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 前言 目錄

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

濟群法師

前言

  《菩提大道》終於完稿付梓了。這是濟群法師所有著述中歷時最久的一部書稿,從記錄到完成,六度寒暑,幾易其稿。其中,凝聚著法師多年來對佛法修學體系建設的思考和實踐,更凝聚著他對四眾佛子的切切悲心。

  本書根據濟群法師2004年在戒幢佛學研究所講述的「《菩提道次第略論》系列講座」整理而成,但個中淵源卻可追溯至更早。法師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經數年潛修,即在佛學院擔任教職,至今已二十餘年。由於教學的因緣,開始關注整個教界的修學現狀。自2000年戒幢佛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起,這種關注就更為清晰,更為具體了。

  2003年,法師在研究所開講「認識菩提心」系列講座,以弘揚菩提心教法為契入點,開始對漢傳佛教的現狀及衰落之因進行全面反思,先後發表《漢傳佛教的反思》、《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一個根本、三大要領》等文,引起極大反響。文中,法師立足於解脫道和菩薩道的高度,將佛法修學的核心要領歸納為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並依此建立修學體系的框架,為人們正確修學佛法提供了次第井然的思路。

  那麼,怎樣才能使學人在短時間內把握修學要領,在菩提道上穩步前行?在多年探索實踐中,法師認為,《菩提道次第論》恰能契合這一需要。事實上,《道次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已在漢地逐漸盛行,學者日眾,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眾的修學需求。

  自2004年起,法師將《道次第》列入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基礎課程。最初是為本所研究生開講本論,在為時三周的課程中,法師圍繞修學引導、修學要領、實修理路等幾大主題,對《道次第》作了提綱挈領的闡述,後整理為《菩提道次第論修學要領》、《菩提道次第論實修理路》、《道次第中的菩提心》、《方便與慧,成佛缺一不可》及《道次第修學札記》等文,使學人在深入研讀之前,對本論基本脈絡有所了解。可以說,是學修《道次第》的實用導讀。

  同年9月開始,法師又對《道次第》進行詳細解說,至2005年12月30日圓滿,留下114講的音像文件,這也是法師教學至今為時最長的一套講課資料。當時,研究所雖已開始教學資料的錄音和錄像,但設備簡單,時有故障出現,這套資料卻一講不漏地完整保存下來。現在想來,真是因緣不可思議。

  講課地點在西園寺般若堂。很多個早晨,靜靜的小院內,法師的聲音透過般若堂的長窗,若隱若現地飄蕩在空中,讓整個院落充滿清澈而通透的氣息。晨風中,不時有遠道而來的求法者佇立窗外聽講,渾身都綻放著令人動容的法喜——這就是法所具有的力量吧。因為聞法,因為學法,我們的人生在改變,我們的世界也隨之改變。還有很多個早晨,這個與西花園比鄰的小院,不時有遊客的喧嘩傳來,這些夾雜在法音中的市聲,曾經也讓我們遺憾過。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面對的現實呢?在修學路上,有干擾,有誘惑,有種種不期而至的意外,我們靠什麼來堅守,來面對,來解決?

  《道次第》給予我們的,就是步步向前的引導,是不再退轉的力量。正如法師所說的那樣:「在人生道路上,似乎有無數可能的選擇。但歸根到底,無非是兩個選項,一是輪迴的道路,一是解脫的道路。《道次第》所指明的,正是幫助我們走向解脫、走向菩提的道路。既有理論的引領,也有實踐的指導。當然,這也是佛法所有經論的共性。而《道次第》的特色在於,它所提供的套路特別簡明,且應用面極廣。不僅適合專業學修的出家僧眾,對業餘學佛的在家居士也很應機。」

  所以,法師在為研究所學員講授本論的同時,始終鼓勵居士們聽聞《道次第》、學修《道次第》。因為法師的倡導,自開講《道次第》以來,我們便在戒幢佛學教育網、西園論壇和法師個人主頁同步上傳講課錄音,並於稍後上傳視頻。藉助網路的便利條件,使各地學人得以在線聞法,彌補身不能至的缺憾。同時,也為《道次第》的弘傳開闢了一個重要窗口。

  在歷時一年多的課程中,法師常常笑稱,講述《道次第》,受益最大的正是他自己。藉由講課的因緣,將他多年以來對佛法的思考和探索作了全面梳理。所以,法師的講解重點並不在於銷文,而是立足於《道次第》的整體建構,揭示每個修學階段的重點和運作原理,並對各修學環節之間的相互關聯做了深入剖析,使學人由表及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一點,正是法師講述《道次第》的特色所在。當然,這種特色未必在初學階段即可領悟,還須通過反覆學習才能體會,才能豁然開朗。在這個問題上,唯一的捷徑就是重複——而且是經過觀察修和安住修的正確重複。

  關於《道次第》的學修,我們目前可提供的資料已較為全面。其中,音像有音頻和視頻兩類,書稿則有完整的長篇講記和法師從不同角度對本論所做的提要性開示。這些資料的製作和流通,離不開大眾的共同參與。

  在開講《道次第》的同時,演如法師便發心記錄《道次第》的講課錄音,共百餘萬字,為後期的文稿整理和音像製作奠定了良好基礎。2006年,木木居士在聽聞《道次第》的過程中,深感沒有字幕給聞法帶來的諸多不便,尤其對初機學人來說,若無字幕作為輔助,聽聞效果將大打折扣,是以發心製作字幕。當時,我們對字幕製作的相關流程一無所知,甚至沒有一個專業人士可以請教。所以,最初的製作異常艱難,記不清遇到了多少障礙,多少問題,更令人沮喪的是,製作效果並不理想,但木木還在堅持。或許正是這份毅力的感應,慈強居士出現了。這個在高校講授影視製作的老師,很快為我們製作出一段精美的字幕樣品。至今,我們還清楚地記得看到這段樣品的欣喜,木木立刻決定放棄製作已經過半的工程,重頭開始。

  因為最初的記錄稿不是按字幕要求所記,所以,在製作前需要將這些記錄稿重新補充、分行、校對,以符合字幕製作的標準。這是一項頗為耗時的細緻工作,由演如法師負責,二十多位各地信眾共同協助,最後由慈強合成並轉換視頻,於2007年5月全部完成。這是一次橫貫東西、縱徹南北的通力合作,在眾多參與者中,北至哈爾濱,南至廣州,東至上海,西至成都——是三寶的加持使我們走到一起,也是共同的理想使我們走到一起。

  字幕版視頻的製作完成,為大眾學修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道次第》的推廣提供了有力支持。否則,可能會有不少人在聽聞過程中因不知所云而難以為繼,不了了之。當然,這次製作也留下不少憾事,主要有兩點:一是素材本身就存在的質量問題,二是缺乏經驗造成的製作問題。所以,在視頻製作告一段落後,我們又開始音頻的再處理。

  因為慈強居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MP3也可配上同步播放的字幕,相當於一部「有聲電子書」,可在電腦、MP4或手機等設備播放。相對視頻字幕來說,這種字幕可在屏幕停留較長時間,更易看清那些陌生的概念和術語,而播放軟體所提供的編輯功能,也方便我們在聞法時隨時將重點複製下來,製作一份用於溫習和強化的修學筆記。在經過視頻修改的經驗總結後,這次製作非常順利。全部音頻文件由宏葉剪輯修改,並由慧仁、慧儀、若水、善生再次校對,修正了許多視頻製作中存在的字幕問題。全部修改於2008年5月完成,是目前相對完善的一個音像版本。

  在這些音像資料的製作期間,溫州、廈門、蘇州、上海、哈爾濱、北京、深圳等地的「《道次第》學習班」陸續成立,學修《道次第》已蔚然成風。研究所還先後出版《菩提心與道次第》、《道次第之道》等相關修學資料,大家期盼已久的「《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2010年初,這部幾經修訂的《菩提大道》終於告一段落。全書由德心整理成文,慧定、若水、宏葉、慧仁、慈意等參與校對。

  在開講《菩提道次第略論》之初,法師曾根據全論的核心思想,編定了適合現代人修學的簡明目錄,作為內部資料提供給學員。我們深感這一目錄對學修《道次第》很有幫助,能使學人在短時間內把握全論建構,且在進入每一階段學習時不致忘失道之整體。故祈請法師公開發布,這就有了「《菩提道次第略論》現代目錄本」的出版。正如我們希望的那樣,這本獨具特色的「現代目錄本」一經流通便深受歡迎,不僅各地信眾紛紛請閱,一些專弘《道次第》的道場也在大力推廣。

  《菩提大道》依然沿用「現代目錄本」的結構,而從法師講述的特點來看,則可定位為「《道次第》的漢化解讀」。所謂漢化,並不是對原論的改造或偏離,而是側重本論的思想內涵來弘演。佛教在不同地區的傳播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當地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的影響。尤其在藏傳地區,佛教和本土文化的結合幾乎到了難分彼此的程度,從而使藏傳佛教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這種特徵和其獨有的形式感,固然會給部分學人帶來特殊吸引力,但也會使部分學人因此產生疏離感。在《道次第》中,很多人名、地名乃至經論和佛菩薩名號都是漢地學人陌生的,這種陌生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們學修本論的障礙,覺得難以相應,難以契入。事實上,透過這些陌生的部分,本論所揭示的內涵,包括道前基礎和三士道的次第,及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三主要道的建構等,無不是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所在。「漢化」的真意即定位於此——強化其中屬於佛法根本的部分,而弱化屬於地域特色的部分,以期提供一個適合更多大眾的的解讀。

  在《菩提大道》的最後修訂期間,法師的另一項工作重點,是根據佛法修學的共性,建設一套適合四眾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並易於在各地全面複製的教學模式。唯有這樣,才能使教界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多作用,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信眾需求。如果說傳統的佛教教育方式像是手工作坊的話,那麼,從整個社會對佛法的現實需求來看,我們目前更需要現代的機械化生產。因為信眾群體日益擴大,而能夠引導大眾的善知識卻寥寥無幾,在師生比例嚴重失衡且短期難以解決的今天,若不選擇一種可以全面複製的模式,很多人可能就沒機會得到有效的修學引導。

  在這套模式中,《道次第》所建構的修學引導,將作為道之主幹,起到中流砥柱的支撐作用,而它的支分正是五大要素。圍繞這一核心和五大要素,我們目前已出版了一系列的修學引導資料。如關於皈依的《皈依修學手冊》;關於發心的《認識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關於戒律的《認識戒律》、《戒律與佛教命脈》等「以戒為師系列叢書」;關於正見的《認識與存在》等「戒幢佛學系列叢書」;關於止觀的「《心經》的般若正觀」、「《六祖壇經》系列講座」等。此外,研究所還出版有近四百講配套音像資料。而法師在弘法之初大力倡導的「人生佛教」,則將作為入門引導和輔助材料,幫助大家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實踐佛法。

  為了給大眾學修提供更多便利,所有已出版和尚未出版的資料都能通過網路下載,無論身處何方,皆可同修共學,攜手並行。

  如果說2000年是法師探索僧教育的真正開始,那麼,2010年就是法師建設現代弘法模式的嶄新起點。我們衷心祝願,未來有更多人從聞法和學修中得到提升,讓人生變得更純凈,讓社會變得更和諧。

  最後,感恩參與法寶製作和樂施凈資的所有道友,相信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受益者,在自身受益的同時,令大眾受益,並且是盡未來際地受益。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戒幢佛學研究所編輯室

  -------------------------------------------

目錄

  前言

  序論

  一、歸敬頌

  二、本論內容及造論意趣

  三、本論作者及殊勝傳承

  1.氏族圓滿

  2.求學經歷

  ①博通世法

  ②得受灌頂

  ③出家求道

  3.成就功德

  ①具足戒學

  【別解脫戒】

  【菩薩戒】

  【金剛乘戒】

  【如法守護】

  ②具足定學

  ③具足慧學

  4.所作事業

  ①於印度所作

  ②於西藏所作

  5.造論條件

  ①三種圓滿

  ②本尊攝受

  ③傳承圓滿

  ④傳法弟子

  四、本論之殊勝

  1.會通一切經教互不相違

  2.顯示一切經教皆為教授

  3.易得佛密意

  4.自能滅除極大惡行

  五、說聽軌則

  1.聞法軌則

  ①思惟聞法之勝利

  ②於法及說法者生起承事

  ③聞法軌則

  【除三種過】

  【依六種想】

  2.說法軌則

  ①思惟說法之勝利

  ②於大師及法生起承事

  ③以何意樂及加行而說

  【說法之意樂】

  【說法之加行】

  ④觀機而說

  3.完結時共作軌則

  正論 修學引導次第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為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1.具戒

  2.具定

  3.具慧

  4.教富饒

  5.通達真實

  6.德勝於己

  7.善說法

  8.具悲憫

  9.精進

  10.斷疲厭

  二、能依弟子之相

  1.質直

  2.具慧

  3.求法義

  三、依止之法

  1.意樂依止

  ①凈信為本

  ②念恩生敬

  2.加行依止法

  ①內外財供

  ②身口給侍

  ③依教奉行

  四、依止的勝利

  五、不依止的過患

  六、總明其義

  第二節 略示修法

  一、加行修法

  1.洒掃住處

  2.陳設供養

  3.身具威儀,至誠修習皈依

  4.觀想資糧田

  5.依七支供集資凈障

  ①禮敬支

  ②供養支

  ③懺悔支

  ④隨喜支

  ⑤請轉*輪支

  ⑥請住世支

  ⑦迴向支

  6.三事求加

  二、正行修法

  1.總說修法

  2.修習依止法

  三、結行修法

  四、未修中間

  1.守護根門

  2.正知而行

  3.於食知量

  4.悎寤瑜伽

  五、破斥二種妄見

  第二章 於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一節 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一、何為暇滿人身

  1.離八無暇

  ①人中四種無暇

  ②非人四種無暇

  2.具十圓滿

  ①自圓滿

  ②他圓滿

  二、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三、思惟人身難得

  第二節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

  一、三士道的建立

  二、道次第引導之相

  三、三士道建立原理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念死無常

  一、不念死的過患

  二、念死的勝利

  三、發何種念死心

  四、修念死之法

  1.思惟定死

  ①死王必來而無法避免

  ②壽量無增而日減

  ③生前無暇修法而死必決定

  2.思惟死期無定

  ①人壽無定

  ②死緣甚多,活緣甚少

  ③身極危脆,死期無定

  3.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

  第二節 念三惡趣苦

  一、思惟惡趣苦的意義

  二、思惟地獄苦

  1.大有情地獄苦

  2.近邊地獄苦

  3.寒冰地獄苦

  4.孤獨地獄苦

  三、思惟傍生苦

  四、思惟餓鬼苦

  第三節 皈依三寶

  一、皈依之因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勝

  1.抉擇應皈依之境

  2.明可皈依之相

  三、如何修習皈依

  1.知三寶功德

  ①佛功德

  【身功德】

  【語功德】

  【意功德】

  【事業功德】

  ②法功德

  ③僧功德

  2.知三寶差別

  3.自誓皈依三寶

  4.不皈依余處

  四、皈依後應學之次第

  1.各別學處

  ①遮止學處

  ②奉行學處

  【敬佛像】

  【敬佛經】

  【敬僧寶】

  2.共同學處

  ①隨念三寶功德

  ②勤行供養

  ③隨念大悲

  ④啟白三寶

  ⑤既知勝利,勤修皈依

  ⑥守護不舍

  【附:皈依共修】

  第四節 深信業果

  一、思惟業果總相

  1.業決定之理

  2.業增長廣大

  3.業不作不得

  4.業作已不失

  二、十不善業道

  1.殺生

  2.不與取

  3.邪淫

  4.妄語

  5.離間語

  6.粗惡語

  7.綺語

  8.貪業

  9.嗔業

  10.邪見

  三、依不善業論業果輕重

  1.依《本地分》說六種業果輕重

  2.依四門力大說業果輕重

  ①田門力大

  ②依門力大

  ③物門力大

  ④意樂門力大

  四、十不善業果報差別

  1.異熟果

  2.等流果

  3.增上果

  五、依十不善業說十善業

  六、業的種類

  1.引滿差別

  2.定不定受差別

  3.決定受差別

  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別

  1.異熟的功德及業用

  2.異熟之因有八

  八、不善業的認知及對治

  1.總說對治

  2.四力凈修之法

  ①能破力

  ②對治現行力

  ③遮止力

  ④依止力

  九、下士道發心之量

  十、除邪分別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共中士之發心(出離心)

  第二節 思惟輪迴之苦(苦諦)

  一、先說苦諦的密意

  二、思惟輪迴總苦

  1.思惟八苦

  ①生苦

  ②老苦

  ③病苦

  ④死苦

  ⑤怨憎會苦

  ⑥愛別離苦

  ⑦求不得苦

  ⑧五取蘊苦

  2.思惟六苦

  三、思惟輪迴別苦

  1.三惡趣之苦

  2.人道之苦

  3.阿修羅之苦

  4.天道之苦

  ①欲天之苦

  ②上界天之苦

  第三節 思惟流轉次第(集諦)

  一、煩惱發生之相

  1.正明煩惱

  ①貪

  ②嗔

  ③慢

  ④無明

  ⑤疑

  ⑥壞聚見

  ⑦邊執見

  ⑧見取見

  ⑨戒禁取見

  ⑩邪見

  2.煩惱生起次第

  3.煩惱的過患

  二、業積集增長之相

  1.業的認識

  2.業如何增長

  三、死亡與結生相續之相

  1.死緣

  2.死心

  3.暖從何收

  4.死後成中有之理

  5.生有結生之相

  第四節 中士道發心之量與上士發心差別

  一、發心之量

  二、除邪分別

  第五節 抉擇解脫道之自性(道諦)

  一、依何身滅除生死

  二、修何道而為滅除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菩提心的殊勝

  一、大乘教法的殊勝

  二、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

  一、七因果修法

  1.大悲為大乘根本

  ①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的重要

  ②大悲在大乘修行中期的重要

  ③大悲在大乘修行後期的重要

  ④大悲是修習七因果的核心

  【從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從增上意樂及發心以成其果】

  2.於有情修平等心

  3.七因果修習法

  ①於一切有情修悅意之相

  【知母】

  【念恩】

  【報恩】

  ②正修此心

  【修慈】

  【修悲】

  【修增上意樂】

  【修求菩提之心】

  4.發心特徵及差別

  二、自他相換修法

  1.自他相換的意義

  2.自他相換的成立及原理

  3.自他相換的修習次第

  ①去除障礙

  ②正明修法

  4.此心發生之量

  三、受持菩提心儀軌

  1.從何處受

  2.以何身受

  3.菩提心受持軌則

  ①凈地設像陳供

  ②啟白與皈依

  ③宣說學處

  ④積集資糧

  ⑤凈修其心

  ⑥正行儀軌

  ⑦結行

  4.如何守護菩提心

  ①於此世發心不壞之因

  【憶念發心勝利】

  【不舍願心而令增長】

  【時刻不舍有情】

  【積集福智資糧】

  ②於他世不離菩提心之因

  【遠離能壞的四黑法】

  【受持不壞的四白法】

  5.犯已還凈法

  第三節 菩薩行的安立

  一、菩薩行的兩大內容

  1.破斥錯誤觀點

  2.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得成佛

  ①依無住涅槃說明

  ②依經典說明

  ③批駁錯誤觀點

  【破斥通達空性即無須修方便】

  【破斥不分別即具足六度】

  【破斥一切分別皆屬法我執】

  【一分道品而不足】

  二、菩薩行的安立

  1.六度的安立

  ①獲得暇滿人身

  ②自利利他

  ③圓滿利他

  ④總攝大乘

  ⑤具足方便

  ⑥成就三學

  2.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①生起次第

  ②勝劣次第

  ③粗細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

  一、布施學處

  1.布施自性

  2.布施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二、持戒學處

  1.戒之自性

  2.戒之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三、忍辱學處

  1.忍辱自性

  2.忍辱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①思惟忍與不忍的得失

  ②忍辱修習的原理

  四、精進學處

  1.精進自性

  2.精進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①思惟精進勝利與懈怠過患

  ②精進的修習

  五、靜慮學處

  1.靜慮自性

  2.靜慮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六、智慧學處

  1.智慧自性

  2.智慧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七、學行四攝以利他

  佛教導航


推薦閱讀: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03/69(前言)
【周易是什麼?】  (1)  周易是什麼?(代前言)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超然心境濃暖意》系列散文之前言
《大涅槃禪》前言

TAG:目錄 |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