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SIS窺中東恐怖主義

2014年8月20日,ISIS發布斬首《環球郵報》自由記者詹姆斯·弗利的恐怖視頻,9月2日再次發布斬首美國記者索特洛夫的視頻,震驚世界。ISIS是「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的英文縮寫,或稱「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是近期勢力急劇膨脹,危險係數大大超越本·拉登「基地」組織的極端恐怖組織。ISIS現已佔領三分之一的伊拉克和五分之一的敘利亞(如圖)。ISIS2004年初更名為「統一聖戰組織」。該年10月,該組織領導人扎卡維宣布加入「基地」組織,成為繼本·拉登、扎瓦西里後的基地組織三號頭目,後將組織名改為「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並於2014年6月29日建立「伊斯蘭國」,就任哈里發。

哈里發是伊斯蘭政治、宗教領袖的稱謂,是阿拉伯音譯,原意為「代理人」或者「繼承者」,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集政治宗教司法大權於一體的最高統治者。13世紀蒙古人滅阿拉伯帝國,哈里發制度在埃及馬木魯克的庇護下重建,但淪為蘇丹的傀儡。哈里發制度延續到一戰後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由凱末爾廢除。2014年6月29日,ISIS領導人巴格達迪被推為哈里發,恢復了這一制度。

中東恐怖主義誕生原因之一就是伊斯蘭教內派別之爭。穆罕默德去世後,接下來的四位繼承人被稱為四大哈里發,他們分別是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伊斯蘭教主要由多數遜尼派和少數什葉派組成,什葉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地區,其餘大多分布著遜尼派穆斯林,占穆斯林總85%以上。遜尼派與什葉派穆斯林的主要區別是,什葉派只承認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後裔為合法繼承人,而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哈里發只要出身於古萊什族,不必是哈希姆家族,也不必是阿里的後裔。ISIS屬於遜尼派,其最初目地是在伊拉克遜尼派聚居區建立一個哈里發國,其後由於敘利亞內戰的外溢效應,範圍也包括了敘利亞。

中東恐怖主義歷史悠久,但直到二戰結束才成為國際恐怖主義惡浪中的突出部分。從性質上分析,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以阿以矛盾衝突為主軸的恐怖主義,又稱民族主義型或傳統型恐怖主義;第二類是以阿拉伯世界內部各種社會思潮為主軸的恐怖主義;第三類是以非傳統安全威脅為主要特徵,以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為主幹力量的新型恐怖主義。

「基地」組織與ISIS都屬於新型恐怖主義組織。20世紀90年代起中東恐怖主義的民族色彩逐漸褪去,印上了極端主義的標誌。新型恐怖主義的興起,與經濟全球化關係很大: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的兩極分化,強化了人們的仇恨心理;經濟全球化作用在政治文化上,使西方民主體製得到擴展,一些國家主權受到挑戰,文化與民族價值觀受到衝擊,宗教與民族意識被激起,在宗教狂熱與極端主義的煽動下,因為實力懸殊,恐怖活動就成為一些弱勢群體的無奈選擇;全球化同時為恐怖主義提供了更大的國際舞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科技進步大大增強了恐怖活動的破壞力,對於恐怖主義者來說,社會結構越複雜,相互依賴性越強,攻擊的效果就越好。

新型恐怖主義與傳統恐怖主義的主要區別首先是政治性弱化,宗教性增強。傳統極端組織如巴勒斯坦的人陣,民陣等,都有明確的政治主張和具體的攻擊目標,企圖推翻現政權提出民族獨立或自決要求。而新型恐怖主義的政治目的不明確,主要表現為宗教熱情的狂熱化和攻擊目標的廣泛化,政治目標轉化為宗教目標,大都攻擊與自己對立的思想、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他國意識形態,通常情況下以「復仇」或者「懲罰」或者儘可能造成最大傷亡和破壞,產生最大的社會影響為動機,政治性大大弱化。世界上大多數宗教教義都主張和平和寬容,反對濫殺無辜,新型恐怖主義假借宗教名義,竭力擴展勢力,為自己的恐怖活動披上宗教的正義外衣,根據自己的需要解釋「聖戰」的含義。

其次,新型恐怖主義國際化發展日趨明顯。組織具有跨國性,傳統恐怖主義一般有明顯的地域性,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新型恐怖組織不受地域國界的限制,從而大大增強了恐怖組織遠距離活動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恐怖主義內部也由過去的等級結構轉變為網路結構,由緊密結構轉變為鬆散結構,出現化整為零的非中心化趨勢。恐怖組織之間的跨國聯繫更加密切,並且恐怖組織會對恐怖分子進行一系列的跨國培訓。

再者,新型恐怖主義殺傷性與殘忍性空前絕後。傳統恐怖主義為了贏得民眾和社會的支持儘可能低限度地使用暴力,在製造恐怖活動時比較注意襲擊對象的選擇,傷亡數也有限;新型恐怖主義傾向於濫殺無辜,他們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死」。

最後,兩者攻擊工具和載體也有不同。飛機、婦女兒童做人體炸彈等傳統恐怖主義不曾涉及的手段被廣泛應用。新型恐怖組織的武器更加先進,軍隊更加恐怖。ISIS就有十分精良的裝備。

與「基地」組織並不相同。由於ISIS活動過於恐怖,殘忍,野蠻,2014年2月,「基地」組織宣布切斷與ISIS的聯繫。「基地」組織認為,ISIS運用化學武器,炸毀清真寺,在巴格達一天主教堂里進行屠殺等行為違背《古蘭經》教義,拖累了「基地」組織的形象。從這點看,「基地」組織與ISIS還是有所區別的:「基地」組織的敵人是基督教世界,反對在伊斯蘭教內部發動戰爭,不贊同ISIS殺害什葉派教徒和異教徒的行為;從形式上,「基地」組織是一種網路形態的,代表著一種意識形態向基督教世界宣戰,而ISIS的領袖巴格達迪則是希望建立一個哈里發國家。

中東恐怖活動頻發,根源在於各種極端主義思潮。極端主義思想來自各種社會思潮:民族主義、伊斯蘭復興主義、賽萊菲耶主義、瓦哈比主義、泛阿拉伯主義、泛伊斯蘭主義、伊斯蘭現代主義等。各種思潮一般都由多數溫和派和少數激進派組成,各種思潮與運動分別派生出各自的極端分子,由此組成極端組織和極端勢力,極端分子或受蠱惑的個人從事恐怖活動,成為真正的恐怖分子。ISIS是一種泛伊斯蘭主義的極端表現。泛伊斯蘭主義主張所有伊斯蘭國家團結起來,捍衛復興伊斯蘭信仰,其基礎是宗教信仰;而泛阿拉伯主義是主張所有阿拉伯民族、說阿拉伯語的人聯合,其基礎是民族和語言,如薩達姆、卡扎菲、納賽爾等人的主張,泛阿拉伯主義尋求建立的是一個世俗政權。

由於話語體系的不一致,伊斯蘭復興主義在西方話語體系中被稱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並與恐怖主義直接掛鉤,這是概念模糊的表現。兩者目的都是要振興伊斯蘭教興盛時期的精神,恢復政教合一的初創模式(麥地那模式)。19世紀70年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伊斯蘭復興主義分道揚鑣。兩者的分離原因不僅在於伊斯蘭激進派的反政府活動,也在於伊斯蘭權威人士的宗教改良活動。復興者尊重政府,大多採取溫和或者合法的形式;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的暴力恐怖活動根本不符合復興主義主張的宗教改良思想,打出「復興主義」的旗號,只是為騙取民眾的支持和同情,他們的極端言行和主張,與伊斯蘭正道是完全背離的。

中東極端主義的產生有其多方原因:中東國家發展緩慢,底層人民比較貧困,民族危機加劇,社會矛盾激化;中東沒有真正西方國家認定的民主,除了土耳其和以色列,大都高度集權,腐敗問題嚴重,引起社會廣泛不滿;中東國家現代化進程受挫,這極易誘發伊斯蘭復興主義,身處下層的穆斯林民眾又容易在一些激進勢力的蠱惑下走向極端;中東地區長期受西方打壓,美國等通過貸款援助,控制了中東國家的經濟命脈,西方國家的長期掠奪使民眾產生一種「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真心實意幫助自己發展經濟,只有復興被踐踏的伊斯蘭信仰才是最終出路」的心理;幾次中東戰爭的失敗大大激發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需要一種精神力量團結人民抵禦外辱,這給極端主義提供了機會;另外,美國在反恐過程中政策失誤也激化了與中東各激進勢力的矛盾;中東的統治者為了團結人民,常運用伊斯蘭復興主義為武器,結果反而導致了宗教狂熱分子走向極端主義。1970年,納賽爾去世,薩達特繼任埃及總統,實行宗教寬容政策。雖然社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穩定,但是極端勢力也在暗中增長。1981年薩達特總統自食其果,遭極端分子槍殺。1979年伊朗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成功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阿亞圖拉霍梅尼主張「輸出革命」,這給激進勢力極大的鼓舞,促進了極端主義的發展。

伊斯蘭復興主義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發展民族經濟、促進經濟合作和一體化方面有積極的一面,但是其中一部分奉行極端主義後,一切都改變了。極端主義反對一切非伊斯蘭文化,倡導復古倒退,發動恐怖活動,嚴重影響伊斯蘭國家發展和世界和平。極端主義使地區矛盾複雜化,加劇了民族和宗教派別之間的仇恨,為恐怖主義向世界蔓延提供了思想基礎。同時,猖獗的恐怖活動破壞了世界經濟秩序,影響了外部對極端主義泛濫地區的投資。極端主義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暴力干涉製造了理由,所以,美國既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1990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美國控制了海灣地區;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使美國的實力伸向東歐;而阿富汗戰爭有使美國的軍事力量進入了中亞。最後,恐怖分子的行為還破壞了歷史文化與世界文明,如塔利班炸毀世界第三大佛巴米揚大佛。

中國社會科學院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說:「ISIS標誌著世界反恐進入一個新版本,這個新版本的突出的特點,就是佔領國家,擁有國土,要建國。」ISIS之所以崛起,賀文萍概括為五個有:有綱領、有領袖、有錢、有人、有地盤。首領巴格達迪自己是伊斯蘭學博士,對伊斯蘭文化有著深刻研究,制定的綱領非常詳細。ISIS現攻佔了伊拉克北部多出油田,通過黑市出售石油,所獲頗豐,而且還通過適應新形勢的多樣化宣傳吸納了勇猛之士和大量捐款,裝備精良。現在伊斯蘭國已經佔領了大片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土地以供立足,國際反恐任務日益加重。

當前國際反恐還存在許多問題:反恐行動治標不治本,遏制打擊恐怖主義只是簡單的以暴制暴,沒從根本上緩解社會民族和宗教矛盾,從而清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又有一些國家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借口,暗中扶持、包庇、縱容針對對方的恐怖主義活動;其次,通過軍火貿易,恐怖組織能夠輕鬆獲得大量裝備,從而影響了反恐的效率,美國自1990年起軍火出口額都超過全球出口的一半以上,這其中大量軍火流入中東,恐怖主義破壞力加強,美國難辭其咎;長期以來,一些西方大國以意識形態劃線,對中東恐怖主義採取雙重標準,這造成了很多的負面效應,如美國曾在上世紀80年代暗中支持阿富汗的恐怖活動來打擊蘇聯支持的喀布爾政府,後來隨著國際局勢變化和蘇聯解體,美國有轉而支持較為溫和的上層政治集團,這激起了極端分子的憤怒,1993年策劃美國世貿中心爆炸案的拉赫曼,就是在阿富汗由美國培養出來的;另外,當前國際社會缺乏對恐怖主義的共識,導致了被一國視為恐怖分子的嫌疑犯,在另一國卻可以逍遙法外。

當前打擊ISIS要注意切斷其經濟來源,嚴格限制宗教極端主義的宣傳,同時要嚴控武器流入。各國要儘快達成國際共識,結成反恐聯盟,全方位打擊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總之,打擊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需要每一個國家的努力。


推薦閱讀:

以色列為什麼會輸出恐怖分子?地球知識局
伊斯蘭教義中沒有恐怖主義的位置
穆斯林大聚居是世俗化的最大阻礙
恐怖主義威脅

TAG:中東 | 恐怖主義 | 恐怖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