬響一聲,黃泉路上就光亮一閃,靈魂可借著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連連敲,不然死者亡魂就會匆匆踉蹌。靈堂上女眷們悲泣哭聲,洋溢著整個靈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終都披麻戴孝跪在靈案邊陪祭。來弔唁者都要在哀樂聲中向死者跪拜。俗稱"先死為大",故除了長輩不下跪,即使平輩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弔唁稱為"拜祭",一般親友所送祭禮是香、燭、鞭炮、紙錢、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親屬除了香、紙外,必須備豬頭、鵝為祭禮,當送祭禮前來弔唁的人到來時,有些還哭唱出來生前與死者的友好關係,囑咐亡魂應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豬頭、鵝兩樣為一幅,到時一副供奉靈前,然後從上輩到小輩按順序拜祭。死者的子孫全體跪於靈前,拜吊痛哭。而寧波一帶的弔唁禮儀則別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別有一番風趣。靈前擺上由火腿製成的琵琶琴,用熟豬頭作頭,熟豬肺和豬肝作身,製成的姜太公,飾著彩帶的白鯗,用熟豬肚製成的白象,煮熟的雞製作成的鳳凰,悲悲切切的靈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藝博覽,是家眷對亡靈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願。弔唁開始,爆仗齊鳴,禮儀程序非常有講究,弔祭的人都穿著素服,以親疏尊卑為順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後祭,一律跪拜行禮,長者在前,晚輩在後,專門設一贊禮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東面。另外設一個贊禮生立在西面。最後,要燃放爆竹,以標誌祭拜禮儀的結束。

現在城市,弔唁儀式已經大大簡化了,主要是遺體告別和開追悼會。前來弔唁的人身著素裝,佩戴白花和黑紗,在悠戚的哀樂聲中,一一向遺體鞠躬致哀,而後在繞遺體一周瞻仰遺容。弔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親屬說些簡短的勸慰的話,如"請多保重"、"望您節哀"、"要主意身體"等,勸慰喪家節哀順便,保重身體。

--------------------------------------------------------------------------------入斂儀式

弔唁舉行完畢之後,就要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小斂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門裡。那個時候,先把小斂衣陳列在房裡,然後鋪設好斂床,接著舉行著裝儀式。主人和主婦都要把頭上的飾物卸下來,把頭髮盤束在頭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號哭,以示悲痛至極。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鋪席,再鋪絞,它們的質地,要據死者的身份而定。無論貴賤尊卑,死者都應該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後,親屬用被子把屍體裹上,然後用絞帶捆緊。在這以後,再把布囊(稱"冒",分為上下兩截)套在屍體上,然後蓋上被子,覆蓋好屍體。

在民間的習俗里,入殮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惟恐因為這個原因遭到斷子絕孫的惡報。人們的做法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後代多子多孫。殮衣又忌諱用皮毛製作。獸皮,雖然是難得的貴物,但是對於已經死去的人沒有益處,留下來對生者倒還可以有用。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獸皮做被子的話,死者來世會轉生為獸類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從"全屍"考慮的,說是恐怕人屍與獸革混雜一處而不能辨別。殮衣還不能用帶"洋"字的布料,殮衣是給去世的人穿的,帶洋字的布料會使殮衣帶有"陽"的意思,對於在陰間的死者不好。

殮衣穿好後,有些地方要還要舉行開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動。替死者穿好衣服後,"又拿一碗溫和水,用一塊新棉花,蘸這水,將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開光,這也是孝子親手作的事。說是死人若不開光,下輩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帶的地方,喪家要把家裡的雞狗之類的動物捆綁起來。因為民間以為貓或其他動物靠近屍體,會詐屍。屍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東西不放。這些傳說,實屬迷信,無非是要利用這一禁忌,提醒孝眷謹慎看守屍體、靈柩、精心盡孝,不得輕待死去的人。,

"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這就意味著死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後一別,所以舉行大殮儀式非常隆重。

收屍盛殮的棺材,是以松柏製作的,忌諱用柳木。松柏象徵長壽。柳樹不結籽,或以為導致絕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摻一些杉木,據說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會遭天打(觸雷電)。壽木做好後,擱在那裡不能移動,俗說隨便移動,對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硃紅色,寫上金字。也有畫上花鳥人物的。

大斂的時間是在小斂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後的第三天舉行,以等待他生還過來。按照民間習俗,要在棺底鋪上一層穀草,然後在鋪一層黃紙,意思是死者的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則是求壽之意。在七星板上鋪黃綾子繡花的棉褥子,俗叫鋪金,褥子上銹海上江牙、八仙過海等圖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靈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喪家流行用的陀羅經被、如意壽枕等物,都寄託了這種意思。

當主人"奉屍斂於棺"的時候,是最能表現也最需要抒發子女們的孝心的時候,是親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場合。所以,家人們都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還要往棺內放些葬物。民間的講究是讓死者左手執金,右手握銀。多是讓亡人左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金元寶;右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銀元寶或銀#子;而窮人就只好放些銅錢,或當時社會上通用的硬幣,如大銅子、小鋼板之類。最不濟也得給亡人手裡放一塊手絹。所以,歷代的陵墓都有過盜掘的現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隨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來無數覬覦者。

為了保證亡人能夠落個屍首完整,據說,凡是亡人生前從身上脫落下來的東西,都應殮入棺內。比如老年時,脫落的牙齒,以及小殮沐浴時所剪下來的指甲。這時,家屬必須把它們放入棺內。還有,過去有太監因為"凈身"而割下來的生殖器,也要在這時候放入棺內,說是"來生要脫生個整身子"。

屍體、殉葬物放妥後,接著要釘棺蓋,民間稱為"鎮釘"。鎮釘一般要用七根釘子,俗稱"子孫釘",據說這樣能夠使後代子孫興旺發達。

入殮後,雨打棺。否則,以為後代子孫會遭貧寒。入殮前後,停棺在堂,直至出殯。 

--------------------------------------------------------------------------------喪服儀式

在所有的這些喪葬習俗中,喪家必須穿戴喪服。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每個家族成員根據自己與死者的血緣關係,和當時社會所公認的形式來穿孝、戴孝,稱為"遵禮成服"。

兩千年來,漢族的孝服雖然有穿承和變異,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製,基本上分為五等,即:斬榱、齊榱、大功、小功、緦麻。

第一等叫"斬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種。"榱"是指喪服中披於胸前的上衣,下衣則叫做裳。斬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的,左右衣旁和下邊下縫,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未經修飾,所以叫做斬榱。對"榱"的解釋,就是指不縫緝的意思。凡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母、媳對公婆、承重孫對祖父母、妻對夫,都要穿斬榱。

次重孝服叫做"齊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製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斷處均可以收邊;下擺貼邊都在砸邊際。孫子、孫女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齊榱"的禮制。孫子孝帽子上釘紅棉球,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孫子媳婦帶三花包頭,插一小紅福字。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孫女用長孝帶子在頭上圍一寬榱,結於頭後,余頭下垂脊背,頭上亦插一小紅福字。孫子、孫女的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一塊,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圖案。按亡人性別,男左女右。謂之"釘紅兒"。重孫子孝帽子上釘粉紅棉球,亦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兩塊,亦男左女右。謂之"釘雙補丁兒"。元孫肩上釘三個"釘丁兒"。

「大功"是輕於"齊榱"的喪服,是用熟麻布製作的,質料比"齊榱"用料稍細。為伯叔父母、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為母親、伯叔父、兄弟服喪都要穿這種"大功"喪服。

"小功"是輕於"大功"的喪服,是用較細的熟麻布製作的。這種喪服是為從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未嫁從堂姐妹,和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喪而穿的。

最輕的孝服是"緦麻",是用稍細的熟布做成的。現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為"漂孝"。凡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這個檔次。

可見傳統禮儀是根據喪服的質料和穿喪服的時間長短,來體現血緣關係的尊與卑、親與疏的差異的。

五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更輕的服喪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記載:朋友之間,如果親自前去奔喪,在靈堂或殯葬時也要披麻;如果在他鄉,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帶縛髻。

到了近現代的時候,中國的喪葬習俗受到西方的影響,喪服有了很大改變。通常是在告別死者、悼念亡魂時,左胸別一朵小黃花,左臂圍一塊黑紗。有些婦女死了親人在髮際插一朵白絨花。這些象徵的誌哀方式,比起古代喪服,要大大簡化了。

--------------------------------------------------------------------------------出喪擇日儀式

屍體收斂之後就要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喪,又叫"出殯",俗稱為"送葬"。停屍祭祀活動後就可以出喪安葬。在許多民族中對出喪日期都要慎重選擇。

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則,不吉。按照迷信的講究,凡下奇月死者,應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應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則,不吉。若不能及時葬埋,可先柩起來。在河南一帶,還有埋葬忌月的習俗,並且與姓氏有關。據說,張、王、李、趙四姓人,禁忌六、臘月動土葬埋。其餘姓氏,三、九月禁忌動土葬埋。若忌月有喪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殮葬,必得避開忌月才行。如特殊情況需及時出殯者,也只能先用青磚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灣以及南方一些地區,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間傳說,七月為鬼月,七月十五日為鬼節,該月陰間得鬼魂要到人世上來討食。為避鬼煞,故忌此月殯葬。

舊時,民間還廣泛流傳著忌"重喪"得習俗。浙江一帶俗說"重喪"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與死者死時的時辰有干支重字。俗稱"月不清"。遇上這類情況,要舉行特殊的喪儀,往往是在三、五更蓋棺,抬至郊外。喪家不穿麻,不能哭,要等七日後,才呼號奔告親朋,然後再補喪禮。但是,在台灣一帶,"重喪"卻是指某種葬埋忌日而言。俗說在某日葬埋便會犯重喪,亦即喪家還會再死人。當地的重喪日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十二月己日,依次類推。如果因為特殊事情不得不於重喪日安葬時,要採取一些儀式。符咒字,一般是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書"六庚天刑";二月書"六卒天庭";四月書"六壬天牢";七月書"六甲天福";八月書"六乙天德"等。不過,每月書寫字樣的規定都不怎麼嚴格,也有相互串寫的現象。,但大體上就是這類字類推而已。

少數民族在殯葬擇日的信仰方面與漢族有相通的地方。東北地區的朝鮮族、赫哲族、達#爾族、滿族均選擇單日出殯,而不能在雙日出殯,據說,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個人。#西的"勒墨人"忌在寅日、辰日出喪,也不能在死者的屬命之日出喪,否則不吉利。雲南一帶的景頗族認為選擇出喪日期以十二屬相中會進洞的動物之屬相最為吉利,不如屬龍、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餘天日忌出殯。貴州一帶的侗族最忌"沖#"日出喪。台江縣巫腳鄉苗族出喪最忌"犯雙日"。廣西一些民族地區則忌諱犯"重喪"日期出喪。白族若犯重喪,須在中堂掛一匹紅綢,或在棺木上倒吊一隻雞,將其致死,在用筍葉做一口小棺,把裝著死雞的小棺從門坎小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後埋在路上,以此破之。而西藏米林縣的#巴族,出喪的日期要由巫師行殺雞看卦儀式來定,以雞肝上紋路的走向顯示吉凶。另外,在一些接近漢族的民族地區也有由"陰陽先生"的占卦儀式決定日期的。

還有一些民族和地區不但擇日,還擇時。彝族人家中有人去世,一般在家停屍很短,多是上午死,下午葬;下午死,晨葬。但忌諱正午出殯。俗以為正午出殯會招致災異,不吉。雲南一帶的的苗族(黑苗)一般在早上出喪。而花苗和白苗則在午後和黃昏出殯。貴州一帶的苗族(白苗)是在天剛亮出喪。東北黑龍江一帶的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殯。廣東等地瑤族出殯時間多在中午或午後,以為這種時刻最吉利。

出喪擇日儀式甚是簡單,有時只需翻翻皇曆或問問"陰陽先生"即可。然而,此儀式所涉及的內容、牽扯的面極廣,稍一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必須慎重。

--------------------------------------------------------------------------------哭喪儀式

擇日儀式之後便要哭喪。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後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後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難容。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賢孫們在此確實也頗費了一番心機,花錢請人替死者哭喪便是歷代孝子賢孫們得慣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職業性的哭喪夫或哭喪婦,收入不菲。

哭喪時"唱"出的歌叫哭喪歌,壯族習慣是請民間歌師二人來唱哭喪歌。兩位歌師扮成舅甥,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讚頌祖先業績,勸導後輩不忘祖恩。許多民族並有哭喪歌舞儀式。彝族人稱此為"跳腳",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屍旁跳,邊跳邊唱孝歌,據說這樣可以為死者踩平通往陰間的荊棘之路。景頗人稱此為"布滾戈",要請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達旦。除此之外,還要安排兩個身著長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繞竹幡作刺擊狀,以示驅邪。最早由執紼者唱輓歌送喪的風俗,起源於漢代。確切地講,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其次,輓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分別規定了《韭露》是為王公貴人出殯時唱;《蒿里》則是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殯時唱。這兩首通行西漢的輓歌,相傳是田橫門客的作品,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輓歌。《韭露》的歌詞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復活,人死一去何時歸?"《蒿里》的歌詞是:"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輓歌入禮,在漢晉時代興起,到南北朝時更加流行。有趣的是,輓歌習俗流行起來之後,唱輓歌的場合就不限於出殯送葬了。輓歌成了表達心中的痛苦,對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種宣洩。

從形式上來看,現代民間哭喪歌,亦即輓歌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散哭";二是"套頭";三為"經"。散哭的特點是"隨心翻",想到什麼就哭什麼,搭著什麼就唱什麼,沒有限制。其內容主要是傾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對長輩的不孝,悲嘆自己的苦難身世。至於套頭,是有內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時候是哭別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經"是結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後,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衣經"、"著衣經"等。哭的時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則的話屍體就會變成殭屍,沒有辦法腐爛,也就不能輪迴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閻羅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淚痕,就會把他拒之門外,死者就只好在陰間之外受無邊的苦。另外,"著衣經"要在漲潮的時候唱,因為"漲"字有積攢家財的意思。如果在這個時候哭,他的家業就能夠像潮水一樣不斷地高漲。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不管怎麼樣,入殮的時候會唱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唱"哭喪歌",傾訴自己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殯的這一天清早,長房媳婦要唱"開大門"。因為民間認為,人死了就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哭開大門的話,死者就會在陰間受罪。出殯的時候,女兒或媳婦要唱"出材經",回來後唱"床祀經"。唱"亭子經"是為了讓死者能夠在陰間路上歇腳乘涼。當設靈台的時候,要唱"靈台經"。

這種唱經的習俗大多由女性來主持,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平安的到達陰間。

--------------------------------------------------------------------------------下葬儀式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後,最後的環節就是下葬了。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由於各個民族所處的生存環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風俗儀式。這種下葬的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漢族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這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範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後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著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衫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再用撬棍往裡面推,推進去之後再抽掉墊底,最後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後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後捧把黃土,在懷裡包著,跑回家裡把黃土撒到豬攔雞籠和床下,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後,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裡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

在舊時,祭祀墓穴是人們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時候把一隻公雞殺死,用它的血來祭奠。公雞不會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覆撲騰,按照舊時的說法,公雞死在墓穴里的哪個部位,哪個部位的子孫就會興旺發達。公雞撲騰下來的雞毛叫做"鳳凰毛",必須要揀掉。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著的兒子把用五穀雜糧編成的五穀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蓋著一張小烙餅。在墓穴里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徵太陽。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後馬上後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按照舊時的規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之後,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後,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里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後要放上一隻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後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後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里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哀的措施。不然的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捨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埋葬之後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後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後,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後,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準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後長又壽。

這些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都反映了了生者對於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願望。

 心不死,志不絕。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殺人者終必覆滅。  ——周恩來


推薦閱讀:

台山人的喪葬俗
喪葬忌諱風水有哪些
陽原喪葬習俗
擇日學喪葬類2
我國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

TAG:習俗 | 喪葬 | 喪葬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