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孝有三個層次,你做到哪個層次?
⊙曾仕強教授授權*思想精髓*絕對原創 ⊙轉載請務必註明來自(良心學堂)微信 在孔子的弟子當中,曾子以孝聞名。曾子對於孝的體會和認識,應該是十分深刻而中肯的。他認為孝有三個層次: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由於環境快速變遷,現代不可能回到從前,但是孝道的要求,也不應該由於今非昔比,就全盤加以否定。只可惜多數人不能明白孝道的時代意義,因此不能表現出現代化的孝道。 1、孝的最基本層次是「能養」,即心懷恭敬地服勞奉養父母 子女到了能夠自己謀生的年齡階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俗語說得好:「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即在鼓勵成年的子女要有自食其力的勇氣,不能夠存有依靠父母餘蔭的念頭,這是人最基本的義務。有了自食其力的基礎,便應該進一步服勞與奉養父母。服勞的意思,是代替父母勞作,為父母分憂分勞;奉養的意思,則是供給父母衣食,使父母不必為生活而憂慮,得以安享余年。這兩種行為,只是對父母最低限度的報答,子女應該儘力去做,不能稍有應付的念頭。
子游曾問孝於孔子,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代人把奉養父母當做盡孝,自以為有錢讓父母花用,有食物讓父母享用,有衣物供父母使用,便是孝的表現。如果做到這種地步,便自認盡孝,那實在是太小看自己了。孔子所說的敬,實際上是誠意的意思。有誠意的孝,而不是形式上的順。不問條件,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凡事誠意就好。有的人對寵物的愛護,甚至比對父母還用心,豈不是父母反不如寵物? 所以在子夏問孝時,孔子說:「色難。」即是侍奉父母,貴在長久保持和顏悅色,這是很難的。長期在父母跟前保持和顏悅色,真有那麼困難嗎?如果真的這樣想,最好檢討自己,是不是對待父母缺乏誠意,才會失去恭敬之心。對父母不敬,還能夠敬重什麼人?精神上的孝敬,才是人和禽獸的差異。孝是做人的根本,奉養父母,務必做到恭敬而有誠意,毫無怨言。
2、孝的第二個層次是「弗辱」,便是說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 現代的子女,說起來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心中沒有父母的存在。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父母,以自我為中心,一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派頭,完全沒有顧忌。殊不知就憑這句話,便會把自己害慘。 父母心心念念教養子女,他們努力工作,看人臉色,忍辱負重,都是為了子女。但父母從來不強求子女要做什麼,只在乎子女心中有沒有自己。我們可以不怕警察,可以不怕法律,但是不能不怕父母難過。人會不守規矩,會為非作歹,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過分自我,把父母拋在腦後,認為什麼都可以做。 孟武伯問孝孔子,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女要做到只有疾病的時候,才會引起父母的擔憂。人吃五穀雜糧,要完全沒有疾病不太可能,而且也不見得是好事情。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是親情的表現。子女如果品行不端,時時令父母放心不下,處處讓父母為之擔憂,這便是不孝。若是言行端正,只是偶爾生病時,才使父母擔憂,實在已經是孝子了。
中國人最看不起的,就是一個人心中沒有父母。子女讀書好不好,成就大不大,賺錢多不多,其實都無所謂。但是心目當中有父母,是對一個中國人最基本的要求。不讓父母丟臉,是最為根本的孝道。 3、孝的最高層次是「尊親」,即是子女力求發奮圖強,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我們常說的光宗耀祖、揚名顯親,完成父母未完成的事業,實際上都是對父母的大孝,甚至整個家族都會得到彰顯。孔子的子孫,我們對他們都另眼看待,就是因為孔子的名望和貢獻。小孝用體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則永久維持孝心,也就是不論父母在世與否,都能夠心中有父母,終生不敢使父母蒙上恥辱。 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我們從小就是因為父母的幫忙,才有辦法長大。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回報他們,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對父母盡孝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們希望每個人恭敬而有誠意,好好躬親實踐。
樓主 回復
推薦閱讀:
※人際交往中,如何做到彬彬有禮、不卑不亢?
※高僧語錄:星雲法師說做到四點人生就很完美
※佛說能做到這樣 就說明徹底沒了嗔恨心
※婚後做到這一點,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TAG: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