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逸楓:香港地價暴跌樓市崩盤純屬眼球炒作
謝逸楓:香港地價暴跌樓市崩盤純屬眼球炒作
文/財經意見領袖著名專欄作家謝逸楓
一條「香港地價暴跌」的新聞滿天飛傳,香港樓市崩盤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2016年2月12日,香港地政總署發布新聞公報,宣布一幅位於新界大埔區地段第221號的住宅用地,國萬投資有限公司(母公司: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最終以21.3億港元的低價成功競標,按最大可建樓面面積10.71萬平方米計算,樓麵價格僅為19880港元/平方米,創下十年來香港地皮成交的最低單價之一。這年頭香港樓市崩盤聲音如放屁一般響亮,結果是樓市沒崩盤,朋友圈刷到手機自爆。當今自媒體、網媒體、傳統媒體的媒大炮時代,標題黨、爆炸式的、弄虛作假式的自我炒作已習以為常。香港樓市的無關緊要新聞,真的沒必要過多的過分曝光,除了吸引眼球外,對於樓市健康發展沒有任何的好處,反而導致市場恐慌與投資市場的混亂。
2月12日,香港地政總署公告顯示,春節後首次拍賣的一幅位於新界大埔區地段第221號的住宅用地,以21.3億港元的價格賣給了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批租期為50年。按樓麵價計算,該地塊只有19880港元/平方米,相當於人民幣也就1.7萬元左右。對比春節前後、北京、南京等地動輒四五萬元的樓麵價土地,顯得香港地價似乎已崩潰了。據悉2015年北京樓麵價超過3萬元+的土地高達26宗,其中甚至有3宗位於六環外。對比2015年9月2日,在同樣位於新界大埔的第226號用地拍賣中,一塊同樣指定作私人住宅用途的地塊,成交價30.3億港元。按照最高面積計算,摺合每平方米樓麵價為4.887萬元人民幣。過去三個月香港樓市還出現過兩起流拍事件。據統計2016年1月份香港物業成交約3500宗,這是1991年1月以來的最低數。2003年以來連續飆漲12年、漲幅達到3.7倍的香港房價似乎也要掉頭向下了,自2015年9月份達到頂點後,已下跌近9.5%,似乎印證了「樓價下跌已傳遞到地價」的判斷。
首先說說為什麼是低價成交。第一是地塊的涉及司法問題,投資面臨一定風險。如果在賣樓花(期房)前未能解決,開發商將會面對一定的投資風險,如無法按時銷售與獲得銷售許可等融資問題。相比內地的開發商慣於囤地,香港本地的開發商由於樓市已經出現明顯調整的跡象,在買地方面比較謹慎。第二是這塊地皮將於2016年8月2日在香港高等法院進行聆訊,此前環保組織「環保觸覺」已入秉香港法院對該地塊申請臨時禁制令。因此,招標僅有其他六家開發商參與,包括長實地產、恆基地產、鷹君以及信和置業與萬科,英皇集團與佳明各自組建的合資公司。一旦環批通不過,面臨收回的風險。第三是中海外冒險拿地,肯定是因為地塊規模大十分看好發展前景。特別是對後前景看好,即使樓價下跌,跌幅也不會太大,時間不會太長。
香港地價為什麼暴跌?第一是在於該用地的法律糾紛。香港當地新聞和賣地文件都曾經指出,有關地段被環保團體提出司法複核,換言之,除非所有法律程序走完,開發商是不能開發。而香港的法律程序動輒數年,假如反對開發一方持續上訴,很有可能數年之內都不能開發。顯然,一塊有瑕疵的地塊的成交價格,並不能代表什麼。以香港的特例和內地一線城市的均價對比,更不能表明香港樓市就此崩潰。中國海外地產董事總經理游偉光表示,公司在出價競爭時,已將該地皮所在位置、發展規模及密度,和所涉官司等因素詳加考慮,並恰當地反映在地價上。認為此次成交價屬合理水平,公司亦有信心官司不會影響地皮的發展。
第二是「土地財政」將香港逼入死胡同。香港並不缺少土地,但大部分土地卻不被允許利用。香港可以推向市場的土地大都掌握在港府手中,但香港政府歷年來對土地供應量嚴格控制,人為推高了香港地價和房價。據麵包財經統計,在嚴格的數量控制之下,香港土地單價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以來,香港共拍賣土地175.6萬平方,所得土地拍賣款超過3290億港幣,平均每平方米土地價格高達18.7萬港幣。第三是息率走勢是致使香港樓價下探的影響因素之一。這是香港維持聯繫匯率必然付出的代價。香港為了維持聯繫匯率,必然跟隨美聯儲加息,美元走強,港幣必然走強。加息必然帶來對資產價格的傷害,而在如此疲弱的經濟環境下,加息意味著對經濟的雙重打擊。除非香港放棄聯繫匯率,這也是一些國際空頭做空香港的原因,認為香港很難維持聯繫匯率。貨幣之間相對價格無法調整,就只能通過資產價格「通縮」來實現,1997年香港樓價、股價齊跌就是這樣的。因此,此輪股市和樓價調整在預期之中。
第四是香港對內地資金吸引力下降。香港樓市繁榮,得益於內地購房者。但是隨著香港社會環境的相對惡化,對內地的吸引力下降,內地的支持力量在大幅度下降。如今香港製造業空心化,只有房地產和金融,最近連貿易都下降,零售業也蕭條了,中國土豪們都不去了。所以樓價失去了實體經濟的支撐,下跌是個必然。第五是香港政府不斷收緊樓市限購,港人港地、雙倍印花稅等先後推出,對投資性購房需求產生了抑制作用。李嘉誠、鄭裕彤、郭鶴年先後減持香港物業引發跟隨效應。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在1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香港連續6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樓價中位數是一般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的19倍,這是該項調查12年來錄得的最高紀錄。香港2015年的樓價中位數為556.1萬港元,而家庭收入中位數為29.3萬港元,前者是後者的19倍,較2014年的17倍有所增加。換一句話說,將一個家庭每年的全部收入都用來買房子,也需要19年才能完成購房。
自去年9月開始,香港的房價開始一路下滑。根據中原地產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香港樓市2016年1月的成交量跌到至少25年來新低,房價較去年9月的最高點已跌去近10%,創2013年7月以來新低。除此之外,香港樓市也在2015年第四季度創下了七年來的最高季度跌幅——7.5%。此次香港房價下跌意味著香港樓市進入新一輪的下行周期,從1992年至今,香港樓市經過3次周期調整,平均時間為7年左右,而從2003年至今,香港房價已經連續上漲長達13年。有觀點認為,從住宅市場來看,香港樓市整體來看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房價經過13年的上漲出現了價格泡沫,目前樓市的成交量在逐步的下降;從內地的投資需求看,目前內地的一線城市房價都有很大的漲幅,以前內地投資香港作為避風港的資金會撤出轉投內地一線城市,導致投資需求的下降;另外,一個明顯的信號是港股的下跌,由此傳導房價的下跌。
另外有觀點認為,香港房價下跌主要基於五重原因:「首先,從資本面來看,港股和樓市的關係比較密切,一般是股市先變化,樓市後變化,而從去年年中開始港股就開始持續下跌,也陸續傳導到香港樓市;第二,從經濟基本面來看,香港的經濟形勢也持續走弱,進出口量同比下跌、零售業疲軟,經濟的下行也使得人們的消費購買力下滑;第三,從貨幣層面看,港幣貶值導致資產價格下跌;第四,從政策來看,去年開始,港府主動調控樓市,除了強化額外印花稅、推出「買家印花稅」來遏制外來需求、投資需求和炒賣需求外,還計劃加大土地供應遏制房價上漲;第五,從房價來看,香港房價已經經歷了長達十年的上漲周期,房價產生了泡沫,需要回歸理性。」
其次是《香港地價跌到不足南京一半,李嘉誠公司暴跌1400億》(以下簡稱《地價》)文章分析絕對不正確。香港這一地塊本身有瑕疵、條件苛刻,並不具可比性。第一是香港的地價與內地的城市地價比較不正確,沒有可比性。地價的高低與地塊本身、市場供求因素、政策環境、房企自身、貨幣走勢有直接關係。第二是地價暴跌,房價未必暴跌,香港地產業未必瀕臨崩盤危機,因為地價決定不了房價走勢,關鍵是供求與貨幣及政策、經濟、金融。況且香港地價與房價的暴跌歸咎於香港「土地財政」都是錯誤的,這主要是地塊自身問題。即使香港可以推向市場的土地大都掌握在港府手中,香港政府歷年來對土地供應量嚴格控制,人為推高香港地價和房價,卻不能夠說明地價暴跌會導致房價暴跌,樓市崩盤,這是比較錯誤的邏輯。實際上,香港政府無論在回歸前還是回歸後,其都嚴格控制土地供應。
在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中,列明英方於過渡期內(1984年~1997年)每年只可賣出50公頃土地,如多於此數需得到中方首肯。由此,在多個因素綜合作用下,香港當地房價逐步升至1997年的歷史高位。在回歸之後,第一屆特首董建華曾推出八萬五政策,即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然而不巧碰上金融風暴及2003年非典,香港當地房價曾經在1998~2003年間下跌了70%,導致四分之一的按揭樓盤處於負資產狀態。為了穩定信心和樓市,政府先後推出了一系列救市政策,繼續維持高地價政策。
最後是香港樓市不會崩盤。當前香港整體樓市已經基本觸底,未來會逐步穩定下來。相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香港樓市並無大幅下跌的基礎,尤其是一些豪宅類的優質項目,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這類住宅的價格升幅明顯落後,市場已經累積了一定的購買力。短期之內,香港樓市依然震蕩下行,公開統計數據顯示,春節後香港至少有11個新盤陸續推出,總供應超過4000個單位。為了爭奪客源,各大地產商也使出了渾身解數,提供各種優惠,包括減價、稅務優惠、增加按揭成數等。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顯示,去年12月整體私人住宅售價指數跌至285.2,回落至11個月的低點,並已連續三個月下跌,相比去年9月306.1的高位,累計跌幅約6.8%。同時,二手樓價自去年十月開始持續回落。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顯示,二手樓價在2月初已從去年9月中的高位下跌了10.8%。
數據顯示,香港樓市2016年1月的成交量跌到至少25年來新低,房價較2015年9月的最高點已跌去近10%,創2013年7月以來新低。此外,香港樓市也在2015年第四季度創下了7年來的最高季度跌幅——7.5%。瑞銀在2016年投資展望報告中指出,香港樓市已接近泡沫邊緣,泡沫程度僅次於倫敦。並預計香港房價將在2016年下跌10%到15%,到2017年底更有可能累計下跌30%。香港的房價下跌30%已經是樓市最糟糕的狀況,不會持續下跌。里昂證券(CLSA)1月份的報告稱,香港房地產市場在2015年第四季度下滑7.5%的基礎上,2016年第一季度將下滑8%。萊坊國際的報告則顯示,即使是價格相對堅挺的香港豪宅,預計2016年也將跌價5%左右。除了經濟增長前景低迷,困擾香港樓市多年的供應短缺問題已出現了扭轉的跡象。香港政府於五年前開始加快賣地,目標將每年新增私樓供應單位增加到1.8萬-2萬個。目前,這項政策已有所成效,私人住宅供應量在2009年第三季度銳減至5.2萬個的低谷後,已連續五年持續增加。
目前由於一手樓盤供應持續增加,2016年1月的樓價跌幅已達2%左右,全年跌幅約10%。此外香港特首梁振英於1月13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明確提出,未來數年香港政府計劃大幅增加房屋和土地供應,從而達到抑制房價的作用。未來5年,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房屋協會興建的公營房屋單位預計為9.71萬個,當中公屋單位約為7.67萬個,資助出售單位約為2.04萬個。房委會和房協今年計劃預售共約3700個單位,2017年預售合共約2600個單位。同時,私營房屋方面,預計未來三四年一手住宅市場的供應量約為8.7萬個單位,這是自2004年9月起政府按季度公布供應數字以來的新高。政府在2015年-2016年度制定的賣地計劃已售或將出售合共16幅住宅用地,加上其他私人房屋土地,預計大約可興建2.03萬個單位,超出原先1.9萬個單位的供應目標,是自2010年以來的第二高。
2015年9月以來,香港房價已下跌9.5%。標普周一發布報告稱,今年香港房地產行業形勢將更加嚴峻,房價預計將較2015年下滑10%-15%。瑞銀則預期香港樓價由目前至2017年年底再跌20%至25%,並重申對香港地產股的「減持」投資評級,預期樓價下跌將拖累股價表現。香港地價暴跌,手握雄厚資金炒房的富商已賣房,開始了新一輪的資金配置。增持美元是第一選擇,從歷史經驗來看,歷史上短期內美元指數超過20%漲幅的總共發生過4次,分別是1980年、1984年、2008年和2014年,那麼這4次的美元指數大幅上漲,只有一次就是2008年那一次是因為危機產生的避險情緒,其他3次都是由於美國美聯儲的加息引起的。加息是美元指數上漲最重要的一個動因,現在看到了美元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加息周期,所以,美元指數的上漲幾乎是沒有懸念的。第二選擇內陸互聯網金融理財行業。美元指數上漲「幾乎」無任何懸念,「幾乎」二字代表仍有不確定性,而互聯網金融理財的收益是確定的,且無風險概念。通過互聯網金融理財行業,能夠賺到豐厚的回報。第三選擇,購買美股。
推薦閱讀:
※優越感+民粹是不是港台學運的共同特徵?
※香港旺角暴亂參與者梁天琦競選郵件煽動「港獨」 鼓吹「勇武抗爭」
※香港到底有哪些點心好吃?
※梁愛詩:有些港人對《基本法》揣著明白裝糊塗|香港| 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