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圖剖析日本經濟如何被「亞洲四小龍」趕超
導讀: 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今年已完全被「亞洲四小龍」超越,昔日的「戰後奇蹟」已逐漸泯滅在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中,日本央行政策也多次被質疑。三張圖剖析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
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在這三十年中完成了「經濟騰飛」,被稱為「戰後奇蹟」。這一時期的日本躍升為全球製造業和出口中心,豐田、索尼、本田、三菱、松下、佳能等日本品牌家喻戶曉。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如今,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排世界第三,若按調整物價差距後的購買力平價計算則排世界第四,這數字聽起來不壞,但日本約有1.3億人口,這樣計算下來,人均GDP就沒那麼好看了。
由下圖可見,在經歷了二十年的經濟停滯後,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被「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中國台灣、韓國)超越。
亞洲四小龍」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香港、新加坡、韓國和台灣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曾一度以日本為目標。
作為亞洲重要金融中心,早在1979年,新加坡的人均GDP就已經超過日本,香港隨之而後,在1993年也實現超越,2008年金融危機時台灣迎頭趕上,而韓國也將在今年超過日本。
從日本近些年的貨幣政策來看,被超越也並不奇怪。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元兌美元匯率翻了一倍,這對於一個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型國家(與如今的中國相似)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1986年1月,日本央行貼現率降至4.5%,以此為開端,連續5次降息,貼現率降至戰後最低點2.5%。銀行基準利率也維持了27個月的2.5%超低水平。
在此期間,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足夠的流動性和超低利率刺激了投資,導致泡沫經濟的形成。到1990年初,日本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來抑制投資和通貨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泡沫破滅,日本經濟持續低迷,銀行業隨之衰落,國際競爭力大幅減弱。日本進入「失去的十年」,而這一「失去」已經持續了25年之久。
不僅如此,日本還是全世界負債最多的國家。按債務與GDP比排列,日本一枝獨秀,以243%領跑,目前債務規模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057.224萬億日元,這顯然是日本長期無法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最關鍵因素,恐怖的債務規模和債務佔GDP比重令日本無力承擔加息的成本。
日本央行10月30日公布的政策決議顯示,維持貨幣政策不變,繼續QQE直到2%通脹率企穩,認為寬鬆政策正在發揮預期效果。IMF首席經濟學家奧伯斯法爾德(Maurice Obstfeld)近日表示,全球通縮情況令人擔憂,日本央行現有的政策已經無力發揮作用,日本央行和其他一些銀行需要採取激進的新措施來擺脫通縮並提振經濟。
推薦閱讀:
※日本經濟真的嚴重依賴中國嗎?
※洪詩鴻:「失去的20年」?日本經濟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差
※日媒:中國市場影響日本經濟不夠格 日不會聽命中國
※日本經濟嚴重依賴中國?若打經濟戰日將損失慘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