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寧願餓死也不投降的洪承疇,為何最終還是降了?真的是中了美人計嗎?

洪承疇是一位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筆者認為,洪承疇在明清重大歷史變革關頭,能審事度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服從清廷統一中國的大局,在清初開疆定土,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他雖在仕明時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功大於過,應屬可以基本肯定的人物。筆者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應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應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不應站在某一個狹隘的政治立場,為某種政治需要服務;對農民起義應作出具體分析;必須反對和摒棄封建「愚忠」思想。只要我們以中華民族利益為大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史觀,以發展的眼光評價歷史,實事求是、大膽探索、敢於衝破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就一定能夠正確評價洪承疇,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洪承疇文韜武略,權傾兩朝,是中國明清時代一位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大概有兩種意見:一是認為其「大節有虧」,是漢奸,鎮壓過農民起義,應予否定;二是認為其在清初開疆定土,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功大於過,應基本肯定。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代表著不同的歷史史觀和評價標準。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隨著大中華民族概念的架構,按照辯證唯物論史觀正確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洪承疇應屬於基本肯定的。本文謹就洪承疇的歷史功過及評價所引發的種種思考,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

??首先,洪承疇在清初定鼎燕京、招撫江南、平定雲貴方面建立了不可抹煞的歷史功績,為開清定土立下汗馬功勞。

??順治元年(1644),清廷「特令爾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代統大軍往定中原」 (1),正遇李自成義軍已推翻明朝統治的天賜良機,多爾袞躊躇不前。時隨行參決帷幄的洪承疇急向多爾袞獻策 :流寇 「今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而「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計日而定」(2)。並具體提出嚴肅軍紀,「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3)三不政策,投降者封賞,抗拒者必誅,制訂嚴密的行軍路線和用兵方略。多爾袞採納了洪承疇的建議和主張,向南進兵。同時,改變過去進關掠奪財物和任意屠城的惡習,「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4),清軍一到,幾無反抗,順利攻佔北京。由於洪承疇引清軍入關有功,被清廷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同內院官佐理機務,「遂為秘書院大學士」(5),成為清初重臣。

??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受阻,命承疇總督江南軍務。洪承疇秉承清廷旨意,採取以安撫為主、進剿為輔的策略,招撫張縉彥及江南諸府,擒殺林金聲、黃道周,攻佔閩浙等地。三年平息江南反清勢力,對清朝安定江南局勢起了重大作用。在平定閩地唐王朱隸鍵的隆武攻權時,採用招撫其權臣鄭芝龍的做法,使清廷「不勞一矢」而得福建,避免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被時為平南大將軍的多羅貝勒博洛稱為「開清第一功」(6)。

??順治八年(1651年),南明殘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諸人建立以雲貴為中心的包括四川、湖南、廣西部分州縣的反清基地,合師北拒清軍。順治十年(1653),清廷授洪承疇「經略大學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承疇詳細分析敵我形勢,嚴密屯兵布守,制訂攻防戰略;同時注意安定地方,選拔人才,訓練軍隊,使「軍威殊壯,招徠撫輯,民情安悅」(7)。順治十二年(1655),洪承疇擊敗劉文秀,重創馮雙禮,盧明臣墜水死。從此,清軍控制湖廣全境。順治十四年(1657),洪承疇招降孫可望,三路軍馬入滇,規取貴州。順治十八年(1661),桂王朱由榔為清軍所俘。八年征戰,經略五省,平定西南,徹底剿滅南明永曆政權,洪承疇為清廷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

??其次,洪承疇在安邦治國,發展經濟,緩和民族矛盾方面,也為清朝的安定發展乃至歷史上「康乾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清軍入關,佔據燕京,敲響了明朝滅亡喪鐘。然而,明末人民群眾同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卻逐漸轉化為漢滿民族之間的矛盾。尤其在順治二年,清軍佔領南京後,推行民族同化政策,頒布嚴行剃髮令,「反對者,殺無赦」(8),激化了民族矛盾,爆發了遍及江南各地的反清鬥爭。除了明王室乘機反清復明外,江南廣大農民、市民、商人和小手工業者,以及一些知識分子、地主士紳,紛紛掀起抗清鬥爭。面對這種緊張局面,洪承疇採取以招撫為主、剿滅為輔的策略,大力拉攏江南地主階級,以削弱反清力量。他一面開科取士,網羅知識分子;一面疏列降順之人,請命赴部錄用。在平定江南和經略五省中,他不僅招徠了故明文臣武將,也招徠了農民軍將領,一定程度緩和了民族矛盾,減少征戰殺戮。

??為發展江南經濟,洪承疇多次上疏清廷,要求寬民力、減稅賦。如他要求將蘇州崇明順治二年的稅銀只征三分,免徵鹽課、馬役等其他稅徭(9)。順治四年下旨,「免江南崇明鹽課、馬役等銀兩,允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請也」(10)。還有對江寧、池州、寧國、安慶、江西等地一些屬縣稅徭實行減免,使江南的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在經略西南期間,洪承疇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提出 「因俗而治」、「用安遠人」的方針,不改變其服飾髮式,說降土司,並及時上疏清廷,賑濟飽受災荒和戰亂之苦的邊民,有力地促進南疆的生產發展與社會穩定。在發展生產和鞏固邊防方面,他還向清帝提出修水利、尚儉樸、省徭役、定鹽法、獎耕織、開海運及邊防十二策等一系列主張(11),深得順治帝讚賞,對清廷的封建統治決策起了很大作用。

??再次,洪承疇在弘揚漢族文化,促進滿漢融合和民族和睦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佐理機務時,積極勸導滿州貴族尤其是清朝皇帝,學習漢族封建文化。順治初年,他奏請選派滿漢詞臣向順治帝進講六經,勸導皇帝學習漢語、漢書及儒家經典,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和典章制度,陳述施仁政的利害。在洪承疇和其他漢臣的推動下,清廷的統治者們日益重視和倡導學習漢族文化,尊孔崇儒,逐步融入到漢文化——中華先進文化的主體圈中來。

??洪承疇在明末清初歷史大變革中,為統一中國、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二

??古人曰:人無完人。洪承疇在歷史上也存在過失。他為維護明朝封建統治鎮壓過農民起義,仕明的歷史並不值得肯定。他生活在朝代更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處於十分尖銳的特定環境,他的過失有的是不可原諒的,有的是可以理解的,有的是統治階級出於某種目地強加而必須重新糾正的。我們應全面公正歷史地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一分為二地評價他們的功過是非。

??長期以來,由於受儒家正統觀念和大漢族主義的影響,洪承疇一直受到非議。對於洪承疇在清初歷史地位的評價,統治階級是出於不同政治目的而變化的。康熙時期,洪承疇病逝,滿清貴族為鞏固其封建統治,籠絡降臣為其效命,稱洪承疇為「賢良之臣」,「特授世及之榮,以示酬庸之典」(12);乾隆中期,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為宣傳忠君思想,下令撰修《貳臣傳》,極力貶低降清漢官,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視為 「大節有虧之人」。辛亥革命時,出於推翻滿清的政治需要,更是將明末降清漢官視為民族敗類,洪承疇成了家喻戶曉的「漢奸」。

??關於洪承疇的降清問題。存在決定意識,評價歷史人物,離不開他所存在的歷史背景。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建立後真政權,並奪取遼東大片土地,逐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使滿州成為一支較為進步的封建政治力量。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繁重,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廣大農民反對明朝封建統治階級的農民起義不斷發生,終於釀成1628年高迎祥、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明王朝宣告滅亡。1644年,明朝殘餘勢力建立南明弘光政權,卻只知飲酒作樂,派餉賣官,無所作為;1645年建立的魯王、唐王小朝廷也互爭真偽,腐敗不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代表新的政治力量,卻在進城後追求享樂,喪失鬥志,以至受挫山海關,撤出北京城,節節敗退。

??洪承疇降清之際,正處於滿州政權、明王朝及其殘餘勢力、農民起義軍等三股政治勢力構成明末清初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互相交織,錯綜複雜的大動蕩年代。災難深重的中國廣大農民本來寄希望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腐朽的明王朝統治者,建立一個嶄新的能代表他們利益的國家。然而,李自成義軍的失敗使他們徹底失望了。此時的洪承疇身居「三邊總督」,為挽救搖搖欲墜的明王朝,正在作最後的戰鬥。當明末農民義軍風起雲湧之際,明軍處處敗退,唯洪承疇屢敗農民起義軍。松山一戰,卻因受崇禎掣肘,喪失戰機,導致退陷清軍重圍,兵敗被俘。此時洪承疇深受皇太極禮待,若拒降則死,或可為後人奉為盡忠報國之英模;若降清,則依儒家封建傳統文化,當涉失節而羅「漢奸」之名。身陷囹圄中的洪承疇,是降是死,一念之差。明王朝的腐朽無能,滿清的初露鋒芒及禮賢下士,洪承疇都是看在眼裡的。當然,他不可能站在今天的「大中華民族「的高度認識漢滿之爭。對於明朝的漢民族來說,此時階級矛盾是主要的,反抗統治壓迫,推翻明朝的腐朽政權才是國內的主流民意,而漢滿民族矛盾是次要的。洪承疇對於滿清投降與否,從歷史的角度看都並非大事,清廷照樣統一中國,明朝照樣滅亡;只是洪承疇本人的一種選擇而已。但為何歷來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呢?那是統治階級將其作為反面教材宣揚的結果。斯時洪承疇如果選擇拒降而英勇赴死,雖或成為民族流芳千古的壯舉,但如果用科學的歷史觀點來分析,則大可不必為洪承疇忠於明室、充當封建統治者的殉葬品而叫好。承疇降清,《貳臣傳》說「有虧大節」,他們的「節」就是儒家思想所指的「忠君」、「忠臣不事二主」,也就是說,洪承疇必須為腐朽的明朝而死,而不能為新生的政治力量——滿清而生。但洪承疇卻偏偏順應歷史潮流,不為行將滅亡的明朝作殉葬,願為新興的清廷效力。當然,彼時的洪承疇對明朝和滿清不一定有這樣深刻的認識。但他必竟是明朝重臣,當他權重「三邊總督」時,尚有楊嗣昌、楊希旦等彈劾他「養寇稔亂」、「暮氣難振」而求誅殺;當他松山之役的關鍵時刻,卻受到兵部尚書阿新甲及崇禎皇帝的掣肘,以至受圍被俘。對於明廷的腐敗和無能,洪承疇不能沒有感覺;對於滿清皇太極的禮遇也不會無動於衷。在此關鍵時刻,洪承疇能分析利弊,把握時機,站到新的政治力量一邊,才有後來成為開清重臣的機會,歷史也證明走這一步是正確的。洪承疇的降清,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社會穩定和民族和睦,是無可非議的。

??洪承疇歷史上也曾充當明朝的統治工具,殘酷鎮壓過農民反抗統治階級的鬥爭,這是他的過失的一面。從儒家傳統而言,他是屬於清正廉明的封建士大夫階層中的官吏。1616年中進士之後,十三年奮鬥才官至糧道參議,後來正由於他屢敗農民起義軍,才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重要將領,成為明王朝的重臣。洪承疇除鎮壓明末的李自成義軍外,還鎮壓了清初的江南反清鬥爭,但兩者性質完全不同。清軍南下時,由於廣大民眾對明朝腐朽政權的痛恨,沒有受到多少反抗。清廷的決策者多爾袞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頒布嚴行剃髮令,嚴重侵犯了漢民族的尊嚴,激發民族矛盾,引發了江南各地的反清鬥爭。這場鬥爭中,既有以反清復明為目的南明遺留勢力,也有農民、市民、商人、小手工業者和地主士紳、知識分子的參加。構成了良秀難分的複雜的統一戰線。這場抗清鬥爭,對於糾正清朝某些政策上的失誤是有幫助的,但阻礙了清朝統一中國的行動。洪承疇秉承順治皇帝旨意,採取先招撫後進剿的方法是正確的,順應歷史發展和國家統一的需要。

??綜上所述,洪承疇是清初開國重臣,其所作貢獻對於清初的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雖然也曾鎮壓過明末的農民起義,但功勞是第一位的,功大於過,洪承疇應屬基本肯定的歷史人物。長期以來,由於儒家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統治階級出於自身政治需要而強加給他的「漢奸」等罪名是不能成立的,不正確的評價應該推倒,還給洪承疇歷史的本來面目。

??三

??關於洪承疇的功過評價,涉及到不少歷史事件和人物,觸及千百年來形成的儒家封建傳統觀念及史學界的某些禁區,因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和思考。這裡也就與洪承疇的評價幾個有關問題提出商榷。

??一是評價歷史人物,應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朝代的更迭是正常現象,新興的政治力量必然取代腐朽的政權,這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矛盾鬥爭的最高表現,正是由於有這種矛盾的衝突與統一,再衝突再統一,促使政權的不斷更迭和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任何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都應該放到這個大前提中去評價,才能經得起歷史長河的考驗。有了這個前提,洪承疇從腐敗的明朝中審時度勢,投身到另一個新興的政權中去,何罪之有?他同其他舊朝廷舊政權中殺出、轉為新朝廷新政權服務的官員一樣,雖是舊朝廷舊政權的「叛逆」,卻是新朝廷新政權的功臣,歷史的功臣。洪承疇平定江南、經略五省,發展生產,有利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安定,苻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是評價歷史人物,應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我們擁有56個民族,民族不分大小,均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岐視,以華夷之分評價歷史人物只能走入大漢族主義的圈子,不利於社會安定和國家統一。不少人正是由於看不到這一點,視清朝為外族,凡是抗清者均為民族英雄,降清者均為民族敗類,缺乏全局的、大中華民族的定位。

??三是評價歷史人物,不應站在某一個狹隘的政治立場,為某種政治需要服務。歷史不等同於政治,不應因某個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而任意篡改歷史。乾隆時期的《貳臣傳》正是為宣揚愚忠、防止造反、鞏固其封建統治而出籠的。《貳臣傳》中的降臣情況複雜,應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盡作「大節有虧」之人。王宏志教授的《論「貳臣」》對此作了詳盡的剖析。《貳臣傳》是一篇影響十分惡劣的宣揚封建思想的唯心史觀的作品,應予批判。

??四是對農民起義應作出具體分析。農民起義是指農民組織起來反抗壓迫和剝削的鬥爭,曾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但又是一種複雜的鬥爭形式,應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應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更不能說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我認為可分為四個類型:一是以推翻統治階級為目標的、組織嚴明的大規模農民運動;二是運用宗教、迷信等形式,為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組織農民進行推翻舊統治者的鬥爭;三是一些地方農民聯合起來,反抗政府的貪官污吏和某些政策;四是個別農民不滿地方官吏、惡霸、豪紳欺凌,嘯聚山林成為「草頭王」。第一種類型因其順應國內尖銳階級矛盾,一呼百應,形成全國性反抗浪潮,對歷史的發展進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種類型是一種被利用的變了顏色的「起義」,實質是政權的更換形式,對農民大眾不可能帶來根本的好處;第三種改良性質的起義,由於良莠不分、缺乏全局性的呼應和支持,必然被統治階級利用、分化以至各個擊破;第四種「義舉」則純屬擾亂地方,雖劫富濟貧,卻也打家劫舍,對於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有弊無利。

??五是必須反對和摒棄封建「愚忠」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封建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基礎,其中一部分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應予發揚光大;但一部分諸如倡導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愚忠」、「唯命是從」、「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等,卻是統治階級奴役屬僚、愚弄人民的精神理論和麻醉劑。國人唯上唯書、不求自強的奴性即源於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能由於其對統治階級的不忠即予輕率否定,不能以封建統治者的好惡評價歷史上的人和事;必須衝破儒家封建傳統文化的束縛,摒棄儒家「愚忠」思想說教,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史觀,把歷史研究從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糾正被傳統觀念扭曲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只要我們以中華民族利益為大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史觀,以發展的眼光評判歷史,實事求是,大膽探索,敢於衝破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就一定能夠正確評價洪承疇,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推薦閱讀:

揭秘皇太極奪取中原的引路者:出招直指殘明「死穴」|洪承疇| 清軍
清史中的貳臣 洪承疇祖大壽榜上有名 沒有吳三桂
打了崇禎一個耳光,又被乾隆欽定為叛徒,洪承疇會覺得委屈嗎?
洪承疇別傳

TAG:洪承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