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參政路漫漫

海外華人參政路漫漫孫驍驥2009-6-17 16:09:30

專欄作者

孫驍驥的專欄孫驍驥,80後出生,留學英國並獲新聞學碩士,曾為京、滬、穗等地多家媒體撰寫時評及書評,現為獨立撰稿人,媒體從業者。

  • 海外華人參政路漫漫-2009-6-17
  • 「老大哥」仍在看著我們-2009-6-11
  • 「津貼門」中的英式民主-2009-6-1
  • 出場費與經濟學「屠龍術」-2009-5-18
  • 對「海盜灣」的再思考-2009-5-11
  • 本月初,歐洲議會(MEP)選舉倫敦選區結束點票,參選的19歲華人青年張敬龍最終只獲得四千多票,未能當選歐洲議會議員。同一天,號稱要把所有反對盜版的政客趕下台的瑞典「海盜黨」卻在獲得了7.1%的支持率之後,成功在歐洲議會謀得一個議席。

    這形成了歐洲議會選舉有趣的一幕。看似兒戲的「海盜黨」成功進入國際政治舞台,成為歐洲議會七百餘席的一員。而儘管英國華人張敬龍的競選傳單上寫著:「讓我們打破150年來的緘默,一同改寫歷史,為歐洲華人打開新的一頁」這樣的煽情口號,但英國華人卻以不足歐盟平均水平10%的投票率作為對他的「回報」。儘管張敬龍本人在得知結果後樂觀地表示,還會繼續參選,但華人在海外參政的阻力基本上不會因為他的這次「吃螃蟹」之舉而改變多少。

    英國註冊在案的華人大約有60萬,其中約30%分布於倫敦地區。如果倫敦將近20萬華人中具有選民資格的人全部投票給張敬龍,他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當選。但是,歐洲議會的選舉實行的是分區選舉,偌大一個倫敦被分成多個選區,無形之中,本來就是少數族裔的華人選民更被嚴重地分流,基本形不成顯著的政治力量。即便如此,不足五千票的得票率還是讓人有些汗顏,華人薄弱的參政意識和公眾事件的冷漠態度,其背後體現的到底是華人勤懇工作無暇顧及他人與社會,還是一種先天的政治「懶惰」?

    孫中山把政治定義為「眾人的事」,言下之意是說中國人自私自利,缺乏「公民」意識。不過,張敬龍這次能夠獲得參選資格,主要還是依靠著旅居英國的「眾人」。根據規定,英國的歐洲議會候選人需要5000英鎊作為抵押金,而這一筆錢,張敬龍完全是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青春進取的形象在華人社區中一個銅板一個銅板籌集來的。其實,從汶川大地震後數額頗為可觀的海外捐款就不難看出,中國人對於「自己人」的事,向來是慷慨解囊的。不過,「解囊」之後怎麼辦,在這個問題上,地無分南北,中國人卻考慮得比較少。

    時至今日,我們依舊信奉著那句俗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是,政治這東西,從來都得「勞力傷財」才能成事。畢竟,政治是選出來的。想要不付出實際的個體代價而成為群體公共政策的受益者,這似乎是中國人對待個人與社會的最普遍心態。以筆者的了解,在英國,說粵語的華人和說普通話的華人也有一層隔閡。看到中央台記者採訪張敬龍時,記者的京味普通話和粵式普通話的「交戰」,人們不難感到語言背後的文化、族群鴻溝。如果沒有一種「政治的共同體」,這道鴻溝彌合的難度可想而知,海外華人要真正成為一股有影響的政治力量,終究難以實現。

    韋伯在論及民族政治體之時有言,與現代經濟相適應的只能是一種「大眾民主」(mass democracy),即被納入到一個經濟統一體的社會大眾必須同時參與到一個統一的政治過程中。以此等廣泛的政治參與性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才配稱為「政治的民族」。海外華人要想真正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卻不必等「政治民族」在國內的形成,他們自身亦可踏出這個過程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2009-25J《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紀念郵票
    馬來西亞總理:若國家動蕩華人將首先遭殃,政府需要更多華裔領袖
    特朗普的禁令讓華人回憶起那充滿屈辱和排擠的半個世紀
    華人持有英國綠卡仍然被拒絕入境!英國入境你必須知道的幾個關鍵!
    (原創)華人偷渡美國,各顯神通,合法入美,轉身分在美居留合法身分!

    TAG:華人 | 海外華人 | 海外 | 參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