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營衛理論的個人認識——兼談《傷寒論》53條

這幾天有別的事忙,就把寫「營衛討論」長微博的事耽擱了。因為回應散見的評論,之前發的微博語言上沒有太考慮,很多地方用詞不客觀且意氣用事,引起了一些師友的不悅,對此我深表歉意。相信大家看了以下我搜集的資料,會大概理解我的想法。至於可取與否,尚待大家討論。之前微博一概刪除,言語不當之處,還請列位包涵。

1、營衛何謂?

《說文解字》:「營,幣居也」,「榮,桐木也」;「衛,宿衛也」。

【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靈樞-邪客》

按:兩相對比可見營有兩個特點,「幣居」與「注之於脈」是其環繞周匝的特點,「桐木」和「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是其滋養繁茂的特點。衛的特點是守衛(宿衛),衛古作「衛」,從韋從幣,亦含有環繞之意,故而如同負責保衛的士兵並不是死守一條路一樣,衛氣的循環也不只是一條路,我認為這是古人選字具有深意處。

另:「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有斷句作「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者。實際間行是從小道走的意思,衛氣只是散佈於五臟六腑之旁而溫煦,並不能濡養五臟,故言間行。若不作此斷句,「足少陰分間」亦難通。

2、營衛何源?

【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靈樞-營衛生會》

按:營衛源自水谷,自不待言。需要探討的是「衛出於下焦」,傳統解釋衛氣從足太陽膀胱經開始循行,又需腎之氣化,故言出下焦。但《千金方》《太素》皆作「衛出於上焦」,亦有人解釋因為衛氣需肺之宣發方能到體表。個人以為,這裡是既然說「出於」,恐怕不是循行起點或動力問題,且後文緊接著說的是上焦和衛氣運行情況,下焦卻又沒有提及衛氣,故「衛出於上焦」似乎更合理。

3、營衛常居何所?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素問-六節臟象論》

【脾藏營】《靈樞-本神》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素問-五臟生成》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素問-氣穴論》

【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素問-痹論》

按:營之居在脾,衛常留於溪谷之會。留止這個詞很形象,營衛不是都在不停的運動,也有部分是會在一定時間內留居散布在某處的。

4、營衛如何運行?

4.1營氣之行

【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素問-營氣》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素問-調經論》

【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靈樞-玉版篇》

按:根據《營氣》《五十營》的記載,營氣循行沿28脈(12正經、任、督、蹺脈)而成一周,相信大家都很了解,此處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流溢於中,布散於外」句,可見《內經》特意強調了營氣沿經脈循行的同時還有沿經隧灌溉營養五臟六腑(所謂「內注五臟六腑」「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的功能,這是與衛氣不同之處。

4.2衛氣之行

4.2.1衛氣偕行

【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靈樞-衛氣》

按:營周就是循環之意,而不是營氣獨周。既言陰陽相隨,當然是和營氣一樣走28脈的路線。而言外內相貫,是說營衛可以相貫還是說經脈外內相貫呢?我覺得都有可能,營衛並不是完全對立的。

4.2.2衛氣獨行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靈樞-營衛生會》

【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靈樞-衛氣行》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素問-八正神明論》

按:衛氣的運行除了偕行之外還能獨行,這部分獨行的白天行於陽分,夜晚則行於陰分,至於路徑也都是老生長談,此處不贅。其實營氣也有獨行的部分,但沒有衛氣這麼明顯的循環,那就是上面談到的入經隧的精專之營。衛氣這部分獨行,一方面是受氣候、天象變化而沉浮,一方面是為了維持人體的節律並在夜間溫煦臟腑。所謂「人之所以卧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衛氣行》),「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無非此類現象。

結論:營衛具有多樣性,這點是很多習慣看法所忽略的。營衛大部分是相偕而行的,但各自又有獨立的路徑,獨行的部分里衛氣有比較明確的循環而營氣沒有,而營衛兩者又都可以散佈於人體某部位。

5、營衛病何?

5.1營病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素問-生氣通天論》

【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素問-風論》

【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靈樞-玉版》

5.2衛病

【虛邪之中人也,灑晰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靈樞-刺節真邪》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瞋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問-風論》

【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靈樞-瘧論》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靈樞-營衛生會》

【衛氣之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靈樞-衛氣失常》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溜,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靈樞-刺節真邪》

【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者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靈樞-邪客》

【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靈樞-大惑論》

5.3營衛同病

【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靈樞-刺節真邪》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素問-痹論》

【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腘,留於節腠,必將為敗。】《素問-氣穴論》

【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靈樞-癰疽》

【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靈樞-脹論》

按:營氣失常多生血病,衛氣失常多生氣病,確乎如此。但營衛是氣非血,並不能以氣血論之。此由「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之對舉可知。

營氣行於脈中,其運行不暢則脈道不利血行不暢,其實者發癰腫,其虛者現不仁。

衛氣無論偕行與獨行,行於陽者,實則與邪相爭而發熱,虛則被邪傷而漏泄;行於陰者,實則與邪並而成結,虛則不入於陰而不眠。

營衛運行俱失常,實則成癰腫或與邪結,虛則成不仁。我覺得《內經》中的營氣只有營養作用而無「內守」作用,汗出只責於衛氣而與營氣無涉(《靈樞-營衛生會》)。而《傷寒論》無非就是繼承了這個觀點而已。

6、何為衛氣不和?

53條玉函作:「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衛氣不和故也。營行脈中,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複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翼方作:「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故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脈經作:「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而外不解,此衛氣不和也。榮行脈中,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複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趙本作:「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54條諸本類似:「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由前面討論可知,營氣是一種具有濡養性質的氣,既不是血也不是津液。《內經》中沒有自汗一說,而稱為多汗。除了前面提到《營衛生會》里衛氣與汗的關係,還有「肺脈緩甚為多汗」「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的說法,顯然都與營氣無涉,因而《傷寒論》這裡因「自汗」而斷為「衛氣不和」,是非常自然的事。

《傷寒論》中「不和」一詞,並沒有太多深意,就是有病的意思,比如「胃不和」有寒也有熱。53條自汗是由於衛氣虛不能固攝津液,54條是由於衛氣循行的異常(這可能與其複雜的循行有關,太複雜了,就容易失常)導致衛氣時聚集於某處浮盛,從而時發熱,並迫汗出。而12條,則是衛氣被邪傷的一種狀態罷了。

至於營氣不和該是什麼樣?我想各位可以從葉天士公「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這與《內經》榮衛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等推而測之,此文就不再探討了。

推薦閱讀:

關注世界艾滋病日 了解關於艾滋病的4個冷知識
【立春祝福】關於2016立春祝福大全
關於訴前調解程序的實踐性思考
中國好詩享--《古風》--關於友情
關於愛情的情感經典語錄

TAG:理論 | 認識 | 傷寒論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