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硯池滴音之八:宋元繪畫庋藏(一)



拍賣正在進行,馬上加入,撿漏多多!!

匡廬圖 五代 荊浩 185.8x106.8cm 絹本水墨 台北故宮博物館

堂正雄魂 唯美尚意的宋人美學

以帝國之強悍建立王朝的宋代,幾乎所有的藝術從唐代的璀璨艷麗走向理性的雄渾凝重,並以其奢靡精緻的內質使後世看到一個沉靜、清曠散發著迤邐光彩的朝代。

瀟湘圖 五代 董源

宋代文化從本質上看是有著成熟風韻又氤氳著濃郁的文化氣和書卷味的文化,它的魅力不同以往。理學的興起、宗教勢力退潮、市民文化興起、商品經濟繁榮與印刷術的發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優秀文人輩出,知識份子自覺意識空前覺醒。可以說,中國除晚明外再也沒有出現過像宋朝一樣興盛的文化景象。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下,宋代的詩、詞、散文取得了偉大成就,奠定了宋人尚意的美學思想,。

宋代的山水花鳥畫,毫無疑問是中國畫的頂峰時期。宮廷畫院設立,名家輩出,分派呈彩的繪事時代。在繼承五代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等人的繪畫思想及技法的同時,中國山水畫走向高峰。出現了范寬、郭熙、王詵、米芾、米友仁父子及蘇軾、文同等代表性畫家,把宋人繪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成功的將文人氣格與自然物象契合,創作出令後人難以企及的作品。米家煙雲在繼承董原基礎上獨造峰巒,霧迷藏幻。范寬的《谿山行旅圖》中峰鼎立的構圖方式,表現出雄偉氣勢,前景作一巨石與主峰取得平衡,並以山腰的一線飛瀑,連貫上下氣勢。到了宋代南渡以後,江山失半,山水畫風為之大變,取半山一角之勢。成「南宋四家」 之圖,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等的筆法細潤,色彩富麗,精麗巧整,世稱院體。

宋人花鳥畫黃筌富貴徐熙野逸,其富貴氣象野逸之格完成中國花鳥畫審美之格,風行畫史,山水花鳥畫之盛,取代了魏晉以來人物畫的中心地位。

寫生珍禽圖 五代 黃荃

初論兩宋之始

兩宋時期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中的重要部分,960年初,後周禁軍首領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推翻了後周政權,黃袍加身,自立為帝,立國號為宋,建都城汴京,(中國河南開封)至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共歷九帝167年。史稱北宋,1127年5月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稱帝,(中國河南商丘)即位後為宋高宗,定都城臨安,(中國浙江杭州市)至1277年元兵攻破臨安,宋帝逃廣東,陸秀夫昺帝投海死,歷時150年,史稱南宋。

兩宋時期,儘管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表現得尖銳激烈,並時有大規模戰事發生,然而卻沒有阻止社會進步,農業、手工業、商業比前朝甚至比唐朝都有很大發展,在此基礎上文化藝術也有了空前的繁榮,法書繪事即是其中一部分。

北宋初建,承五代西蜀南唐舊制,在宮廷中設立「翰林圖畫院」,畫院建立對宋代繪畫起著推動作用,畫院是畫家雲集、培養人才育人的重要地方,宋初畫院一部分畫家來自西蜀,如黃筌父子,黃筌不久病逝,由其子黃居寀管理畫院事務,西蜀畫家有趙元長、高文進、夏侯延祜等,南唐畫家有王齊翰、周文矩、歷照慶、顧德謙等,成為畫院主要創作力量,特別是西蜀畫家,對兩宋繪畫風格形成影響極大,除此兩地畫家外,中原地區的畫家徵召入宮的人也有百餘人,宋真宗景德末年,皇帝建造玉清應宮(道教),宮中創作壁畫之需,在各地應募畫家三千餘人進行挑選,武宗元、王拙就是其中兩位,武氏為左部之長,王拙為右部第一人。

畫院到徽宗時臻於完備,分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將「畫學」正式納入科考中,招攬天下畫家,以古人句為考題,考入後按身份分為 「士流、雜流」,居不同的地方,加以培養訓練,不斷考試,進入畫院的畫家分學正、藝學、待詔、祗侯、供奉、畫學生等名目,畫家地位有了提高,服飾可以和朝服一樣服「緋紫」和「佩魚」。

讀碑窠石圖 宋 李成

兩宋時期的山水畫創作及傳世作品

北宋畫壇以山水畫最為輝煌,我國繪畫特別是山水科,得到了很長時間的孕育,隋代已粗略得法,至唐末五代趨於成熟,北宋畫家繼承前人優秀傳統的同時,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偉大真理,創造出具有劃時代義意的宋人山水畫格,為山川寫照。

北宋初期的山水畫家李成、范寬,他們善繼古法,承荊浩水墨山水畫技法,以北方雄偉壯闊的山川為師,李成以平遠寒林著稱,「掃千里與咫尺,寫萬趣於指下」,在當時被稱為「古今第一」,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仝並稱北方畫派之主流,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先後繼承者有許道寧、王士元、王瑞、燕文貴、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納、王詵、屈鼎等,另有風貌者:惠崇、趙千里、梁師閔、趙士雷、趙伯駒、趙伯驌及界畫名家郭忠恕,風俗畫家張擇端、青綠畫家王希孟、李公年、喬仲常、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賈師古、梁楷、法常、巨然等,人物道釋畫家武宗元、王拙、王利、李公麟,兒童畫家蘇漢臣,風俗畫家李嵩,花鳥畫家黃筌、黃居寀,徐熙、崔白、趙昌、趙佶、馬興祖、易元吉、李迪,文人畫家有文同、蘇軾、米芾、米友仁、楊補之等,兩宋畫家為中國繪畫史乃至世界美術史作出了巨大貢獻!

藏於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晴巒蕭寺圖》傳為李成畫筆,是否真跡尚不能確定,但目前可認定為李氏畫派之作。此圖縱111.4厘米,橫56厘米,圖中筆墨蒼勁,皴擦點染山勢雄偉,青巒古寺,樓閣突出,高峰聳立重疊,遠山筆墨疏密有致,濃淡變化,藏於嵐煙飄渺之中,瀑布高懸,飛流直瀉千尺,樹木蕭瑟,近處曲水平波不見湍沄,木橋橫架,山腳下亭館數間,人群往來,亭閣樓塔之類皆仰畫飛檐,勾勒層疊,為李氏畫派之特點。我有幸於上世紀90年代初應邀訪問該館,對是軸名跡進行品鑒,獲益良多,此圖原被明末清初收藏家梁清標庋藏,後遺失域外。

李成(919—967年),字成熙,先人為唐宗室,後周時僻居青州(今中國山東營丘),李氏出生貴族,有文才,因世變而不得志,好飲遊歷,寫山川自娛。《宣和畫譜》記述他的作品,「所畫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縈帶取折,飛流危棧,斷橋絕澗,水石風雨晦明煙雲,雪霧之狀,皆吐其胸中,寫之筆下」。《圖畫見聞志》評:「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峰毫穎脫,墨法精微。」傳世作品唯《讀碑窠石圖》一般認為真跡,今流傳日本,圖中人物為另一畫家王曉作,背景為李氏畫,遼寧博物館藏《茂林遠岫圖》《小寒林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寒林釣艇圖》,日本澄懷堂文庫收藏的《喬松平遠圖》定為李成真跡,遼寧博物館兩圖我觀後認為確是李氏一派,雖不是真跡但也達到了一定水平。

溪山行旅圖 宋 范寬

范寬《溪山行旅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明人董其昌題「北宋范中立《豀山行旅圖》」,絹本設色,縱206.5厘米,橫103.3厘米,構圖頂天立地,山峰雄偉,氣勢磅礴,樹木茂密,壁立千仞,瀑布如練,直瀉而下,山腳匯成溪流 ,荒僻山路有驢隊與行旅經過,畫家以密集厚重的皴法,畫出岩石堅硬質感,造成動人心魄迎面矗立的山勢效果,從而感受到范中立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妙諦。畫卷里彷彿傳出流溪飛瀑之聲,驢行山石,清脆之音。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前人評價范寬的作品「峰巒渾厚,勢壯雄強,搶筆俱勻,人屋皆質」,《圖畫見聞志》評:「真石老樹,挺生筆下,求其氣韻,出於物表,而又不資華飾」,《聖朝名畫》評:「千岩萬壑,恍如行山陰道中,雖盛暑中,凜凜然使人意欲挾行也」。《宣和畫譜》評:「為天下所重」。

范寬生卒年不詳,北宋初畫家,字中立,一名中正,因情寬緩,人稱范寬,華原(今中國陝西耀縣)或作關中人,風儀峭古,進上疏野,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常來往汴京、洛陽,初學李成再研荊浩,後感「與師古人不如師造化」。長期居終南山,寫得真山去繁飾,卓然成為一代名家,影響深遠,其作品多作寒林,在宣和御府所藏的五十八件作品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畫雪景寒林,畫石用「雨點皴」,山頂多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頭,到晚年趨於「枯老勁硬」,「畫山」 多正面,折落有勢,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米芾《畫史》評此乃范中立藝術之特點。傳世作品《雪山蕭寺圖》絹本淡設色,縱182.4厘米,橫108.2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雪景寒林圖》絹本淡設色,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贗品)。《臨流獨坐圖》絹本淡設色,縱166.1厘米,橫160.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仝《秋山晚翠圖》此圖無款,僅邊幅有明人王鐸題跋定為關仝真跡,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絹本設色,從藏印璽鑒別,先後為賈似道、元內府收藏,明內府及明晉王府、清人安岐收藏,後入清宮,是圖縱140.5厘米,橫57.3厘米,畫中山峰峭拔,山間叢林秋樹,溪水瀑布飛瀉如練,氣勢雄偉,王孟津譽「結撰深峭,骨蒼力垕,磅礴之氣,行於筆墨外」。縱觀此圖,構圖章法不夠完整,系通景巨幅中之一幅。

關仝畫作,筆簡意狀,與李成齊名,北宋時稱三傑,布景構圖以「高遠」「平遠」,兩法並用,樹木有枝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落墨則漬染生動,饒於墨韻,《宣和畫譜》評:「尤善作秋山寒林之景,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澤,使見者如在灞橋雪中,三聞猿時,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狀」,所述畫外之情,亦可圖中約見之。

關仝,長安(今中國陝西西安人),工山水,師荊浩,刻意力學,遂成名家,傳世作品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關山行旅圖》《山溪待渡圖》具有北方山川特色。

燕文貴《溪山樓觀圖》縱32厘米,橫161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我於上世紀90年7月訪問該館,有幸對此卷進行鑒賞,作了深入研究,是卷絹本為全景試山水畫,描寫大山大水,峰巒聳峙之勢,樹木茂密,山下樓觀亭榭,隱現於煙嵐飄渺之中,壯觀宏偉,山石小斧劈皴,筆法尖勁削利,屋舍以界畫亦甚工整精細,樹木搖曳姿態多變,遠山江岸,峰巒透迭,景色入詩境。

燕文貴,吳興(今中國浙江吳興)人,早年隸屬軍籍,以繪畫見長於宮廷,是北宋前期太宗、真宗時候的宮廷畫家,擅山水人物,作品《七夕夜市圖》描寫都城汴京自安業界北頭向東至潘樓竹市一帶之真實景物,是著名畫跡《清明上河圖》之先聲,作品已不傳世,燕氏創作「凡所命意,不師古人,自成一家,而景物萬變,觀者如真臨」。《聖朝名畫》評:「燕家景緻,無能及者」。傳世作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夏山圖》,《溪風圖》現藏日本,一般認此圖為燕氏真跡,《夏山圖》方聞先生認為屈鼎所作,上海博物館藏《溪山圖》卷,近人顏韻伯等定為燕氏真跡,未必如願,但可作為燕氏一派畫格參以研究。

許道寧《漁父圖》絹本水墨,縱48.9厘米,橫209.6厘米,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我有幸於上世紀90年代訪問該館,獲觀墨跡,作了研究。此幅墨色古陳,為許氏畫格晚年面貌,表現山巒溪谷交錯,北方山野之景,近景江面開闊,有漁船數只,悠然自得,中景群山起伏,遠景煙嵐變幻,山勢壁立陡峭,深水曲折迂迴,構思巧妙,筆墨豐富,清幽開曠之境,倍受李成影響,山巒焦墨或濃或淡一筆直下,略加渲染,樹木用大筆粗筆之法,枝幹不皴,似雀爪形,墨點樹葉,筆勢豪壯,遠處樹木以濃墨作條狀,少畫葉,長短不一,表現技法與李成、范寬有異。《聖朝名畫》評:「遂游公卿之門,多見禮待,被認為李成、范寬後一人」。《圖畫見聞志》評:「晚年畫筆簡快為己任,故峰巒峭拔,林木勁硬,別成一體」。文同評「許生貴學李營丘,墨路縱橫多自出」。《聖朝名畫》評:「俞意狂逸,頗有氣焰」。《墨庄漫錄》評:「殊偉奇」。傳世作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關山密雪圖》。

許道寧,河間人(今中國河北河間)(一說長安人),北宋初期,原以賣葯為生,繪畫為招攬生意,賣葯時以畫相送,答謝客人。

高克明《溪山雪意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院藏。經鑒家定畫風晚於高克明時代,贗品,高氏繹州,今山西新絳人,景德年間(1004—1007年)逝京都,大中祥符中(1008—1016年)入畫院,宋仁宗時詔作壁畫,翰林待詔,《圖畫見聞志》記載。皇祐元年(1023年)創作《三朝訓鑒圖》《三朝盛德圖》,凡一百事,共十卷。高氏是一位多才藝的畫家,于山水、佛道、人馬、花竹、翎毛、禽獸、鬼神、屋宇皆妙,在宮廷中有很大的影響,今天作品不易見。

早春圖 宋 郭熙

郭熙《早春圖》絹本,淡設色,縱158.3厘米,橫108.1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淡設色,縱120.8厘米,橫167.7厘米,為郭氏晚年巨幀傑作,寫北方深秋田野清幽遼闊景色,畫中近景為寒林秋樹窠石清溪,遠處山巒隱現,畫面上部展現一派秋高氣爽優美風光,賞心悅目之美。《寒林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絹本墨筆,縱153厘米,橫98.8厘米,絹拼結成立軸,圖中古柏一株,老乾虯枝,余樹寒林秋疏,木葉盡脫,樹木各具姿態,表現古柏歷盡歲月而不凋零。《幽谷圖》絹本墨筆,縱167.7厘米,橫53.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是圖構思奇絕,創意別緻,在狹長的立幅中布滿山石,岩間生寒林數株,石罅中瀉出清泉郭熙,畫家以淡墨畫山,濃墨寫樹,清幽意遠,頗有筆簡意豐之境。雖無款,流傳有序,為郭氏真跡。《關山行旅圖》絹本淡設色,縱197.1厘米,橫51.2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構圖造境表現深山蒼莽之景,上部雪山嵯峨,山巒峻厚茂密林木間襯出房舍,溪水流淌,使寂寥靜謐的雪山增添了生氣。此圖知與《早春圖》繪製時間為一年。畫法也大體相同。《樹色平遠圖》墨筆,為郭氏擅長秋山平遠之景。表現深秋郊外優美景象,卷中遠山靜水,坡陀老樹,崗阜上築有涼亭,正是文人雅士詩酒唱和理想之處,橋橫破石之上,人物畫法精妙,老者執杖而行,僕人攜琴捧盒,流水湉湉,飛翔孤鳧,渲染出濃郁的詩情畫境。此卷無款,然有元明諸家題跋,信為真跡,李成畫派風格,我於上世紀90年代初客次美國,訪問該館,對此卷作品作了研究與鑒評,與其它館藏之作相憶對照,有所獲益。

王詵《漁村小雪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絹本,縱44.1厘米,橫219.7厘米。此卷寫雪後山村清幽景色,皚皚白雪,覆蓋祟山峻岭,河水未凍,漁民忙著打魚,岩邊孤徑有踏雪尋詩隱士,山石皴擦承郭熙畫法,寒林松樹學李成。畫家在水墨山水中適當地融入了金碧重彩設色。以泥金及蛤粉勾染山嶺樹梢,表現出雪後陽光閃耀的效果。顯得十分和諧,用筆尖利,墨法清麗秀潤,為王氏畫風特點,也是王詵一種創造性的實驗。《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均藏上海博物館,一為宣和裝青綠本,前半段開闊的江面,一望無際,後半面峭拔綺麗的祟山,雲煙繚繞霧迷飄渺,空靈的江面和雄偉的山巒形成巧妙對比,奇峰聳秀,溪澗爭流,雲氣吞吐,草木茂盛,顯得蓬勃富有生機,畫家以墨筆皴山畫樹,青綠重彩渲染,既有李成之清雅,又兼李思訓之富麗,有如仙境,山石皴法不方不圓,小樹夾葉與《漁村小雪圖》有所不同,二圖均有趙佶題籤,同著錄《宣和畫譜》,蘇軾曾有詩反覆吟詠其作品,「還君(凡指王定國)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願君(王詵)終不忘在莒,樂時畫賦囚山篇」。反覆唱和,書畫精絕,為文人畫之典範,《溪山秋霽圖》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瀛山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為李思訓一派,勾勒青綠填染畫山,古樸清雅,王氏學李成皴法以金綠為之,擬古。畫法墨勾、墨皴為基石,而後著青綠色,設色部分李將軍,實則似李昭道,古是青綠,今是水墨,故時人譽「不古不今」。

王詵,字晉卿,祖籍太原,生於開封 ,為宋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後,熙寧二年娶英宗女蜀公主為妻,官駙馬都尉,能文喜書畫,家築寶繪堂,收藏書畫名跡,與蘇軾、黃庭堅交遊,後因受蘇軾牽連一度受貶。

屈鼎《夏山圖》絹本,縱45.3厘米,橫115.2厘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是卷為全景構圖,描寫夏季山野景色,卷首河岸遠山隱現,平遠之景,繼而轉入煙籠霧罩崇山峻岭,圖中點綴以舟橋水榭樓閣寺廟及行旅、漁樵、高隱等,景物多變,樹木茂盛,疏密恰到好處,野渡舟橫,碧水人家,布局造境臻妙,遠山層出,千里於咫尺間,遠山樹濃,得范中立、燕文貴之遺法,令人展卷稱絕,有身臨其境之美。

屈鼎,生卒年不祥,河南開封人,仁宗朝為圖畫院祗侯,擅畫山水,論者頗與燕文貴彷彿。傳世作品甚少。

僧人惠崇,建陽人《沙汀叢樹圖》絹本,縱24厘米,橫25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圖原是《唐宋元集繪冊》中一幅,梁清標定為惠崇所作,表現早春季節郊野沿河之景,河塘里荇草浮在水面,林木煙籠霧罩,春水河寬,具有抒情詩意。我於一九八七年獲觀此圖,後得楊仁愷先生指導,對此圖有了深刻認識,惠崇傳世作品較少,北京故宮藏《溪山春曉圖》據後人推測定為惠崇畫跡,但目前難以考證,尚不能定為真筆。

僧惠崇,建陽(今福建三陽人)(另說長沙)。約生活在北宋前期,名詩僧,《圖畫見聞志》評:「工畫鵝雁鷺鶯,尤工山景,善為寒汀遠渚,瀟洒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作品備受當時文人讚賞。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與之交遊,蘇軾名詩,「春江水暖鴨先知」亦是題惠崇畫作,黃庭堅題「欲買扁舟歸去」。從留下來的文字看,惠崇畫作在當時影響是極大的。

湖庄清夏圖 局部 宋 趙令穰

趙令穰《湖庄清夏圖》,絹本設色,縱19.1厘米,橫161.3厘米。是卷現藏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我有幸於上世紀90年代末訪問該館,對是卷名跡作了鑒賞,令我至今難以忘懷。此圖描寫夏天南方露靄籠罩之景,用筆工緻,筆墨柔潤,表現出湖岸幽居之情趣,塘中荷香碧影,岸邊煙樹迷離,清幽靜謐,景色宜人。構思巧妙,以平遠深遠之法互用,創一新格,(《畫繼》)記載「此必朝陵一番回矣」。當時畫壇譏笑他不能出遠門,《宣和畫譜》也無不惋惜地記載:「使周攬江浙荊湘崇山峻岭,江南溪間之勝麗,以為筆端之助,則亦不減晉宋流輩」。似乎說趙令穰不能畫大山雄壯之偉,是人們公認的缺陷,畫史評論未必公允,雖不能繪大山縱壑,能於平常景物中獨辟豀徑,另創一格,是可以讚譽的。《湖庄清夏圖》款題「元符庚辰大年筆」。即作於1100年。其傳世作品《橙黃橘綠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令穰,字大年,宋太祖趙匡胤五世孫。約活動於神宗、哲宗時代(1067—1100),官至崇信軍節度觀察留後,趙氏出身皇室,獨喜筆墨,尤善丹青,並好收藏法書名畫,山水多畫小景,汴京洛陽周邊景色,擅坡坂汀渚,小山叢竹,江湖水鳥。

梁師閔《蘆汀密雪圖》,絹本,縱26.5厘米,橫145.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為梁氏妙筆,寫湖岸汀渚,枯木棘竹,氣象蕭疏,江天寥廓之景,鴛鴦游宿,寒江野水,意境清幽,雪岸竹疏,荒堤煙渺,款題署「蘆汀密雪,巨梁師閔畫」,卷尾有宋徽宗趙佶書題「梁師閔蘆汀密雪圖」七字。

趙士雷《湘鄉小景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絹本設色,縱43.2厘米,橫233.5厘米,此卷以夏季水塘禽戲游嬉為內容,筆法細麗,景色動人,松翠柳垂,池水如鏡,野鳧、鴛鴦、白鷺在池中飛翔,遠處雙禽立於坡岸,甲蟹橫行,悠然自得,畫卷融山水花鳥為一體,意境優美,為趙氏傳世妙筆。

趙氏,字公震,宋宗室,官至襄州觀察使,擅山水小景,有詩人思致,傳世作品《湘柳小景圖》舊藏北京故宮,後毀於天津。

春山瑞松圖 局部 宋 米芾

米芾《春山瑞松圖》軸,紙本設色,縱62.5厘米,橫44厘米,藏於中國台灣「故宮博物院」,是軸名跡乃米芾獨樹一幟之作,畫格被譽「米氏雲山」,圖中煙嵐出沒,峰巒變幻,近景坡石松樹,筆法精妙,疏密有致,樹榦陰陽向背,意趣無窮,將王維「水墨渲染」、王洽「潑墨」、董源淡墨輕嵐及其點子皴與江南多雨迷濛變幻無常的自然景色加以融會貫通,以橫點創作出「米家山水之境」。

米芾(1051-1107),芾時作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後遷湖北襄陽,晚定居潤州(今中國江蘇省鎮江),以母待室仁皇后藩邸舊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徽宗時召書畫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後出知淮陽軍(今中國江蘇省邳縣),卒在任所 。米氏為人顛狂放達,冠服唐裝,好潔成癖,知無為軍時,州有奇石,具衣冠拜之,呼石兄,世有「米顛」之稱,書名列入宋四家,對後世影響深遠,精鑒古器物書畫之類。畫史記載芾能作人物畫,曾說「李伯時病右手後,余始作畫,以李常師吳生(道子)終不能去其氣,余乃取顧高古,不使一筆入吳生」。著有《畫繼》《書史》。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絹本設色,縱74.1厘米,橫69.2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白描線條尤見功力,根根桅索筆直沉實,兩根伸向畫外的長索自然下垂,弧度恰到好處,線描勁挺有力,線條在圖中每處各有不同,船幫線條疏鬆靈動,無板刻之跡,恰好表現木質結構,彎曲穿插隨興而發,造型準確,淡墨罩染,使賞者有寒江陰靄瀰漫無際之境,水天空闊,無筆墨處見深?意境,譽為郭氏傳世傑作。圖中有徽宗趙佶題《雪霽江行圖》郭忠恕真跡,亦乾隆題詩「大幅何年被割裂,竿繩到岸引人牽。江行應識多雪霽,剩有瘦金十字全。辛亥新正御題」。《明皇避暑圖》絹本墨筆,縱161.5厘米,橫105.6厘米。日本大阪市美術館藏,我於2002年訪問獲觀,無款識,畫法精妙,宮室建築宏偉壯麗,結構複雜,極盡細密,造型準確,山勢江岸樹木疏密,仙宮景色,令人陶醉。堪稱絕品,傳為郭氏畫筆,今難以斷定。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絹本,水墨,縱25.5厘米,橫525厘米。是卷為我國畫史上著名的一幅風俗畫,描寫北宋都城汴京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在城郊的種種活動,全畫選擇城外沿河兩岸和城內大街的主要場面,卷首以靜寂的春郊為開端,一座宏偉富麗的城門,橫斷畫面,城裡大街,又是一種安詳景象,畫家以生動之筆墨,刻畫出五百餘人物,不同類型的舟船、車、橋樑、市街店鋪、民居不可計數,深入地刻畫出汴京運河、船運情況和勞動者艱苦生活的場面,全景式構圖,嚴謹精細的筆法,展示十二世紀我國都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和社會全貌。河上拱橋無柱,以巨木虛架於碼頭,結構精巧,造型優美,宛如飛虹,以鳥瞰角度,不斷推移視點來攝取景物,完成了這幅巨跡之創作。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中國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畫院待詔,工於界畫,擅舟車、市橋、郭徑,別成一家。另有《西湖爭標圖》傳世。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絹本,大青綠,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卷長三丈,仍在整匹絹上畫成,無款,有宋蔡京題跋:「正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育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此賜臣京,謂天下士作之而已。」此卷王氏十八歲時作品,圖中山峰崗嶺,層巒起伏,江湖河港,煙波浩渺,氣勢雄渾壯闊,中間巉石邃谷,飛瀑鳴泉,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幽境,曲折入微,山水之間有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草庵茅舍坡石長橋,人物諸多,有捕魚、趕腳、幽居、觀景,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有這一切都安排得有條不紊,虛實得體,疏落有致,緊湊而嚴密,技法精妙,以傳統「青綠法」完成,遠水近山皆用色彩表現又無繁冗雜碎之感,可謂「青山錦繡,碧水如藍,一派王氏真面目也」。

王希孟,畫史無考,生卒年不詳,北宋末年畫家,原為畫學生徒,後被召入禁文書庫,得徽宗親授,畫藝大進。於1113正和三年,創作《千里江山圖》後亦絕無聲響,清人宋犖推想,是卷創作後亦逝,故此卷為王希孟唯一傳世之作。

李公年《山水圖》,絹本淡設色,縱130厘米,橫48.4厘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此軸為李氏唯一傳世作品,我於上世紀90年代末與楊仁愷先生訪問美國,對該館藏卷進行鑒賞。圖中繪北方冬日荒野清曠蕭瑟之景,畫幅上端山巒在浮雲中層層疊起,山腳隱於暮靄之中,寒溪曲折自遠而近,灘岸蒼崖古木疏林,通幅淡墨寫景,清韻空曠,虛靈簡遠,為李氏傳世之惟一真跡。李公年生卒年不詳,北宋後期畫家,為浙江提點刑獄公事,是一位文人畫家,《宣和畫譜》謂其:運筆立意,風格不下前輩,寫四時之圖,繪春為桃源,夏為欲雨,秋為歸棹,冬為松雪,而所布置者,甚有山水雲煙餘思。善寫四時朝暮,抒寫富有詩意之景趣。

遠岫青雲圖 宋 米友仁

米友仁《遠岫青雲圖》,絹本水墨,縱24.7厘米,橫28.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我於2003年訪問該館,獲觀此圖,是圖以顯潤筆墨表現雲山樹石,煙靄變幻,山色朦朧,「米氏雲山」淋漓盡致,山頭不作橫點,渴筆皴與他卷稍有不同。《畫記》說:「小米畫作,風氣尚乃翁,點滴煙雲,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此圖水坡樹石,雲擁峰巒,筆飽水潤,天際溟濛之境,堪稱米氏絕品。雖然清人安岐惑疑。但未成公論,款識:「元暉戲作」。詩唐題九行三十三字,云:「紹興甲寅元夕前一日自新昌泛舟來赴朝參居臨安七寶山戲作小卷付與廩收」。下作畫押,不可變識。

米氏傳世作品《瀟湘奇觀圖卷》,紙本,水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無款後米氏長篇自題,署款並鈐有朱文友仁印,薛羲、葛元喆、吳匏碩、貢師泰、鄧宇志、董其昌等宋元明人題跋。《雲山得意圖》紙本,水墨,畫無款,後有米氏自題十三行署名,有宋人曾覿,明人吳寬、婁孟堅,清人笪重光、高士奇等人跋。其中曾覿一跋原題米芾書法,後移此卷上,與此圖無關。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雲山墨戲圖》紙本,水墨,題款四行,「署之暉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瀟湘白雲圖》紙本,水墨,款「元暉戲作」。後幅自題三十五行,並鈐「友仁」迭篆朱文印,又題十行,署「懶拙老人元暉」款,有謝伋、韓滸、錢端禮、洪适、曾惇、曹筠、洪邁、尤袤、錢聞詩、朱敦儒、朱熹、溫革、林仰等宋人款識。另有明人沈周、董其昌跋款及明初王彝楷書《瀟湘圖考》敘述宋人出處,已不全。此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雲山圖》紙本水墨短卷,畫無款,尾有宋人王介,元人鮮於樞、郭天錫,明人方勉、宋極等跋,並有元人陸友,清人梁清標收藏印。現流傳美國。此外有一卷三寸高《雲山袖卷》紙本,水墨,無款,有《黃氏淮東書院圖籍》條印及董其昌跋。疑為《五洲煙雨圖》而別載成卷。

米友仁(1072-1153)南宋畫家,一名伊仁,字元暉,晚號黃庭堅贈古印「元暉」,懶拙道人,懶拙翁等別號,世稱小米,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其父為書畫博士,徽宗召偏殿,米友仁作《楚山清曉圖》,賜御書,畫各軸,時年友仁十九歲,米氏繼承乃翁畫法,略變為新格,水墨橫點,連點成片,構成「煙雲變幻,林泉幽壑,生意無窮,強調「借物寫心」,崇尚「平淡天真」,運筆草草,自稱「墨戲」,對後世影響極大,米氏精鑒賞,高宗每得名跡必命友仁識並題鑒。米元暉祖籍太原,遷襄陽(今湖北)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絹本,縱55.6厘米,橫324厘米,無款,明初定為趙伯駒之作,明內府藏,後歸清人梁清標,又旋歸乾隆內府《石渠寶笈初編》著錄,故宮博物院藏,徐邦達認為「北宋高手佳作」。趙氏擅山水、人物、花鳥各科,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能與文人畫境融青綠之法,自有格局,《圖繪寶鑒》稱其人物畫「精神清潤,能別狀貌,使人望而知其詳也」,其青綠山水當時人趙希鵠評云:「大抵山水,初無金碧、水墨之分,要在匠心布置如何爾」。趙伯駒的「匠心布置」確高人一籌。明代董其昌云:「李昭道一派,傳趙伯駒,趙伯驌,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後人仿之者,得其工而不能得其雅」。《畫繼》趙伯駒「享壽不永」「故其遺迹,傳世絕少」,故宮一卷未必真品。

趙伯驌《萬壑金闕圖》絹本,青綠,縱27.2厘米,橫135.2厘米。無款,後有趙孟頫題定為趙伯驌所作,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雖為工整的青綠山水圖,但畫卷充滿了渾厚滋潤的文人氣息,展卷一輪旭日從萬頃碧波中噴波而出,霞光輝映,海天一色。一派雄偉壯麗氣象,勾染水紋,宛轉流暢,無遲滯之弊,洶湧澎湃之勢,群鶴翔集穿過雲壑間,把賞者引向更奇麗的海島仙境,山巒亘綿,蒼松虯枝,碧桃欲燃,瓊樓金闕,山的畫法不勾輪廓,不皴陰陽,而以淺綠橫掃打底,再用橫豎點苔積點成形,表示山上布滿萬松,復以黛青,墨筆潤染,分出遠近明晦,雲光嵐影,空濛恍惚,雲蒸霞蔚,意境幽遠,酷似董北苑,、米元暉「落茄」雲山畫法,山坳曲徑和山腳沙灘用重色,勾泥金,光輝耀目,金闕朱欄沒骨法,直接勾金碧敷色而成,畫面將勾勒、沒骨、金碧、水墨、工筆、寫意,單純簡潔精細入微巧妙地融為一體,大變勾斫之法,在傳統青綠山水中別樹一幟,清人安岐《墨緣匯觀》贊此卷:「設色布景,全法大李將軍,筆法氣韻,若董源,山勢點苔,類小米,乃畫苑中奇品,生平僅見者」。

趙氏兄弟,伯駒,字千里,太祖趙匡胤七世孫,生卒年不可考,擅青綠山水,承大李將軍一派。趙伯驌,字希遠,伯駒胞弟,宋宗室,祖籍汴梁(今中國河南開封),南渡後居臨安(今中國浙江杭州)官至和州防禦使,《圖繪寶鑒》評:「善畫山水人物,尤工於花禽,敷染輕盈,頓有生意」。傳世作品僅《萬松金闕圖》,描寫臨安鳳凰山一帶南宋宮闕外景。堪稱絕品。

李唐《濠梁秋水圖》,絹本,淡設色,縱24厘米,橫114.5厘米,描寫安徽濠水一帶風景,展卷山川叢林,筆墨精微,枝幹穿插,老木龍虯生長於蒼岩巨石之間盤根錯節,多種樹木叢生於濠水之岸,造型生動,賦有生機,設色淡雅,夾葉略施淡硃,赭色染於密林中,與古干山石江水相映成趣,樹下山石平台處,二老人清淡觀景,縱逸高懷,雅態若道山仙人,神情清閑,衣紋線條用筆尤見功夫,巨石斧劈皴法顯石之堅硬,蒼點橫陳,落墨精妙,遠山橫卧,左側峽口,飛泉急瀉,聲急花濺,與山下溪水相接,水中磯石兀立,波紋迴環,落葉漂流,初秋氣爽之境,令人陶醉。全圖運筆工整勁細,墨色渾厚,意境清曠,為李唐傳世佳構,天律藝術博物館藏,我與楊仁愷先生上世紀90年代末訪問美國對李氏另一件作品、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晉文公復國圖》進行了品鑒。對李氏的繪畫有所了解,並做了進一步研究。李唐另一件作品《萬壑松風圖》,我在數年前訪問台北「故宮博物院」,蒙江兆申先生高懷雅意,得以觀矣。後有拙文李唐《萬壑松風圖》,發表在《水墨藝術》叢刊。李氏傳世作品《採薇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灸艾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溪漁隱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松湖釣隱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策杖探梅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唐,字希古(中國河南孟縣)人,北宋徽宗時畫院待詔,金兵破汴梁後,輾轉到了臨安(今杭州),流落街頭,以賣畫為生,建炎間,太尉邵宏淵薦,奉旨授成忠郎,畫院待詔,賜金帶,時年近八十。《圖繪寶鑒》云:「頗受高宗賞識,稱李唐可比李思訓」,李氏擅長山水、人物、故事畫,山水取法荊浩、關仝、范寬而有所變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崖岸,山石大斧劈皴,積墨深厚,開南宋一代風氣。

秋窗讀易圖 宋 劉松年

劉松年《秋窗讀易圖》團扇,絹本,設色,縱26厘米,橫26厘米,於遼寧博物館藏。我於上世紀80年代末在該館獲觀此圖,留有文字,記述品鑒心得。圖中繪蒼松兩株,高聳挺拔,老乾虯枝,針葉茂密,翠蓋蔭濃,周圍雜樹叢生,枝條繁茂,近處巨石蒼岩,楓樹根發於巨岩凹凸處,崖後屋舍造型精微,線條勁直,略加淡染,崖前落葉泉涌,疏密成趣,屋內老者讀易沉思,有未解之疑。童子立於屋內侍聽候命,神態生動,屋外短籬柴門虛掩,籬邊草木竹叢得造化之姿,趣味橫生,花清染石,質感苔痕具妙,近處江水遼闊,水紋波環,筆法生動,遠山隱藏江霧迷漫之中,遠岸淡墨橫掃,近處多見磯石,比李唐山水又增秀潤。作品《羅漢圖》絹本,設色,縱117厘米,橫55.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景山水圖》絹本,縱41.3厘米,橫6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林縱牧圖》絹本,設色,縱96.3厘米,橫46.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瑤池獻壽圖》絹本,縱198.7厘米,橫109.1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猿猴獻果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款書開喜丁卯,即1207年。

劉松年,錢塘人(中國浙江杭州),居清波門,時稱「暗門劉」,是孝宗、光宗、寧宗三朝宮廷畫家,其師張敦禮是李唐的學生,因此劉氏畫風與李唐一脈相承,李唐對他的山水人物畫,起到了極大影響。

馬遠《梅石溪鳧圖》冊頁,絹本,設色,縱27厘米,橫2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一件花鳥與山水相結合的小品,可謂「江南小景」的典型樣式。畫溪塘一角,紅白山桃,橫斜出崖,溪水清澈,漣漪晃蕩,大小群鳧,飛集戲游,一派春意盎然,生機無限,山石以濃淡大斧劈皴,坡石則以淡墨勾染,野桃根干虯曲,俯伸拖枝一直探向水面,含笑呼應,賦予詩意,有春溪水暖之境。

根據清代歷鶚所編的「南宋畫院錄」及歷史收藏家與鑒賞家跋語的記錄,馬氏的傳世作品還是很豐富的,傳世作品多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行》絹本,水墨,縱192.5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華燈待宴圖》絹本,淡設色,縱125.6厘米,橫46.7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雪灘雙鷺圖》,絹本,淡設色,縱60厘米,橫38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山徑春行圖》絹本,淡設色,縱27.3厘米,描73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曉雪山行圖》絹本,淡設色,縱31.2厘米,橫45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洞庭風細》《秋水回波》《層波疊浪》《長江萬頃》絹本,淺設色,每段各縱26.8厘米,橫41.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對月圖》絹本,淡設色,縱149.7厘米,橫78.2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寒香詩思圖》絹本,設色,團扇,縱25.5厘米,橫25.7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松下閑吟圖》團扇,絹本,淡設色,縱24.5厘米,橫24.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根據清代歷鶚所編的「南宋畫院錄」及歷史收藏家與鑒賞家跋語的記錄,馬氏的傳世作品還是很豐富的,人物作品有《三教圖》《三仙傳道圖》《老子圖》《鍾馗移家圖》《列子御風圖》《孝經圖》《商山四皓圖》《淵明賞菊圖》《和靖觀梅圖》《旗亭記曲圖》《宮苑乞巧圖》《踏歌圖》《臨江村社會圖》。山水畫《春山行樂圖》《四景圖》《四題圖》《松泉圖卷》《漢宮春曉圖》《瀟湘八景圖》《春山》《夏山》《秋山》《冬山》《四景圖》《秋江垂釣圖》《虛亭漁笛圖》花鳥畫《寫生花圖》《折枝花圖》《水墨花圖》《竹鶴圖》《荼縻黃葵圖》《蓮塘白鷺圖》《梅花冊》等。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中國山西永濟),出生錢塘(中國浙江杭州),曾祖賁、祖興祖、父世榮、伯公顯、兄逵,均為畫院待詔,馬氏承家學,山水後師李唐能創新格,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世稱「馬一角」,兼精人物、花鳥、山水尤為隆譽,與夏圭並稱「馬夏」,與李唐、劉松年並譽南宋四家。《格古要論》云: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望,此邊角之景也。《曝書亭集》:「馬遠水墨西湖,畫不滿幅,人號馬一角」。《山水家法》云:「人謂馬遠全事邊角,乃未多見也,江浙間有峭壁大嶂,則主山屹立,浦漵縈迴,長林瀑布,互相掩映,且如遠山低平處,略見水口,蒼茫處微露塔塵,此全境也。」馬氏筆法高簡而有力,工細清勁,畫法沉雄古雅,《存誠堂集》云:「清古數筆而神致完備」。《珊瑚網》:「墨氣淡盪,洒然出塵。」山石皴為「大斧劈」。墨凝重,並常利用色濃淡來對比表現煙雲掩映之氣氛。《西湖志全》:「馬遠樹多,斜科偃賽,至今園丁結法,猶稱馬遠雲」。《王概畫傳》:「馬遠松多作瘦硬如屈鐵狀,間作破筆,最有豐至,古所蔚然」。

馬遠花鳥人物創作成就也很高,陳衍題馬氏《梨花園》跋云:「尤有家學,于山水、花卉、翎毛、人物、皆變化古迹,自成一家」。

溪山清遠圖 宋 夏圭

夏圭《溪山清遠圖》紙本,長卷,水墨,縱456厘米,橫889.1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為夏禹玉傳世巨跡,以高遠平遠之法構成全卷真境。深山溪水,峰巒相接,全無堆砌拼湊之感,內容充實,意境空靈疏秀,筆法疏簡清瘦,以大斧劈皴畫巨岩,塊面分明,勾斫有力,干墨濕染,濃淡交織,無不瀟洒自如,叢林屋舍人物、舟橋、溪流等等,表現出自然之美。

夏圭南宋傑出畫家,風格與馬遠接近,《珊瑚網》記載:「夏圭學李唐」。《妮古錄》:「夏圭師李唐,米元暉拖泥帶水皴」。《西湖志余》:「夏圭雪景學范寬,可見夏氏雖與馬遠近,又別豀徑。人物畫非同凡響,雖無傳本,但在當時,留下了許多名跡,據《南宋畫院錄》載,《名山藏書圖》《灞滻微行圖》《南宮避風圖》《張陵叱劍圖》《靈武分兵圖》《右軍洗硯圖》。山水有八十餘幀。清《石渠寶笈》(包括續編和三編)中著錄有卷畫大幅十一件,《江山佳勝圖》《長江萬里圖》絹本,設色,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江山無盡圖》《秋江風雨圖》《錢塘秋潮圖》絹本,設色,縱25.2厘米,橫25.6厘米,蘇州博物館藏。《梧竹溪堂圖》絹本,縱23厘米,橫2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雪堂客話圖》絹本,設色,縱28.3厘米,橫2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觀景圖》絹本,設色,縱24.6厘米,橫25.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松溪泛月圖》絹本,設色,縱24.7厘米,橫25.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西湖柳艇圖》絹本,淡設色,縱107.2厘米,橫59.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別有冊頁小品未記。夏氏以描繪風、雪、煙、雨中的江湖景色為多。又擅長畫手卷最為稱絕。

夏圭,字禹玉,錢塘人,宋寧宗(公元1195-1125年),畫院特詔,「賜金節」,與馬遠大致同時人。

賈師古《岩關古寺圖》冊頁,絹本, 淡設色,縱26.4厘米,橫26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中意境,夜幕將盡,夕陽餘輝,構圖與馬遠「一角」相同。山石皴法,雜用短釘頭,長括鐵,小斧劈,石塊崚嶒堅凝,山端聳有羅漢青松及古杉樹,坡滿山草,通幅上色,染以汁綠,山石的中央一段巧用赭石,於森然之中含有媚柔之態,為獨匠之處。

賈師古,南宋畫家,汴京(中國河南開封人),善畫道釋人物,師法李公麟,高宗紹興(1131-1162)時為畫院祗候,白描人物,有閑逸自在之狀。

梁楷《雪景山水圖》絹本,水墨,縱111.3厘米,橫49.7厘米,日本國立博物館藏,我於2003年5月訪問該館,獲觀此圖,是軸描寫兩個身穿白色披風、頭帶風雪帽的騎驢人,穿行在山谷之中的情景,水邊兩棵老樹,蒼干虯曲,疏葉殘枝,冰山雪峰,意境荒寒,山石皴少,簇點密林,淡墨渲染映襯出白雪皚皚隆冬蕭瑟之景。

梁楷為南宋傑出的畫家,傳世作品《芙蓉水鳥圖》,絹本,設色,縱25.1厘米,橫25.1厘米,中國台「灣故宮博物院」藏,《秋柳飛鴉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圖》、《六祖截竹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八高僧故事圖》上海博物館收藏,《釋迦出山圖》日本國立博物館收藏,背景樹石,承李唐畫法,造型嚴謹與減筆作品不同。

梁楷,祖籍東平,(今中國山東東平)祖上做過東平相國,梁氏生活在南宋中葉,寧宗趙擴朝任畫院待詔,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擅白描與潑墨技法,夏文彥《圖繪寶鑒》云:「院人見精妙之筆,無不敬伏」。根據夏氏此語,梁楷受院人無不敬伏之筆決非減筆畫,應是嚴謹工細畫格。

喬仲常《後赤壁賦》紙本,縱29.3厘米,橫560.3厘米,喬氏傳世名作。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我有幸於上世紀90年代末應邀與楊仁愷先生訪問該館,展卷品鑒,留下文字。喬氏此卷構思巧妙,超塵絕俗,筆簡而繁,群峰高聳,幽澗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樹,溪橋陂陀,橫江闊水景色變化,妙得蘇軾《後赤壁賦》意境,將實景與幻想巧妙相結合,抒發閒情逸緻。感受當時蘇軾暢遊心情,運用「異時圖」的手法,充分發揮線條概括形象功能,使畫面空間在不斷轉換表現出內容的變化。充分顯示畫家在藝術手法和修養上的追求。

喬仲常,生卒年不詳,北宋末畫家,河中(中國山東永濟)人。工雜畫,尤善道釋人物,師法李公麟,《十六應真圖》卷,眾羅漢外,山水樹石具備,傳世作品有《後赤壁賦圖》《山居羅漢》《高僧誦經圖》。

北宋在167年及南宋150年時間裡,其山水畫創作已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並完成了宋畫面貌,奠定了畫史上的重要地位,人物畫創作在繼承傳統同時不斷創新,留下了時代的痕迹。

張繼剛

字慎之、號知行、1966年生,遼寧師範大學畢業,師從楊仁愷先生三十年。古書畫鑒定家、書畫家、學者,當代文人畫家之主要代表,倡導「文人畫之士人精神」。創建「雲廬藝社」學術機構,集目鑒、比較、分析、考訂、心性學等綜合學科,創立了「書畫鑒定與心性學」之鑒定學理,涉獵文、史、哲、藝、詩、詞、曲、賦,發表論文300百餘篇。出版《張繼剛畫集》、《張繼剛花鳥畫集》、《明清近現代畫家叢書·張繼剛卷》、《沐蘆草堂論書畫》、《藝苑彌珍·古代書畫鑒賞》、《沐蘆草堂文集上下卷》、《蒲華研究》、《沐蘆草堂書畫跋記》、《沐蘆草堂叢稿》、《蒲草集》、《沐蘆草堂詩、詞、韻語三卷》、《西泠問話·張繼剛卷》、《過眼煙雲·古代書畫鑒定叢書》、《雲歌詞》、《鑒跋記》、《暢畫論》、《積序箋》、《碎玉集》、《甲骨註疏》、《稀音詩境》、《硯池滴音》。

訪問美國、法國、英國、北歐及亞洲國家諸博物館,應邀訪問耶魯大學、巴黎大學、悉尼大學講學,應海南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四川省博物館等國內外諸多博物館邀請舉辦「文心詩境. 張繼剛詩書畫博物館巡迴展」,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大學收藏。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文獻與書畫鑒定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海南熱帶海洋大學文物鑒定與保護修復研究所所長,雲廬藝社社長,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


推薦閱讀:

千年風雅——宋元以來繪畫精品賞析(上)
中國繪畫之珍禽花鳥篇
沈周繪畫盆菊幽賞圖卷附書跋
潘凌瑩事件之後,聊聊我們為何畫畫
美國Jon.Paul插畫.CG繪畫作品集錦

TAG: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