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的父親,有父性的光芒嗎?

昨天的圖文

攤上這麼個爸,我也很絕望啊

激起大家很多情緒

今天端上預告中說好的解讀

從父親的功能說起Vol.01


壹/

在昨天微信的文章中,我描述了兩位父親和孩子關係的小片段。當我在現場看見這兩位父親對待孩子的方式的時候,很自然地會想,是什麼讓父親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他們身上的霸權主義是怎麼來的,他們的孩子可能會因此受到什麼樣的影響,什麼樣的父親是有功能的父親,而不是一個僅僅叫做「父親」的男人。

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溫尼克特說,媽媽為嬰兒提供的抱持性的環境,讓嬰兒不會在可怕的各種原始情緒中墜落。當一個女人經歷懷孕、分娩、哺乳,成為24小時的媽媽,給予嬰兒充沛的母愛的時候,母親也當然需要被抱持,而能夠在心靈上抱持這個可能脆弱、疲勞、憔悴的新手媽媽的人,就是她的丈夫了。

父親功能的最初啟動,是在嬰兒還在母親的肚子里。如果一個男人無法意識到,妻子越來越突出的肚子里,有一個自己的孩子,自己正在成為一個父親,那麼至少在那個時刻,父親是缺失的。或許是因為這個男人的心裡沒有一位父親,或許的確是因為男人意識到自己與嬰兒有關,需要更長更長的時間。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如果可以,嬰兒會只要媽媽,不怎麼需要爸爸。這也許會讓父親覺得自己無事可做,對嬰兒很不重要。直到嬰兒開口發出「ba」的聲音,可能才算是真正撬動了男人的父性神經。但實際上,對於嬰兒來說,它能夠享用媽媽的關注和愛,不多也不少,媽媽身邊的男人怎麼做,是最為關鍵的。

好的父親,默默地支持著妻子全心照顧他們的愛的結晶,不會太在意付出的回報,他能確認,這個只要媽媽的小傢伙早晚有一天也會愛上他,粘上他。

這個時期,父親的功能以無形的方式來運作,支撐著母親和嬰兒。接下來,同樣重要的是,當嬰兒在6個月左右的時候,正常情況下,它開始逐漸有了自我意識,了解它和媽媽並不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父親的介入,恐怕嬰兒和母親都很難分離。

父親這個第三者,有力量又良性地促成了嬰兒發現了母親以外的世界。嬰兒從母親的懷裡走向世界,需要父親,不是奶奶也不是外婆。只有父親才能做到這一點,而且並不需要刻意地去做,只需要平常地參與到母親和孩子的關係中。

接下來,父親的功能對孩子的成長,一天比一天更重要。母親的無微不至,需要父親的粗心大意來調和。孩子需要一個跟母性完全不同的父性來成為一個更整合的人。

自體心理學之父科胡特說,一個人對母親鏡映的需要,是原始的需要;一個人對父親鏡映的需要,將會決定這個人的自我理想和抱負。

也許我們可以理解為,母性讓一個人在精神上生存下來,父性讓這個人在精神上日益強壯。

為剝離弱小感而去欺凌更弱小Vol.02


貳/

如果沒有父親的功能會怎樣?從科胡特的臨床中的病人可以看到,他們要麼鬱鬱寡歡,即使有所成就,也無法在精神上認同自己是一個不錯的人。要麼自誇自大,活在永遠無法觸及的自我偉大的幻影中,更別提他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可以說是相當糟糕。

前不久的圈內私人聚會,曾經在美國訪學的同行說,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經接受過長期的躺椅精神分析治療。大家都知道奧巴馬幾乎沒有現實意義上的父親,據說他的外祖父給了他很深的影響。但即使這樣,在他十幾歲的時候,逃學、泡妞、吸毒樣樣都來。很難想像曾經沉淪的年輕人,是什麼因素讓他最後成為美國總統,而且表現得很靠譜。

之所以提到奧巴馬,重點不是他曾經是美國總統,而是他人生初期迷茫又瘋狂的經歷,很大程度上跟沒有父親的參與有關。

對於孩子來講,沒有父親,與有一個或者暴虐或者懦弱的父親,都各有各的難處。

就像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寫到的兩位父親,他們存在在孩子的世界中,他們並沒有缺失。不過,父親和父性是兩種東西。一個孩子沒有父親,不一定意味著ta不可能擁有父性的關照。ta可以幻想出一個完美的父親的形象來慰藉自己,並從中獲得力量。也可能在ta的生活中,有那麼一兩個棒棒的男性,借著他們的實體來加工構成一個好的父性資源。

最可怕的是,一個孩子有父親,卻從父親身上獲得不了父性的關照和積極的影響,反而是一些大大小小、稀疏平常的傷害性的體驗。比如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者反社會人格,在這些人的成長中,他們都有被暴力傷害和虐待的經歷。而研究數據顯示,虐待和傷害他們的人,恰恰是他們的父母,而不是外面的其他人。換句話說,一個人被別人傷害的效果和被自己人傷害的效果,後者更嚴重。

被打罵羞辱的孩子,會打罵羞辱比他弱小的人。校園的霸凌現象,歸根結底是霸凌者們被父母霸凌過,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從孩子的角度來感受,他們最大的困惑可能是,我是你們的孩子,我無條件愛你們,可是為什麼我對你們的愛和親近,被回應的卻是羞辱和貶低。

沒有人能理解這是為什麼,即使我們五十歲了,如果不通過分析,也無法憑藉經驗和智力來解釋,發出去的愛,得到的卻是敵意和攻擊,究竟是為什麼。

無法獲得真正的答案,人還是會構建答案:要麼是我很糟糕,要麼是你很糟糕。在這兩個答案上,被傷害的人也會在ta的內在心理世界中構建不一樣的關係模型:自我毀滅或者毀滅他人。校園霸凌們,因為看某個同學不順眼,就會上去拳打腳踢甚至導致人命。在他們的心裡,這個世界得有多麼危險,他們才會以這種方式保護脆弱的自我存在。

就像在陽光下踩住自己的影子Vol.03


叄/

對一個孩子來講,尤其是幼兒,真正讓他恐懼的是什麼?是對父母的不可預測,也就是我需要控制父母的反應。比如說,一個一歲的孩子,媽媽因為害怕孩子見到自己離開時哭鬧,就偷偷溜出門。一個兩歲的孩子,想見到媽媽,媽媽卻經常不在。一個三歲的孩子,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卻總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被送到爺爺奶奶家。一個六歲的孩子,希望媽媽陪自己去買冰淇淋,卻被一頓奚落。一個八歲的孩子,希望爸爸誇誇自己,卻被爸爸貶損。

總而言之,孩子在越小的時候,父母越不被孩子控制,這就是孩子最恐懼的事情。導致的結果是,他對包括父母以為內的所有人和事,都體驗為說不清楚的危險。

越危險越敵意。校園霸凌,不是因為他們強大,所以欺負別人,相反,他們自感很弱小,感到外界太危險,他們通過對他人的敵意,來感受自己還很有力量。

而講到這裡,我們就會想到那些霸權的父親們,為什麼要羞辱自己的孩子。其實很簡單,他們跟校園霸凌的原理一樣,他們自身的真實的弱小感,必須要投放到別人身上,才能擺脫自我弱小感。還有誰比真正意義上的弱小的孩子,更適合投放呢,況且孩子沒有力量報復傷害他們。

弱小和強大是一個配對。他們並不單單是為了擺脫弱小感才這麼做,同時也為了剝除弱小感,才能自覺是強大的。他們最終需要的是以消滅自己的弱小來感受自己的強大。可悲的是,自己的部分投放出去,再藉以他人之身來予以消滅,最終並不能實現「我強」。就像在陽光下踩住自己的影子。

也許這時候有人會問那怎麼辦。我不知道。因為答案常常解決不了問題。

而問題之所以被提出來,是因為人們有時候並不想進入問題,了解問題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

昨天后台收到很多留言

有傾訴性的 描述性的 也有提問式的

於是我想把付老師的話重複一遍

問題之所以被提出來

是因為人們有時候並不想進入問題

了解問題中的自己

是什麼樣的

而了解『是什麼』

往往是獲取救贖的第一步

當然這需要非凡的勇氣

編輯 黃思思

推薦閱讀:

父親節我想對您說......
瑣記---父親
不想父親離開的第七天
被她父親性侵是怎麼回事?
女兒清華兒子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5個秘訣太絕了,值得學習!

TAG: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