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寧靜以致遠——鄭小珊的工筆花鳥畫

寧靜以致遠
——鄭小珊的工筆花鳥畫

《金棕櫚》

《覓香》

《秋雨》

賀萬里文

初次見面,小珊兄熱情地遞給我一張名片。名片上印著一幅寫意荷花水鳥圖,十分精緻。這幅畫構圖簡潔,筆墨靈動蘊含著一種溫潤之氣、一股俊朗之質,一如他這人給我的印象。

1958年生於揚州的小珊兄,早在1978年就已進入揚州國畫院。現為中美協會員,揚州國畫院國家二級美術師,揚州國畫院創作室主任。

小珊喜歡畫荷。當我見識了他的工筆花鳥畫作品後,就更進一步肯定了這一印象。《荷塘入夢》、《花香無語》、《覓香》畫的是荷葉擎天、水鳥佇語的滿霞情景;《波光》、《荷塘秋意》、《秋塘印象》、《初霜》、《冬霧》等,畫的是殘荷落寞、寒禽聽雪的景象。雖然是秋盡冬至,但畫面中的赭紅、硃砂為主的暖色調處理,卻讓一片片霞光慰藉了這孤寂落寞的寒禽。這或許就是小珊畫荷的意象表達:他像那靜悄悄開放的花蕾,像那秋盡霜經之季的殘荷,像那冬寒將至前孑然覓食的禽鳥,不在意外界的喧囂,不慕想夏日的繁茂,只默默地在工筆花鳥的自家田地里耕耘,而耕耘的回報,如同晚霞的溫熱與慰藉,又讓他在工筆花鳥畫領域不斷探索著前進。

古人云,知人以論世。就「風格即人」的西方哲人訓語而論,還真是那麼回事兒。鄭小珊的工筆花鳥畫雖然在色彩處理和肌理製作上表現出一些濃重、渾厚、斑駁的效果,然而其品質上透露給我的卻是一股簡潔、空曠、寂寥、靜謐的氣息。這種氣息,我們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靜」。小珊善於把大自然的春華秋實,轉換成一種靜寂的存在。秋荷在默默地耷拉著焦色塵衣,與禽鳥相對無語;冬荷只有殘枝如屈鐵般伸出水面,與寒禽一起,對影自憐;蘆花隨著秋風無聲地搖擺著,把殘絮吹向空中;鴴鳥,在經霜的季節里涉水而立。一切動感的因素在小珊的畫面中,都反而更顯現出了一股靜寂的力量。這種靜寂的力量如同老子所說,正是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道之所在,道法自然。道,無為而無不為。只有在這種靜寂的狀態中,我們才能感受到自然力量的無窮,感受到自然之本的「靜」與「無」。

如果僅僅是把自然動態轉換成一種無待之待的靜與無,這還只是一種經營造成的能力而已。小珊工筆繪畫的可貴在於:他的每一幅畫都透著一股子靜氣。這靜氣,不是畫面的形象塑造,而是骨子裡所透露出來的一股可貴品質。這種品質,我們在宋人花鳥小品中時常可以看到、我們在明四家的繪畫精品中可以覓得。在清初四王皴染積墨的山水大峰中也可以悟得。

古人繪畫追求的至境就是靜氣。清人秦祖永《桐陰論畫》有言:「畫中靜氣最難……全要脫盡縱橫習氣。無半點暄熱態,自有一種融和閑逸之趣,浮動丘壑間,正非可以躁心從事也。」清人高秉《指頭畫說》亦云:「書畫至於成就必有靜氣、方為神品……古大家書畫中,靜氣亦不可多得。」靜氣,是中國傳統書畫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畫家最難以實現的。倪瓚、弘仁之所以備受推崇,就是其畫中的靜氣,無人可擬。而靜氣的獲得,是畫者性情氣質修行的結果,其極致狀態就是創作時能夠去名利慾、去浮躁心,無一點煙火氣,自然就會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閑雅清潤、平正中和之氣隱寓於筆間,這就是所謂「畫到無求格自高」。然而,在今天的諸多繪畫中,我們卻越來越難以尋覓靜氣。浮躁,是21世紀藝術市場化時代最為常見的病垢。當我見到小珊作品中透溢出來的一股靜氣時,不由得為之稱賞。

小珊畫面中的靜氣,令我們想起了宋畫。而小珊繪畫對物象的刻畫與表現,也讓我想起了宋畫。工筆畫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對物象的嚴謹觀察與細心刻畫,並且能夠將這種觀察與描繪,從「物象之真」的水平提升到「物象之神」,乃至「物象之韻」的高度。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機械觀察與照本宣科式的描摹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畫家能夠從心靈深處去與大自然相晤對,從心畫的高度裁剪提煉之後,才能獲得自然之韻與心靈之聲渾穆一體的天籟之音。如果我們仔細品味一下鄭小珊的《秋野》、《淡水》、《空谷清音》等作品。我們就會看到小珊在觀察物象上的細膩,提煉物象上的概括,充分體現了他對自然的那種發自心田深層的摯愛與感動。這正是一位畫家應該具備的大慧大愛之心。

當代工筆畫應該具備當代的品質。小珊的工筆花鳥,就在這方面有諸多努力。小珊的許多工筆畫,具有濃郁的抽象形式構成之美,像《秋塘印象》中荷莖與漂浮於水面的荷葉之間形成的線與面的對比:《覓香》中荷葉片片充滿整幅畫面,構成的渾然一體的背景效果,與荷葉間一隻精勾細染的黑色水鳥形成了面與點的對比;還有那些畫面中所營造出來的斑駁如雪花如柳絮般的肌理印痕,形成了整幅畫中重要的統領要素。這些表明小珊不僅對現代形式構成有著相當的了解,並且能夠靈活運用,完美地轉換於中國古典審美特意的表現之中,從而形成了既有中西合璧之質,又能充分展現中國品味的鄭小珊現代工筆花鳥畫。

小珊在繪畫創意與造境上的探索、不僅僅是形式意味,還有他在色彩上的刻意講究。小珊繪畫,往往以硃砂、朱膘或赭石等色彩為主基調敷染,讓畫面中的禽鳥與花卉,籠罩在一片溫暖祥和、單純明快的色調之中。它讓寒冬的霜雨變成了詩意的歌唱,深秋的冷寂變成了溫馨的慰藉。由此,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位默默筆耕、甘於寂寞的畫家,而且感受到了畫家心靈的陽光與希望的追求。


推薦閱讀:

淡泊寧靜
快樂,不在繁華熱鬧中,而在內心的寧靜里
心靈的寧靜
修行,讓心靈回歸寧靜。
聆聽寧靜:《寒山僧蹤》(琴簫合奏)

TAG:寧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