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課堂教學實錄

第一環節 溫故「引」新

師:杜甫的詩大家學得不算少了,從小學到現在大概有二十幾首吧。

生1:沒統計過,但也差不多。

師:在中小學課本中,杜甫詩歌的人選比例應是古代詩人中最高的,可以稱得上是NO1。

(生笑)

師:我想聽聽大家對杜甫的了解,或者對杜甫詩歌的看法。一個基本要求,最好用自己的話說,不要背書。

哪個先來?先說的是可以盡享選擇之利的呀。

生2: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別」,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生3:背書呢,這我們在初中就知道了。

師:那就你來吧。

生3:沉鬱頓挫是杜甫詩歌的基本特點,高一時我們老師講過。再有杜甫一生不得志,他的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想當大官,可到死也沒得到過皇帝的重用。

師:杜甫晚年先是「漂泊西南天地間」,而後是流落荊湘一帶,根本就見不到皇帝。

生3:他連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都解決不了,是個「寄食階層」。

師:從《蜀相》《秋興八首》《登高》這些詩篇,我們對杜甫晚年的生活,以及他的心理、精神世界可以窺其一斑。哪個同學還想談談?

生4:杜甫的可貴之處在於,他自己活得挺不如意,挺憋屈的,但好像從來沒有直接怨過誰,尤其是從未責備過皇帝;他更多的時候還在想著國家的安定、百姓的太平。

師:能舉個例子嗎?

生4:一時想不起來。

師:課下可以梳理一下,可以就此一篇不錯的小論文或賞析文字。(生:哇!不要!)

師:時時歸納,時時鞏固,時時提升,這樣大家的進步就是可見可感的了。李老師這麼有學問,靠的就是這三點。(生笑,有生髮出「噓」聲)

師:讀杜甫的詩還有另一種讀法,就是把他在某地、某時的詩,擇其要者選那麼一組,做專題閱讀鑒賞,這樣可能會有相對宏觀、相對完整、相對清晰的理解與認識。

生1:三個「相對」。(生笑)

師:今天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讀,這個專題就叫「杜甫與岳陽」吧。

第二環節 鑒賞探究

生5:《登岳陽樓》我早就會背了。

師:是嗎?還有哪些同學會背?好,有十幾個。下面大家就一起背——(生:啊?)不會背的看著書讀。

(生讀或背)

師: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多大年紀?

生1:57,不,56歲,差不多吧。

師:你又差不多。按中國人的演算法,應該是57歲。當時杜甫在哪裡?

生:(齊聲)岳陽。

師:杜甫離開夔州後,輾轉江陵、公安,於年底也就是大曆三年的年底,到了岳陽。杜甫以前到過岳陽嗎?

生:(齊聲)沒有。

師:說說根據。

生6:「昔聞洞庭水,進上岳陽樓。」他早就聽說過洞庭水和岳陽樓,今天終於見到了洞庭水,登上了岳陽樓。

師:我要給你鼓掌了。為什麼?你居然把這兩句詩解釋得這麼準確,連互文你都看出來了。那杜甫此時的心情如何?

生6:應該是高興的。好不容易見到了早就想見到的景物和建築,當然要高興了。

師:你說得有一定道理。清代有一位大學者和你的看法一樣。這個人叫仇兆鰲,是研究杜詩的第一高手,他也這麼看,他的原話是:「喜初登也。」

生6:(得意地)英雄所見略同!仇什麼?我得把這名字記下來。

生7:看書,37頁有。

師:但是也有不同意見,而且這個意見現在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可。

生7:(向生6)你白高興了。

師:傅庚生先生認為,這裡面主要是沉鬱之感,不是喜悅之情。大家同意嗎?前後左右的同學可以交換一下意見,說說理由。

(生看書,討論)

生8:我覺得杜甫首先有一點高興,但更主要的是沉鬱。你想啊,早就想到這裡登樓觀水,可是過了幾十年,到了遲暮之年也就是該死的時候才登上了樓,多遺憾。

師:這個理由初看有理,細細琢磨好像禁不住推敲。比如說,我年輕的時候就想登泰山,可是直到前年,我參加安徽教育雜誌社的作者筆會才第一次登上泰山,你說我是高興呢還是沉鬱呢?

生8:您這是狡辯,您能跟杜甫比嗎?(生笑)

師:錯,是杜甫能跟我比嗎。(生又笑)

生8:您是自己不花錢,有人接待就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杜甫是漂泊流浪到岳陽,沒吃的,沒地方住,連年怎麼過都沒轍呢,這個時候登岳陽樓,就是高興也是沉沉的高興,是打了折扣的高興。

師:傅先生也是這麼想的。他說:杜甫懷著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等等許許多多感觸,才寫下開頭這兩句。

生9:開頭給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個人不幸,國家動蕩,所以最後的「憑軒涕泗流」就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發作內心,痛徹肝腸。

師:你能從整體上去考慮,不錯。掌聲鼓勵!也可以這樣說,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飽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所以讀的時候要——

生:(齊聲)慢些。

師:對。聰明!孺子可教。但畢竟是到了年輕時就心儀的岳陽樓,所以置身樓上,放眼四望,大好河山盡收眼底。第三四句很有氣勢,讀的時候要有胸藏天下的豪邁。我們把前四句連起來讀一下:「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生10:「錯了,是"日月浮』。」

生11:「老師讀錯了。」……

(生鼓掌)

師:給我叫倒好呢?我錯了嗎?

生12:書上可是「乾坤日月浮」,您卻背成了「乾坤日夜浮」,差遠了。

師:剛上課的時候調查過了,這首詩很多同學早就會背了,有的可能上小學時就倒背如流了。你們以前背的是「日夜」還是「日月」?

生:日夜——

師:其實老師也發現了這個差異,但我還是按照以前的印象去讀。這算不算是我背錯了呢?

生:算!

生:不算!

師:誰能說說這兩句詩怎麼理解?

生9:這是杜甫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象。洞庭湖把吳地和楚地分開,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這是寫洞庭湖的壯觀。

師:應該還有想像誇張的成分,肉眼是看不了那麼遠的。洞庭湖能負載日、月、星辰,則湖水之豐厚簡直到了驚人的程度!前人評這兩句詩說:「雖不到洞庭者讀之,可使胸次豁達。」詩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寫得如此宏偉壯麗,的確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意念,就是稱讚人的精神美,認為人要有開闊的胸襟。套用中央電視那句廣告詞,就是——心有多大,世界就多大。

師:注意一下這個同學的解釋,「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他把乾坤解釋為日月星辰和大地,這是對的。而且他是認同「日夜浮」的。」

生13:但是老師,課下注釋引了《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分明是「日月浮」這一說法成立的證據嘛?

師:酈道元比杜甫早了200多年,用酈道元的話給杜甫的「日月說」做證據似乎也勉強說得通,或者說杜甫寫這句詩的時候是從酈道元的話里得到了靈感

生13:對呀,謝謝老師您支持我。

師:但是,這並不能說「乾坤日月浮」就是最佳答案或正確答案。這是一首律詩,律詩的中間兩聯必須——

生:(齊聲)對仗。

師:那好,大家從對仗的角度比較一下,是「日月」好,還是「日夜」好

生13:「日夜」好。東、南是空間方位,日、夜是時間兩極,時間對空間,絕配。

生14:「日月」也可以吧。東、南兩個方位,日、月兩個星體,也能對上。

師:嚴謹的對仗,還要考慮到兩句的句法結構。「乾坤日月浮」主語是「乾坤日月」,「乾坤日夜浮」主語是「乾坤」,大家看從這個角度,哪句更好些?

生:(齊聲)日夜浮。

師:答案統一了。當然,杜甫是不懂今天的這套語法知識體系的,但他在寫詩的時候是很自覺地嚴格遵循語言的基本規律,遵從語感的。另外,從我所見到的眾多版本的杜詩看,無一例外的是「乾坤日夜浮」。課下注解該詩選自《杜詩詳註》(中華書局1979年版),這本書的著者是我剛才提到的仇兆螯。我查了查,裡面其實也是「乾坤日夜浮」。

生15: 您的意思是,教材印錯了?

師:可以這麼理解。這不是版本問題,而是是非對錯問題。

生15: 那考默寫時怎麼辦?

師:你說呢?

生15:我愛分數,更愛真理。

師:很高興,同學們能發現這個問題,並且能進行有理有據的研討。杜甫這兩句詩寫得境界宏大壯麗。這境界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的,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的。他自己的境況那麼艱難,但他沒有耿耿於懷;他慨嘆自己壯志難酬,主要是因為自己失去了報效君王的機會。杜甫是很自信的,剛才有同學說他的理想是當大官,多大的官,我認為是宰相,他是以諸葛亮自比自況的。說這首詩沉鬱,我覺得應該從這一意義上去理解。

生16:但是他也寫到自己。「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該怎麼理解呢?

師:你發現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我上中學讀這首詩時,對這個地方也不理解?

生16:您的老師怎麼講的?

師:記不清了,好像到最後也不怎麼太明白。有沒有哪個同學給解解惑?

生8:我這樣理解,造成杜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原因,不是杜甫個人的原因,是因為國家的戰亂和動蕩。天下像杜甫這樣流離失所的百姓,還有很多。所以,這兩句既是寫杜甫自己,更是寫天下的蒼生。推己及人,這是杜甫的博大胸懷的標誌。

(生鼓掌)

師:你說得很好。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觀點,但我贊同你的觀點。為什麼「親朋無一字」,不是朋友冷漠,不惦記老杜,在岳陽,杜甫就是靠了一個叫鄭泛的朋友的幫助才過了年關的。據說開始鄭泛只能給杜甫粥喝?為何?怕這個餓了多少日子的朋友撐死。杜甫四處漂泊,親朋根本就不知道你的具體方位,寫信了最終也只能是「地址不詳,退回遠處。」更何況,親朋可能也在漂泊中。即便遇到了,更多的也是偶遇。

生17:杜甫在岳陽樓,面對浩渺的洞庭湖水,在感受到震撼的同時,主要還是憂傷。

師:「憂傷」?有點小資情調。擴充一下,四個字。

生17:憂時傷世。

師:好!大家記下來。清代有個叫浦起龍的,評價這兩句詩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板書) 清初黃生評價說:「寫景如此闊大,自敘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他們是從詩的寫作技法的角度或者是從詩歌表層內容來談的。課後練習題第2問說,「詩的境界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就是受了他們這個評價的影響。實際上,大家剛才談的,已經深入到詩歌深層的探究了,或者可以說,大家準確觸摸到了老杜的脈動。杜甫不會把注意力停留在個人的痛苦上,他總是以國事為念,因此,當他站在岳陽樓上「憑軒」遠眺時,就聯想到當時吐蕃犯邊的情況,不禁潸然淚下。「涕泗流」,憂傷,悲憤,焦慮,無奈,百味雜陳。

下面請大家有感情地把這首詩誦讀幾遍。(生讀1分鐘)

第三環節 拓展延伸

師:杜甫在岳陽居留的時間並不長,從大曆三年冬末到第二年初春,不會超過兩個月。從時間上也可以看出,這只不過是他為了度過年關而不得不作的暫時的停靠。他在岳陽寫了四首詩,一首是寫給有一面之交的朋友,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鄭泛,題為《纜船苦風,戲題四韻,奉簡鄭十三判官泛》,主要是請求幫助。有興趣的同學上網查一查,裡面有很多句子,讀後令人心酸。

生1:好的。

師:教材36頁還有兩首,大家讀一讀,看能不能讀明白。這樣可以對杜甫與岳陽的關係有比較完整全面的了解。(生讀)

誰能談談?或者有什麼疑問,都可以說。

生18:杜甫挺爺們兒的,是條漢子,在那麼窘迫的境況下,居然「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師:你從哪讀出來的?

生18:「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他認為自己會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那一天的。

師:也可以理解為給自己打氣。或者說老杜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一生就以潦倒、落魄為終結,在心底對前程多少還有那麼一點兒渴望吧。處在困境中,如果連這最起碼兒的憧憬都沒了,活著也就只能是活著。

生19:杜甫凳了幾次岳陽樓?

師:最少兩次。剛到時一次,寫了《登岳陽樓》;年後又一次,是在刺史裴使君陪同下。

生19:是不是裴使君接濟了杜甫,讓他在岳陽過得還不錯。

師:沒有相關史料,但杜甫一家沒有餓死在岳陽,總算在岳陽人的鞭炮聲中比較順利地過了年,應該是靠了鄭泛或者裴使君的幫助的,

生20:《陪裴使君登岳陽樓》我讀不太明白?

師:具體說說。

生20:「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說的是誰?「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是什麼意思?

師:哪個同學能解答?……大膽些!

生8:這首詩應該算酬答詩,是寫給裴使君的,所以我覺得「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應該是稱讚裴使君。

師:稱讚他什麼呢?

生8:不太清楚。

師: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想一想,《滕王閣序》「徐孺下陳蕃之塌」——

生8:明白了,杜甫說裴使君就像陳蕃那樣能禮賢下士,而自己就是徐孺子,杜甫希望裴使君能收留、款待自己。

師:真聰明!孺子可教。

生1:又來了!

師:「謝宣城」是誰?

生8:謝朓,南北朝大詩人。是不是杜甫說裴使君的詩寫得好,可以跟謝朓PK?

師:對。儘管裴使君的詩一首也沒留下來,肯定也沒有杜甫的好,但杜甫還得這麼說。有求於人,說點吹捧的話,做點感情投資。

生21:杜甫也不容易呀。那麼大的詩人,還得拍馬屁。(生笑)

師:沒辦法。但他說得比較含蓄,明明自己想留下來,想讓人善待一下自己,但又不好意思直說,還得顧及自己的面子或者說是尊嚴。

生20:「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呢?

師:這裡面也用了個典故。誰知道?

生8:好像是屈原與漁夫的問答吧,但什麼意思我不清楚。

師:(ppt出示漁父與屈原的對話) 說說我的理解。杜甫實際上是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願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陳蕃那樣,待我如徐孺子,那麼我就可以違背漁父的勸說,留在岳陽從此不再「與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換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禮加徐孺子」,那麼我豈敢違背漁父的勸說,只好「與世推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跟著感覺走」,繼續無奈地「南征」。

生22:杜甫的願望實現了嗎?

師:當然沒有。可能裴使君沒有讀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領會了而裝作不知、不願理睬,總之,杜甫很快離開了岳陽奔向衡州。從某種意義上說,岳陽其實是杜甫的另一個傷心之地——還有一個是江陵;只是傷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為他對留在岳陽本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離開岳陽後不久後所作的《南征》,詩中有「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兩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滿與憤慨,這其中,恐怕也應該分一點兒給岳陽的裴使君吧。

生22:哇,厲害!

師:你是在稱讚我嗎?謝謝!(生笑)誰也不會想到,沒被岳陽接納的杜甫卻因為一首詩成為岳陽的名片,我不知道另一個世界的杜甫是怎樣看待這戲劇性的一幕。「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杜甫的尷尬、無奈,早已隨著滾滾北去的湘江水消逝在茫茫歷史長河,「生為凄涼人,死後輝煌鬼」的大戲在這一千多年裡卻在循環中不斷地上演著。

何時落幕?我不知道。下課!

相關鏈接??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 白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

(1)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麼?

(2)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作簡要分析。

答案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群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下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作品賞析

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這裡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帶。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陽縣西南。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岳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from 本文來自學優網http://www.gkstk.comend#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著歡樂和喜悅:「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華》作「雁別秋江去」。後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帶走愁心,並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山銜好月來」一句,想像新穎,有獨創性,著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詩人興緻勃勃,幻想聯翩,恍如置身仙境:「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雲間一般。這裡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矇矓中的幻景。詩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後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錶瀟洒自如,情調舒展流暢,態度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於言表。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迹,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效率
《西遊記》課堂教學實錄與點評
英語小年齡段(1-3年級),如何設計一堂課

TAG:教學 | 岳陽 | 課堂 | 課堂教學 | 岳陽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