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太極拳

作者: 胡泳 時間: 2009年07月13日 來源:財富中文網

胡泳,北京大學副教授作者:胡泳上篇專欄說到,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的重要人物,其哲學體系嘗試會通儒釋道三家,力求透過儒家思想人本的自覺,去體證道家所說的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環規律。這樣,在周敦頤的哲學體系里,人成了主體,這種思想與之前《易傳·繫辭》里談到「太極」一詞時,單純指「宇宙天地生成之初的一種現象」,或莊子所謂的「空間上極高極遠」,把「太極」用以描述形而下的自然現象,都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太極」一詞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但把它真正當作哲學中的專有名詞並且作為主體來討論、形成哲學體系的,非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莫屬。「太極」一向被認為是道家術語,但我曾經說過,雖然《老子》是道家哲學的經典,可我們翻遍五千字的《老子》,裡面並未提到「太極」,只是在第 28 章出現過「無極」。這裡的「無極」,近似於老子常說的「無」。今本《老子》第四十章有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對照一下周敦頤《太極圖說》里的「無極」與「太極」,很明顯,是轉化《老子》的「無」、「有」得來的。老子口中的「道」,既是「無」,也是「有」。換言之,「無」和「有」其實是一回事。所以,《老子》第一章說:「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第二章又說:「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合也,先後之相隨也,恆也。」這是一種相當重要,也相當了不起的思想,因為它說明《老子》哲學體系中的諸概念不是「從屬」關係,也不是「抗衡」關係,而是「共有」、「相生」的關係。沒有「有」就沒有「無」,「無」因為「有」而得以存在,「有」因為「無」而得以彰顯。這個思想貫穿《老子》整部著作。所以我們讀《老子》時,任何一組相對的詞句,如「有無」、「陰陽」、「剛柔」、「動靜」、「虛實」等,都應當用「共有」、「相生」的思想觀之;在「共有」和「相生」中生出種種變化,而聖人則聽其自化,不居其功,反而有大功。用這種思維方式來看中華國粹太極拳,可以看到,太極武藝中有深厚的哲學意涵。何謂太極拳?化太極之理為拳者之謂也。何謂「太極之理」?有無相生、陰陽互用、剛柔相濟、動靜相依、虛實互換之理也,也即《老子》之道。道學高人張三丰在吸取前人經驗基礎上,編創「太極十三勢」,為今天的太極拳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張三丰太極拳傳授武當山住持孫碧雲、道士邱元靖以及太和四仙之盧秋雲、周真得、劉古泉、楊善登,歷經多個朝代,至清代道光年間傳楊露禪。楊氏第三代太極拳家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說道:「太極圖之義,陰陽相生,剛柔相濟,千變萬化,太極拳即由此而出也。推手,即太極之圖形。」《太極拳使用法·大小太極解》說:「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體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拳。本有之靈而重修之,良有以也。人身如機器,久不磨而生鏽,生鏽而氣血滯,多生流弊。故人慾鍛煉身體者,必先練太極最相宜。太極練法,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體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此不用濁力,純以神行,功效著矣。先師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蓋此意也。」太極拳法典型體現了道教「清靜天下正」、「柔弱勝剛強」、「無有入於無間」等教理,是道教理論思想在拳架形體上的充分反映。例如,太極拳師講究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這些都來源於老莊哲學的認識:「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老子》第 43 章)、「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莊子·說劍》)。「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則是太極拳推手的法則。太極大師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對此釋義說:過逾也,不及未到也,過與不及皆失中心點。如敵來攻,順化為曲,曲者彎也;如敵攻未呈而欲退,我隨彼退時就伸,伸者出手發勁也。這其實說的是,練太極就是要練就這樣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在不平衡的狀態中尋求平衡,那麼別人的攻勢你可以化解,你也具有了隨時去攻擊的可能。太極講究的是轉化,這與對方的力大力小無多大關係,相反對方施予的力越大,你轉換以後作用於對方的力也就越大。道教與太極拳,無論從內涵到形式都有一脈相承的姻緣。所謂「游於藝」、「進於道」,太極拳不只是一種「武術」,更是一種「武藝」,太極拳師講究「修鍊太極武藝,涵化太極人生」,更把「武藝」晉陞到了一種生命哲學的境界。
推薦閱讀:

太極拳應用藝術
《太極拳論》之我見(轉)
正宗武當太極拳譜
郝少如太極拳講課筆記(一)
林墨根先生太極拳經驗談 (文:陳雄整理)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