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瑪)九乘佛法簡介
索甲仁波切 著/鄭振煌譯
誠如大家所知道的,佛陀的大悲和方便,自然表達在逗機施教之上,讓每一個人都能修習佛法。因此,由於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所以就有各種修行法門。同時由於修行者的境界不一,所以佛陀就開示了不同程度的道,這些道都反映不同境界所強調的法門。無論如何,一切道都同等珍貴,都以覺悟為共同目的。
在藏傳佛教里,三乘都要講授。嘉華仁波切說得好:「由於佛法在西藏的流傳過程,以及歷代大師對特殊經典的強調不同,因此就有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四大派的出現。他們稱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和後弘期。除了上述的不同之外,它們也強調不同的禪修方式,有時候表達的名相也不同,譬如各位大師所發展出來的經驗,……不過,四大派都同樣強調整體佛法的修行,包含經續和密續。印度佛教因為強調的哲學觀點不同,所以有四大宗派(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但西藏佛教四大派就沒有這些基本差異,因為他們都遵循中觀派的哲學立場。」
寧瑪派的意思是古派,修習從梵文譯成藏文的原始經典,這些經典的譯者有多位,最後一位是第十世紀末的念智稱。他們稱為「古譯派」,有別於噶舉、薩迦、噶當和格魯等「新譯派」,後者修習大譯師仁欽桑布(九五八─一○五五)以後的新譯經典。
寧瑪派把全體佛法分為九乘,次第修習直至覺悟成佛。在開始解釋寧瑪派的九乘佛法之前,應該先討論「三乘」,這是所有西藏佛教宗派共通的見地和修行。然後依據經續和密續的分類,簡述九乘,此中,又將密續分為外密和內密。
三 乘
「乘」的意思是車輛,這是進化或修行的工具。佛法通常分為三乘:小乘、大乘、金剛乘。小乘為修道的基礎,繼之以大乘,開展覺悟之旅的視野。金剛乘是大乘的特殊法門,讓行者即身成佛。
大圓滿傳承通稱小乘為基礎乘,以希求個人解脫為宗旨。小乘的主要修習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一切眾生都要快樂,不要苦。離苦得樂的方法是修習戒、定、慧三學。持守別解脫戒,可以保護行者的心不受環境干擾,平息情緒和煩惱。修習止觀,則可以生起無我的智慧。在禪修乃至一生當中都修習戒定慧三學,可以讓行者既不傷害自己,又不傷害別人。小乘的禪修經驗,構成九乘修行的基礎。
大乘擴展關懷的領域,不僅個人求解脫,更發願息滅一切眾生的苦難。大乘的重心是發願成佛,以此作為幫助一切眾生解脫痛苦的唯一方法。這種發願稱為「菩提心」,可以從勝義和世俗二個層次證得。勝義菩提心是空性的證得,了知一切萬法都是緣起,自性不可得,不能以自己的力量獨立生起。這是勝義諦的證得。世俗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發願,從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觀想入手,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為修行方法。
透過這種修行,可以成就福德和智慧二資糧。福德以世俗諦的見為基礎,以六度為修行的方便。智慧以勝義諦的見(諸法皆空)為基礎,以離戲論為證得的方便。智慧資糧的圓成,可以獲得法身;福德資糧的圓成,可以獲得色身。法身利己,色身(報身和應化身)利人。
金剛乘又稱「秘密密續金剛乘」,並不是離開大乘另有一個乘,而是大乘之中具有殊勝方便的法門。事實上,大乘分為二乘:經續乘和密續乘。菩提心的基本動機,以及勝義空性見,在經續和密續二乘之中並無差別,不過密續乘卻使用適合行者根器的特殊法門,迅速圓證空性和大悲。密乘有一項殊勝的特質:饒富方便。因此,行者能夠輕易成佛,不過只適合大根器者修。
經續乘包括小乘和大乘教法,又稱為因乘,因為修習經續是為了建立覺悟的因。六度、三十七佛子行和各種戒律的修習,都是為了達成最終的果位。當這一切因都具足的時候,佛性就會顯現。經續乘認為,這時候的心就圓成智慧和福德二資糧,分別是證得法身和色身的因。
密續乘也稱為果乘,因為密續乘的道不再以建立因為基礎,而是與果相應。本自清凈的心,稱為佛性,被經續乘認為是開悟的種子。密續以如下的見為起點:果自始就已經在心中,卻被無明和煩惱所蒙蔽了。
經續和密續都以成佛為終極目標,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方法。雖然經續乘也有觀空性的修習,等於觀「法身」,卻沒有密續乘不共的「本尊相應法」修習,後者等於是觀「色身」。
在本尊相應法中,行者首先觀空性,然後以那種證空性的心,作為生起佛的基礎。智慧心以佛的形相顯現。因此,這一個心既是智慧,又是方便。透過本尊相應法的修習,行者同時就圓成智慧和福德二資糧。這種特別的本尊相應法稱為「果乘」,因為智慧和方便同呈現在本尊之上,而本尊相應法把自己觀成本尊,就是讓自己可以證得道果的方便。密續乘的要義,就是包容一切的明覺見。透過本尊壇城的灌頂,行者可以把世界觀成凈土,把一切眾生觀成佛。透過金剛身的脈、氣、明點相應法,密續行者可以生起樂和空合一的經驗,讓心直接開悟。在密續乘中,煩惱並不須要舍離,而是要轉化為智慧的燃料。一切經驗都被轉化為智慧,也就是道果。所以,金剛乘稱為果乘,因為它確實以果為修行之道。
九 乘
寧瑪派把小乘、大乘、金剛乘又進一步分成九乘: 三經續因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前二者合稱小乘,後者又稱大乘。 六密續果乘:三外密、三內密。三外密包括事密、行密、瑜伽密;三內密包括瑪哈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
後弘期三大派將密續分為四部:事密、行密、瑜伽密、無上瑜伽密。無上瑜伽密又分三部:父密續(如秘密集會密續、密續之王)、母密續(如大黑天、勝樂金剛)、不二密續(如時輪金剛)。
因 乘
小乘的第一個乘是聲聞乘,行者聽聞苦、集、滅、道四聖諦。苦諦是生命中的一切苦。集諦是苦的因。道諦包括歸依佛法僧三寶、親近善知識。滅諦是苦的息滅。聲聞乘證得人無我,了知人並無常住的實體,卻主張法(現象)由真實的極微元素和最微細心所構成。
小乘的第二個乘是緣覺乘或獨覺乘,行者首先要深入分析苦和苦因。所有經驗都要分析得非常微細,最後發現我只不過是五蘊的集合,行者以十二因緣追究苦的原因是對於諸法實相無明。辟支佛了知人無我、法無我,但仍然主張最微細心是一切經驗的實質基礎。辟支佛因為是自己發現見和道,所以稱為獨覺。
第三個乘是菩薩乘,行者首先要發心不只是為自己,還要為一切眾生而成佛。菩薩證得人無我、法無我,發現一切諸法皆空無實性。菩薩道的中心思想是智慧和方便合一。行者要以六度圓滿般若智慧,證得空性勝義諦和方便世俗諦。行者更以止觀逐漸清除智慧的障礙,最後破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證得不二空性,能所雙泯。
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等小乘教法,出自佛在鹿野苑的初轉法輪。大乘教法則出自佛在靈鷲山等地的二轉、三轉法輪,包括般若和唯識教法,後來發展成中觀和瑜伽行。
外密續
菩薩行所表現出來的方便和智慧之合一,在密續里則成為顯相和空性的不可分離性,而以密續本尊的形式呈現。密續道的修行,首先要對本尊的壇城灌頂,並受三昧耶戒,將行者的一切經驗視為壇城的本初清凈顯相。在密續的修行中,行者要將自己觀想成三昧耶薩埵(發願者),將本尊觀想成智薩埵(智慧者)。行者將智薩埵的絕對性,融入自己的知覺和經驗之中。因此,現象的絕對真理(本初清凈),就可以在行者的相對顯相(本尊)發現。觀想時,從畢竟空中生起本尊,稱為「生起次第」。隨後,行者要將本尊的顯相化為空,住心於畢竟空性中,稱為「圓滿次第」。這二個禪觀次第,構成一切密續修行的基礎。
事密續(外密續的第一乘)的見:在勝義諦中,一切現象都要視為顯相和空性的不可分離性;但在世俗諦中,本尊和壇城的顯相,卻變成全然的清凈經驗。在本尊的清凈和自己的染污之間,有明顯的不同。因此,行者要將本尊(智薩埵)視為在自己(三昧耶薩埵)身外,而且優於自己。「事」的意思是行動,所以在事密續中,強調的重點是外在行動,譬如清凈的儀式,以便能夠從證悟者得到加持和智慧。
行密續的修行,與事密續相同;不過,它是瑜伽密續的見。本尊仍被視為在行者身外,但行者這時候把本尊視為朋友,二者的顯相同等清凈。在行密續中,行者以外在的清凈來平衡內在的瑜伽行。因此,它是事密續和瑜伽密續之間的過渡乘。
瑜伽密續是外密續的第三個乘,它的勝義諦之見:一切現象的生起,都顯示明光和空性的不可分離性。「瑜伽」的意思是相應(統一),因此表現在世俗諦上,就是智薩埵和三昧耶薩埵的相應。行者將自己觀想成三昧耶薩埵,並迎請智薩埵融入己身,就像「水灌入水」。瑜伽密續把重點放在內心的瑜伽行。
內密續
與三外密續有關的密續經典,通於舊譯派和新譯派。寧瑪派的不共法是三內密續: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大圓滿)。其教法,有些見於「甘珠爾」(佛語),此外另有法匯,稱為「寧瑪派密續法匯」。
在外密續的修行中,二諦(勝義諦和世俗諦)仍然有區別,而且是次第修,並非同時修。反之,內密續的修行,從一開始就把二諦視為不可分離。敦珠仁波切說,內密續的特徵是:
……行者體證本覺(智),這是方便和智慧的完全統一,也就是世俗諦和勝義諦的統一。透過本覺的顯現,像煩惱和苦之類應予舍離的世間法,由於方便的施設,都被用來當做修道的一部分。但這不是鼓勵煩惱心的生起,而是不必刻意「舍離」煩惱,它們就被本覺自動所超越了。
在外密續中,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是分開修的;但在內密續中,二種次第是合為一體來修的。因為顯相和空性的不可分離性,所以把自己觀想成本尊,住心於本尊的金剛三昧(自身清凈本性的金剛莊嚴)。隨後,行者將此顯相化歸空性,住於心性的凈覺。敦珠仁波切進一步說明:
……事實上,三(內)密續是互相交涉的,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的安立,只是為著突顯彼此的重點不同。瑪哈瑜伽的特色是生起次第,阿努瑜伽的特色是圓滿次第,阿底瑜伽的特色是於一切法體證空性。不過,三密續皆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和大圓滿(無上)次第。
瑪哈瑜伽(內密續的第一乘)的中心是生起次第,強調以觀想的清晰和準確為方便。生起次第包含三方面,稱為「三三摩地」。
瑪哈瑜伽的修行,首先要觀空性「實相三摩地」,一切現象都要觀成自性本空。這是「勝義菩提心」的成就。從此生起無量悲心,稱為「大悲三摩地」。這是「世俗菩提心」的成就。兩者的統一,稱為「因三摩地」,從中生起一個種子字,又從種子字中出現光芒,凈化整個輪迴世界及有情眾生為空性。行者的心變成種子字,種子字又轉化成本尊的清凈顯相。壇城被視為本尊的宮殿。本尊的形相,則是方便和智慧不二的顯相。一切經驗都被看成本尊的眷屬和事業。當行者證悟到一切知覺、聲音和思想「是」金剛性時,就住心於此金剛莊嚴中。
「修持內密續,」頂果欽哲仁波切說,「行者必須了知一切諸法皆是本初清凈。因此,一切外在事物都不可視為尋常之物,而是五尊女性佛。身內五蘊也不可視為尋常之物,而是五尊男性佛。同樣情形,八識及其相對的八塵要視為八尊男性和女性菩薩。如此,行者不僅可以見到一切現象的清凈,還可以見到『輪迴和涅盤大平等。』因此,輪迴不被視為應予舍離,涅盤不被視為應予證取,而是平等和平等的大統一。此一境界不須等待重新營造,而是無始以來就已法爾如是。
「瑪哈瑜伽的要義,就是要視一切顯相為本尊,一切聲音為真言,一切心念為法身。這是無上道,行者可以藉此證得佛的一切身語意清凈行。」
瑪哈瑜伽密續傳承的中心人物是鄔金國國王──渣王,他在定中見到金剛薩埵和金剛手而受灌頂。他從無垢稱得到口傳,無垢稱則在斯里蘭卡的摩羅耶山接受金剛手的密續教授。這個傳承傳給大成就者庫庫王,又經由覺密集傳給無垢友和蓮花生,再傳給他們的西藏弟子。
瑪哈瑜伽分為密續部和修部。密續共有十八,根本密續是《金剛薩埵幻化網密續》。修部有八大本尊壇城,在教傳和岩傳經典皆有。
阿努瑜伽的重心是圓滿次第,強調脈、氣、明點的內在瑜伽。對於本尊的觀想,是即時生起的,不像瑪哈瑜伽是透過次第生起。在它們的相對顯相中,一切現象都被視為男性本初佛普賢王如來的壇城,這是當下成就的壇城。在它們的絕對性中,它們被視為女性本初佛普賢后如來的壇城,這是本初空性的壇城。了悟一切現象都平等住於這二個壇城的統一之中,不分不合,便是大樂壇城(菩提心壇城)的證得。
阿努瑜伽也是渣王從金剛薩埵和無垢稱所得來的。他再傳給成就者庫庫王,又傳給努佛智,此後傳入西藏。無比密續分為四「根本密續」、六「支分密續」和十二「希有密續」,例如《密意總集經》。
大圓滿阿底瑜伽
阿底瑜伽的教法源自本初佛普賢王如來。大圓滿的根本是六百四十萬頌,實際的密續有二萬二千。大圓滿可以分成三部:心部、界部、口訣部。心部是諸密續,界部是密續的分類,口訣部是上師的經驗教授。
大圓滿的傳承,由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傳給報身佛──五佛族和普賢王如來的化身金剛薩埵。這是心直傳。傳無上密於人間的第一位祖師俱生喜金剛,出生烏仗那,定中得到金剛薩埵示現和加持,教他寫下大圓滿密續。後傳文殊師利友、吉祥獅子和智經,稱為持明的相傳,由蓮花生、無垢友、遍照護傳於西藏。從蓮花生以下,稱為口傳。
文殊師利友將大圓滿六百四十萬頌分為三大部:心部、界部、口訣部。吉祥獅子又分口訣部為四:外部、內部、密部、心髓部。口訣部的核心是「心要」教授;此中,最重要的心髓是:無垢友在西藏教授的《無垢心髓》、蓮花生在西藏教授的《空行心髓》、無畏洲(即吉美林巴)所發掘的大圓滿大師龍青巴教授《龍青心髓》。許多西藏的心髓修持者都證得虹光身。心部和界部主要是由遍照護和無垢友傳入西藏,口訣部則由無垢友和蓮花生傳入。三部的施設,是為了適應學生的根機。譬如,性喜知識或分析者,授予心部;性喜自然和簡單者,授予界部。
比較重視心的自然狀況的教法,被文殊師利友歸類為心部。心部共有二十一個主密續,譬如《遍作王》即是。由遍照護譯成藏文的有前五續,由無垢友、仰智童、玉聲藏譯成藏文的有後十三續。
界部教法的特徵是「無作」,其中最主要的密續是《大界無央王》。勝於心部和界部的口訣部,有許多法本,主要是十七心髓密續,此中的根本續是《聲應成》。
口訣部有二行道:且卻、妥噶。且卻的意思是「立斷」(抗拒、固執、堅硬、緊密)或「突破」。修且卻可以顯露本凈見。妥噶的意思是「頓超」、「頓近」或「跳躍」,可以在此生迅速證得三身,消除業障。修妥噶可以得到「自性現前」,但只有且卻修得穩定者才能辦到。有一句話說得好:「且卻不成,妥噶不登。」因此,大圓滿的「基」是「本初清凈」和「自性現前」的不可分離性;大圓滿的「道」是且卻和妥噶,修且卻可以證妥噶,修妥噶可以證且卻;大圓滿的「果」是證得佛身和智慧。
頂果欽哲仁波切描述大圓滿的道如下:
「大圓滿或無上的修行,是為著證得無始以來即存在於眾生自性中的如來藏或佛性。此時,專住於作意的思維是不夠的;必須完全無作無願,才可以證取佛性。修行只是要證得明光,這是智慧的自然表現,超越一切思維觀念。這是絕對性本來面目的真實悟證,是至高無上的果。
目前我們的覺性在心中被煩惱所覆蓋了,完全被心的妄想造作所包裹和障蔽。透過且卻(立斷)和妥噶(頓超)的修持,行者可以揭開這個覺性的面紗,讓它的明光生起。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須要修『四量瑜伽』(四種安置諸法於自然清凈的方法),藉以成就妥噶行。此時會自然生起『妥噶四見』:光輪、光明、本尊、佛土。這些四見會從連接心輪和眼睛的這段中脈次第生起。就像月輪從陰曆的初一到十五逐漸增大,這四見也是逐漸增長,從見到光點,一直增長到報身佛土的整個呈現,使得空和覺的顯現達到最頂點。
這些經驗與過去的經驗不同,無關乎意識或知性;它們是覺性的真實呈現或光芒。之後,就像月輪從陰曆的十五到三十逐漸縮小消失,所有這些經驗、見和現象將逐漸消失,融歸畢竟空性。此時,二元分別的無明心將消失,超越思維的本初智將逐漸擴張。最後,行者將證得本初佛普賢王如來的圓覺,顯發六通。
這是為上根者所施設的道,可以當生成就。為中根者所設的道,則是令他們在『中陰』階段得到解脫。事實上,中陰有四種:從受生到死的中陰;死亡中陰;法性中陰;受生中陰。
受生和死之間的中陰,就是我們目前的狀況。想要在這個中陰摧毀見思惑,至高無上的法門就是大圓滿阿底瑜伽。此中有且卻和妥噶二主要道,如上所述。這種法門的無上果是五蘊身化為『虹光身』或『金剛身』,了無遺物。
但如果無法在當生證得此種無上成就,還有可能在死亡時證悟。臨終時如果有我們的上師或善知識在旁,就可以提醒我們有關心性的教授。如果我們能夠憶起修行經驗,安住在心性之中,就可以證悟。因此,不必經過中陰身階段,當下往生佛土。否則,法性中陰將接著生起,出現法身的地光明。如果能夠融合地光明(母光明)與道光明(子光明),就可以解脫進入法身。
如果此時得不到解脫,就會出現無數的顯相:聲音、光明和光芒。亡者會因而產生巨大的恐懼,但如果修行得好,就知道沒有什麼好恐懼的。他知道不管什麼忿怒尊或寂靜尊出現,都是自己的投射。了解這一點,就可以保證在報身佛土獲得解脫。否則,亡者就進入受生中陰。此時如果修持得宜,就可以解脫進入化身佛土。
總之,普賢王如來的本初光明性,就像證悟的基或母性。上師介紹給我們的性,就像子性。當兩者會合時,就可以得到完全的證悟,掌握覺悟的堡壘。
凡夫如果不能在此生或中陰身獲得解脫,也有可能在化身佛土得到解脫。
簡單說來,且卻和妥噶可以讓行者在當生證得無上法身,這是本初佛普賢王如來的開悟境界。這是最好的情況。否則,可以在其他的三個中陰(死亡中陰、法性中陰、受生中陰)得到解脫。即使辦不到,也可以藉著大圓滿教法的功德或加持,解脫痛苦,得大自在。凡是與大圓滿有緣者,就可以獲得下列利益:見到教法或上師而解脫;聽聞上師或教法而解脫;接觸或佩帶大圓滿的珍貴真言和經典而解脫;嘗而解脫。結果,行者可以得到解脫,進入五化身佛的凈土。」
大圓滿和其他乘
從大圓滿教法的角度來看,包含在九乘系統內的道可以歸納為三道:出離、凈化、轉化。經續道全屬於出離道,主要是在身或化身的層次用功。密續主要是在精進或語或報身的層次用功,分為二個清凈道:外密續的事密和行密。轉化道始自瑜伽密,並包含內密續的瑪哈瑜伽和阿努瑜伽。大圓滿則是自我解脫道,在意或法身的層次用功。
出離道依思維建立勝義諦的意義,並依止觀次第開展智慧。出離的意思是起心動念要有所抉擇,譬如正面的心要培養,負面的心要對治。凈化道對負面的心,以凈化代替對治,顯露它的本初清凈性。凈化道讓行者得以接受智者的加持,因而凈化自己。在轉化道中,行者利用負面的能量,轉化自己進入本有的覺悟境界。對於負面的心,既不舍離,也不凈化,因為它的性質本自清凈;若想悟證這一點,就要把自己和環境轉化成本尊和壇城的顯相。
自我解脫道是安住在不變的本覺中,讓一切經驗自然生起。不攀緣,不執著,不作意,不論生起的是什麼,當下就自我解脫。相對的顯相,在它們生起的地方,自然就於自身解脫了,因此不須要出離。因為這種本初狀態不會被相對顯相所染污,所以沒有什麼好凈化的。因為顯相本來就是清凈的,所以沒有需要透過觀想把相對的顯相轉成清凈的見相。因此,大圓滿含攝並超越出離、凈化、轉化三道。無畏洲如此描述大圓滿道:「這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的道。這是一切道的巔峰,八清凈道以心為道,它們的見並未觸及。」大圓滿超越心,以本覺為無上乘。
敦珠仁波切常常提到毒草的故事,說明各種法門。毒草象徵煩惱或染污心。一群人發現他們的後院長出一株毒草,知道非常危險,所以開始感到痛苦,想把草砍掉。這是出離的法門,有如小乘去除我執和煩惱。另外一群人來到,知道毒草危險,但砍掉毒草並不夠,因為它的根還會再長出芽來,所以他們就在根部撒熾熱的灰,澆滾燙的水,防止毒草春風吹又生。這是大乘的法門,以證空性對治無明(我執和煩惱的根)。另一群出現的人是醫生,看到毒草時並不害怕,反而很高興,因為這正是他們找了好久的毒草。他們知道如何轉毒為葯,而不是把毒草摧毀。這是金剛乘的密續法門,不捨棄煩惱,反而利用轉化的力量,把煩惱的能量用來開悟。
最後,一隻孔雀飛過來,看到毒草就高興得跳舞。它立刻把毒草吃光,轉成美麗的羽毛。西藏人傳說,孔雀是因為吃了某種特別的毒草,才變得那麼漂亮。孔雀的天性能夠吃毒,並且可以藉著毒而興旺;所以它不必轉化毒,而是直接吃下毒。孔雀代表大圓滿,這是自我解脫道,一切九乘的果和精華。
推薦閱讀:
※《聖鬥士星矢》作品簡介(很全)
※十二生肖順序及速演算法、簡介
※可用於保健的中草藥功能簡介
※觀賞魚主要養殖品種簡介
※斜橋鄉河石村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