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毛澤東最敬佩的一位帝王,死後葬於爛泥灘下,兩千年無一人敢來盜

說起中國風水最好的墓地,那可非北邙山莫屬了,古語有雲:「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在中原建都的很多帝王都將北邙山考慮為死後陵寢之首選。而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有壹座空前絕後的奇特帝陵,裡面埋葬著壹位中國最完美皇帝。

這位最完美的皇帝就是漢光武帝劉秀,毛主席曾說這是他最敬佩的壹位帝王。劉秀在統壹全國之後,立即實施了壹系列註重民生的政策。他先是下令釋放奴隸,整頓吏治,輕徭薄賦,抑制豪強,這為之後的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了有利條件。看猛料請加小編微信號:zzq4464。而正是因為這些政策的實行,使得墾田和人口都有大幅度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80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因此,可以說劉秀不失為對我國歷史有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

在古代,很多的帝王都會發動全國的勞動力為自己建造壹個氣勢恢宏的陵墓,地形開闊,寢殿也是金碧輝煌,讓自己死後的靈魂在壹個地下的小皇宮之中安息。而漢光武帝的陵墓不同於興建陵寢的其他皇帝,佔地面積僅僅25畝,不僅不富麗還有些簡陋,甚至連秦陵的3000分之壹都不到。當初劉秀下令修建這座陵寢的時候就指定了壹塊北邙山到黃河之間的地,不像其他皇帝爭奪北邙之巔,俯視著滾滾的黃河水,劉秀將自己的陵墓設計成了面朝高山背靠河的形式,建在了黃河邊的河灘上,並且要求自己的陵墓面積不得超過2頃,更不要復雜的建築結構,只要求這座陵墓能夠順利排水就好,其他的壹律從簡,完全不像是壹個皇帝的帝陵。

但又有人分析,這個選址或許就是劉秀迷信風水的結果,當地人有說法說劉秀選址的地方曾是龍馬背負「河圖」、神龜背負「洛書」出現之處,是孟津壹帶風水最好的地方。而「河圖洛書」是易學的肇始,也是中華文明的真正根源。劉秀選址於此或許正是想沾沾這龍馬和神龜的瑞氣。雖然陵墓的位置在「爛泥堆」之下,可這座陵墓卻壹直有著其他陵墓沒有的幸運。可能正是因為受到了這塊福地的庇護,兩千多年來,黃河曾多次改道,可劉秀的陵墓卻壹直安然無恙沒遭受自然和人為的傷害,也從未遭遇盜墓賊的光顧。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劉秀的這座陵墓被埋在了黃河灘下,地下四米壹下就全部是水,再加上黃河水速的湍急,盜墓賊更加無法挖掘這座帝陵了。

所以兩千多年來,逃過了天災,避過了人禍,這座僅僅25畝大小的陵墓壹直安然地躺在地下,從未被打擾,或許這塊風水寶地真的有神靈在此庇佑,讓埋葬此處的靈魂都得到了千百年的安息。

漢光武帝原陵:嚴重違背風水之說的神秘陵墓

詭異的建陵之地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說北邙是壹個風水寶地,倘若死後能長眠於此,那麽子孫萬代都將因此而受益。特別是它對面就是黃河,更是符合了風水學說的思想:「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

駕馭萬物之誌。」也正因如此,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後入住北邙,以福蔭後人,江山永固。邙山上下,戰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後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都在此長眠。

把他們的名字排列起來,是壹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古代史:殷王、東周諸王、東漢諸帝、蜀漢後主、曹魏諸帝、西晉諸帝、陳後主、唐明宗。

南唐李後主、蘇秦、呂不韋、夏侯嬰、陳平、賈誼、班超、何進、關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傑、杜甫、石守信……

其中,在北邙的東漢帝陵壹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沖帝的懷陵,以及靈帝的文陵。然而在這五座陵墓之中,卻有壹座特立獨行,選址蹊蹺。

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陽,唯有壹座坐落在邙山之陰的黃河灘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認為房後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

但這座詭異的陵墓卻恰恰相反,好比是房門開在山前,房後是河——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而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南頓(今項城縣)令劉欽之子。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崩,葬原陵,壽63歲,在位33年。光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壹代中興英主,他親執權柄,以柔道治國。

然而這樣壹位中興英主的原陵方向卻面南背北,著實有些奇怪。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漢皇仰臥」。

然而這些講法在風水學來說是極不提倡的。風水之說在中國由來久矣,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極為講求訴諸風水,從選址到朝向、建制,壹壹不得馬虎。可是這位東漢的開國之君為什麽會選擇壹個有悖於風水之說的建陵之地呢?

關於這個問題,民間還流傳著這樣壹個有趣的傳說:

劉秀有個王兒從不聽話,命他向東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卻攆雞。劉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在臨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劉秀這次得來個正話反說:故意命他把自己葬於黃河之中,

這樣他兒子才可把他的陵寢置於鄰山之顛。於是傳旨王兒來病榻前,囑曰:「父命中缺水,歸天後汝要把父葬於黃河之中,如此才免幹渴之苦。」誰知王兒卻壹反常態,哭著發誓道:「不孝兒從未聆聽過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

劉秀壹聽,叫苦不疊,無奈君無戲言,於是長嘆壹聲便駕崩了。後來王兒公布遺詔,並徵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龍舟靈樞。入殮後,便把靈樞拋入滾滾黃河之中。

說來也怪,此時河水突然咆哮著向北滾去。靈柩落處瞬間成為壹片平地,並有個陵丘拔地而起。據說原陵雖然置於黃河灘上,但歷來黃河泛濫卻從未侵害過。

當然黃河水不侵,只是因為這裡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只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沖得越厲害。

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是人們因為無法解釋原陵的反常現象而編織出的壹相情願的解說,並無惡意,相反,為原陵增添了壹絲神秘的、饒有趣味的色彩。

事實上,從公元50年開始,劉秀就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修建自己的陵墓。但劉秀是否和其他帝王壹樣為自己修建陵墓勞民傷財,歷史並無確切的記載。

他只是對負責修建陵園的竇融說過這樣壹段話,他的陵園要「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說現在建陵佔地不要越過二三頃,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

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規模和位置。臨終前劉秀又再次下旨強調:我在世時無益於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

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於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弔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並無任何奢華的建築。園中的柏樹,還是在隋唐時期栽植的。

這完全符合原陵的規模和位置。但是從漢朝初年開始,皇陵建制已經有了壹定的制度所遵循,即使劉秀不想在自己的墳墓上奢侈浪費,但終究逃不出傳統和後代的孝順。

後來原陵被董卓挖掘,曹丕對此事評價說,原陵被挖,罪在漢明帝。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四年後劉秀死掉,漢明帝將原陵建造得奢華無比,所以才招來了董卓的盜掘。

原陵三奇的傳說

然而,原陵的奇特之處遠不止陵墓的獨特建構這麽簡單。

光武帝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菇蔚峭拔,陵區呈長方形,由祠廟、方丈院,陵園三部分組成。墓冢位於陵園正中,呈園形,土丘,家高20米,周長487米,園內現存古柏1500株。

整個陵園鬱郁蒼蒼,肅穆莊嚴。陵園側有光武帝詞壹座,其左前方有宋代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新修後漢光武帝廟碑壹塊,碑文內容是歌頌光武帝由南陽起事,決昆陽之戰、破邯鄲之壘、定都洛陽等功業。

在詞殿前左右兩側,還豎有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石碑四通,分別記錄了重修詞廟和原陵沿革的史料,十分珍貴。陵前有壹塊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

其中「中興世祖」四字尤為明亮。傳說過去老百姓多到這裡撫碑擇吉問兇: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去,能摸到這四個字就是吉兆。

殿前甬道兩側,原有巨柏28株,巍然挺立,排列整齊,各有名諱,象徵輔佐劉秀打天下、定社程的雲臺28將,俗稱二十八宿柏。

關於這些松柏還有壹個傳說:據說,當初漢明帝把載有劉秀的屍體的棺材投放進黃河時,黃河突然改道,顯出壹座土丘,土丘周圍忽然就生長起了密密麻麻的柏樹。

至於柏樹有多少,沒有人數過。後來,有位大將軍路過此地,壹心要知道柏樹的數目。他就命令士兵用紙條貼樹編碼,當很快要貼完時,突然狂風大作,正在數柏樹的士兵被颳得找不到北。

同時失去了算術能力,等他們清醒後,樹上的紙條已無影無蹤。他們終究還是只記得有二十八棵特別粗大的柏樹,就是象徵那些稱得上是開國功臣的「雲臺二十八將」。

柏樹之奇還不僅僅於此。諸多柏樹中有兩種分別叫「鳥鳴柏」和「苦戀柏」的是為柏中壹絕。若在「鳥鳴柏」下拍手,林梢就會發出鳥叫聲。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則是「苦戀柏」。

「苦戀柏」本是自然形成的奇觀,壹株古柏的樹幹中,長出了壹棵苦楝樹。於是,又有了傳說:劉秀和他的皇後陰麗華苦苦相戀,最終長相廝守。

陰麗華是南陽新野人,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兒,年輕的劉秀對她壹見鐘情,當時還是壹介布衣的劉秀有兩大人生目標:「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後來劉秀果然贏得美人芳心,但由於戰爭,兩人天各壹方,苦苦思念。劉秀當了皇帝、定都洛陽後,派人把陰麗華接來,長相廝守,共度終生,死後合葬在這裡。於是,「苦戀柏」又成「千年等壹回」的「千古絕戀」。

原陵的另壹奇被稱為孟津縣的「八景」之壹,即「漢陵曉煙」。據誌書記載,每年在清明節前後,當天朗氣清,霞蔚風息,晨曦初見之時,陵園內陡起紫氣彌漫。

狀若輕煙,飄若浮雲,自西向東,姍姍移動,逐漸使整個陵園被飄渺的雲煙所籠罩。雲煙之中,翠柏紅墻,古碑墓家,野花芳草,若隱若現,恍若置身於仙境之中。

當地千百年來流傳著這樣的趣談,哪年有此景觀,便預兆農作物豐收。現在人們每到陽春三月,清明節將臨之時,仍企盼紫煙,祈禱祥瑞。壹位古代目睹此景的遊者,曾題《漢陵曉煙》,詩雲:「昆陽雷雨戰猶酣,赤符魂歸鎖玉函,今日陵園回首處,看他煙樹綠毿毿。」

青山埋帝骨,大河系英魂。「漢陵曉煙」更增添了人們對光武帝的懷念與仰慕之情。

原陵的另壹奇景就是「漢皇仰臥」。每逢秋末葉落,當有人站在陵西300米處東望時,整個陵園看起來就像是仰臥的劉秀,頭戴皇冠,身穿龍袍,頭枕黃河,腳蹬北邙。

此景中的劉秀身長240米,頭部由陵北的古柏組成,高50米,臉部的凹凸部分分別由壹些參差不齊的柏枝組成,五官和鬍子清晰可見,微風吹動柏枝,劉秀的胡須就飄起來。

冢上的柏林構成了劉秀的肚子,高60米。冢前甬道旁的兩行蒼柏恰似劉秀的兩腿。漢闕山門外的柏樹恰好是劉秀的兩只腳。如果妳站在陵西300米處,看到這壹奇景,妳壹定會感嘆帝王之威儀。

奢華招來的厄運

既然劉秀的原陵被後世修建的如此奢華宏偉,自然也少不得被盜墓賊侵擾。關於原陵的盜墓故事也不勝枚舉,其中有壹個「墓現金龍」的傳說流傳頗廣。

據說東漢末年,有個盜墓賊來到邙山,經過多方窺探,了解到原陵右側鐵謝村有個謝家磨坊,有壹張絲籮可以幫助人打開劉秀墳。盜墓賊花盡了積蓄,買來絲籮。

將分土劍往墳上壹插,坐北面南,墓道赫然出現在眼前。隨後,他又將絲籮往青石墓門上壹掛,只聽得壹聲巨響,雕刻著天龍、金獅的寬厚墓門竟徐徐打開了。

盜墓賊小心翼翼地走進去,誰想只見劉秀正端坐燈下,聚精會神地看書。劉秀聽見聲響,擡頭壹望,看到了盜墓賊正毛骨悚然地站在那裏,於是便厲聲責問來者何人。賊人自然是胡亂找個理由虛與委蛇。

所以,它才能重新帶給我們那麽「蓊蔚峭拔」的形象。在祠殿左右兩側,還分別豎立著元、明、清、民國時期的四通石碑,記載著重修祠廟和原陵沿革的歷史。時至今日,我們也只能根據碑文的記載,窺見當年光武帝原陵初始的風貌了……


推薦閱讀:

毛澤東:《金瓶梅》不可不看
[轉載]八字從頭學——三十五課 毛澤東的八字分析
清明節毛新宇攜全家回韶山祭祖掃墓 向毛澤東銅像敬獻花籃
【蔓蘿讀書】 毛澤東傳
毛澤東最欣賞的十個女人最終結局

TAG: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