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受太極「輕沉兼備 剛柔內含 」

感受太極「輕沉兼備 剛柔內含 」2016-12-03

(一)先練輕靈---由松入柔

太極拳動作既要輕靈,又要沉著。練輕靈,要動作輕緩,去掉人體原有的僵勁,這段時間越長越好,目的是求得由楹入柔。然後,再練沉著。

在放鬆、協調打下基礎後,逐漸每勢用意貫勁,視何手何足為主,內勁即纏繞流轉貫注於何手何足,潛移默化,輪流貫注,透達於兩手尖、兩足尖。貫勁仍然用意識作想像,不可用力,也不可練氣;用力和練氣,都失之於硬,一犯硬則轉動不輕靈。停式時的微微貫勁,目的在於求得沉著的內勁,達到積柔成剛的要求。

(二)輕沉剛柔練法

內勁只能貫到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內勁似乎貫足而尚未貫時候,下一勢的機勢隨之發生,動作就接著變動。每勢完成時的「似停非停,停而不停」,是太極拳「勢勢相承,著著貫串」的必要條件。「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即是指的形式上似乎停頓,而意識仍然貫注,內勁仍然在運轉。這樣,練習日久,手臂能鬆柔圓活,不僵不滯,微微有膨脹延展之意。這時,可以更加註意練輕沉結合、柔剛相濟,即逢由實變虛的「蓄」、「吸」時,要注意輕靈,逢由虛的「發」、「呼」時,要注意沉著。當然不能絕對劃分,應該體會輕靈中含有沉著,沉著中含有輕靈的意境。這樣,用功日久,手臂自然會產生一種越來越沉著的內勁,富於纏綿曲折的意趣;沉著中帶有輕靈,輕靈中帶有沉著;輕靈而不流於飄浮,沉著不犯滯。胸腹部分運轉從心,和順舒暢,兩腿輕靈穩健,步隨身換。這樣就幫助了手法上「折迭」和步法上「轉換」的鍛煉,使輕沉、剛柔,得到交互並練「周身一家」,「一氣呵成」,不僅手臂「似松非松,將展未展」,而且全身內外也都如此(似松非松是一種不柔不剛、能柔能剛的內勁;將展未展是一種開合未定、蓄而不發的氣勢它是技巧與功力並重的)。「動作似柔而含剛,精神內藏而不露」,這是「輕沉兼務、剛柔內含」的高級功夫。技藝到此地步,再從虛靜上志一修鍊,處處體會「空、松圓、活」的意趣,以至最後連剛柔的痕迹也看不出來,只見一片神行,一舉一動,至虛至靈,無跡象可尋,無端緒可指,渾然一太極圓像。

(三)太極拳不可偏於柔或偏於剛

太極拳為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的拳。太極拳之內蘊為陰陽兩種力量,陰變陽,陽變陰,陽中有陰;陰陽互為其根,不可分為兩橛。里往外開者皆屬陽,久往裡收者皆屬陰。故凡外擊者為陽,內引者為陰。拳勢內,外開者蓄百不發,內收者引而不擊,而擊搏之勁自然藏於引進之中,惟其如此,幫愈練而愈精密細巧。剛柔互運,虛實滲透,久練純熟,無端緒之可尋,無跡象之可指,斯為得太極之真諦。

陳鑫說:「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幫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又說:「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鍊,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之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而觀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乎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於,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可以柔名,日久恐流於滑關也;亦不可以剛名,日久恐流於硬拳也。故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拳論說:「柔過勁,剛落點」。太極拳是柔中寓剛的拳,剛柔交互為用,又是剛柔相濟的拳,剛柔不能截然劃分;柔非無勁,剛不獃滯;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摧逼不捷。當柔則柔,當剛則剛;「柔過勁」表示運化,「剛落點」表示發勁。

三百年來,太極拳名家代不數人,然而各人秉賦、傳授、體會不同,功力有深淺,造詣亦有區別,所以有的人剛多而柔少,有的人則柔多而剛少。凡氣形於外,而內恃靜重者,偏於剛勢;氣屯於內,而外輕和者,偏於柔勢。至於「至柔至剛,剛柔兼到,陰陽所存,無跡可尋」的太極拳家,古今都不多見。為了提高太極拳技術,發揚傳統,更好地指導普及,似應採取措施,有計劃地培養新生力量,虛心向前輩學習,超越前人,把前輩累代豐富起來的經驗上升為現代科學的系統理論,這是當前提倡太極拳運動中一項重要任務。

推薦閱讀:

從馮志強太極渾元功簡論丹竅功
太極秘要/太極拳中的無和有
怎樣理解太極拳論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傳統太極拳的一二三四五
楊祿禪的太極拳到底什麼樣子?真有張三丰太極拳譜?都是祿禪親傳,他們對他說:你們是奴才,不配與主子做師...

TAG:感受 | 太極 |