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陸法會的由來與演變

2016-04-21 地藏願共修2

請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地藏願共修2」來加以快速關注~~

水陸法會,又稱為水陸道場、水陸會、悲寂會、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等,是中國佛教法事中規模最大的儀式。它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中經唐代密教的充實發展,又經宋、元、明代的演變、成熟,一直流傳至今日,並得以繼續發展,勢頭不減。

水陸法會的緣起

梁武帝非常崇信佛教。一天夜裡,他夢見一位神僧來訪。這位神僧對他建議說:「六道里的眾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

夢醒以後,梁武帝將自己的夢境告訴朝內的群臣,大臣們面面相覷,沒有人能懂得夢境的含義。這時候,寶誌禪師上奏道,夢境必有緣由,勸武帝廣尋群經,以求答案。於是,梁武帝當即令人將各種佛教經典請到法華殿上來,自己親自和寶誌禪師一起早晚閱覽。直到幾日後,當閱及「阿難遇面然鬼王」的典故之際,他倆這才恍然大悟。典故里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

某日,佛陀的侍者阿難在林間宴坐時,忽而遇見一位渾身皮包骨頭、腹大如鼓的鬼王,來到他的面前。

阿難問:「你是誰?為什麼來這裡?」

鬼王回答說:「我叫面然,特來告訴你:三天之後,你也將墮落餓鬼道,和我一樣痛苦。」

阿難焦急地問:「那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這樣的果報呢?」

鬼王告訴阿難:「如果你能在明天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並供養佛、法、僧三寶,仗此功德,既可增長壽命,亦可避免此果報。」

阿難出定後,內心驚恐不已,急急忙忙向佛陀報告。

於是,釋迦佛便教阿難修習《陀羅尼施食法》,使得被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養,這樣既可上供佛、法、僧三寶,又能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食物經觀想修法後,由少量轉為無邊無量,施食給所有的鬼道眾生,消除眾鬼的惡業痛苦,使之捨去鬼身,生於天上。阿難也因此獲得救拔,脫離了墮落惡趣的果報。

得此緣由後,梁武帝即與寶詁禪師一起以《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陀羅尼》施食法為核心,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製成了水陸儀文。

於是,當時農曆的二月十五日,在今天的鎮江金山寺,舉行了中國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次水陸法會。梁武帝親臨地席,令著名的僧佑律師宣讀儀文。年代約在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一說在天監七年(公元508年)。自是,水陸法會就在國內流傳開來,並發展成為佛教寺院里最為隆重的佛事活動。

梁武帝之後,水陸儀文由於經歷周、隋戰亂而逐漸失傳。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間(公元670年至673年),長安法海寺的英禪師在夢中得到異人指點,醒後在大覺寺內的一位僧人義濟那裡,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陸儀文原本,遂再興法會于山北寺。從此,水陸法會又得以重新風行海內。至宋代,水陸法會尤其流行,幾乎遍及全國,特別成為戰爭以後朝野舉行的一種超度儀式。也許是佛教各界人士的極力提倡與大肆宣傳,水陸法會在兩宋時代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待到元朝,在朝廷的大力扶持下,水陸法會的規模更是盛大空前。

明代伊始,因開國皇帝朱元璋為沙門出身,他登基後,以朝廷之力極力弘揚佛法。對於水陸法會來說,不僅製作規模空前,而且相關的儀軌也予以定型下來。清代高僧儀潤又依據襪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的作法與規則,撰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成為流傳至今「打水陸」的通用版本,簡稱《水陸儀軌會本》,共四冊。內容包括壇場布置、形象配列、法器供物、法事進行等,相當全面,非常實用,因而一直流傳下來。

20世紀以來,《水陸儀軌》本子雖無更新或補充,但在實際施行中(尤其是超度亡靈的類別)卻推陳出新,形成了現在流行的「水陸空大法會」。藉以超度水陸之外因空難而喪命的孤魂野鬼,使之脫離輪迴之苦。

水陸法會的壇場

現行水陸法會壇場的布置、念誦經典及人數、牌軸的規定、進行的程序和法事所用的時間等項內容,依據《雞園水陸通論》所說,介紹如下:

壇場分為內壇和外壇。法事以內壇為主。內壇正中懸掛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三聖像,下置供桌,羅列香花、燈燭、果品、供物,力求莊嚴。供桌前安置四張長方台成四邊形,台上分置銅磬、斗鼓、鐃鈸即儀軌等,分別為主法、正表、副表、齋主四人所用。四周圍以布幔,將內壇分隔成三間。布幔兩側分別懸掛上堂、下堂各十幅水陸畫像(此乃《水陸儀軌》卷二《普說水陸緣起》在舊制上下堂八幅基礎上增訂而成)。其上堂十幅為:十方常住一切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一切諸菩薩僧等;其下堂十幅為:十方法界、四空四禪、六欲天、天曹聖眾、五嶽四瀆福德諸神等。上堂畫像的下方列插牌竿,詳細記錄每位聖凡的名稱。牌上還畫有寶蓋,下面繪著蓮花,中間用黃紙連接;而下堂則用紅紙,以示區別。

外壇佛事七日,共設大、小六個壇場:

(1)大壇二十四人,預前一日,專門禮拜《梁皇寶懺》。第一日至四日,每日各拜兩卷半,第五日誦《金剛經》各五卷,第六日誦《藥師經》各五卷,第七日誦《梵網經》下卷(即《心地晶》各二卷)。

(2)諸經壇七人,念誦諸部經典:第一日各誦《無量壽經》三部,第二日誦《無量壽經》一部、《觀無量壽經》四卷,第三、第四日,各誦《金光明經》一部半,第五日誦《金光明經》一部,第六日誦《圓覺經》三部,第七日誦《圓覺經》一部。

(3)法華壇七人,專誦《妙法蓮華經》;第一、第二日,每日各誦五卷,第三日至第六日,每日各誦經四卷,第七日二卷。

(4)楞嚴壇六人,誦《楞嚴經》;第一日各誦經七卷,第二日至第六日,每日各誦經六卷,第七日三卷。

(5)凈土壇七人,統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七日。

(6)華嚴壇二人,靜閱《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七日。

另外,設立瑜伽壇,又稱為施食壇,乃為夜間「放焰口」所用,人數從各壇臨時調用。除此之外,還設有外監壇一人,負責巡視各壇口情況。外壇由總計四十八人組成。

內、外壇的法事內容,一般在七晝夜之間(內壇也有從第三日開始,僅五日者),主要有結界灑凈、遣使發符、請上堂、供上堂、請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聖等事項。其中上堂三寶十位聖賢,奉請於午前;下堂聖凡十位神靈,則須召請於初夜時分。其先後次第如下:

(1)結界法事,是指從水陸首日三更天開始,先在外壇灑凈;四更天於內壇結界。

(2)發符懸幡,指在首日五更天時,派遣使者建幡,即將書有「修建法界聖凡水陸(空)普度大齋勝會功德寶幡」,高懸於大雄寶殿左前方的剎竿上。

(3)請上堂,在次日的四更天,請參與內壇的高僧上堂,五更天奉浴。

(4)供上堂,是指第三日四更天供養上堂,五更天請赦。午時齋僧。

(5)請下堂,指第四日三更天,請下堂高僧,四更天奉浴,五更天說戒。

(6)供下堂,指的是第五日四更天,誦《信心銘》文,五更天時,供養下堂高僧,午時齋僧。

(7)放生,指第六日四更天,主法高僧親祝上、下堂眾僧,午前舉行放生儀式。

(8)供僧及送聖,是指第七日五更天,普供上、下堂眾僧,午時齋僧,未時迎請上下堂至外壇,申時送聖。

至此,水陸法會即告圓滿。法會期間,從首日開始,每夜在瑜伽壇各放一台「焰口」,至第六日夜間,則放五方焰口,所有內、外壇僧眾均參與法會,是為水陸法會儀式的高潮階段,最為精彩。末後,隨著送聖儀式的舉行,大眾盛裝出席,幢幡雲集,香煙繚繞,象徵著整台水陸法會走向尾聲。

佛教在線

您可以長按下圖來選中「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快速關注我們~~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從宗教與政治關係的演變歷史分析建立和諧政教關係的社會意義
漢字演變500例(一 A--E)
中國古代地方官制的演變及意義
一圖看遍中國歷代女子服飾演變史(組圖)
兩對婚姻的演變

TAG: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