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貴妃的霓裳羽衣

天寶年間的一天,楊貴妃的貼身宮女張雲容,陪同唐玄宗、楊貴妃,沿著西起長安、東至洛陽的崤函古道,來到了位於陝州硤石縣(今河南澠池)的綉嶺宮。

宮中歡宴之餘,張雲容獻上一曲「霓裳羽衣舞」。她果然不愧為楊貴妃的親傳弟子,一曲舞下來,綽約多姿,傳神逼真,一招一式直追楊貴妃。師父楊貴妃很高興,作詩《贈張雲容舞》:

羅袖動香香不已,

紅蕖裊裊秋煙里。

輕雲嶺上乍搖風,

嫩柳池邊初拂水。

羅袖動香香不已:張雲容輕抖羅袖,翩翩起舞,所過之處,芳香四溢。

唐朝的美女們,在宴飲、起居、出遊、勞作等場合,多穿小袖的窄衣;只有在需要盛裝出席的重大禮儀場合或者表演舞蹈的樂舞場合,才穿大袖寬衣。所以,張雲容在獻舞時,抖起來的是「羅袖」。

紅蕖裊裊秋煙里:那一雙穿著紅色宮鞋的雙腳,在煙霧之中若隱若現,朦朧綽約。

此句中的「紅蕖」,本義是指紅色荷花,也可喻指女子的紅鞋。目前所看到的所有關於此詩的解讀,均認為從此句起,作者就使用「紅蕖」的第一層意思,開始了對舞者的比喻。此句是比喻舞者像紅色荷花一樣。

在我看來,此處作者用的是「紅蕖」的第二層意思。因為詩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對仗關係。第一句說的是舞者的「羅袖」,正好對仗第二句舞者腳上的「紅鞋」。上對下,手對腳,沒毛病。

輕雲嶺上乍搖風:張雲容的舞姿,正如嶺上的白雲,乍遇微風,輕柔舒緩。

嫩柳池邊初拂水:又如池邊的嫩柳,輕拂水面,婀娜多姿。

詩中的張雲容,不僅是楊貴妃的貼身宮女,而且還是「寵幸愈於群輩」的貼身宮女。張雲容由於身份低微,史籍未見正式傳記。但在《太平廣記》第六十九卷中,還可以看到她的一些記錄:「長曰云容,張氏……容曰:『某乃開元中楊貴妃之侍兒也。妃甚愛惜,常令獨舞《霓裳》於綉嶺宮。妃贈我詩曰:「羅袖動香香不已……」詩成,明皇吟詠久之,亦有繼和,但不記耳。遂贈雙金扼臂,因此寵幸愈於群輩。』」原來,當時楊貴妃寫出《贈張雲容舞》之後,唐玄宗也寫了和詩。可惜張雲容記性太差,沒有記住。

儘管張雲容只記住了一首詩,但她能得到楊貴妃如此稱讚,相當不易。作為盛唐時期舞蹈家級別的人物,作為教授張雲容這個舞蹈的師父,作為在史上只留下了這一首詩的「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居然能夠為她寫首詩,張雲容應該感到相當榮幸了。

當然,就詩而言,《贈張雲容舞》並非佳作。但考慮到史上的楊貴妃,是以色聞名而非以詩聞名,有此顏值居然還能寫詩,已經很牛了。用我們今天跨界的眼光來看,楊貴妃不一定是美女裡面最會寫詩的,但她一定是詩人裡面最美的。

一、曲舞情深

張雲容的「霓裳羽衣舞」,是在大唐第一名曲「霓裳羽衣曲」的伴奏之下,進行表演的。

所謂「霓裳」,以霓為裳;「羽衣」,以羽為衣。「霓」,《爾雅》說:「雄曰虹,雌曰霓……青白色謂之霓。」「羽」,《說文》說:「鳥長羽毛也。」至於「衣」「裳」,《說文》說:「上曰衣,下曰裳。」

所以,表演「霓裳羽衣舞」的張雲容,一定是穿著羽毛裝飾的上衣,下身穿著青白色的舞裙,極盡美輪美奐之能事。這種搭配的演出服裝,我們也可以從「霓作舞衣裳」「新換霓裳月色裙」「人惜曲終更羽衣」「春風蕩漾霓裳翻」等詩句中得到驗證。

無論是「霓裳羽衣曲」還是「霓裳羽衣舞」,都與張雲容此時的兩個觀眾——唐玄宗和楊貴妃相關。

唐玄宗李隆基,即使不是「霓裳羽衣曲」的原創者,也是這一史上名曲的改良者和定型者。

「霓裳羽衣曲」的來源很神奇,傳說是李隆基夢遊的產物。「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中秋夜間同游月中,見一大宮府,匾曰『廣寒清虛之府』,兵衛守門不得入……素娥十餘人,舞笑於廣庭大樹下,樂音嘈雜清麗。上皇歸,編律成音,制『霓裳羽衣曲』。」

也就是說,李隆基偶然在申天師的陪同下,夢遊了一次月宮,聽到了「只應天上有」的此曲,記了下來,「編律成音」,將它變成了「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曲子。

類似的說法,大詩人劉禹錫也是相信的。他在《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中寫道:「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年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

今天看來,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此曲並非由一人創作於一時一地,而是在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神曲《婆羅門》的基礎上,經過李隆基之手進行了潤色和改良,實現了「蕃漢合奏」,才得以最終定型的。時間大約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前後。

「霓裳羽衣曲」,可由磬、簫、箏、笛、箜篌、笙、琵琶、琴等多種樂器合奏而出,也可由笛、琴這樣的單一樂器獨奏。

作為唐朝的名曲,它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成了宮中歡宴的必奏曲目。而在它還未失傳的數百年間,能否演奏此曲,是衡量樂工水平高低的一把重要尺子。

在歷史上,是先有的「霓裳羽衣曲」,後有的「霓裳羽衣舞」。而「霓裳羽衣舞」能夠出現,楊貴妃功不可沒。

楊貴妃,是「霓裳羽衣舞」的編舞者和首演者。

楊貴妃對於「霓裳羽衣曲」,並不陌生。在她被冊封為貴妃的那一天,宮中演奏的就是「霓裳羽衣曲」。《楊太真外傳》載:「天寶四載七月,冊左衛中郎將韋昭訓女配壽邸。是月,於鳳凰園冊太真宮女道士楊氏為貴妃,半後服用。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

在如此重要的人生時刻,耳中傳來的是「霓裳羽衣曲」,怎能不讓楊貴妃對此曲印象深刻、情有獨鍾呢?也許,她要為此曲編舞的想法,就萌發於這個時刻。

「上又宴諸王於木蘭殿,時木蘭花發,皇情不悅。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顏大悅,方知回雪流風,可以回天轉地。」這是《楊太真外傳》關於史上「霓裳羽衣舞」第一次演出的記載,時間是天寶十年(751)的上元節。「霓裳羽衣舞」,就在楊貴妃的微醺之中,一氣呵成。

楊貴妃的首演和張雲容在綉嶺宮的表演,都是獨舞。而按照楊貴妃的編舞,「霓裳羽衣舞」可以是獨舞,也可以是群舞。唐宣宗時期的詩人鄭嵎,應該是見過「霓裳羽衣舞」的群舞。他在《津陽門詩並序》中回憶道:「上始以誕聖日為千秋節,每大酺會,必於勤政樓下使華夷縱觀……又令宮妓梳九綺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為《霓裳羽衣》之類。曲終,珠翠可掃。」看來,宮女們的表演非常賣力,以至於大部分人的首飾都掉在了地上,到了「珠翠可掃」的地步。《唐語林》則記錄了一次群舞的人數,可以達到數百人之多,「至日,出數百人,衣以珠翠緹綉,分行列隊,連袂而歌」。

就是因為「霓裳羽衣曲」和「霓裳羽衣舞」,我才一直認為,李隆基和楊玉環兩個人之間,是有過愛情的。這是他們二人共同愛好的結晶。多麼高雅的共同愛好,多麼美好的愛情結晶。普通夫妻,只能你耕田呀我織布;李隆基和楊玉環,可是你作曲呀我編舞。

李隆基本就具有極高的音樂藝術才能。史稱他「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樂器方面,「自執絲竹」,尤愛羯鼓,認為「羯鼓,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方也」。李隆基還被稱為「梨園祖師爺」,因為他「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號為皇帝弟子,又雲梨園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園」。李隆基一生,除「霓裳羽衣曲」之外,還「制新曲四十餘,又新制樂譜」,著名的曲子有「紫雲回」「龍池樂」「凌波仙」「得寶子」等。

比之李隆基的音樂才能,楊玉環也堪稱「音樂小才女」。正史說她「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善歌舞,邃曉音律」,「多曲藝,最善擊磬。拊搏之音,玲玲然多新聲,雖太常梨園之能人,莫能加也」。《太平廣記》還記錄說:「楊妃每抱是瑟琶,奏於梨園,音韻凄清,飄如雲外。而諸王貴主,洎虢國以下,號為貴妃瑟琶弟子。」所以,人家不僅僅是楊貴妃,還是楊老師。

夫妻倆都通音律,一個善擊鼓,一個善擊磬,一個作曲,一個編舞,這才有了「霓裳羽衣曲」和「霓裳羽衣舞」的完美搭配,這才有了醉心於共同愛好、逐步滋生愛情的天作之合。此時,對於他們兩個人來說,都是一生中最難得的幸福時刻。

華三川 作品,楊貴妃夜宴圖

二、楊貴妃最愛的黃裙子

其實,我一直懷疑,史上的楊貴妃是否曾經真的穿著羽毛裝飾的上衣和青白色的舞裙,表演過「霓裳羽衣舞」。因為,說到裙子,楊貴妃最愛的,還是黃裙子。

楊貴妃喜歡黃裙子,那可是見諸正史的。《新唐書·五行志》說:「楊貴妃常以假鬢為首飾,而好服黃裙。近服妖也。時人為之語曰:『義髻拋河裡,黃裙逐水流。』」這條記錄,說了楊貴妃的兩個私家愛好,一是戴假髮,二是穿黃裙子。

先說假髮。不看到這樣的史書記錄,我還真想不到她會喜歡假髮這個東西。莫非這位名列「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自己的頭髮長得不好?

在楊貴妃之前,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已有使用假髮的記錄了。《詩經·鄘風·君子偕老》中有一句「鬒髮如雲,不屑髢也」。這裡的「鬒」,指黑而稠密的真頭髮;「髢」,則是指假髮。這一句的意思是,擁有一頭濃密亮澤的真頭髮,根本不屑於佩戴假髮。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人因為頭髮不好而戴假髮了。

那麼問題來了,楊貴妃所戴的假髮,從哪裡來?據學者考證,居然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王國。

現存歷史最早的有關新羅、高句麗、百濟的歷史著作——《三國史記》記載,新羅曾分別在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開元十八年、開元二十二年,三次向唐帝國進貢頭髮。

開元十一年,「夏四月,遣使入唐,獻果下馬一匹,牛黃、人蔘、美髢」;開元十八年,「春二月,遣王族志滿朝唐,獻小馬五匹,狗一頭,金二千兩,頭髮八十兩」;開元二十二年,「夏四月,遣大臣金端竭丹入唐賀正……獻小馬兩匹、狗三頭……頭髮一百兩」。

這些由新羅在開元年間進貢而來的假髮,戴到天寶年間楊貴妃的頭上,可能性相當之大。

再說楊貴妃喜歡的黃裙子。

首先要指出,黃裙子並不是唐朝美女裙子顏色的主流,而是另類。唐朝美女們,穿「石榴裙」這樣的紅裙子居多,綠裙子也不少,這是主流;黃裙子、紫裙子、藍裙子、藕色裙子、月白色裙子,則不多,算是當年的奇裝異服,所以才會被人認為是「近服妖也」。

「黃」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古人認為,黃是土地的顏色。《說文解字·黃部》說「黃,地之色也」,《論衡》說「黃為土色,位在中央」。

唐朝皇帝們自認土德,顏色尚黃。所以赭黃色一貫為皇室專用,皇室成員之外的唐朝男人們,最好不要穿黃色衣服,否則就是僭越。對於美女們的黃裙子,一開始倒也不是那麼嚴格,所以楊貴妃才有了穿奇裝異服的機會。

但到了大和六年(832),唐文宗以朝廷詔書的形式,很嚴肅地對美女們的裙子顏色,進行了規定。這個詔書記載在《唐會要》第三十一卷之中:「其女人不得服黃紫為裙,及銀泥罨畫錦繡等。余請依令式。」但唐文宗晚於唐玄宗、楊貴妃一百多年,是他們的曾孫。所以楊貴妃祖奶奶要是任性,非要穿個黃裙子,我估計唐文宗這曾孫子,也不敢管。

事實上,即使是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唐文宗到底還是沒管住美女們的裙子顏色。黃裙子在唐人的著作中,照樣大量存在:

戴孚《廣異記》中曲沃縣尉孫頃之母「曾著黃裙白裶襦」;高彥休《唐闕史·韋進士見亡妓》中的亡妓穿著黃裙;杜光庭《仙傳拾遺》中的益州士曹之妻「著黃羅銀泥裙」。

就連唐朝的妖精,也穿黃裙子。《廣異記》中就有一個穿黃裙子的狐狸精——「有黃裙婦人自稱阿胡」。

到了唐朝詩人那裡,黃裙子也被叫作「鬱金裙」。杜牧有詩「看舞鬱金裙」,李商隱也有詩「招腰爭舞鬱金裙」,說的都是黃裙子。

唐朝以後,詩人們甚至直接以「楊妃裙」指代秋天的黃色菊花。《百菊集譜》第三卷載:「有《菊》詩云:楊妃只有黃裙在,且問風霜留得無?所謂楊妃裙,蓋菊名也。」

在考古發現中,黃裙子亦時有發現。在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唐章懷太子墓壁畫中,均可看到穿著黃色襦裙裝的人物。

唐朝美女們的黃裙子,多用梔子、槐花、薑黃、黃芩、黃檗、黃櫨、藎草、鬱金等植物性染料,染色而來。

這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鬱金。《本草衍義》載:「鬱金不香,今人將染婦人衣最鮮明,然不耐日炙。染成衣,則微有鬱金之氣。」然而,這是指薑黃屬的鬱金。

楊貴妃時期,還有另一種番紅花屬的鬱金香,可供使用。也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從今天的印度、越南、伊朗等地而來的名貴香料鬱金香。

唐朝詩人許渾《十二月拜起居表回》中有一句:「周人誰識鬱金袍?」既然周人不識,顯然詩中這個皇帝所穿的「鬱金袍」,不是用大唐所產的薑黃屬鬱金所染,而是用從名貴香料鬱金香中所提取的黃色染料所染。

由於鬱金香是昂貴的外來香料,普通的唐人未必有實力用其來染衣,但皇帝和楊貴妃,其衣服用帶有濃郁香味的鬱金香來染色,還是沒有問題的。

鬱金香還有另外一種普通用途,就是薰衣。沈佺期《李員外秦授宅觀妓》中的「羅袖鬱金香」,其道理就與楊貴妃《贈張雲容舞》中的「羅袖動香香不已」一樣。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張雲容的羅袖,也是用名貴的鬱金香所薰,但能夠「香不已」,肯定是用香料薰過的。

探究起來,楊貴妃之所以喜歡穿黃裙子,恐怕至少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當然是標新立異。在唐朝,宮廷貴族女性群體,是引領時尚潮流的風向標。一個不到三十歲的美女,被皇帝看中而名滿天下,她不搞搞新意思,不穿穿奇裝異服,不是白活了嗎?第二個原因則是道教信仰。楊貴妃曾經從開元二十九年(741)正月初二到天寶四年(745)八月,假模假式地當了四五年的宮中女道士。在當時道教的法服之中,有「絳裙」「青裙」「黃裙」等不同顏色的法服,不同顏色也代表著不同等級。在剛開始當女道士的時候,也許楊貴妃就選擇了相對比較喜歡的黃裙子,並且一穿就是四五年。結果,臨時性選擇變成了習慣性喜好,對黃裙子喜歡了一輩子。

除了黃裙子之外,楊貴妃和唐朝其他美女們一樣,也會在上衣之外披上帔帛,作為美美的裝飾。

楊貴妃肩上的帔帛,不僅有著保暖、美觀的作用,還另有娛樂用途。《開元天寶遺事》載:「明皇與貴妃,每至酒酣,使妃子統宮妓百餘人,帝統小中貴百餘人,排兩陣於掖庭中,目為『風流陣』。以霞帔錦被張之為旗幟,攻擊相鬥,敗者罰之巨觥,以戲笑。」

所謂「霞帔」,就是指有霞紋的帔帛。此時看著霞帔飄揚,並且在「風流陣」中玩得開心的楊貴妃,絕對不會想到,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勒住她的脖子讓她窒息而死的,正是這樣一條她平時披在肩上的帔帛。

三、楊玉環之死

眾所周知,楊貴妃死在「馬嵬之變」中。

說起來,在「四大美女」中,楊貴妃是嫁得最好的一個,因為她老公先是皇子,後是皇帝;但她也是史書明文記載中下場最慘的一個,是唯一死於非命的一個。作為一代美女,她的生命終結於三十八歲,活生生地被「縊死於佛室」。

「馬嵬之變」是唐史上的著名事變之一。不僅直接導致了楊貴妃的死亡,而且直接導致了皇權的更替。其全部過程,《資治通鑒》記錄甚詳。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和楊玉環決定西逃蜀地。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十三日,他倆只帶著太子、親王,還有宰相楊國忠、韋見素,高力士、陳玄禮及侍從禁軍,離開了長安。六月十四日中午,他們到達了馬嵬驛。就在這裡,據說是因為「將士飢疲,皆憤怒」,禁軍突然發生了兵變。兵變士兵首先殺死了宰相楊國忠,「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再殺死了御史大夫魏方進,並打傷了宰相韋見素。然後,殺紅了眼的士兵們圍住了李隆基和楊玉環在驛站的住地,場面緊張萬分,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天知道這些情緒激動的士兵們,還會想殺誰?

李隆基親自出門,撫慰將士,要求收隊,結果他們不動。李隆基讓高力士去問他們不肯收隊的原因,掌管禁軍的將領陳玄禮代表大家回答:「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頓覺五雷轟頂,意識到寵妃的死期到了。他辯解道:「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勸他:「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高力士這句話,實際上是告訴李隆基,如果不丟掉楊貴妃這個車,他李隆基這個帥也可能保不住了。

到底還是自己的命重要一些。李隆基權衡再三,只好縊殺了楊貴妃,並「輿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至此,一場兵變平息了,「玄禮等乃免胄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禮等呼萬歲,再拜而出,於是始整部伍為行計」。

那麼,在以上的「馬嵬之變」中,到底是誰手這麼黑,整死了最後一個「四大美女」?

從表面看,是禁軍將領時任龍武將軍的陳玄禮。因為在事變中,是他不能約束手下的士兵而導致兵變,而且是他第一個提出要殺死楊貴妃的。

然而真兇並不是他。關於陳玄禮在「馬嵬之變」中的作用,在唐朝就已公認的是,他允許手下士兵殺死楊國忠,是正義的行動,也是有利於唐王朝大局的行動。兵變之後,當時的人包括李隆基本人在內,從未懷疑過陳玄禮對唐玄宗的忠誠度,所以此事之後李隆基仍然允許陳玄禮掌管禁軍,扈從自己幸蜀,後來還護送自己回到長安。陳玄禮個人沒有野心,其目的只是殺掉禍國殃民的宰相楊國忠。他的背後,還有人。關鍵是找出陳玄禮背後的這個人來。

這個背後指使陳玄禮的人,是誰呢?著名唐史大家黃永年先生說是高力士。但這種可能性實在不大。和陳玄禮一樣,兵變之後的高力士,仍然深得李隆基的信任,隨他入蜀,後又隨他回到長安。在長安,高力士還因為對李隆基的忠誠,遭到了唐肅宗的猜忌,被流放巫州。後來在遇赦回京的途中,高力士聽說李隆基逝世,「北望號慟,嘔血而卒」。這樣一個至死都對李隆基很忠誠的人,你說他主謀發動兵變,殺死李隆基的寵妃,還可能會殺死李隆基本人,我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從兵變的最大受益者來看,陳玄禮背後的人,只能是當時的東宮太子、兵變28天後即自封皇帝的李亨。

史書顯示,李亨本人,包括他發動兵變的主要助手宦官李輔國,兩個兒子廣平王李豫、建寧王李倓,在兵變前後都活躍異常。《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八卷:「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其實太子不是「未決」,而是迅速做出了兵變的決定。史書這樣寫,是因為原始記錄被他修改過,沒有揭他的老底而已。《舊唐書》多處記錄李亨參與了誅殺楊國忠、發動兵變的密謀,「龍武將軍陳玄禮懼其亂,乃與飛龍馬家李護國謀於皇太子,請誅國忠,以慰士心」,「禁軍大將軍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

李亨當時也有發動兵變的力量。不僅掌管全部禁軍的陳玄禮願意與其合作,他自己也直接掌握著一部分禁軍力量。《舊唐書》記錄「玄宗幸蜀」時,李亨的兩個兒子——廣平王李豫、建寧王李倓,「典親兵扈從」。

李亨為什麼要殺楊國忠?因為舊恨新仇。

舊恨,由來已久。作為宰相的楊國忠,想擁立的太子是楊玉環的前任老公、壽王李瑁,而不是李亨。即使在李亨當上皇太子之後,楊國忠仍不死心,夥同李林甫一起數興大獄,「上幾危者數四」;楊國忠還「依倚妃家,恣為褻穢,懼上英武,潛謀不利,為患久之」。兩人之間的梁子,一直就在。

新仇,則剛剛發生。「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國忠、楊貴妃,還有楊氏家族在內,都直接參与了阻止李亨接替皇位的行動。「及祿山叛,露檄數國忠之罪。河北盜起,玄宗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兼撫軍國事。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

舊恨加上新仇,可以想見李亨對楊國忠的仇恨程度。但在唐玄宗李隆基大權在握的長安城,李亨只能隱忍不發。直到「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楊國忠離開長安,身邊僅有少量禁軍扈從時,他才看到了機會。

雖然離開了長安,但李亨卻不想去蜀地。原因之一,是楊國忠在蜀地勢力強大,「自祿山兵起,國忠以身領劍南節制,乃布置心腹於梁、益間,以圖自全之計」。在雙方仇恨如此之深的情況下,李亨深入楊國忠勢力更強的蜀地,無異於自尋死路。原因之二,李亨到這一年,已是四十六歲的老太子了,他等不起了。如果李亨跟隨父親到達蜀地,繼續在父親的卵翼之下再活個五到十年,即使還能夠成功繼位,他這一生也基本算是廢了。

因此,當陳玄禮在馬嵬驛找上門來時,李亨馬上就做出了決定,發動兵變,殺掉楊國忠,然後脫離父親,北上靈武,登上皇位,領導平叛。所以在「馬嵬之變」中,李亨要殺的主要目標,是楊國忠。至於楊貴妃,只是他要殺的次要目標而已。

可惜,在這樣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無論是主要目標還是次要目標,都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的。更何況,楊貴妃曾經「銜土陳請」,深深陷入楊氏家族阻止李隆基禪位李亨的行動之中。

這,還真就怪不得李亨手黑了。


推薦閱讀:

一騎紅塵妃子哭!原來楊貴妃根本不喜歡吃荔枝
楊貴妃魂歸何處至今謎團難解
楊貴妃最大的情敵梅妃是怎樣一個人?
楊貴妃
讀楊貴妃之色、尋武才人之情

TAG:楊貴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